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日期:2025/3/9 13: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福与慧 
晚间开示
对故事的探讨
单刀直入
双管齐下
先培福、再修慧
慧乃无心也
古德的启示
 一苇过江
放不下的借口
安贫乐道
福乃大心
慧为前导
问答
 
 
晚间开示     十一月七日
 
在听到这题目的当下,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直接联想到要福慧双修,因为佛是两足尊,所以我们既要修福也要修慧。因此,在佛教中就流传着一个故事:「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它的结论很明显,既要修福也要修慧。然我个人对这故事的本身便有些怀疑,对它所影射的象征意义,也不太以为然。
 
对故事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大象挂璎珞」的故事──大象以前世是修福的,所以能出生在国王的宫殿中,更且全身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璎珞、珍宝。然诸位评评看,这大象真是有福吗?从凡夫的立场看,它的确蛮有福报的,不只生长在王宫里,不愁吃住;且还有很多人侍候它。然大象本身是否感觉幸福呢?不见得!这种情况就像许多有钱人,甚至官还作得很大;然在旁观者皆羡慕那人有福的当下,可能他正苦恼得要命。所以大象挂璎珞,不见得有福。
 
同样「罗汉托空钵」,从凡夫的立场看,会觉得这罗汉一定很烦恼,常常托不到饭吃。但如他真是一位罗汉的话,就算他经常吃不到饭,仍比你天天「满汉全席」要自在得多!所以虽故事本身,乃为寓意既要修福也要修慧,可是故事本身却是有问题的,因为既大象未必是福,而罗汉也未必无福。
 
如不追究故事本身,直就它象征的意义而言,这也是有问题的。前我们在讲「大愤心」时,说到:现在人修行的第一类通病,就是心不专─既要修福,又要修慧,忙来忙去,到底曾把那一项修好了呢?
 
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福慧的问题,乃有三个层次的变化:
 
单刀直入
第一是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当世─即所谓的「原始佛教」。在《阿含经》中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主要是三学、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甚至三十七道品中,主要都是修慧。有没有提到修福之类的呢?印象中没有!即使提到布施、慈善之类,却是对「在家人」讲的。!
 
于是我们要问:为何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众就直讲修慧,而对在家弟子却兼讲修福?也许有人会说:「我知道!因为三宝需要在家众供养,所以必得劝他们多修一点福。」其实并非三宝需要供养(这我们等一下再作解释),其所以对在家众必兼劝修福者?我认定主要是为在家众俗务多、业障重,没办法全心修行。因为修行主要在于定慧,而定是一心,慧是无心,在家众要一心、无心,谈何容易呀!于是因有后世之忧,所以只好兼谈修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释迦牟尼佛最初所开创的原始佛教,还是以修慧为主题。
 
双管齐下
待佛灭后五百年间,大乘佛教渐渐兴起;前我们已说过,所谓「大」,就是包容。因此「大乘」便兼具出家与在家的修行法门,所以必然会衍生出「福慧双修」这大原则来。也因于这原则,所以才会传出「大象挂璎珞,罗汉托空钵」的故事──我认为这故事,是大乘以后才有的。
 
先培福、再修慧
而在当今所谓的「末法时代」,关于福慧的修持,又有不同的说法:「不错!如就解脱道而言,必须修慧才能解脱;但是如你的福德因缘不够,就去修慧,那障碍会非常多。所以,必得先把福德资粮培够了,再来修慧。」这种先修福再修慧的程序,不只是在家众,连出家众也是一样。如我们把这种论调与原始佛教对照,刚好是一百八十度的回转。前者单刀直入,直接修慧;而后者却是用迂回的方式,先修福再修慧。所以,这个时代不得不称为末法时代!
 
即使我们姑且承认:要等福德修够了,再来修慧;但是请问:「要到什么地步,才算修够了?才可转换成修慧?」也曾有人这么问过我,我说:「我也不知道哩!没有一个秤,能称出你现在是否够福量了。」事实上,如就世间相来看,这情况就像有些人说:「等我把钱赚够了,再来好好修行。」你看他那时赚够呢?必愈赚愈不够也!对不对?世间福德事业,都像滚雪球一般,既愈滚愈大,也愈陷愈深。如要等你那一天修够了,再抽身出来修慧!我老实告诉你:你现在不抽身,将来一定更抽不了身。
 
慧乃无心也
若说修慧,的确需要资粮;那请问需要多少福德资粮?若就上乘者而言,慧乃「无心」而已。然要成就无心,那需要什么福德资粮?无心就一切放下,所作已办矣!若还要先去积聚福德资粮,然后再来一切放下,这不是太迂回了吗?
 
有人说:「没办法,你刚才说的是顿悟法门,我们凡夫做不到,凡夫还是要从有心慢慢修成无心的,所以还是要有福德资粮。」那么如何从有心修到无心呢?必得透过禅定、参禅的法门,才能从散心、专心、一心,而成就无心。而修禅定止观,又需要什么资粮呢?就只是这么一个蒲团而已呀!
 
