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59)


   日期:2025/5/8 14: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
到法上的觉悟与喜乐,所以
离开了佛法就成了外道

提要:

■ 排除了欲恶不善法的干扰后,还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
■ 蒙蔽喜乐的就是苦恼,苦恼退一层,喜乐就明显一层
■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到法上的觉悟与喜乐,所以离开了佛
法就成了外道
■ 佛讲苦谛是要我们“知苦思断集”。不想断烦恼,老是想苦恼,这是路线
错误
■ 善知识指导,要具足正确的理论和修行经验
■ 如今众生的心态和烦恼习气,跟古代人大不一样了,让众生自己去悟,可能
不会悟得这么快

排除了欲恶不善法的干扰后,
还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

要进初禅必须排除这些干扰,排除了这些干扰,离开入定的距离虽然很短,可是这中间还有过去的种子在干扰,所以你必须通过喜乐才能入定。有人说:“排除干扰了,喜乐自然会产生,为什么说还要通过喜乐呢?”因为我们长期流转生死的过程中,尤其是今天末法时期的众生,乃至进了佛门也接受了许多不正确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干扰我们产生喜乐的种子。既然有这个种子,它必然会发生作用。这种作用平时基本上看不到的,只是在应该产生喜乐的时候,往往使喜乐产生得不明显,好像被什么东西蒙蔽住了,一下子冲不破。

蒙蔽喜乐的就是苦恼,
苦恼退一层,喜乐就明显一层

那么蒙蔽喜乐的到底是什么?就是苦恼。你苦恼养成习惯了,喜乐出生得就慢,你把蒙蔽喜乐的苦恼退掉一层,喜乐就会明朗一层,退掉两层,明朗两层,所以你必须努力产生喜乐才能入定。

佛门里的“苦恼人”,都是因为得不到法上
的觉悟与喜乐,所以离开了佛法就成了外道

说一句容易明白的话:如果你脑子里一直在想:“我是苦恼人。”那你永远也入不了定。假如得定的话,这是假如,也不过是枯定。枯定是外道定,开不了智慧的。无想定就是枯定,它把念头全止住,什么都不想,也很舒服,可是这种舒服不是我们所走的出世间定的舒服。我们今天讲的喜乐是觉悟的喜乐、法上的喜乐、智慧的喜乐,这是靠我们的智慧和法上的觉悟去排除干扰而来的。所以离开了佛法,不管你修什么,全是外道,哪怕你在佛门里,也是佛门里的外道。

佛讲苦谛是要我们“知苦思断集”。
不想断烦恼,老是想苦恼,这是路线错误

“离生喜乐”,“离”必须离开干扰,“生”,喜乐就产生了,但是产生的东西总是大打折扣,这是因为我们老是在想苦恼。佛当初讲苦谛并不是叫我们沉溺在苦恼里,而是叫我们去研究苦的根源在哪里。苦的根源是烦恼,叫我们观苦是让我们断烦恼。而现在的人变了样,天天叫“娑婆世界苦啊,我是苦恼人啊!”却不断烦恼,沉溺在苦里,苦上加苦,这条路线是错误的。拿求往生的人来说,没有喜乐,能不能一心不乱我不敢说,就算入了一个苦恼的一心不乱,你能下品下生,还是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

善知识指导,要具足正确的理论和修行经验

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要在修行路上天天欢欢喜喜。我这些都是修行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话,修行路线错了,你连初果都证不到,怎么进入涅槃?所以修行必须要有善知识来指导。这位善知识非但要在修行理论上通达,他本身还要具足修行的功德,否则他是讲不出修行的经验来的。

如今众生的心态和烦恼习气,跟古代人大不一样了,
让众生自己去悟,可能不会悟得这么快

而且修行经验又有时代的特点,每个时代的众生有每个时代的心态、有每个时代的烦恼,所以末法时期真正的善知识还要具足末法时期修行的经验。也就是说你把古代的大德、高僧修行的境界讲给末法时期众生听,可能不适用。今天众生的心跟古时候众生的心不一样,烦恼习气也不一样,修行路上种种障碍、形形色色可能也不一样。古代高僧大德的修行经验确实是宝,可是现在人用不上,用不上就不起作用,只能供欣赏欣赏。现在的修行人习气烦恼重了,花样也多了,这些烦恼习气,古时候人还没有咧。对于末法时期众生这些烦恼习气,善知识要给他们一一理清楚,要非常细致地作指导。如果靠众生自己去悟,可能不会悟得这么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其味无穷,
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提要:

■ 修行人的快乐是戒定慧的快乐,而不是世俗的快乐
■ 诵经心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改成唱,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
■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其味无穷,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舍掉得定的念头,仍然不得定,以执着心去追求,也
不会开悟

修行人的快乐是戒定慧的快乐,
而不是世俗的快乐

我们要整天生活在修行人的快乐中,要法喜充满,不被世俗上的种种快乐拖过去。一旦被这些快乐所干扰,你肯定会打妄想的,即使两只脚没动,心里也在动了。

修行的快乐就是戒定慧的快乐。戒,七众弟子各有各的戒,在这里就要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并以遵守制度为你的快乐。定,以修禅定为自己的快乐。慧,以听法为自己的快乐。起心动念要多想想法义,以及法对我们的启发和教导,少打妄想。

