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114)


   日期:2025/5/10 22: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
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提要:

■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 把三禅的妙乐舍掉,才能进入四禅
■ 空中修缘起,那可不是烦恼的有,而是清净的有,要达到完全空的境界,
必须修舍
■ 心由觉悟从粗入细,粗脉管通了进入细心,细脉管通了进入极细心,极细
脉管通了,到了四禅叫舍念清净
■ 企业家学了佛法与禅定,有了平等心,赔钱也不再苦恼了,赚了钱为大家
谋幸福,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

人间以禅乐为最,修禅定可以感受,
不要追求,要学会舍

禅定的乐是人世间最殊胜的乐,所有人间的乐,禅乐里都有,可是人世间的快乐里却没有禅定的快乐,所以我说,人间以禅乐为最。得了禅乐,贪爱很容易起来的,“我今天修得好,我很欢喜,希望明天还是这样。”你一执著,明天它就不来了。

从前上海禅定班,有一个同学来问我:“老师,我有时修光明观,忽然周围一下子光明普照,我一高兴怎么没了?”(众笑)谁叫你高兴的?所以我常说:修禅定无所求,可以感受,鼓励鼓励自己,不要追求,不要执著,要学会舍。

把三禅的妙乐舍掉,才能进入四禅

四禅是舍掉三禅的妙乐进入的,舍掉不是不要,是得到了然后不执著。你可别认为既然要舍掉,我干脆不要得到了,那你什么也没有。你首先要得到离开五欲的喜,由此得到禅定的喜乐,再舍掉喜乐,得到三禅的妙乐,再把妙乐舍掉,你才能进入四禅。舍就是叫你空掉,你只有修好空,你才能入定。我们今天多少能空掉一点,要全部空掉还没有这么高的水平,那么就要修。你全部空掉了,就叫成就。如果你们修空修不来,先学学放下,放下就是不执著。

空中修缘起,那可不是烦恼的有,
而是清净的有,要达到完全空的境界,必须修舍

空了以后再要在空中修缘起,因为你能懂得空,能修空,你已经是一个修行人了,再在这个基础上缘起更高一层的有,那可不是烦恼的有,而是清净的有,这个路线不能错。我们整个路线就是走清净的道路,将来是在清净中圆满。到那时清净也没了,清净只是一个名相,真正的清净就是什么都没有,完全空光。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必须修舍。

心由觉悟从粗入细,粗脉管通了进入细心,
细脉管通了进入极细心,极细脉管通了,到了四禅叫舍念清净

三禅已经开始舍了,初禅,你是从粗相里觉悟,而进入了细;二禅,已经进入细心,三禅进入极细心。身体的乐触也是这样,初禅好比粗脉管通了,非常舒服;二禅,细脉管也通了;三禅,极细脉管也通了。到了四禅呢?你感到的喜、乐,全要舍掉,所以四禅叫舍念清净。比方说你有了点钱,不管你放在家里还是放在银行里,你必然会起念头,一个念头,放在家里要防止人家偷;再一念头,存在银行里哪一种利息高;还有一个念头,最好钞票赚钞票,除非你拿去布施供养培福,没了,你才不起念头。从世间上看,这些念头都是正常的,从佛法来看,这些念头都是贪心的表现。

企业家学了佛法与禅定,有了平等心,赔钱也不再苦恼了,
赚了钱为大家谋幸福,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

第一期企业家禅定营,他们学了佛法很有收获。第一个收获,从前对员工是用压的手段,也不见得有效果,今后要有平等心,要爱所有的员工,要让他们快乐幸福。第二个收获,从前赚钱了我就高兴,赔钱了就苦恼,现在知道个人有个人的福报,赚钱就赚钱,赔本就赔本,烦恼什么呀?第三个收获,我从前赚了钱还想赚更多,成为大企业家,一辈子就是这个念头,现在观念改变了,要发展经济,弘扬佛法,我富了要为大众谋幸福。而且还有一个觉悟,发展企业是靠员工,因为一切都是人干的,所以我应该对人进行教育,企业所有的员工是一家人。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
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提要:

■ 有能力的在社会上忙,来我这儿的不会抓全面,文化高成了书呆子,
办佛法事业真难啊!
■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 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 要断苦乐,灭忧喜,进入不苦不乐舍
■ 由断苦乐,先灭忧喜,才能进入不苦不乐舍

有能力的在社会上忙,来我这儿的不会抓全面,
文化高成了书呆子,办佛法事业真难啊!

