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缘、攀缘、随缘、省缘


   日期:2011/9/25 20: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缘,时常被人们所提起,但,何谓缘呢?我一直感到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总感到它忽隐忽显又若即若离,似乎始终伴随在身边,可又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不知不觉间它又起着你意想不到关键的作用,也许就在那一下子,它决定了你的一切。不可捉摸的缘啊!人们因你的出现而喜出望外、欢天喜地;也因你的干预而痛断肝肠、生不如死;前不久,还为你心花怒放、神魂颠倒;瞬时间,又为你黯然销魂、哀毁骨立。正是的,缘,你让人伤透了脑筋。可,这一切难道都是你的错吗?肯定不是,绝对不是,肯定绝对不是缘的错啊!

缘,佛教最基本的观念;缘,显示着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态。“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 缘,就是原因或条件,宇宙万法,包括物质的外境与精神的心识,都是由条件或原因的集合而生起。缘集则成,缘去则灭。缘,就是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发生某种联系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一只渡船;缘,也许还只仅仅是形成此种联系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蛰伏在那里等待时机的成熟;缘,或许只是一个几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恰好被某些有幸或不幸的人们偶然碰到;缘,完全就是一种对人人来说都很平等,但却是电光石火般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不留心,被那一二有心人幸运地抓到了;可有些缘,说不定还只是一种间接的条件、辅助的原因,往往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缘,本身有没有善恶之分、美丑之别?我说不清楚。师傅们讲经中常有善缘、恶缘之说。按常理说,善缘就是好的因缘,当然能听闻佛菩萨的说法,肯定就是最高最大的善缘。师傅要我们“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结什么缘呢?肯定是结善缘,和谁结缘呢,我想必定是和佛菩萨结缘,和善知识结缘,即,按佛菩萨的教导,以严以律己的姿态和众生结缘。我想在日常生活中,以无住相布施的善良心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肯定是结善缘,但如果是有住相布施呢?

把恶劣、有害的条件、引诱人做坏事的外界事物称为恶缘,也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我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这些条件。譬如,枪,作为杀人武器,从通常意义上讲它肯定是恶缘,戒杀的人就应该远离。不过,也不是绝对的,还必须看这支枪拿在谁的手里,在做什么?“三八大盖”拿在日本鬼子的手里屠杀中国人民,十足的恶缘无疑;可是,握在当年“上马杀贼、下马念经”的师傅们的手里,谁又能不承认它是救苦救难的善缘呢?

攀缘,就是人们的心不停地随外境的转移而转移,也就是人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外在事物进行认识、再认识的心理活动。攀缘的关键在“攀”上,而不是在缘上。缘是客观存在,你攀不攀它都在那里在。诚然,心不独起。没有所攀的缘,心就起不来,心,必须有所攀之境缘才能起,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如果面对缘境,心不去攀,烦恼也就不会生了,心也不会由外境而浮想联翩。就好像行动不便的老人,必须攀杖而起一样,老人有了杖不去攀还是起不来,攀是关键。

攀缘,人世间的一种苦。正如《俱舍论》所说“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攀缘导致了我们心头的万种烦恼起,我们的心倏忽于此,瞬间又倏忽于彼,奔驰于外界事物之间,如树林中猿猴不停地跳跃攀援于树林,一刻也不得安宁,哪能不苦呢?我就是在这样在不断攀缘中痛苦的呻吟,一直活得很累。看见电视剧里豪华的房子,宽畅、明亮、气派,一种打倒了五味调料瓶,说不出的滋味就涌上心头;站在人行横道线上,看见打着喇叭一溜烟呼啸而过的豪华轿车,气就不打一处来;甚至,参加亲朋好友家的聚会,面对亲友家全人全、儿女成双成对,联想到自己的悲惨境遇,悲从中来,差点控制不住破坏了人家的喜庆气氛,吓的以后不敢参加此等活动。

近来,反省攀缘之苦,发现苦的根源并不在缘,而在于自己的欲望。欲是攀的动力,欲是缘的加工厂。因为有欲、有我、有万法实在的执着,只要遇到与自己的欲望相对应的外界对象,那种干柴遇到烈火般的执著,就根本控制不住,比最快的化学反应不知还要快上多少倍。我们常说的攀比,就是攀缘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在以我为中心的好胜心、虚荣心的促使下,总喜欢与别人比,尤其在涉及名利地位等问题上,总感到自己的付出和获得不成比例,心理上的不平衡如熊熊的烈火,燃烧着自己的理智,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也就发生了,一不小心可能已经酿成了悔之不及的大祸。

人在对名利地位的攀缘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止,必然经常是事与愿违,不可能处处心满意足。此后,那种求不得的妒火中烧,那种无可奈何之失落、绝望,不断地折磨着心灵。尤其常常还是一些难言之苦,在暗中自个儿恨得咬牙切齿,可又不敢外露,个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但不可能就此为止,有句台词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暴发”,攀缘,总要表现出来。重者,为了私欲的满足铤而走险,或明火执仗,或诲盗诲YIN,结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触犯刑律,自取灭亡;轻者,什么都放不下,牢骚满腹,或借题发挥,或指桑骂槐,与他人关系搞得很僵,成为众矢之的,我就多次自食其果。

