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日期:2025/7/29 14: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我讲阿弥陀经时,有说过该经是以‘极乐的依正庄严为体,往生不退为宗,信愿持名为用。’此信愿持名就是修行净土的资粮。修行净土要具备三资粮,如我们要旅行远方,必先储备充分的旅费和粮食,才能达到旅行的目的;不然,旅费不足,粮食欠缺,终致半途而废,徒劳往返。学佛的人也是如此,要发心旅行佛国净土或十方世界,必先具备资粮,才可以长途跋涉,遨游自在。那么遨游净土,要预备些什么资粮呢?简单地说,就是坚信、切愿、力行三种资粮。这三种资粮,念佛必备,如鼎三足,缺一不成。慈照大师说过:‘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行必虚;无行无愿,空住阎浮;有行有愿,直入无为。’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说:‘得生与否,乃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视行持之深浅。’今综净土诸书所载,略示信念之建立,为修净土行的先决条件。

一、信资粮

信可断疑,能生智解。大小乘经教皆重信仰和愿行,而以净土宗所说的三资粮,最为显著。唯识宗说的十一善心所,亦以信为首。智论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则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仰净土之信,是要深信,信的程度要深。不是普通一般人‘人云亦云’的盲从之信、泛泛之信。因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一切世间的难信之法,故需要深信,也最重视建立坚固不拔的信心,无信心就无从入道。因此大乘佛教说菩萨修行,自凡夫到佛果,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而以十信为先导。现在净土三资粮,也以信居愿之首,实在是有原因的。马鸣大师著「大乘起信论’,王日休撰‘龙舒净土文’,都注重起信,为学佛修净业的要件。玆据弥陀要解,略标六种信仰。

(一)信自力——甲、信自性清净,即信自己的心性,不是虚妄心,是真如心,亦即实相之心。此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落时间性,超出空间性,而是本来具足的佛性,能生万法,一切众生和诸佛,都从此自性心所现,惜妄惑所障,不能显现,若借念佛之心一念破妄,本具佛性,便可自然显现。如六祖闻金刚经悟道破妄,即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乙、信自心造物,即信自力能造一切,十界苦乐皆由心造。唯意识闻法修净,则能净化身心与器界。

(二)信他力——甲、他与己同,他即是他人、其他的众生。既信自己具有佛性,由念佛破妄,可以显现净土,可以净化身心,那么应信他人和自己一样具有佛性,只要有信心,也可从念佛而得实现,达到成功。乙、信他力成就,他力即指佛力,自己能念佛用功,又能切愿力行,再仗佛力加被,二力交融,亦能净化身心和世界,达到由念佛生净土的目标。

(三)信因——即信因果轮回三世相续,善因善报,恶因恶果的道理。如我们信现在以念佛之因,将来必得往生之果。如樵夫一称‘南无佛’,吓跑老虎,种下种子,多劫后为人遇到释迦佛法,出家名周梨槃特,虽然生性愚钝,结果悟道。就以一念之善因,得遇佛法而成道,何况多修福德善根之人,自然更易成道了。是知由因生果,果感于因,因果循环,毫厘无爽。

(四)信果——果是指往生净土得不退转的菩提智果和涅槃福果。信修念佛三昧,可生福智庄严之果,在净土会上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五)信事——信此念佛的心,包含太虚,无穷无尽,则依此心所现的十方世界也是无量无数。而知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外,必定实有其事,决不同庄周寓言,陶渊明之桃花源,摩尔之乌托邦,柏拉图之理想国。

(六)信理——这是信极乐世界虽远在十万亿佛土外,而实不出吾人现前一念的心里所现的幻影,则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庄严、主伴重重无尽,都是我们心中的境界,如楞严所说十方虚空,微尘国土,都是我们妙明心中物,或所现的影像。这样观想,便可全事即理、觉妄成真,达到事理不二,真妄一如。念佛到此,可念到由理事无碍而至事事无碍的境界。

除此之外,更要深信佛陀是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必无妄语;深信西方极乐世界,是弥陀愿力所成,必有事实,而非理想;深信六方诸佛,同声赞叹净土法门,为末世津梁,历代圣贤,弘扬此一捷径,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此其不信,尚有何待!深信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为众生起惑造业的共业之所招感;净业学者,如能深信不疑,诚心念佛,以清净三业,由净化身心而净化世界,必能化地狱的刀山剑树,为极乐的琼楼宝林,转五浊恶世,为五清之净土,从如是善因,必得如是善果,至理不移,毋须怀疑,执妄迷真,自失大利!