他们仅仅听了三天,收获就很大。可是我要他们再多留几天,就说“太忙了太忙了。”(众笑)所以我很苦恼,这些年轻人,在社会上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都是有能力有才干的,却不到我这儿来,由于佛门缺乏人才。所以办佛法事业很难啊。

而来到我这的,人们羡慕啊,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起来全是新科技,可是要他照顾全面,能力就很差。也不能否定他们有一种能力,会打电脑,就是没有全面的能力。就是末法现象。只抓一点,在一点上成就,要不是纪律管得严,生活上也会脏乱差。所以我常批评他们,是不是书念得太多了,成了书呆子了?

不肯放下我执法执,会把原则都变掉了,
因此我执法执也要舍掉

而且还我执很重,我讲的话叫他传下来,话就变掉了,因为他来一番圆融加工,(众笑)等到从他嘴里说出去,有老师的意思,可全是他的话。(笑声)就是这么个意思,含义也不全,他一变把原则都变掉了。更好笑的就是,我根本没有意思,他自作聪明,说“老师没有这么讲,我的理解就是这个意思,”(众笑)搞得我苦得不得了。这都是我执法执,很厉害啊,这也包括在舍里,连我执法执都要舍掉。

云何第四禅?第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今第四禅先明总相,次解四支,引经明总,一断苦乐,二先灭忧喜,三不苦不乐舍。

四禅有四支,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


四禅比较深,我在舍利弗的《禅定品》里简单摘了几句,四禅有四个支分:“不苦不乐舍,念,净,一心”,今天时间关系,简单的跟大家讲讲。

云何断苦乐?如比丘断苦乐,是名断~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苦者,损恼义,乐者,摄益义。


要断苦乐,灭忧喜,进入不苦不乐舍

怎么做到不苦不乐舍?你必须要完成前面的工作,第一个工作要断,“断苦乐”,苦跟乐全要断掉。你在初禅二禅三禅上是离,离开喜乐,到四禅,你更要提高,要断掉。第二点要做到“先灭忧喜”,灭除忧愁跟欢喜。要讲清楚,欢喜是好的,乐是好的,成佛就是大乐。叫你灭叫你断,是断的你的执著、贪心,你这两点做到了,方才能够进入不苦不乐。

“身不悦名苦,即此悦名乐。”你身体有种种不舒服的感受,使你不产生欢喜心,这就是叫苦。如果你舒适了,欢喜了,这就叫乐。初修的人感到苦,烦恼就会起来,产生了喜乐对修行有帮助,到四禅,应该修不苦不乐舍。

云何先灭忧喜?如比丘忧喜已灭,寂静,正寂静,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心悦名为喜。

先灭忧喜者,此忧喜在前三禅地中已灭,寂静、正寂静故。离无喜乐,修不苦不乐舍。

一、谓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二、谓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三、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四、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不得意,失意,丧失忧苦相续之心不有。

五、共善忧苦无,谓共善人众中,共善共业,欢喜向道,以善行为忧苦心不有。

如圣人者,从初禅人,乃至得第二、三禅人,成就喜行已,如是五法尽无。


由断苦乐,先灭忧喜,才能进入不苦不乐舍

“云何先灭忧喜?如比丘忧喜已灭,寂静,正寂静,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心悦名喜。”禅定的快乐是寂静的快乐。到了四禅,忧喜已灭,这完全是清净的寂静,不执著的寂静,是真正的寂静,如果你能够走上这条路,“是名先灭忧喜,心不悦名忧,悦名为喜”,从心理上说,心里不欢喜就叫忧。心里喜悦就叫喜。

“先灭忧喜者,此忧喜在前三禅地中已灭,寂静正寂静故”,这个忧跟喜在前面初禅二禅三禅的过程里已经灭掉了。“寂静”,因为你已经成就四禅了。“正寂静故”,你从初禅的寂静乐进入二禅三禅,到了四禅才是真正的寂静。“离无喜乐”,要修离,离了就没有喜乐了,然后“修不苦不乐舍”。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
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

提要:

■ 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
不有
■ 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
不善业相应了
■ 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
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

修不苦不乐舍,可以从五方面来说明:

第一点“谓世间五欲爱染,已得、今得、当得,过去变灭,忆念生喜,相续喜乐之心不有”。世间上五欲的快乐,你过去得到了,现在得到了,或者将来会得到,心里沉溺在这个快乐里,“忆念生喜”,或者已经消失的快乐,心里想想也快乐,“相续不断”,想了还要想,这种沉溺在五欲快乐里的心,你不能有。