诵经心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改成唱,
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

唸经最好看着字唸,如果你背得出来,闭着眼睛唸也可以,但是心一定要在法义上。不要把唸变成唱,唱的人差不多心都不在法义上。现在所以唱唸特别流行,因为人们都喜欢唱,而且有一种好听的借口,“我又不是唱歌,是唱唸呀!”其实他是把唱唸当作唱歌。

实际上唱的时间越长,心越不容易在法义上,因为你的心没有这么强的摄持力,法义早就飘掉了。这还是指修行人,至于法义不懂、佛法也不懂的,那更不谈了。比如说,你唱五个字,时间不长,唱完了,下面五个字又上来了,法义又不同了,你的心就转到下面五个字的法义上,这样你心还会抓得住。如果时间拖得太长了,你心就抓不住了。比如你们唸到“菩萨摩诃萨”,接下去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么你的心又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上了。如果“菩萨摩诃萨”唱了很长时间,后面又没有内容跟上去,心很容易飘掉的,因为众生有妄想的习气。假如拖出别的声音来了,这个别的声音有什么法义呢?比如唸“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有这个法义。“摩啊——”经书上没有“啊”这个字,没有任何意义。一会儿又来“摩啊——”,心早就飘掉了。只是求一个好听,拉一个调,修行离谱了。

在法义上得到喜乐,
其味无穷,喜乐成自然,就容易得定

诵经看着字,心在法义上,心就不容易打妄想,这样会得到极大利益。想想这个法义真好,很有味道,你就产生了喜乐,这个喜乐就是法乐,这是智慧的喜乐、觉悟的喜乐。不断充实,到后来喜乐养成习气了,你就容易得定了,所以喜乐这一面也要培养。

由喜乐得定,叫离生喜乐定。不离开贪瞋痴烦恼,就离不开苦恼,你想入定除非入的是“苦恼定”!没有这个定!排除了干扰,天天在法上欢欢喜喜,不得定你也在定中,因为你心定了。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舍掉得定的念头,
仍然不得定,以执着心去追求,也不会开悟

定是自然出生的,不是你去抓来的,而且出生的时候你还不知道。真正得定的时候,一切都要舍掉的。我们讲初禅不能讲得这么高,但是应该知道,四禅里成就的成分,初禅里已经起来了。四禅叫舍念清净定,如果你知道“我得定了”,你没有舍掉我得定的念头,那时仍然没有得定。

修行人的成就只能感受,不能追求,追求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的。从前我在苏州,有个学生从前是学气功的,学了佛法以后路线也没走对,自己看了好多书,顶什么用?有一天跟我说:“老师,我要在三个月之内开悟。”我说“你三年也开不了悟。”以执着心去求,你还悟什么呀?今天讲到这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提要:

■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 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影响,犹如莲花一尘不染
■ 魔道当世,更要如法修行,正法将灭,更要发菩提心
■ 发菩提心就要替后世众生着想,不要专替自己考虑
■ 证阿罗汉果好,但不能养成不度众生的习气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禅乐,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受”,就是感受。我们感受到快乐就认为是享受,可是修行人的快乐跟世间人的快乐不同,修行人求的是寂静的快乐,经书里也都是这样说的,离开了这个原则,那他还没有走上修行的道路。如果是初进佛门的人,那还可以理解,因为他刚在学,刚在接受教育;如果进佛门很久了,他还没有走上寂静的路,这个人实在不够资格称为修行人,因为他修行的路线有问题。修行人只有一条路,就是寂静,只有寂静才能清净。佛门修行就是修寂静,不寂静不是佛门的路。在佛门里边吃喝玩乐,为名为利,搞歪风邪气,既不寂静也不清净。

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影响,
犹如莲花一尘不染

现在每个丛林、每个寺院,为了要摄持引导众生,都欢迎善男信女以及游客来烧香拜佛。他们能进佛门当然是好,我们不可能对他们要求很高,尤其现在是末法时期,你要求高,老是唬起了脸训话,他们难以适应,一不高兴,以后不来了。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也不得不放宽一点,使他们发个欢喜心。可是作为修行人,我们不能跟着他们转,不能受他们影响。一个修行人,如果既能接引众生,又能抗拒外界不良的影响,那他确实在修行,而且将来能修成像莲花那样一尘不染。

魔道当世,更要如法修行,
正法将灭,更要发菩提心

我这些话实际上就是在讲怎么修行,因为我们今天时代不同,情况也两样了。拿过去来说,善知识很多,每个寺院都还有修行的气象,还有很多很多清净如法的修行人在摄持引导众生。有少部分人为了自己快快成就,什么事情也不干,一门心思闭关用功。只要你表现好,肯修行,度众生的事情就让我来忙吧,你自己好好成就吧,这也是成人之美。

可今天是五欲泛滥的时代,外道魔道当世,各种邪知邪见充满佛门,正法几乎快要灭了。真正的修行人,不但自己内心要非常清净,还要天天发菩提心,因为我们是修大乘法门的人。我们不应该为了自己个人修行的成就而讨厌、排斥初进佛门的人,以及那些来参观的游客,或者因为怕烦,干脆关起门来修,因为时代不同了。所以看问题要辩证,要客观,什么时候说什么话,什么时候干什么事。

