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文摘75


   日期:2011/10/25 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与祖师同行》文摘75

——不借借 

曹山祖师与纸衣道者的公案,名叫“真性不化”。因为其中的“不借借”太精练了,精练得让初学的人很难理解,所以我就把它命名为“不借借”。这个公案原文是这样的:

纸衣道者来参,师问:“莫是纸衣道者否?”云:“不敢。”师曰:“如何是纸衣下事?”道者云:“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师曰:“如何是纸衣下用?”道者近前应诺,便立脱。师曰:“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来。”道者忽开眼问云:“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师曰:“未是妙。”道者云:“如何是妙?”师曰:“不借借。”道者珍重便化。师示颂曰:“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异便于玄体昧,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沉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如是句中全晓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刚学佛不久就接触到这个公案,当时是看傻眼了。不是因为纸衣道人和曹山祖师的功夫,而是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自己就是这么倔,越是不懂的东西就越想弄明白。所以就把这个公案背熟了,记在心里,没事就翻出来玩玩。因为自己打心底明白,这不是一般的故事,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出来的。所以一直有很多的感触,今天简单跟大家结个缘。

一直到看了点《宗镜录》后才明白什么叫“事”,什么叫“用”。所以问,如何是纸衣下事(把纸衣脱掉,正是赤条条的本来面目)?纸衣道人回答“一裘才挂体,万法悉皆如”。这个回答好响亮。“裘”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含义,而对于穿纸衣的道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一裘才挂体就突显了纸衣下的事,显示了纸衣道人的道行。反衬出前面曹山祖师刚见到纸衣道人时候的提问:“莫是纸衣道者否?”说明纸衣道人名不虚传。

一裘才挂体时如何呢?万法悉皆如。这里的“裘”已经不再是穿着的意思了,而是纸衣道人遇到的任何事物的意思。所以这个“裘”字,我认为在这里有两重意思,一个是反衬出纸衣道人的道行,一个是事物沾身的意思。任何事物在纸衣道人面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呢?万法悉皆如!如如不动。这让我想起吕洞宾悟道前的样子(见附录)。

可惜的是纸衣道人有这样的功夫,但是不知道如何应用,所以当曹山祖师问他如何是纸衣下用的时候,他向前一站便立脱。说明纸衣道人还只是停留在小乘禅的境界不知出离,只能达到个人的解脱。充其量不过是达到了我空,没有达到法空的大乘禅。对大乘禅的菩萨道精神不了解,对最上乘的清净禅更是没有触及。

《宗镜录》里对“禅”是这样分的: 

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 

所以纸衣道人充其量最高不过是证到了小乘禅。

这种情况在历代祖师人物里面出现过很多,最典型的莫过于石霜禅师的首座。《大藏经》中记载: 

石霜普会迁化,众请首座住持。虔侍者云:“先师道,‘休去歇去,一条白练去,一念万年去’,明甚么边事?若会得,则住持;若不会,则不可。”座云:“明一色边事。”虔云:“未会先师意在。”座云:“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则不会先师意。”香烟未断,首座脱去。虔拊首座背云:“坐脱立亡者则不无,要会先师意犹未在。”所以真歇禅师对他们的评价是:“一一坐亡立化,个个逞神现通。其显也目击正容,其混也忘踪失迹。用得纯熟,措手自由,满路光生,迥无依着。此乃衲僧平常转身,亦未足为奇也。”

所以即使纸衣道人“解得恁么来”,并说:“一灵真性不假胞胎时如何?”也被曹山祖师评为“未为妙!”什么样才是“妙”呢?曹山祖师说:“不借借!”古人不光惜墨如金,用字也是如此。这三个字说得很精练,一灵真性不用假借胞胎来显现。真性不化,何假外求嘛!

我们修行用功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见地,另一个是功夫。没有见地指导用功,那么功夫就会出差错;没有功夫,只有见地,那是口头禅或者叫狂禅。见地与功夫要齐头并进。这个公案是一个修行佛法者见地有问题的典型,尽管很用功,最后也就证个外道禅或是小乘禅。

我们用功,既要实现小乘行者之定力,证得我空,又要实现大乘行者之智慧力与慈悲心,证得法空;然后守住真空,让真性主行,随缘应化,根本就不用借其他有为之法。这样就能做到四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里说的:“常度众生,不起爱见;常学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禅定,静乱不二;常见众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灭,处处现形;无有所闻,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附录:
 

吕岩洞宾真人悟道因缘[1]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兆人,原为道教祖师,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后成为黄龙诲机禅师之法嗣。吕洞宾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及第,生活落魄。后偶然于长安的一家酒肆里遇见了钟离权(汉钟离),经点化,遂生出尘之意。钟离权便传授给他道教的延命方术。从此以后,他便隐居终南山,人莫测之。

吕洞宾道法修成之后,即离开终南山,云游四海。他曾经游历过庐山归宗寺,于钟楼壁上题诗云: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不久,他又南下,经过黄龙山的时候,发现此山紫云成盖,心想此处必有异人,于是入山寻礼。

吕洞宾来到黄龙诲机禅师的道场,正好赶上黄龙诲机禅师击鼓升堂。

黄龙禅师一见他,心中早已知晓此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吕洞宾吕岩真人。因此想诱导他在修行上更进一步,于是便厉声说道:“座旁有窃法者!”

吕洞宾一听,便毅然走出大众,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

黄龙禅师指着他,大声呵斥道:“这守尸鬼!”

吕洞宾非常自得地说道:“争奈囊中有长生不死药!”

黄龙禅师道:“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吕洞宾一听,非常惊讶,同时又非常不服气,想看看黄龙禅师到底有多大的能耐,便飞剑刺向黄龙禅师。令吕洞宾惊恐的是,居然刺不进。于是他便掷剑跪拜,请求黄龙禅师恕罪并为他开示修行法要。

于是黄龙禅师诘问道:“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
吕洞宾一听,言下顿悟,欢欣鼓舞,遂作偈曰:

弃却瓢囊[2]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黄龙禅师知道他已经见道,便嘱咐他要勤加护念。

吕洞宾后来又礼谒潭州智度觉禅师,并深深地被觉禅师的道德修为所感动。他赞叹道:“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今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达生死岸,破烦恼壳。方今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师乎?”并作绝句一首奉记:

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1] 摘自明尧、明洁编著《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2] 摵,音mí,击,打,此音《辞源》不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