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祖师大德与大居士对念佛的开示


   日期:2011/4/7 8: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祖师大德与大居士对念佛的开示 [摘编]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

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

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凡夫乎。迨至方等会上,特为专说净土三经,俾一切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

修学净土要从根本修。净空老法师经常提到一句话,这句话善导祖师讲过,李炳南老居士也讲过,就是讲,一万个念佛人中间,真正能够往生的,只有三、五人。

警觉啊!

当读到“万修万人去”时,是满心喜悦;如今这一句讲只有三、五人能去,真的是从心里感到忐忑不安。再将永明祖师《四料简》找出来读一下,就知道,我等若是“有净土”,才能够“万修万人去”,自然满心喜悦;我等若是“无净土”,将是“铜床并铁柱”(下地狱),理应当头棒喝!

何为“有净土”?具足信愿行就是“有净土”!所以念佛之人抓住信愿行就是抓住根本!若将信愿行分开来讲,其中一个信字就是根本中的根本了。

一、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决无虚愿,一切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

由此而信,念佛可以了生死,念佛可以成佛!

释迦牟尼佛原本是王子,王位继承人,拥有世人最最向往的权力、地位、财富以及各种享受。为求真理,毅然出走,最终开悟成佛。大凡骗人,总得有一个理由,或为名或为利,或为财或为色。佛曾经拥有这一切,只要他愿意,仍然可以拥有这一切。可他偏偏选择乞食为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可以说,再也没有任何个人的需求了。更何况,佛只是让我们自省自律自修自改自悟自证,完美自己的人格,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道德与智慧。对于这样一位道德智慧完美无缺的尊者,根本不存在任何骗人的理由。如果这个世界只能选出一名最可信者,那就决定是释迦牟尼佛!

信释迦如来,这是信的原点。佛门中的一切信,皆是由此而来。

佛可信,佛说的一切法也就可信。【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亲证的境界,是‘现量’;佛说的法,是‘圣言量’。所以,凡佛所说,我们都要信。即使不懂,乃至根本难以置信的,也要信,而且要坚信、诚信!—— 我们对于现代科学,那些仅仅是以推理(比量)而得的东西,尚要相信(相信科学),何故对于以‘现量’而得的‘圣言量’却不能信?

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为度众生,发了四十八个大愿,并且誓言如果这些愿望不实现,就‘不取正觉’,不成佛。经中说:“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既然已经成佛,已经成就了极乐世界佛土庄严,四十八愿当然已经全部实现。这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决无虚愿!

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佛土外,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众生何以能够得知?当然是由于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宣说。可是,十方世界恒河沙数无量佛刹无数诸佛都应该赞叹,为什么只有阿弥陀佛的名号普为人知?答案就在《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第十七“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所以,不但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称叹,而且十方世界恒河沙数一切诸佛无二言,“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复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真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二、古往今来瑞相往生的事例,说明念佛确实可以了生死,从而愈读愈信。

佛弟子修学佛法,若要成就,必须遵佛教诲,持戒精严。在众多戒律中,最最基本的共有五条,不妄语即是五戒之一。所以凡是已经成就的,都是极可信之人。

所谓‘已经成就’,表现在其临终之际,有种种瑞相。

特别要指出,这种种瑞相,是无法作假的。预知时至、身无病苦、脸色红润、面带笑容、庄严安祥、或坐或站或作吉祥卧、说走就走、死后肢体柔软、乃至异香满室、天乐呜空、或虹化、或肉身不腐、或火化后烧出非常殊胜的舍利子、等等等等,这些现象能够作得了假?

佛法并非空洞的说教,有大量的实证事例为支撑。其中,瑞相善终、瑞相往生的事例就充分说明了佛说的句句是真理,念佛确实可以了生死。

如果说上面所讲“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阿弥陀佛决无虚愿,一切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是一种理性上的信,那么对于瑞相善终、瑞相往生的事例就是一种感性上的信。

古来大德将瑞相善终、瑞相往生的事例进行汇集,例如【净土圣贤录】初、续、三编,我们只要读了各编前面的序,就可以知道古来大德汇编时是多么的严谨!可信!

如果还有人说这些事例只是来源于历史的记载,不足为凭,那么由台湾黄居士(思归子)主讲的《莲池海会,念佛往生见闻记》,大都是〖莲社〗在帮助临终助念时,以零距离接触为多人所亲眼目睹,当然可信。不仅如此,而且还可以由此而推断,历史的记载也是真有其人、确有其事。

又,古来大德将瑞相往生的事例进行汇集,暗合了科学方法之妙!为什么这样讲?

科学有二个特点,一是“实证求真”,二是“可重复性”。实证求真就是实事求是,是这样就得承认;可重复性就是你这个实验可以多次重复。张三做是这样子,李四做也是这样子,王二麻子做还是这个样子,结论都是一样的。

瑞相善终、瑞相往生,无法作假,这不是实事、实证吗?!