发菩提心就要替后世众生着想,
不要专替自己考虑

众生都是我们的亲人,如果佛法的明灯灭了,以后的亲人怎么办?没有佛法,谁也救不了他们。我们个人总有一天要死亡,可是佛法不能让它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发菩提心的人要多替后世的众生着想,而不能专替自己考虑。专替自己考虑,你菩提心就发不出来了,即使你修得好,最多证个阿罗汉果。

证阿罗汉果好,
但不能养成不度众生的习气

末法时期能不能证阿罗汉果?一九四九年圆寂的阿迦曼尊者,全世界公认他是一位现代阿罗汉,可是传记中说:阿迦曼尊者菩提心怎么也发不出来。因为他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自己修行。他是按照南传佛教的精神,一直住在深山老林里苦修,虽然他证了阿罗汉果,可是他菩提心发不出来了,因为养成习气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提要:

■ 要培养好接班人,自身要做像一个修行人,不走上解脱道,岂不一辈子空忙
■ 人天乘,世人也能做得到,无贪求,心就安定,信宗教也能利生
■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 修行就是修个明,既通又明,才能有大成就
■ 儒释道三教合一,造成观念混乱,多少年来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未
清理过

要培养好接班人,自身要做像一个修行人,
不走上解脱道,岂不一辈子空忙

我们今天走的道路是大乘佛法,尤其我们这个法流是佛乘,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成佛。要成佛就必须要发菩提心,一切都为了众生,少替自己考虑。为了众生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佛法灭掉,所以我们这一辈子,要把正法弘扬出去,还要培养接班人。

说得彻底一点,我们在弘扬正法培养接班人的时候,自身要做得像一个修行人。如果你本身不像修行人,别说是修大乘,连小乘你都不够格,最多是哄哄热闹,即使没有搞歪风邪气,可是你没有修行,没有走上解脱道,也不过是人天乘。发菩提心弘扬正法的人,自己更要修行,更要走好了脱生死的道路,否则你是一辈子空忙。

人天乘,世人也能做得到,
无贪求,心就安定,信宗教也能利生

人天乘不稀奇的,世间上也讲究做好人好事,每个宗教都讲生天。世间上也有些人个性开朗,非常洒脱,他也很少有烦恼,也尽做好事,因为他心地善良,也没有过多的贪求,平时心也很安定。我在报上看到,有老夫妻俩,五十年来天天在自家门口一棵大树底下送茶水,家里煮好茶水,凡是路过的人,天气热要喝点茶,由他供养,他也不收钱。我想这老夫妻俩没有什么贪求,心可能比一般人安定得多。

修行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
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和安定

我们也在做好事,我们在努力断自己烦恼,减少自己贪求,这样我们的心也会定下去。可是作为一个修行人,与世间人就不同了。世间上人也有心安的时候,也得到一些心安的快乐,而我们佛教要在人天乘基础上走上解脱道,我们今天更是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那就要从禅定中得到快乐、得到安定,这就是修行人跟不修行人的区别。我们应该在人天乘基础上不断提高。

我们修禅定的人,入了初禅,将来就生初禅天;入了二禅,就生二禅天。可是我们即使生天,跟一般的天人又不同。天人有修行的,有不修行的。修行还有不同的,我们修的是佛教的禅定,天人也有修佛教禅定的,也有修外道定的,这又不同。所以我们应该要有觉悟,要明白这里边的是非与道理。

修行就是修个明,既通又明,才能有大成就

修行就是修个明,拿神通来说,通,就是别人通不过,你能通得过,神就是有极大的能力。比如这道墙壁,别人走不过去,你就能够走过去。别说是墙壁,就是一座高山,能够穿山而过,这就称为通。或者说对于其他人心里想的念头,别人琢磨不透,可是你一想就知道了,所以用个通字。可是到成佛就叫明,比如天眼通,到了成佛就叫天眼明。从文字上咱们就可以得到启发:你修行成就通,还不算大成就,大成就是成就一个明。所以一切都要明白,不能糊涂,不能混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儒释道三教合一,造成观念混乱,
多少年来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未清理过

观念混乱就因为眉毛胡子一把抓。我看过一本书,专门分析从古至今僧人写的诗,大都是道教儒教佛教混在一起的思想。这不是凭空说的,因为他们写的诗有白纸黑字流传下来。由此可见,佛教传到中国来,一开始就夹杂道教儒教思想,形成观念紊乱,多少年代以来始终没有得到清理过。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
闻法后要通过思维, 否则无从下手

提要:

■ 好高鹜远的人,基本的不要,高的又拿不着,空口谈境界,实把自己架空
■ 明心是理悟,要证悟才能了脱生死
■ 祖师的开示、法师的语录,不能看成比佛经还高
■ 佛教演变成人教,即使带点佛教气味,但也无法自觉觉他
■ 现今头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扬出去,把苗子培养好
■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闻法后要通过思维,否则无从下手