问:过去曾听过一些说法,令我感到疑惑。例如:有人修行因遇不到善知识,而出了大问题;或者闭关时,无人护持 等。这一般都会把原因,归咎于那人因没修福,才会遇到这些困扰。
 
答:如直接修慧,且能掌握「无心」的大原则,我相信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若就修行时没有善知识,那也是因为修慧的工夫不够,而非福德的积聚不足。即使我们认定修行,先要有解门及行门的基础,这还是从修慧去造就的。
 
古德的启示
这也就说,如从最高层次的无心,当然不需要什么福德资粮。即使就渐修法门的禅定止观而言,其实也只要最简单的生活资具及一个蒲团而已。在中国禅宗史上有一位常庆法师,待坐破七个蒲团后才开悟,而你们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坐破一个蒲团呢?
 
所以如已建立起正知见的话,真正要修行,并不需要太多的资粮。我相信大家都听过广钦老和尚的故事:他决定要修行去也,就独自背着一袋米上山去了,待米吃光后就吃地瓜;不只没有饿死,还真修成不可思议的禅定功夫来。(你们那个人要上山修行的话,我就供养你们地瓜好了。)
 
一苇过江
在我所出版的第一本书,其之所以名为《一苇过江》,各位知道它的含意吗?我们都说修行是要到彼岸,然要到彼岸竟需要多少资粮呢?只「一苇」即足矣!但是现在那些说要先培够福德,再来修慧的人,他们可不愿一苇过江,而是要待坐上航空母鉴才肯过江。所以从年青到衰老,这航空母鉴还没做完,便鸣呼哀哉了!不但未至彼岸,反而欠下了一屁股债,还不知道那辈子才能还清。
 
如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既然能出家,即确定你已有修行的福德因缘;尤其真要自修,事实上不需要太多的福德资粮。现在人要修行,所缺少的反而是闻思的基础,及修行的基础。当然如要广做弘法、度生的事业,是需要积聚广大的福德资粮;但这是末后事,而不是初学者所当然。
 
放不下的借口
如就我个人的观察,现在很多人不能专修,不是福德不够,而是福德太多,放不下所致。各位想一想,是不是这个样子呢?放不下,因为太多人需要你了。在家众的话,孩子需要你!先生需要妳!所以妳不能全力修行。而出家众,则是信徒需要你,寺院需要你,于是因放不下,所以不能专心修行。因此,你不要想:「等那一天,他们都不需要而把我放下时,我才得如愿去修行。」你准备等到驴年好了。其实,到底是他们放不下你,还是你放不下他们?这才是个大问题。所以终究只是顾虑太多、决心不够而已!
 
安贫乐道
所以,我倒愿奉送一句话:「穷人时间最多,穷人修行最好。」我们不要看别人庙盖得很大,眼睛就红了;不要看别人的事业做得很顺,就不安于座。现在人常说「输人不输阵」、「要拼才会赢」,于是忙着迎头赶上;然后又假惺惺凄楚地说:「哎!我的业障太重,我的福德不够,我不能安心地修行。」你不是不想修行解脱,只是希望驾着航空母鉴浩浩荡荡而到彼岸。
 
这个道理我早就看清楚了,所以我不要寺庙,不要信徒,不要事业,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我的。虽然我也没有好好修行,但至少不需要像别人老是怨叹:「我的福报不够,我的业障太深!」我也从来不怜悯那些正忙碌抱怨的人─自作孽,不可活。
 
因此我们再回头看看那一句话「要先修福德,再来修慧。」这是那个始作俑者讲的?名号我虽不清楚,但我确认:是自己先放不下,也要叫别人放不下的那种人倡议的;自己放不下,已够惨了,还要害别人,「妄识成迷,自误误人」。他们的话,其实并没有道理;可是为什么现在相信的人竟这么多呢?因为他们也都一样是放不下的人,所以听起来特别相应─本来自己还找不到好理由放不下,现在一听!正中下怀。所以这真是末法时代啊?
 
福乃大心
如就修行而言,我认为还是以原始佛教的单刀直入,直接修慧最了当。或有人要问:「佛不是两足尊吗?不是要福慧双全才能成佛吗?」没有错,然一个人如智慧成就的话,福德也会慢慢圆满的。而他修不修福呢?非修非不修!我们前已讲到:无心才是慧。而福呢?大心乃是福。这个「大」我们也解释过了,必从「接纳包容」才能成其大。一个人如果心量够大的话,自然能感应出福德来。所以一个人如从修慧而成就于无心,而无心才能包容。有心一定是分别计较、造作取舍,若时时要跟你划清界限,这样的人怎可能有大的福德。
 
慧为前导
这也就说,真福德不是从造作、取舍而成就的;而是从包容、统一中去圆满的。如果没有智慧的导引便去修福,那修的也只是有漏的福。因为没有智慧的人必以自我为中心而起造作,于是必然跟别人产生冲突、矛盾,所以名为修福,实乃造业。这在目前的佛教看得太多了,大家都竞修福德,修到一个脸都苦哈哈的。
 
因此,我今天主要讲的并不是责难修福的法门,而是要以慧为前导,而自然成就一切的福德资粮。这也就说,今天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修行,又口口声声抱怨自己福德不够。其实问题不在于福德的够不够?而在于自己已被很多观念误导,在于自己的无决心、放不下。我诚希望诸位法师,能够从自己到别人,慢慢去澄清这些观念,以让这个时代的佛教,能够展现出新的生机。
 
问答
问:有谓「福至心灵」,这又怎么解释呢?
 