瑞相善终、瑞相往生,有那么多的事例,而且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如理如法,都能如此,这不是“可重复”的吗?!

我们再来看看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过的一番话,钱老讲:人体科学非常难,大概是科学问题中最难最难的,要用“唯象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来研究。这就是说,完全从现象来总结概括,得出系统的理论。也就是说,只讲其所然,现在还讲不出其所以然。你先将观察到的东西,老老实实地总结出规律来,至于为什么有这个规律,那就是以后的事。—— 对现象进行汇集、观察、研究,这就是一种科学方法啊!——“老老实实地总结出规律来”,这个规律就是念佛可以瑞相善终!念佛可以了生死!

信,既要相信,更要信心。当我们读了这许多瑞相往生的事例,就会信心大增:他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

是故,【净土圣贤录】等应当常读,它可以使我们愈读愈信——念佛决定可以了生死!

三、【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经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道元功德母”。

古来大德在开示中,总是少不了一个‘信’字。

佛门中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何为缘?信即是缘,不信就无缘。

一个‘信’字,何等重要!

净空老法师在《无量寿经玄义讲记》中有讲: ‘信’是从‘解’而来的,如果没有‘解’就信,这是迷信,因为对于事理完全不知道就相信。但是迷信里也附带条件——佛不妄语,我相信佛的人格,佛说的我全信。这样的信还不算迷,是正信。正信是信佛,但是理事还没有清楚;理事搞清楚之后,即是真信;如果在行持里真正体验到这个境界,那是真正的真信。

净空老法师还讲,两种人不需要读诵大乘:一种是上上根人,因为他们闻佛说法就大彻大悟,一点问题都没有。一种是下愚,他不想理解,佛说的他绝对不怀疑,绝对相信,简简单单一句阿弥陀佛一念到底。这两种人决定成就!

净空老法师又讲,难在既非上根又非下愚,这种人难办。所以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都是为这种人。上智跟下愚好度,几句话就解决了。千经万论都是为中根人说的,这就说明读诵大乘非常重要。现代人讲的知识分子,如果不把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难相信,很难接受。

所谓的‘下愚’,在【净土圣贤录】里很多,在由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印的《现代往生见闻录》(一、二集)中也不少。末学也曾遇到过多位这样的师姐,她们的修行确实令人赞叹不已。

是故,愚以为,我等‘难办’之人,应以“信释迦如来决无妄语,阿弥陀佛决无虚愿,一切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以及“古往今来瑞相往生的事例”为基本,一门深入读诵大乘,长期薰修了解佛法内涵义理,如此愈解而愈信,愈信而愈解,从而行也实、证也速,可否?!

对于念佛法门,由净宗九祖藕益大师著的《弥陀要解》是不可多得的研教资料。印光祖师对《要解》推赞至极,说:纵世尊出世,亲自注解,亦不能过。在《要解》中,藕益大师提出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们要认真学,将它搞明白。

黄念祖大居士的《净土资粮》是依《弥陀要解》而作,也是非常好的研教资料,不可不读,特此链接。

在认真读经、研教的同时,行持上要向所谓的“愚公愚婆”学习。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师以及谛闲法师的站着往生的徒弟(老佛七开示二)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是信心清净生实相,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视作自己生命的全部!结果如黄念祖大居士所说,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相比之下,我们只是将一句佛号仅仅作为业余,时念时不念。这是信心不足啊!—— 如此也称念佛人?—— 警觉!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学佛念佛了,这个‘信’字不成问题。只要认真自省,或许会发现,问题还相当多!当年净空老法师剃度出家后,他的老师李炳南大居士仍对他连声大呼:你要信佛啊!你要信佛啊!这难道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知道能够‘万修万人去’,不知道‘万人中只有三、五人去’,就会不够警觉。

知道‘万人中只有三、五人去’,不知道能够‘万修万人去’,就会不够信心。

是故,既要知道‘万修万人去’,使自己充满信心;还要知道‘万修中只有三、五人去’,从而使自己重视研教,实修真干,随时警觉,菩提精进!

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藕益祖师在【弥陀要解】中提出要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这个愿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因为能发此愿者必定具有信心,如此有信有愿是决定往生的条件。“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是藕益祖师说的。

1、发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发菩提心。

在【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条件,皆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菩提心,就不能往生。

对于菩提心的重要意义,古德有讲:“无菩提心,三归五戒亦不成就。”【华严经】更是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对此,黄念祖大居士在《净宗心要》中讲:“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旺,学法无益。”所以我们学佛念佛,如果不能够在“内治贪嗔痴,外绝人我是非”上面用功,就是将菩提心忘失掉了,就不能成就。

摘自  净土修行必读第四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祖师大德       念佛)(五明学佛网:祖师大德       念佛)  

 智谕法师:性缘问题之申论 三、与念佛的关系 

 法宣法师: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法宣法师: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话浅译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随净土机施念佛号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人生为何要念佛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