好高鹜远的人,基本的不要,
高的又拿不着,空口谈境界,实把自己架空

而人们的思想也是紊乱,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好高骛远,一开口就是境界很高的话。其实说这些话的人自己也不一定懂,听的人也不一定懂,可就是喜欢搞这一套。不管你是水平高的,还是初进佛门的,马上就给你讲这些话,结果基本层的还没有学好,高层的插进来,学的人头脑里一片紊乱。到后来大家都喜欢高,基本的东西不要,嫌太浅了。高的东西又拿不着,结果把自己架空。

明心是理悟,要证悟才能了脱生死

古时候的祖师一代一代把佛法传下来,这个功德是不可否定的。可是这些高僧大德修行的路线、他们得到的境界,是纯粹的还是混淆的,还得好好研究。就拿禅宗来说,一般都说古时禅宗开悟的人多,但是他们悟的是什么境界?又是什么水平?还值得研究。理悟是容易得到的,理悟就是他道理上明白了。而禅宗所说的开悟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要证悟。证悟要有禅定功夫,你口头上说得再好,没有用的。有许多开悟的偈子,理悟的人也能写得出来,这不过是语言文字上在翻跟斗,真正开悟是证悟。证悟,你写不出来。比如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还是说出来了,这是打打比方。

祖师的开示,法师的语录,
不能看成比佛经还高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来看,没有离开过语言文字。禅宗祖师的开示就是语言文字,本来禅宗是不立文字,后来干脆就立起语言文字,不是有本《禅门日诵》吗?《禅门日诵》就是文字。而且佛经不念,称为不立文字,却立了一本《禅门日诵》。别的宗派也在演变成这种风气,现在有人就说,佛经不看没有关系,某法师的语录一定要看,佛经是佛亲口讲的,人说的话也不会比佛经高吧?人们心目中就逐渐就演变成祖师比佛还高。

古时候的修行人,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这倒是佛亲口讲的,但他们与佛比,智慧神通都差得远了。那些被称为祖师的,这又不是佛说的,是人对他们的尊称。结果后代的人佛经不看,尽看人写的东西,听人说的话,结果把佛教演变成人教。

佛教演变成人教,
即使带点佛教气味,但也无法自觉觉他

虽然演变成人教,总还有一点佛教的气味。可即使有点佛教气味,也许已经不懂佛教了。比如现在有些人一开口“业障啊”,还是带佛教的气味,那么问问他,什么叫业障?不懂的。

现在变成连什么叫菩萨都不懂,你问他“菩萨怎么解说”,他解说不出来,或者回答你菩萨就是“保佑我”,或者他用手给你指指菩萨像,“这就是菩萨”。菩萨意思是“觉有情”,自觉觉他,自己要觉悟,再帮助别人觉悟。今天佛门里的人常说,“你是菩萨,他是大菩萨,我也是修大乘法门的。”可一点觉悟的影子都没有,也就无法自觉觉他,不听佛法哪来觉悟呢?

现今头一等大事是要把正法弘扬出去,
把苗子培养好

我讲这些话,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得到明,明就是明白,你只有明白这些佛法道理,你才知道我们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好好深入经藏,把正法弘扬出去,这是现今第一等大事。今天佛法还没有灭,总算还有几根苗子,应该说还是有希望,赶快要把这些苗子好好的培养成长。

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
闻法后要通过思维,否则无从下手

修行人真正的修行功夫是看他禅定的水平。闻思修是学修路上必经的路程,也是必要的手段。你首先要听法,听法以后,要经常在脑子里把听到的法好好的去温习,去思考,这样就会越想越明白。思考过程中必然会联系实际,比如听了法知道要断烦恼,但你不明白什么是烦恼,你也无从下手。所以能海上师说:“要断烦恼先要认识烦恼。”怎么认识呢?要通过思惟你才知道:我刚才的念头是什么烦恼。思惟越细,你明白得也越细,非但能断粗烦恼,而且还能断细烦恼。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烦恼很难排除,因为你心一直定不下去,
定要定在善法,定在觉悟上

提要:

■ 烦恼很难排除,因为你心一直定不下去,定要定在善法,定在觉悟上
■ 人动镜不动,看得清,人动镜也动,等于心随境飘,就会错误百出
■ 虚火上升,眼屎把眼睛糊起来了,看问题糊涂,肯定内心有情绪
■ 以慧眼观世间,梦亦成了使修行人觉悟的境

烦恼很难排除,因为你心一直定不下去,
定要定在善法,定在觉悟上

修无非是修止观,因为你懂了佛法道理,就会明白哪种念头是好的,哪种念头是不好的,哪种行为要修起来,哪种行为要排除。修无非是去实践这个道理,止住恶法修起善法,止住妄念修起正念。

你即使眼前还没有起什么烦恼,心念中也没起贪心、瞋心、痴心,可你妄想不止住,要不了多久,你就会从妄想中冒出贪心来。比如你现在看见这个人,“这个人好像很熟嘛”,这个妄想既不是贪又不是瞋。“我想起来,这是李居士,他怎么看见我也不打招呼?可能他不理我吧?”慢慢心里不痛快了,瞋心起来了,“刚才他头没转过来倒也算了,现在头转过来,这个两只眼睛看看我,笑也不笑,肯定对我看不惯。我本来想跟他打招呼,看他这个脸,我也不想跟他打招呼了。”脸色也不好看了,烦恼也来了。所以没有禅定的功夫,烦恼很难排除,因为你心一直在动,定不下去。禅定就是使你散乱纷动的心定下去,从前有句话:“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的人必须要有定力。修行就是修个定,定在善法上,定在觉悟上。

