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百法明门论》讲义


   日期:2025/8/6 9: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百法明门论》讲义

唐仲容

一、释名:“法”古又释为轨持。持谓任持自性;轨谓轨生物解。依今义解,法即事物之别名,一物即是一法,万事万物,即称万法。“百法”是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的总称。此由《瑜伽大论·本地分》六百六十法提纲挈领而建立。“明”是智慧,“门”是门径,“论”是论著。此论是研究百法,进而通达一切法性相、生起种种智慧的入门论著,故称《百法明门论》。唯识法相学以此为阶梯,凡学佛者,亦当以此为究教入道的门径。

二、著者:世亲又名天亲,佛灭度后九百年左右,生于北印度富娄沙富罗(丈夫国)婆罗门族,名婆薮槃豆,华言天亲,其兄名阿僧伽,华言无著,精通大乘。天亲原学小乘,后因其兄无著劝说,舍小归大,造有《唯识二十》、《唯识三十》、《百法》、《五蕴》等论,建立唯识法相宗。

三、译师:玄奘俗名陈祎,唐初偃师人,十三岁入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赴印度求法,遍游西域诸胜地,广学大小乘诸论,后止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师戒贤论师学“瑜伽”学。贞观十九年回长安,获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得唐太宗支持,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翻译家,也是沟通中印文化的一出色人物。

四、释论文: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此语是《百法明门论》一书的总纲。佛在大小乘诸经中皆言一切法无我之义。一切法指诸法性相、染净、有为、无为诸法。无我即是法性,小乘但言我空,说人无我;大乘言人法两空,说二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乃至“四所显示故”一段,总言百法位次,心法势力独胜,能生一切法以及能为一切法所依止,故居首位;心所为心助伴,故居第二;色法是心心所所变现的相,故居第三;不相应行法是前三法生起的分位差别,故居第四;无为法是前四法所显的性理,理由事显,故居第五。《成唯识论》依此五位百法建立唯识。义谓心法八识,是一切有为无为诸法的依止。虽诸有为法各由其自种生,无为法由有为法所显,而总不离识,以不离识义,说万法唯识。

心义古谓“集积”名心,指七转识熏习第八阿赖耶识,将其所熏种子集中存积在本识内;又“集起”名心,意谓第八阿赖耶识将其存积的种子遇缘生起转识及心所等现行法,故转识与本识皆可名心,而为心法所摄。

第一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依眼根(视神经)缘色境所起的识,名眼识。依耳根(听神经)缘声境所起的识,名耳识。依鼻根(嗅神经)缘香境所起的识,名鼻识。依舌根(味神经)缘味境所起的识,名舌识。依身根(触神经)缘触境所起的识,名身识。依意根缘法境所起的识,名意识。意是思量义,梵语末那,末那识恒审思量,执八识为我,故称为意,以意为根所起的识,故名意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相互为根,末那缘阿赖耶识执为自我,阿赖耶识梵语云藏,末那执藏识为我,与阿赖耶识本身能含藏诸法种子,以及诸法种子为其所藏的三藏义,是阿赖耶识的特点,故云阿赖耶识,华言藏识。如是八识合而为一心,一心分而为八识,故云心法。八识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对心所言,八识皆为心王。诸识之间,可总名心,可总名意,亦可总名识。然据各有的特点来说,前六识名识,末那识名意,阿赖耶识名心。眼等前五识的活动是感性认识,意识的活动是理性认识,阿赖耶识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依的根本,是感性理性认识功能种子的储存所,故又名根本识和一切种子识。末那识外为意识的根,内为本识的根,是诸识出入的通道,是六转识与根本识连络的枢纽。八识虽各有体用,不能说为是一,但又密切关联,不可说为非一。此如一株大树,阿赖耶识象树的根,末那和意识象树的主干,前五识象树的枝叶花果,各有各的特点不一,但又总是一个整体,密切关联而非异。

第二“心所有法”至“不定有四”一段,总列六位五十一心所法,心所对心王而言,心所如臣,为心王的助伴,是心王所有的法,故名心所有法。心王起时,心所有法必相应而起,故又名相应行法,行字是说心所法属行蕴的一部分,故名相应行法。

(一)遍行心所有作意、触、受、想、思五种,遍与三性、八识、九地、一切时相应,而以遍与八识相应为主得名。作意是作动其心,令由种起,引趣自境;触是心上有一种力量,使心心所与境相触;受是领纳或顺或违的境界,引起苦、乐、舍的感受;想是于境依名取相,分析事理;思能令心造作,起种种业,审虑决定二思属意业,动身思属身业,发语思属语业。此遍行心所是心由知到行的整个过程,作意、触、受是感性认识;想是概念活动,是理性认识;思是由理性认识引起行动,也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又由作意引起触受的感性认识和想的理性认识,而由达到进一步的实践。由此知与行的反复相互引起,而形成人类知识活动的无尽长河。