世间五欲爱染,已未得,当未得,
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

第二条,“谓世间五欲爱染”,爱就是贪,染就是染着,又称贪着。一切烦恼都性空,你爱也可以转变成不爱。染,就好比灰尘飘在身上,衣服本来是干净的,染上了灰尘就不干净了,既然灰尘能飘上去,也能洗干净啊。所以说,虽然我们今天的佛性飘上了很多灰尘,但是佛性还是圆满的,可以把灰尘扫除。“已未得,当未得”,这种世间的五欲,过去你没有得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看样子将来也不会得到,你还在操心,以后我到底能不能得到?“已得变灭,忆念生忧苦之心不有”,或者说你已经得到了,但它变化了,没了。你产生忧愁苦恼,老是想:我没有得到,我已经失去了,你在忧愁苦恼里沉溺下去了。进入四禅的时候这种心全要扫光。

对不善业不能有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
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

第三点,“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得意踊跃相续喜乐之心不有”。你所处的人群,或者你的亲戚朋友,他们都在做不善的事情。所谓不善,就是身,杀盗YIN;口,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总是在想贪瞋痴。你处在他们中间,他们在造不善业,你在这个中间随着他们高兴而高兴。你得意,欢跃,而且相续喜乐之心,你只要心一动就失去定了。喜跟忧苦最容易使我们心动。

拿生活中的事来打个比方,从前买东西都要用票的,有粮票、油票、糖票、肉票、鱼票,有的家人口多称大户,有的家人少称小户。孩子买菜,回来菜篮里边有条大鱼,妈说:“我们是小户,怎么会买到大鱼呢?”孩子说:“妈,我趁他们不注意我自己拿的。”(众笑)妈就说:“这不好啊。”再看看这条鱼,“这条鱼倒不错。”(众笑)所以妈妈对不善业的喜乐也动了。只要你对享受五欲的心一动,你就跟不善业相应了,即使你不是魔子魔孙,你也是魔的眷属。

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第四条:“谓处不善众中,作不善业,不得意,失意,丧失忧苦,相续之心不有”,这些人做不好的事情,没有做成功,他很失意很失望,自己也受损失了,产生了忧苦,你也跟着他产生忧苦失望,说:“这次你偷东西没偷到,我很同情你,我也跟你一起难受。”(众笑)这种对别人造不善业而引起你的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
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提要:

■ 在大众中共作善业,欢喜向道,在修行中或为生起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 从初禅入,得到二三禅喜乐,而进入四禅,以上五法也要舍掉
■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 观身不净,悟空有慧眼,能观美色实是白骨精
■ 观受是苦,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因乐会消失
■ 观心无常,心刹那刹那在变,哪有“海枯石烂,我心不变”
■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 修行人要念念不忘走清净道,因为凡夫“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在大众中共作善业,欢喜向道,
在修行中或为生起忧苦之心也不能有

第五条,“谓共善人众中,共善共业”,在好人中间一起做好事,“欢喜向道”,修行人共同修道。“以善行为,忧苦之心不有”,修行必须要精进,必须要努力,难免很辛苦。如果你由此而感到忧苦:我修了这么久了,好像没有什么长进嘛,将来怎么办?我是很愁啊,说起来修行好,说到底还是很苦的呢,吃嘛吃素的,早晨这么早起来,修修禅定两条腿疼。(众笑)你这种感觉苦的心也要没有。

从初禅入,得到二三禅喜乐,
而进入四禅,以上五法也要舍掉

“如圣人者,从初禅人,及至得第二三禅人,成就喜行已,如是五法尽无”,圣人,是指证果的人。我们今天还不能称为圣人,可是我们今天走的路是进入圣人之流的路。等到将来成就了四禅,当然从初禅到三禅的喜乐,你都成就了,“如是五法”,以及刚才讲的五种法,到了四禅,你全都要舍掉。如果这些你都能够舍得掉,真正能够成就不喜不苦,你就进入了四禅。

念~念此前前后后应念,忆念清净之道,不忘不失。

“念”要忆念清净道,不忘不失,佛教导要修四念处

底下讲“念”,“念此前前后后应念,忆念清净之道,不忘不失”,修行人的念要根据法去起心动念。释迦佛教导我们念头要放在四个地方,随时随刻不要离开,一发现离开了,马上要拉回来。哪四个地方?就是四念处,三十七道品首先就是四念处,道品就是修道所使用的工具。

观身不净,悟空有慧眼,能观美色实是白骨精

哪四个念处?观身不净,身体从头到脚都是不清净的。不净观修到后来,对这个身体真是不发欢喜心。你修好了不净观,你就成了慧眼。用觉悟智慧的眼光来看问题,就叫慧眼,阿罗汉就叫慧眼。《西游记》是神话小说,借里面的故事打打比方,猪八戒没有慧眼,所以看小姑娘漂亮,孙悟空有慧眼,一看是白骨精。(众笑)所以能从表看到里,能看到事物的真相,能看清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就叫慧眼。事物的真相就是空,最后你就是在空里成就。