人动镜不动,看得清,人动镜也动,
等于心随境飘,就会错误百出

如来的意思就是如如不动,无有来去。说心不动,无有来去,那不是心死掉了?心不动不等于心死掉,这是妄想死掉了,妄想死掉了觉悟的觉心就更加明白。佛经上有个比喻,就像一面镜子,镜子本身一动不动,可不等于镜子不起作用了。镜子不动,可是外面动的形形色色全反映在镜子里,看得清清楚楚;假如镜子动了,反而看不清楚了,因为外面在动,镜子也动,大家都动,动得太厉害了,所以看不清楚。世间上的人看人看事物全看不清楚,之所以经常弄错,因为他的心随着外面的境在飘。

虚火上升,眼屎把眼睛糊起来了,
看问题糊涂,肯定内心有情绪

我前天中午还不知道早上做了一个梦,梦里我刚刚走下来,有个同学一个人在洗衣服,他一看见我走过去,脸上非常委曲,好像要掉眼泪似的。我实在不忍心,所以我就朝他看看。一看,他这两只眼睛有点毛病,一只大一只小,而且两只眼睛都是糊涂的。这是一个世俗生活里的梦,可是佛法就在普普通通的生活里。

洗衣服是好事情,修行人就是把自己头脑里的思想观念洗洗干净。修行人看问题,观念要正确,如果不正确,眼睛先要洗干净。眼睛往外面看的时候,两只眼睛要匀称一点,不要分别心这么大,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眼睛要干净一点,明朗一点,不要太糊涂,眼睛糊涂肯定内心有情绪,所以虚火上升,眼屎把眼睛糊起来了。

以慧眼观世间,梦亦成了使修行人觉悟的境

这就是告诉我们修行人如何去修观,怎么看人,怎么看问题,怎么看人生。虽然这个梦,不修行的人听起来是一个世俗的梦,修行人来理解这个梦,就是一个使你觉悟的修行的梦。我们修行人自己修行也好,度众生也好,无非是净化人心,要把心洗干净。我们既然生活在人世间,要做度众生的工作,总是离不开跟人打交道,所以我们要修好观。看问题观点不能错,也不能糊涂,这就是修观的目的。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
不修观,一切都不明了,修止也修不好

提要:

■ 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不修观,一切都不明了,
修止也修不好
■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有些人喜欢打坐,却尽起烦恼干坏事,这个定是邪定
■ 佛门没有佛陀的智慧,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吃了疯狗的肉,会毒死我们
法身慧命
■ 要求高,就怕难;哄哄他,就有信心,这种信心顶用吗?
■ 对禅定的观念不能狭隘,初禅要修好离欲恶不善法

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
不修观,一切都不明了,修止也修不好

止是止住妄念,妄念止住,心才能清净;观是根据佛法的原则,以佛法的智慧去观,所谓要有平等心,要对佛法的原则一切都明了。初禅是离欲恶不善法,理论上我们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清清楚楚,但真正修起来还是要通过止观: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要看到贪五欲的人以后会受苦无穷。禅定就是通过止观来入定的。你只修止不修观,非但不能出智慧,因为你没有观明白,一切都不明了,而且真正讲起来你修止也修不好。你不通过观,你妄念也止不住,因为没有观,你还不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呢!有时候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你还不想止住,因为你没有观到妄想的过患,对昏沉,对疑也是如此。同样你不修止光修观,你也观不好,因为你没有排除干扰,所以止跟观同时要有。初禅是离生喜乐定,你要修离,必须通过止观。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有些人喜欢打坐,
却尽起烦恼干坏事,这个定是邪定

戒定慧,戒是打基础的,基础最重要。佛早就说过,“如来涅槃,以戒为师。”这说明佛早就知道,后世众生不重视基础。你没有基础,就把自己架空了。修好了戒就要修定,也就等于说持戒是为修定打基础的,由戒生的定才是正定。如果你没有戒,光是自己打坐,有些人就是这样,他喜欢打坐,但是尽起烦恼干坏事,他这个定是邪定。

佛门没有佛陀的智慧,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
吃了疯狗的肉,会毒死我们法身慧命

由定发慧,定中你所悟到的智慧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智慧,前面闻思修慧得到的慧,那是学来的,是佛陀教导的智慧。你没有佛陀教导的智慧,你就不会走上一条佛陀指导你的路。即使有人在指导你,这个人也必须要懂佛法,他必须是根据佛陀的教导来指导你。没有佛陀教导的智慧,你这个智慧仍然不是佛教的智慧,仅仅是挂了一个佛门的牌子罢了,好比人们说的挂羊头卖狗肉。现在挂羊头卖的这种狗肉,你吃了要死掉的,因为这是发疯的狗。现在种种邪师邪说充满了佛门,可怕得很,全会毒害我们的法身慧命。没有佛法的智慧,什么也别谈了,全是盲修瞎练。所以今天我们修的禅定,戒定慧不能分家,要合在一起。

要求高,就怕难;哄哄他,
就有信心,这种信心顶用吗?