二、愿资粮

愿即志愿,人无志愿则趋向无方,定无成功之日,有志愿则心神专注,独立不摇;中途不折之气,孟子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愿是目标,对净土有了深信,便要发愿,有了切愿,才不觉得信的空洞,而这愿对佛法讲,是需要深切的,才会和佛法相应;对自己讲,是须要悲切的,因多生来流浪生死,道业难成,都因愿力发得不够深切和悲切,所以没有达到成功的目标。现在把求生净土的切愿,略标十种来讲:

(一)愿永断轮回——不求享受世间,未来福报。

(二)愿横超三界——不乐天神地祗,有漏果报。

(三)愿普度众生——不图一身乐利,独善其身。

(四)愿早生安养——不贪恋浊世五欲之乐,全滞败坏故。

(五)愿不负己灵——己灵,是指自己本来具足灵明觉性,此觉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为迷昧不觉,久为客尘烦恼所障,结业所缠,不得解脱!而今何幸,既得人身,生于人道,又闻弥陀圣号,本愿功德,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故宜生大欢喜;亦应生大惭愧,以多生误入轮回不得出脱,今应发起深信切愿,‘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亲近弥陀,闻法悟道,不应一错再错。所谓‘佛在此心头,时人向外求,迷真每逐妄,错过几千秋!’如此观察,才会发起悲切的愿力,替自己找个安心立命的地方!

(六)愿离苦得乐——苦与乐是相对的,净土与秽土也是相对的。娑婆秽土,众苦逼迫,极乐净土,但受诸乐。娑婆的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五趣流转,苦已受够,而做人除受生老病死的身苦外,更受日常生活逼迫之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人间的快乐,暂有还无,即六欲诸天以至三禅最乐,终久败坏,故曰坏苦。四禅以上,常在定中,看来虽似苦乐双亡,而仍不免行阴迁流,未离心念上随眠烦恼的起伏,犹是生灭无常,天报既尽,还要下堕。故永嘉证道歌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道士吕纯阳参黄龙禅师,先是隐身在钟楼下听经,被黄龙禅师发觉,在法座当众宣布:‘有人盗法!’吕祖听了。立即站出来说:‘壶中自有长生术,囊里常存不死方。’意思是说:我是自己已有长生之术,何须要盗听你的佛法?黄龙呵他为‘守尸鬼’!吕听了不服气,问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三千’,这又是何种境界?禅师谓:‘纵经八万劫,犹自落空亡!’吕在言下省悟,乃弃道入佛,有诗为证:‘弃却瓢壶碎却琴,于今不炼釜中金;自从得见黄龙后,始悔当年错用心!’有相用心,执(我)情未除,不了三界内的苦苦、行苦和坏苦,纵若守尸千年,仍不免作‘空亡外道’。所以智者有悟,当机立断,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正是吕岩其人。诸天耽乐,终不免轮回生死;何况诸仙工夫不如诸天,又岂能例外!所谓‘纵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来’,唯有念佛,才是究竟了生脱死的方法。

(七)愿往生不退——生天福尽,是会退堕的;而念佛生西,是永不退堕的,故阿弥陀经说:‘其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转,非仙家的‘守尸鬼’可以相比。所以念佛之人,必须发愿往生,才可不退,因此土众生,罪业重,障碍多,修行如逆水行舟,难进易退,如无坚强的愿力,维持信行,则百千人中,难得一二成功。放眼以观今日之学佛者,多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去西天。这便是学者因环境恶劣,障道缘多,道心不固,即遭魔邪;或受魔转,始勤终怠;或遇外道,改途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地,顿忘前修。故修行者多,成功者少,足见此土恶世,修行十分不易,如非宿根深厚,知见正确,则遇逆缘,前功尽废,即遇顺缘,亦会逐物流转,甚可太息。经谓十信菩萨,虽发大心修行,亦会旋进旋退,如空飞毛,随风而转。修十信位,须经万劫,信心满后,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修念佛法门,但得往生,即可圆证位、行、念的三不退。故宜愿求净土,往生不退,以免再落尘寰,旷劫难回!