观受是苦,苦受是苦,乐受也是苦,因乐会消失

观受是苦,不光苦受是苦,快乐的感受也苦,因为快乐会消失——消失你就苦。快乐的本质仅仅是苦的减轻,都是一时性的。

观心无常,心刹那刹那在变,
哪有“海枯石烂,我心不变”

观心无常,心要变,不光是后来会变,而是刹那刹那在变。他不高兴,你说几句表扬鼓励的话,他就高兴了;他心里在高兴,你批评他两句,他脸就拉长了。说心不变,那是骗人的话,要不然怎么现在离婚排队啊?所以年轻人不要相信“海枯石烂我心不变”这种话,要观心刹那刹那在变。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不要执著。

这四个念处是最最开始要修的,尤其是出家同学,对自己要求要更高一点,经常要观观自己现在的念头在哪里?

修行人要念念不忘走清净道,
因为凡夫“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这里讲:应该要念的你要念,还要念念不忘。念什么?念清净的道。而且要念到不忘不失,随时随刻要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众生还没有做到清净,所以从前老修行说,起心动念无非造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1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
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提要:

■ 什么叫清净?离欲染、离乐、离苦、离余烦恼故,是名清净
■ “一心”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
■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 涅槃是常乐我净
■ 缘起不离性空,弘法事业虽忙,也应“欲影百忙巧持真”


云何净?如行人,~念离欲染清净,离恶不善法清净,离乐清净,离苦清净,离余烦恼法清净,是名清净。


什么叫清净?离欲染、离乐、离苦、离余烦恼故,是名清净

“云何净?”再讲“净”,我们修行要走清净道,我们修的就是修一颗清净的心,什么叫清净?“念离欲染清净”,你的起心动念要离开欲望的染污,这就叫清净。“离恶不善法清净”,你心里要不想贪瞋痴,口要离开四种恶业,身子不做杀盗YIN。这些恶不善法,你能离开,就叫清净。“离乐清净”,还要离开你得到的快乐,“离苦清净”,你受的苦也要离开。心里没有苦的感受,也没有快乐的感受,住在平等心里。你离得开就叫清净,修行要走中道,感受要得中受,只有舍才能够得到。

“离余烦恼法故”,要离开其他种种的烦恼,包括你思想上所想的,你行为中所表现的以及你修行中所朝向的方向,全要离开种种烦恼。“是名清净”,这才叫清净。

“一心”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

“一心”,你只有一颗清净的觉心,其他心念都不起来,所以一心就是定。《阿弥陀经》里讲临命终时要“一心不乱”,所以说必须得定,才能往生,这是佛讲的。有人讲只要唸就能往生,这就偏了,那么这个一心是什么样的一心?应该是在清净的定里,如如不动,一动也不动。

定中的觉照,自会更清楚更明白,
犹如以镜照境,境在动,镜不动

有人也许会问:心一动也不动,不是变木头人了?叫你不动,是指不清净的念不动,所谓妄想杂念不动。这时你没有妄想杂念,已经进入定的境界了。你只有智慧和有觉悟,这不是你妄心在动,而是你用觉悟心来觉照。你会看得更清楚,可是即使你更清楚更明白,你这个心仍然一动也不动。

打个比方,成佛后有一种智慧,叫大圆镜智,好像一面镜子那样,外面的形形色色都在动,映在镜子里的的影子也在动,镜子照得清清楚楚,可是镜子一动也不动。那个时候就称现量智,现在科学上也有这句话,一个人凭直觉办事,比分别以后办事更能取得成功,这是我从报上看来的,在这种说法上,科学就向佛学靠拢了。

涅槃是常乐我净

今天四禅讲完了,就要讲涅槃的乐。涅槃不是玄虚缥缈的,涅槃是常乐我净,常就是永恒,你离开了无常就是常;你离开了人生的三苦八苦,就是乐;你离开了自己这个小我,就是将来成佛的大我,乃至会大到像虚空那样大;净就是心里完全清净,无所执著,虽然有种种缘起,而不离性空。

缘起不离性空,弘法事业虽忙,
也应“欲影百忙巧持真”

虽然弘法事业忙,这么百忙纷动,怎么修行?你动我不动。这不是说手不动脚也不动,像木头人那样站着,是心不动,这就叫巧持真。真谛就是不动,就是空。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会成佛。这些道理都是大般若的道理,而我们学的能海上师法流就是大般若的法流。

今天就讲到这里。(众鼓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