我们今天学的禅定,是断烦恼的禅定,既然在断烦恼,当然不会去造恶业;我们今天修的是在佛陀教导下的禅定,具足佛陀的智慧,这样修才叫正定,这才是一条正路。

这条道路已经讲得非常明白具体了,讲得具体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但是有人刚刚相反,你说得详细,他反而没信心了,“这么难学,要求这么高啊?我能做得到吗?”假如你跟他胡说八道,哄哄他,让他觉得明天能成就,他才觉得有“信心”,可这种信心顶用吗?应该越说得具体,越说得详细,就越有信心。

对禅定的观念不能狭隘,
初禅要修好离欲恶不善法

下面讲初禅的修法。

你们今天对禅定的观念非常狭隘,认为只有每天早晨盘起腿来才是在修禅定。好比你煮一锅汤,开水里只放一点盐,这只能叫盐汤,怎么没菜?说菜还没有准备好。没菜能做出鲜美的汤吗?你多多少少要放一点菜进去。有一道罗汉汤,内容蛮丰富的,各种各样菜都有才能够成为罗汉汤啊。修禅定也好比做汤要准备菜,这个菜就是要离开欲恶不善法。这些你们都要修起来。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6

 

要在离生喜乐定上出生定生喜乐定,进入二禅。
二禅的喜乐更微妙,有了三禅的离喜微乐,
才能得四禅的舍念清净

提要:

■ 五欲的贪心要止住,五欲的过患要观清楚,不修观,一切都不明了,
修止也修不好
■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有些人喜欢打坐,却尽起烦恼干坏事,这个定是邪定
■ 佛门没有佛陀的智慧,仅仅是挂羊头卖狗肉,吃了疯狗的肉,会毒死我们
法身慧命
■ 要求高,就怕难;哄哄他,就有信心,这种信心顶用吗?
■ 对禅定的观念不能狭隘,初禅要修好离欲恶不善法

要在现实生活里修离欲,一步一个脚印,
切不可以玄虚作自我欣赏,更不可越玄越高

你靠盘起腿来修半小时禅定来修离开五欲,那个时候你闭起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就观观天空,五欲的境都没有,你怎么离开对五欲的贪心呢?好比面前一个敌人也没有,你怎么消灭敌人哪?所以禅定还要在生活里修,要在生活里止住妄念,该想的想,不该想的不要想;要在生活里观,面对五欲的境观五欲的过患,止住对五欲的贪心,要有这样的基础。这些法完全具体、完全现实,走一步就有一个脚印,不是讲空话,也不是模棱两可,更不是玄虚。听了这些法,应该增强信心。

我最反对玄虚,偏偏中国佛门从古以来充满着玄虚,越是玄越是自我欣赏,越玄好像越高,跟释迦佛的路线完全两样了。

离开了欲就能得喜乐,
先得喜乐后得定,因喜乐容易得定

离生喜乐定,离开了欲恶不善法,也就排除了种种引起我们妄想烦恼的干扰,那时你就会感到身轻心安,喜乐就产生了。喜乐这两个字,排在定的前面,当你产生喜乐的时候,你还没有得定,可是通过这个喜乐你就会得定,首先要有喜乐的心,使你心更能定得下去,因为欢喜容易使心定。

由修行的喜乐而得定,这是佛的教导,
整天喊苦恼,这是人的愚痴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修离,一方面要修生,离是离欲恶不善法,生是培养喜乐。你一离开欲恶不善法,本身就会有喜乐,如果你再培养一下喜乐,那不是进步更快了吗?由这样一条路子你就进入了定。三十七道品就是修的戒定慧,里边的七觉支是专门讲修定的,七觉支里就有一个喜觉支。昨天也跟你们讲过,我们修的是离生喜乐定,而不是苦恼定。离生喜乐定这是佛的教导,一天到晚喊“苦恼苦恼”,这是人的愚痴。这些是讲的初禅。

要在离生喜乐定上出生定生喜乐定,进入二禅

二禅的境界跟初禅不同了,它是从定中出生的,所以叫定生喜乐定。可是它是在初禅基础上出生的,就好比二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学生水平高,但是二年级的水平必须要建立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而不能跳过一年级,没有一年级,就达不到二年级。

假如你们问,进入二禅,里边有没有初禅的喜乐?那就好比在问二年级的学生懂不懂一年级的课程?他本身就是具足一年级的水平,可是他不停留在一年级里,他已经不执着这些东西了,也就是说这些他都已经成就了,不需要努力,这一切他都现成了。所以要明白,虽然二禅里包括了初禅的喜乐,不过他不停留在初禅,离开了初禅不等于说他初禅的东西没有了。

二禅里包括了初禅的喜乐,
所以二禅的喜乐更微妙

再打个比方,吃进去的东西都变成大便拉掉了,是不是没作用了?即使变大便拉掉了,里边的营养没有拉掉,吃进去东西都变成营养,已经遍布你全身了。所以二禅里充满了初禅的成就,这个成就就表现在他已经得到定了。初禅是通过离生喜乐才得到定的。而二禅呢?他得到初禅的定以后就产生了定的喜乐,所以就叫定生喜乐。当然这个喜乐比离生的喜乐还要微妙。