(二)别境心所有欲、胜解、念、定、慧五种,此五种法各由其相互区别的特殊境界而起,故名别境。欲就是希望,是依可乐境起;胜解是对某事某理坚决相信,认为是如此,而毫不怀疑,依决定境起;念是于曾习境明记不忘,为定所依;定梵语名三摩地,旧云三昧,是心于境专注不散,依所观境起;慧是拣择谛理,思维性相,依所观境起,亦可说依定境起。

(三)善十一者:
1、信,即对佛所说诸法的真实义理,深信不疑,名信有实;于佛法僧三宝功德,深信不疑,虔诚崇敬,名信有德;于自身信有能力,可以通达诸法实义,可以成就三宝功德,名信有能。
2、精进,对于修善断恶事中精勤勇悍地进行。
3、惭,恐自心责罚而耻为不善。
4、愧,恐社会讥评而耻为不善。
5、无贪,于五欲乐及诸财物不生贪爱。
6、无嗔,于诸违逆,不生嗔恚。
7、无痴,通达事理,心不暧昧。
8、轻安,心身轻快安然的定境和健康状态。
9、不放逸,由精进、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力,严格要求自己修善断恶。
10、行舍,依精进三善根力,令心行正直、平等、无功用住的定境。
11、不害,悲愍他人,不忍相害,此是无嗔一分上立。无嗔表慈,不害表悲,是二差别。

(四)根本烦恼六:
1、贪,于五欲乐及朱财物贪著不舍。
2、嗔,于违逆事,心生嗔恚。3、痴,亦称无明,谓心愚痴,不明事理。4、慢,自高自大,轻慢别人。5、疑,于真正事理疑惑不信。6、恶见,于诸事理起错误见解,此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五种。执身为我是身见;偏于两边,见解不适中是边见;邪恶不正的知见是邪见;执著某种邪见是正确的,为见取;某些外道执著他的戒条很正确,是戒禁取。

(五)随烦恼有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三种。小随烦恼十:
1、忿,于违逆事,心不能忍,而忿忿不平。
2、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
3、恼,忿恨为先,追逐暴热,恼恨凶狠。(此三是嗔一分)。
4、覆,隐藏罪过,不让人知。(是贪一分)。
5、诳,欲求财利,狡诈欺哄。
6、谄,为罔他利,巴结奉承。(此二是贪痴一分)。
7、憍,于己盛事,喜欢自吹。(是贪一分)。
8、害,于人无悲,常思损害。
9、嫉,见人得利,心生妒忌。(此二是嗔一分)。
10、悭,保守悭吝,不乐施舍。(贪痴一分)。

中随烦恼二:
1、无惭,不畏自己良心谴责,而不耻为恶。
2、无愧,不畏世间讥评,而不耻为恶。

大随烦恼八:
1、不信,于实、德、能怀疑不信。
2、懈怠,于善恶修断事上,消极懒惰。
3、放逸,放肆、纵荡,不乐修善断恶。
4、昏沉,萎靡不振,无力工作。
5、掉举,心不平静,时时动荡。
6、失念,于诸善事正理,不能明记。
7、不正知,于诸事理偏见邪执。
8、散乱,心常流荡分散,不能静定。散乱于境上易缘,掉举同境易解,是此二差别。

(六)不定心所四:
1、睡眠,心极暗昧,于境无知。
2、恶作,于所作事,心生追悔。
3、寻,寻即寻求,于诸谛理,粗略思察。
4、伺,于诸谛理详细观察。此四名不定者,于八识中或有或无不定,其性或善或恶,或属无记,亦无有定。

此六位心所,遍行是一般性、经常性的心理现象;别境是特殊的心理现象;善心所是道德性的心理现象;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是非道德性的心理现象;不定心所是不定性的心理现象。此诸心所随其所应,与八识心王或多或少地作其助伴。在缘境时,心王缘总相,心所缘别相,是最卓越的佛教心理学。它说明三个问题:
1、说明人们的心理现象和主观世界的组织形式;
2、说明人们在认识活动上知与行的关系;
3、说明具体的人性有善、恶、无记三种。