(八)愿莲花化生亲见弥陀——念佛的人,必须发大胜愿亲见弥陀,才不虚此生。法华经谓:‘诸佛出世,如优钵罗花,甚难值遇’,我们生在末世,未亲见佛,颇使人有‘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之感慨!不过佛虽未遇,幸获人身,得闻佛法,所以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弃,应要发菩提心,发愿念佛,亲见弥陀,位登上品,金台接引,方可往生。

宋天台山僧怀玉,精修净业,历经年所,一日忽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亲来接引往生。怀玉忽思吾一生精进念佛,志在金台接引,亲见金身,今以银台,与吾愿违,故不愿生,佛即隐去。怀玉自知功行不够,益加精进。三七日后,亲见弥陀手执金台来迎,于是喜曰:‘吾愿足矣’,遂合掌坐化,空中天乐,不鼓自鸣,众人闻之,皆大欢喜。其皈依徒天台太守,感而作颂:‘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这是念佛往生的现实故事,可以加强吾人念佛向往净土的信心。

三、行资粮

学佛贵乎实行,唯实行才能达到念佛的目标。行是力行,由深信切愿,然后力行,这便是净土的三资粮,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力行的行,约有二种:(一)事行;(二)理行。事行属于事相,即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玆,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于佛,专念去妄,使心如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空,湛然不动,可以成就念佛三昧。至此境地,诚如寒山诗所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或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彻悟云:执持名号,拳拳服膺,牢持于心而不忘。稍或一念间断,即非执持;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

理行,是属于理性的,即此念佛之心,不住于有,不落于空,无住而住,住于中道之理性中,悟知此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无有心能念佛,能所双泯,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了无所著。古德云:‘忽然念起弥陀佛,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念,岂知无念亦为多。’到此境界,一片空灵,理性自现。

在‘净土三要述义’,也把念佛之行分正行与助行。正行有八种念法:

(一)摄心念,一切处摄念不忘,纵昏昧亦系而寝,不隔念、不异念;(二)勇猛念,如好色人,闻YIN妹所在,磷途火窟,必往不怯;(三)深心念,如海深广,必穷其底,觉路遥遥,不竟不休;(四)观想念,念念中见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利心、官宦心、欲心、世间心、贪恋心、贡高心、遮护心、人我是非心念佛;(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竖,五内裂,如忆少背父母,及多慧亡儿;(七)发愤念,如落第孤寒,负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八)一切念,见闻觉知,及毛孔骨髓,无一处不念佛。如此念佛,方谓净念。如此念佛,便是出世无上妙法,然许多人念佛,未易得到净念功夫,不外有十种阻碍:(一)信之不笃,(二)行之不勇,(三)发愿不切,(四)悠悠默念,(五)心缘世事,(六)爱憎不除,(七)旁及外籍,(八)耽著吟咏,(九)闲讲杂话,(十)无一心不乱之静功,无立意克期取证,有以致之。

念佛的助行,分净德、净戒、净忏、净观、净处、净侣六种。(一)净德:是念佛行人于修正行外,随时随地要加修善行福德,回西方以作资粮。(二)净戒:一切净法以戒为依,所以佛将涅槃时,告诸弟子以戒为师。观经修三福中于‘具诸戒行,不犯威仪’,列为上品资粮。(三)净忏: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有内忏、外忏、事忏、理忏等忏法)。(四)净观:念佛之外,以观心之法,磨练心地令之清净。有不净观、对治观、惭愧观、慈悲观等观法,以净其心。(五)净处:念佛在出尘,宜厌恶处,而择善处,方适用功;故繁华喧闹处、歌楼酒肆处、恩爱缠缚处、义解门名处等皆当远离。(六)净侣:真机非友不发、恶法非友不止,如车两轮,去一则蹶。山林闲适、严持戒律、智慧深广、谦卑忍辱等友,皆宜亲近;反之恶友,皆当远离,以免损害道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竺摩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竺摩法师)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净土法门丛谈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随净土机施念佛号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人生为何要念佛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附录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七章 附说几个问题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六章 本经的重要点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责任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四章 以布施修福为助道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三章 以称佛名号为正行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二章 狱吏陈述二三事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一章 怎样能使存亡两利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章 如来称赞修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