比方人生了病,总想把病治好,就去看医生吃药,病就好起来。今天比昨天好,今天就比昨天快乐,明天比今天好,明天又比今天快乐。一方面病的痛苦减轻了,一方面自己觉得病在好起来,心里非常高兴。等到医生说:“你好了,不用吃药了。”他更高兴了,这就好比是离生喜乐。可是病是好了,身体还是比较虚弱,跟正常人还是有点不同。等到身体完全恢复了,他就更加高兴了,连前面“我病是好了,但还没有恢复,身体还比较虚”,这个心理阴影也没有了,完全是跟健康人一样,这个时候喜乐跟前面的喜乐又不一样。

最辛苦路最长的是入初禅,以后的发展是定力
越强,喜乐越殊胜,也越稳定

当然从入初禅到二禅产生定生喜乐间还有一个过程,说到底,最辛苦路最长的就是初禅。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跟入初禅比,时间不会太长,但也得有个过程。事物总要有个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就表现在你的定力越来越强,维持的时间越来越长,稳定性越来越好。当然喽,由这个定而生的喜乐也是越来越殊胜,越来越稳定。

要在法喜充满上修好喜乐,有了三禅的离喜
妙乐,才能得四禅的舍念清净

我们今天还在学初禅,连初禅都还不够稳定,一会晴来一会雨,一会笑来一会哭,一会觉了一会迷。我们今天,修初禅也要求一个稳定,这是初禅境界上的稳定,那就要在离上修稳定:既然离开欲恶不善法了,不要再想它了。你们有的离家到我身边七八年了,年纪又轻,在我这儿学法修行,老得非常慢,几年过去了,看上去也不见得老。既然已经离开家,也离开了成家的念头,那就要修好稳定。别哪一天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我快四十岁了,该成家了”,本来开太阳,变成阴天下雨了。稳不住你就定不住,那你这个定力就强不了。如果你有入定一秒钟的定力,总希望能从一秒钟提高到一分钟、一个小时。所以在初禅的离上好好的下功夫,“生喜乐”,在法喜充满上好好下功夫。等到了二禅,你已经有定的基础了,再好好把这个定稳住,随时随刻都要培养自己的定,喜乐了更加定,定了更加喜乐,这是讲二禅的过程。三禅是离喜妙乐定,四禅是舍念清净,明天再讲。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如果我们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乐,那跟信宗教有什么区别?

提要:

■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如果我们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乐,
那么跟信宗教有什么区别?
■ 宗教讲“有”,佛教讲“没有”,区别就在这里
■ 娑婆与净土,一切皆性空,如果执著一个“有”,无论你往生到哪里,
全不是净土
■ 讲“有”众生听得进去,讲“无”就听不进去,《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
意,人们就不好理解

佛教不是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
如果我们希望去享受另一世界的快乐,那跟信宗教有什么区别?

世间上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求乐。世俗上人求的是人间的享乐,信宗教的人求的是天上的乐。我年轻时在温州遇到一个女孩子,她精神上有点毛病,人家劝她信耶稣,说信耶稣能得救,所以她就常到教堂里去祈祷,结果病也没有好。后来又有人劝她到我这儿来听听佛法,我讲的佛法比较通俗,而且讲法时总是包含着心理上的开导,她听了倒蛮有效果,后来就请我到她家里去。我到她家不久,教友也来看她,见了面总要说几句话,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信仰不同,我只好随便说几句,我说:你家房子这么大,你的生活挺不错。教友就说:这儿还不算快乐,咱们到了天堂,天堂里更加快乐。所以说信宗教的人追求的是天上的快乐。我们一直说佛教比宗教伟大,佛教不是宗教,至少说不是要上天堂去享受的宗教。假如我们什么也不知道,总是祈求离开人间,去享受另外一个世界的快乐,那跟信宗教有什么区别?

宗教讲“有”,佛教讲“没有”,区别就在这里

前几年我们在福鼎九峰寺,宗教局领导也来看我们,听了大家演讲,他跟我说,“信宗教的求生天堂,信佛教的求到极乐世界,一样的。”我就跟他说,不一样。他不好理解,他就问我,“天堂也快乐,极乐世界也快乐,人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到天堂去,也不可能到极乐世界去,全要等死了以后去,那不是一样吗?”要讲出不一样,这话可多了,我只好讲几句就算了,我说“宗教讲有,佛教讲没有,区别就在这里。”

娑婆与净土,一切皆性空,如果执著一个“有”,
无论你往生到哪里,全不是净土

宗教都是讲有神有上帝有天堂。那么佛教也讲有佛有菩萨有极乐世界,也是讲有啊。佛教讲有,那是对刚进佛门的人,依照世间上的习惯讲的,因为对初信佛的人,你跟他讲没有,他不好理解。可是佛法讲到彻底究竟圆满,那就在般若智慧里,我们唸的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就是般若智慧。你们唸过《心经》就知道,般若智慧就是讲什么都没有。所谓娑婆世界,所谓净土,从实质上讲,一切皆性空。如果执著一个“有”,无论你死后往生到哪里,全不是净土。

