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文学创作

 朱亚楼:鹦鹉的慈悲情怀


   日期:2009/1/25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天神曰:“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月:“我固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这则故事体现了佛教慈悲利他的思想。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慈悲实际上就是怜悯、同情。佛教认为,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要帮助他人得到快乐,就应该把他人的快乐视同自己的快乐;要帮助他人解除痛苦,就应该把他人的痛苦视同自己的痛苦。这就是佛教提倡的慈悲利他的思想,《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受西方利己主义和个人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当前,在部分人当中流行着利己主义或享乐主义的思想或行为。他们在利益面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要对自己有利,哪怕损害他人利益,也毫无顾忌;或者一味追求当前个人的享乐,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当然,现实之中也不乏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或许连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识也不甚了解,但是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却深入到了他们的心灵之中。一旦遇到自己可能服务于他人,或能给他人带来好处的事情,即便是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努力去做。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做这些好事时,觉得应该去做并非为了得到别人的回报,只是觉得做了这种好事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享受或心灵安慰。也有一些人是深信佛教的轮回解脱或因果报应的学说,认为善行一定有善报,恶行一定有恶报。在国外,自觉按佛教慈悲利他精神行事的人的数量不少,他们中有许多人己把按佛教的这种精神行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人在做这些“善事”时己不再掺杂为自己谋求今生今世或来世好处的私人利益动机。佛教的这种慈悲利他思想对鼓励人们扶危济困、造福社会民众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他人遭受痛苦或者身陷危难时,像那只鹦鹉一样因不忍同类遭殃,而不顾忌自己力量的弱小,往返于山水之间,忘记了辛苦。一只鹦鹉的力量虽然有限,但他的慈悲情怀却感动了天神,最后在天神下雨的帮助下灭了大火,救了山林之中的同类。面对灾难,多一些恻隐之心,付出你的一份爱心,那么我们的世界定会变成“人间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朱亚楼       鹦鹉的慈悲情怀)(五明学佛网:朱亚楼       鹦鹉的慈悲情怀)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