随缘罢!这是后来人们对闷闷不乐、在攀缘中败下阵来的我常说的一句话,一时感到很亲切,很能入耳,很受用。但过后静下心来想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真正读懂随缘。认为自己已经随缘了,其实追求没有遗憾的人生只能永远地遗憾,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不知所以然的随大流,是一种不情愿的得过且过,是一种无可奈何之后的被动。真正的随缘讲的是真如一方面随顺众缘,而生起现象世界;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其自身的清净性,不加改变。对于攀境不止、尘缘未了,离无心而照、照而无心的本觉尚有十万八千里的我,说已经达到了随缘那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谈。

随缘不是没有原则,原则就是有无分别心。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以平常的心态淡定地看待一切人和事就是随缘。今后若能自觉的、主动的、心甘情愿的接受制约自己的各种条件和因素,逢茶喝茶、遇饭吃饭、困了睡觉、寒冷穿衣,不处处去和外缘作对,不徒劳的要求外部条件来适应自己,而主动地转变自己的思想与言行,让主观自觉地去适应客观存在的外缘,与各种因缘和谐相处,可能就离随缘近了一些。譬如,我们最不愿意的逆来顺受,也许就是一种随缘。可,由于我执放不下,对此,总感到有点被动和消极,总有点不甘心情愿,总还有点逆反心理。

最近,眼前一亮的是宗舜先生在《吃茶去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提到的“省缘”。先生在不厌其烦地介绍茶艺的繁杂规程之后,笔峰一转又谈到了“禅宗要专务省缘办道”。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新鲜话题,大家不要认为可笑,由于孤陋寡闻,以前只听说过攀缘和随缘,不知“省缘”是何意。缘还能省?正是闻所未闻。平日里我们恨不得将对自己有利的缘用干用净,一星半点也不留,谁又何曾考虑过还要省一点,且又如何为省呢?读了先生关于:“省缘就是少一些交际、应酬、向外攀缘的事情,不管是该做不该做,能省则省”的阐述,的确耳目一新,尤如醍醐灌顶。仔细想想很有深意,认为这就是修行中的一件大事,所以试着做如下思考。

一是,处巧若拙。说白了就是做人不要张扬,还是人们常说的话,低调一点的好。即使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外在的条件也是很不得了的人,也要切记韬光养晦,尽量少一点外露,省一点可攀的外缘。若像我等才不出众、貌不惊人、胸无点墨、獐头鼠目,此种极其平常的普通人,本来就无资本可炫耀,更需要夹着尾巴做人,从小事点滴做起,更多地注意内在的养拙,寓巧于拙。千万不要人前卖弄自己,常言道:“枪打出头鸟,雨淋露檐椽”。君不见,身边哪些喜欢张扬、卖弄的人,往往不是十分的讨人嫌吗?常常也不是自食其果吗?

二是,处明若暗。虽然说人人都有好胜之心,总希望能够高出别人一头。但孰知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高处不胜寒。众目睽睽之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横祸。即便你的见地十分的高明,即便你做的比别人都好,也要善自韬晦,必要时装聋作哑也不一定就有坏处。特别要坚决做到不论人非,俗话虽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可,背后议论他人的确是一种非常要不得的行为,三人与我好、三人与他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君如果热衷于此道,那么祸事可能就离你不远了。

三是,处繁若简。当今社会可以说繁花织锦,烈火烹油,是个热闹非凡的时代。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欲望的琴弦被人为的不断地拨弄并拔高,像加入了上品酵母一样情不自禁地无限膨涨。这档口面对迎面扑来的五花八门的众缘,我们只有管好自己的当下,其中省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句话也就是惜福,弘一大师说的好:“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更何况今天的我们哪有十分的福气啊!在奢侈YIN逸、暴殄天物已成为风气,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已成为习惯,在大批量的耕地被不断征用的今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幅近乎哀求地对联:“余点方寸地,留给子孙耕”,不禁使人潸然泪下。物极必反,真的,我担心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再一次地被饿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省缘,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小窗幽记》上的这一段话:“累月独处,一室萧条,取云霞为侣伴,引青松为知心;或稚子老翁,闲中来过,浊酒一壶,蹲鸱一盂,相共开笑口,所谈浮生闲话,绝不及市朝。客去关门,了无报谢。如是毕余生足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随缘       攀缘)(五明学佛网:随缘       攀缘)  

 郑石岩教授:禅语空人心 第十讲 放下攀缘本来佛 

 智谕法师:缘起法泛谈 四、一心具随缘大用 

 普献法师:随缘?还是消极?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 

 王雷泉教授:随缘销旧业 任运着衣裳——王雷泉教授访谈录 

 张秉全居士: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互相发明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二篇 随兴培养心情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一篇 随处都在学习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序 

 韩焕忠博士:天台智者的应机随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