讲“有”众生听得进去,讲“无”就听不进去,
《心经》讲无眼耳鼻舌身意,人们就不好理解

但是你跟世间人讲极乐世界好啊,极乐世界没有苦,他听得进去。讲“有”听得进去,讲“无”就听不进去,世间上人看《心经》,越看越糊涂。十几年前苏州有个地方请我去做报告,开讲前先到办公室休息一会儿,办公室的人对我也很有礼貌,他拉出抽屉:“我现在也在看《心经》,可是我越看越糊涂,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心经》里怎么讲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佛法不通过善知识的解说,人们不好理解。有些知识分子因为有点文化,他不要善知识,他是自己看书,结果越看越矛盾。因为书本是死的,善知识是活的,你有什么问题,你朝着书本问,书会回答你吗?你朝着善知识问,善知识可以开口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5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7

 

宗教求天乐,佛弟子求禅乐,
佛教修行的关键就在禅定

提要:

■ 宗教求天乐,佛弟子求禅乐,佛教修行的关键就在禅定
■ 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分了家就不圆满了
■ 不持戒你也不可能无持无犯;不学法,也不可能从佛法中去悟
■ 不脱离圆满,修行才会有保障,照末法时期的道路去修,成就极其渺茫
■ 持戒、修定、求慧,全都好,不圆满就不好。现在已经片面到只要一句,
什么都不要了
■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个定律不可推翻,戒是为定打基础的,
慧是从定中开发的

宗教求天乐,佛弟子求禅乐,佛教修行的关键就在禅定

既然佛教跟宗教不同,当然,佛教追求的快乐跟宗教也不同,宗教追求升天的快乐,称为天乐,我们佛弟子是求禅乐。很多年前我就听一个信天主教的人说:天主教本来没有禅定,现在也开始学禅定了。就拿禅定这一点来说,宗教就比不上佛教,因为佛教有禅定,他们没有禅定。所以说佛弟子不学禅定,不修禅定,这个佛弟子不大像样,佛教修行的关键就在禅定。

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分了家就不圆满了

可是佛教传到中国,分了宗派就分了家,逐渐逐渐连戒定慧也分了家。戒定慧是一个整体的三方面,是不可分的,都是修行不可缺少的,怎么能分家?分开来就不圆满了,可法师即使知道这一点,往往修的时候还是分开来,一般就是照中国佛教分了宗派以后的传统修。律宗特别重视戒律,把戒律搞得很清楚,在认真学戒持戒,这确实很好,现在要找到好好学戒持戒的地方已经不容易了,可惜大都不修禅定。那也只能戒成就,没有定成就,没有慧成就,还是不得解脱,也不得解脱知见,那怎么成就法身?更谈不上成就报身、化身了。成就法身是成就五分法身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所以分了家就不圆满了。

不持戒你也不可能无持无犯;
不学法,也不可能从佛法中去悟

还有的喜欢坐禅,却认为受戒不受戒、持戒不持戒都没关系,好像他有极高的境界,连戒都可以不要,经也不听。还有的专讲理论,如果你学过《俱舍论》,就会知道里面的法相很细的,可是他不修禅定,有的也不持戒,好像他是迦叶尊者第二,可以无持无犯似的,成了空口说大话。

不脱离圆满,修行才会有保障,
照末法时期的道路去修,成就极其渺茫

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不恰当的,至少每个宗派都要戒定慧具足,才能不脱离圆满,修行才有保障。如果你是按照末法时期这种道路去修,你想成就那就很渺茫了。佛早就说过,末法时期修行证果成道的人极其稀少,不是不能证果成道,他是喜欢搞他这一套。既然离开了释迦佛的教导,那当然没希望了。

持戒、修定、求慧,全都好,不圆满就不好。
现在已经片面到只要一句,什么都不要了

如果一个道场持戒很清净,大家都赞叹。这比不持戒、搞歪风邪气,充满名利思想的地方要好得多,可是从圆满角度来看,戒定慧缺一就不圆满。从前有人问:“我光持戒能不能成就?”善知识回答他:能成就。“我光修定能不能成就?”能成就。“光听法能不能成就?”能成就。不过光持戒是戒成就,光修定是定成就,光听法是闻慧成就,而不是戒定慧的成就。这是一个路线问题、方向问题。持戒好、修定好、求佛法理论精通也好,全都好,可是不圆满就不好。佛教传到中国从分宗派开始,越发展越片面,现在已经片面到只要一句,什么都不要了,如果连一句都不要了,那就会在精舍里搓麻将。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个定律不可推翻,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慧是从定中开发的

戒定慧三者不能缺一,以戒生定,以定发慧,这是修行不能推翻的定律。例如科学全要依照定律,你把定律推翻了,除非你是了不起的人,科学由你重新改写。比方说,人吃下去饭经过消化,拉出来是大便,这个定律就能维持你活下去,你硬是要把它破坏,不吃饭想吃黄金,你还能活吗?

戒是为定打基础的,真正使我们成就的智慧,是从定出生的。我们从听法听到的智慧,那是后得智,也就是我们后天学到的,后得智的作用和目的是开发根本智。使我们了脱生死,脱离六道轮回,乃至行菩萨道成佛,那全靠根本智。所以以定发慧,这个慧是指根本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