答:你同意刚才所讲的:「福是大心」?
 
生:是。
 
师:如果心量大的话,智慧就很容易开拓的。
 
生:有人说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因为在社会上,反可以从生活的历练中吸收经验,这会不会是他们放不下所致?
 
师:你觉得呢?你是不是也是这种人?
 
生:我觉得他们讲得好象有道理,可是我不喜欢那种方式。
 
师:你喜欢那一种方式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先思惟、修慧,但这又有一个问题,目前台湾的道场,都重视弘法利生,故没有适合的道场,可提供人专修。
 
师:这个问题,我在第一天就已讲到:有人说我们要修活禅,不要坐死禅。但从那里活呢?从大死里去活。或说行住坐卧都是禅,但这动禅的工夫从那里来?还是从死心塌地的用功得来的。不是现在讲一讲,就能用得上。因此社会百态,虽能让我们历练;但谁够资格来历练呢?开悟的人!不是那些想不开的人,就能接受历练的。他们只将像染缸一样愈染愈黑,历史上曾有几个人这样历练出来吗?所以他们确为自己放不下、找借口而已。
 
生:可是有些人在生活中历练后,也可以放下一些东西,只是都零零散散的。
 
师:是呀!如果他出家并专心修行,则成就当不只如此尔!
 
生:是啊!我也这么想。
 
师:所以我们即使说:佛教最后不只是出世,可是还必透过出世的过程,才有入世的功夫。你在世俗里,虽也可以慢慢历练,但三大阿僧祇劫,却未能历练出来。
 
生:就像某位很有名的居士,也说:你们出家众即使专心禅坐,心也未必能定;而我们要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才不简单哩!
 
师:真正的定慧等持,绝对要经过专修的过程,才能究竟。故即使有少数人能很快得到初层次的境界,但这只能算是个案,而不能引为公理。就像有些人虽未受正规教育,而能自修成功。但大部份人还是以接受正规教育最方便。
 
所以我常说:目标虽可以理得很圆融、很堂皇,但过程还是要非常严谨的。太多人把两者混为一谈,于是以为修行的过程,也可以散心随意,这将只自误误人而已。
 
生:请再解说「无心」!
 
师:在修行的过程中,我常讲一个大原则─内摄外延。在最初修行时,要收敛外缘、向内参究;因此对一切外界的现象,就不再用心去分别比较,因此一切便都一样,这虽近于「无心」,可是还要有「向内探究」的功夫。因此对外虽无心,但内在还要有「菩提心」也。
 
其次,如是一位真开悟的人,从无心而变成大心,以心量很大,所以一切现象对他来讲,都是平等的,因此这又成就另一种无心。
 
生:在自修上说无心,倒还容易;但在处理事情上,却很困难。
 
师:无心,并不是一切不知、麻木不仁。
 
生:比如当我们请别人做事,而他并没有达到你要求的标准,那要如何包容呢?
 
师:前既讲到,无心是要你去看大体。而很多人往往以自己的习性、偏好,来决定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不做;这当然会引起别人的反弹。但如我们能从大体来看,就会看得比较公正、客观,这才能让别人心服。
 
其次无心,又是往远处看。虽这个人现在很坏,真想揍他,甚至请他走路。可是他也会改变的,如果你能用大心包容,更且善意开导;则他将改变得更快,也将更合乎你的期待。所以我常说:不要用一时的顺逆得失,来衡量当下境界的价值。
 
生:如单用包容,在现象界中会不会有「同流合污」的倾向?
 
师:我说的「包容」,并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闭两只眼的包容。
 
生:如果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比较好做事呢?因为你虽从大体上衡量,而有所要求;可是他做不到,甚至以不合他的习性而横生瓜葛?
 
师:我曾说过,一个最高明的管理者,会把团体的利益与被管理者的利益,而作最好的统合。我们不能只要求别人牺牲奉献,而来成就这个大体;这虽是高调,可是对一般人来讲,根本行不通。然若一件事做了,能确定其既对自己有好处,也对这个团体有好处,那人便很乐意去努力了。至于你怎样去统合「什么人该做什么事」,这就是你的智慧了。但是若能保握这个大原则,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故我说的包容,绝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麻木不仁,我从来就不是这种人。而是要从大体去看,从远处去看,而把目前的困境,慢慢向理想处去导引。否则释迦牟尼佛又何必南北奔波,说法四十九年。不是一切包容,就好了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