第三、色法十一:色即当于现代所说物质。
1、眼根,即视神经,眼识所依之根,即名眼根。
2、耳根,即听神经,耳识所依之根,故名耳根。
3、鼻根,即嗅神经,鼻识所依之根,故名鼻根。
4、舌根,即味神经,舌识所依之根,故名舌根。
5、身根,即触神经,身识所依之根,故名身根。
6、色境,眼识所见之青黄赤白等颜色。
7、声境,耳识所缘之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
8、香境,鼻识所缘之好香、恶香、平等香。
9、味境,舌识所缘之苦酸咸淡等。
10、触境,身识所缘之地水火风,冷暖滑涩等。
11、法处所摄色,意识所缘法境中物质性的影相,此有五种:①极迥色,谓极远难见之物;②极略色,谓极细难见之物;③定果色,即定中所见的水火等相;④受所引色,谓受戒时所引起身体持戒的堪能性,即无表色;⑤遍计所执色,谓意识虚妄分别所执之色,如龟毛兔角等。此中眼等五根和色等五尘是地水火风所生成,是有体的实色。法处所摄色是意识上的影相,不由四大所生,是假色。四大中的地以坚为性,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风以轻动为性。它遍于一切法,故曰大;能生一切色法,故曰种,合起来就称之为四大种。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行”谓行蕴。行蕴有二法,一是与心相应的心所有法,二是不与心相应的法。为区别与心相应的行蕴中法,故立心不相应行法。
1、得,此是成就不失义,依色心等法正现起时立。
2、命根,人与其它动物生命所依的根本,依业所引赖耶识种上在一定阶段上连持色心功能不断,故立此名。
3、众同分,众多之法同一种类,立有此名,是法有二:①人同分,指人、天或其它动物之同类而言;②法同分,指心法之同类或色法之同类而言。
4、异生性,指未入圣流的世间有情,于三界五趣中流转变异而生。
5、无想定,有一类外道厌离诸想,令六识中想及其它心所俱灭,身便安和,名无想定。
6、灭尽定,谓诸圣者欲止息其心,依厌离心,令诸转识不行,身心寂静安乐,故名灭尽定。
7、无想报,即无想天,外道在人间修无想定,依此定业,后生无想天,故名无想报。
8、名身,名指能诠自性之单名,二名以上名名身,三名以上名多名身。
9、句身,句诠差别,单句名句,二句名身,三句以上名多句身。句身相当于今之复句,多句身相当于多重复句。
10、文身,文即是字,为名句二身所依之字,故名文身。
11、生,谓色心等法,先无今有,故名为生。
12、住,谓色心等法,生已暂停,故名为住。
13、老,是衰老义,亦名为异,住而变异,至于衰老,故名为老。
14、无常,亦名为灭,是先有后无之义,名无常者,诸法灭后复生,非永断灭,故名无常。
15、流转,因果不断,前后相续之义。
16、定异,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定有差异,故名定异。
17、相应,相应是配合义,心色等法,配合而起,善恶因果亦各相应配合,故名相应。
18、势速,诸有为法刹那生灭,流动迅速,故名势速。
19、次第,排列有先后,上下、左右有秩序,皆名次第。
20、时,时谓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年月日夜,皆名为时。
21、方,指空间而言,东西南北,四方六合,皆名为方。
22、数,度量诸法的数字,如一二三四,个十百千等数字。
23、和合性,诸法彼此不相乖反,故名和合。
24、不和合性,谓诸法彼此互相乖反,名不和合性。此二十四法中“命根”依心一分立,“异生性”依心心所二分立。“二无心定”与“无想报”依部分心心所暂灭立。余十九种依心、心所、色三法假立,是此三法分位。

第五、无为法:诸法的空理,无有生灭变异,不同有灭之有为法,故名无为法。此有六种:
1、虚空,胜义谛理,清净寂然,无有障碍,犹如虚空。
2、择灭,择谓简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简择诸法空理,断灭烦恼业障,永离世间生死等相,故名择灭,即指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
3、非择灭,不由智慧简择,断灭烦恼业障,而诸法从缘生,本性空寂,湛然常住,名非择灭,亦即自性涅槃。
4、不动,修第四禅定及生四禅天,舍念清净,远离三灾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故名不动。
5、想受灭,灭尽定中想受不行,前六识和第七识一分俱灭,或生无所有处天想受不行,名想受灭。
6、真如,真谓真实不虚,如谓常如不变,我法二空的道理是绝对真实,恒常不变,故名真如。无为法总以真如为体,此中前五皆依真如上部分义立。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段,显一切法相当体即空,空即法性二无我理,回顾上文,总结全书。“补特伽罗”华言数取趣,有情死此生彼,流转诸趣,愚夫执此中有常一之法,即人我执;其实流转诸趣只是业果前后相续,非断非常。又人之生命为五蕴和合所成,故非是一,非常非一,安得有我?是为人我空。一切诸法皆从缘生,无有定性,故非实有,是为法我空。凡夫于无我个体人执有种种实我,于无实体上执有种种实法,是谓之迷。于无我个体上通达无我,即破我执,于缘生无有实体法上通达法空,即破法执,我法二执既破,即见人生和宇宙的真实相,是之谓觉。自觉觉他是修佛道,觉行圆满,即成如来,证大涅槃,成大菩提,是谓大觉,梵语称为佛陀。通达此中道理,即抓住佛法、学佛以及成佛义的实质,而生起种种智慧,是之谓“明“,真正懂得百法,即能通达诸法性相,而获得正智,故此论是通达诸法性相,生起正智的入门宝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