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知与无知


   日期:2025/3/2 17: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知与无知    
87.04.12
─ 宁为快乐的猪,或痛苦的苏格拉底?
引言
猪真快乐吗
无知不是福
求知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痛苦吗
知的苦
因小知而有的苦
从苦到不苦
 从少知到广知
从求知而向道
从向道到大智
从有知到无知
知的层次
东西方文明对求知态度的差异
东西合并
小结
 
 
引言
为什么会讲这题目?因为有人曾问我:「宁为快乐的猪,或痛苦的苏格拉底?」也就是在人生里,你要选择做一只快乐的猪,或者选择成为痛苦的苏格拉底。我相信这是很多人到目前还有的挣扎。当时我虽简单讲了一下,但这「知与无知」的问题,其实还牵涉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尤其在这资讯发达的时代,「知与不知」的矛盾挣扎,必将更为尖锐。因此我今天乃以这题目,而作更有系统的说明。
 
猪真快乐吗
首先我们来讨论「快乐的猪」:你真能肯定「猪就是快乐的吗?」猪快乐.不快乐?其实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至少不是猪亲口告诉你:它快乐或不快乐?既不能从猪亲口得知它快不快乐?退而求其次,我们是否能利用较现代化的仪器,去检定猪是否快乐?比如用心电图、脑波图等。事实上如有人真用仪器去检定,也未必能确认它是否快乐?因为猪的反应方式,可能是人所不可思议者。所以「快乐的猪」,只是一般人想当然尔!其实根本未有科学根据。
 
甚至我们也一向认为:猪是好吃懒做的。但「好吃懒做」就是猪的本性吗?各位也许没有养过猪,但我俗家小时候养过猪,所以我对猪还略有所知。猪,尤其是小猪,若有机会放到猪圈外的话,它还是如鸡飞狗跳一般,奔来窜去,非常好动。所以有人还说:小猪很可爱。可是猪长大后,为什么却慢慢形成好吃懒做的模样呢?这是没办法的!因为猪都被关在猪圈里─主人不许它乱跑,以乱跑会消耗能量,故肉就长不起来。所以只好把它关在猪圈里,整天吃睡。于是时间久了,因为既没有活动空间,也没什么噱头好搞,故日积月累就变成好吃懒做的德性已!
 
所以猪未必快乐!尤其我们不要误以为:人,能如猪般地吃饱、睡饱,就万事俱足了。现代人之所以操心劳命,其实多非为求衣食的供给而已。因为以目前的经济形态,衣食的供给早不是问题;而很多人所积存的财产,甚至可几辈子不愁吃穿,但他还是很辛苦地在工作。所以如以为:猪能吃饱睡饱,就必快乐无疑。这既不懂猪性,也不懂人性。如将你也圈养在「小套房」里,虽足衣食之需,就是不许和外界连络。那你是快乐似神仙呢?还是郁卒得要命呢?恐怕后者为是吧!
 
猪,尤其在最后被养胖了,故得押送赴屠宰场时,它真能安心认命吗?它会想:「既我已吃你们这么多,总是该还报的吧!」所以就任人宰割吗?不!牠必拼命地叫,死命地逃。如早知道:养胖后,即将赴屠宰场。则它,宁可不吃,让自己瘦巴巴的,也总比赴屠宰场好命吧!所以第一个选择「宁为快乐的猪?」如果我们理性思考一下,猪根本不快乐呀!所以一般的人:发愿来生更为人者,还占多数;而愿意来生成为猪的?至少我没听说过。
 
无知不是福
「猪是否快乐?」其实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因为猪,只影射着:不学无知的人。(尤其跟苏格拉底对比时,以苏格拉底乃代表博学广知的人,故猪即喻指少学无知的人。)故「快乐的猪」即引喻为:无知,才能幸福。这是目前很多人解不开的心结。以误认为:无知就是褔。所以宁可过着单纯.甚至封闭的生活,而不肯积极向广大的天地.森罗的万象中去求知求觉。
 
无知真是褔吗?为何从小父母就要我们接受教育呢?不管是古代的私塾或现代的幼稚园、小学等。为何任一先进国家不但肯定教育的重要性,且在年度的预算中,教育经费皆占很大的比率。所以事实上,不管是古代人或现代人,都已肯定知识的重要性。
 
尤其对现代人而言,不只得从「已知中受教育」,还得从「未知中更研发」。所以从教育和研究的需求中,大家都心知肚明:求知乃是生命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求知的重要性
故中国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不只小的时候要学,甚至长大了.衰老了,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求知何以这么重要呢?我简单归纳如下:
 
第一.要确认有安全感:既活着,就要有饮食之给。吃不是像小猪一般,别人供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而是要自己去找,然到那里找?以及找什么?便是一门大学问哩!有些东西外表虽鲜艳,却含有剧毒;有些东西,虽可食用,然应如何料粴,却又是另一种学问。所以仅就饮食而言,就须具备很多知识。
 
其次,就居住而言,世上乃有很多地方不够安全,像悬崖峭壁,或容易发生台风、地震之类。又比如说建房子,房子当怎么鸠工庇材,怎么架构,才合乎力学原理,这又牵涉到太多专业化的学识。
 
又如在已很熟悉的地方,我们就较有安全感。相反地,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我们就没有安全感。现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我们就得战战兢兢地追随新的知识,才能确保高度的安全感。甚至真有「外太空入侵」的可能吗?谁也不确定,可是很多人却已做了相当防范的工作。所以求知者,乃首为确定我们的安全感。
 
第二.还要有归属感和成就感:人不只要活着而已,而且要活得有价值,而价值即包括成就感和归属感。所以人们不惜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天文.地理.历史等,乃为给我们生命某种程度的定位,如知道我是谁?知道我从那里来?知道我将往那里去?一切的宗教.哲学.甚至艺术,乃为更确认我们生命的归属感而有。
 
人,其次要有成就感,活着有什么价值?这价值就世间人而言,乃是从「事功」里去完成的,所以中国人乃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然如我们对自己或对世界,一切无知的话,那从何去「立德、立功、立言」呢?所以为了确保归属感与成就感,人不得不去求知。
 
所以小而个人的安身立命,包括安全感、归属感与成就感;大而整个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昌荣,都与求知有莫大的关连。故一个民族如已不求知的话;则这民族的生命力,早慢慢衰竭了。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可明确得到一个结论:猪不是快乐的,尤其无知更不是福。我相信这一点乃大家本就明白的,所以只简单陈述一下。
 
苏格拉底痛苦吗
下面我们再看第二种选择「痛苦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真有那么痛苦吗?如一般人通称:在东西方的历史上有四大圣哲,即孔子、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这四大圣哲的际遇,其实还各自不同。
 
孔子快乐吗?不太快乐!我们都知道:孔子也是从小贫贱,但以长而好学故,成就其博学多才。然当他希望理想和抱负能为君王所用时,却周游列国而找不到知音。所以归回故乡作教育工作,已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因此孔子的生命过程里,终不是那么快乐。
 
其次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即使单从世间法来看,释迦牟尼佛还是四大圣哲里命最好的。首先出生就是王子,而王子除在衣食上能得到丰富的供给外,尤其在学习上更得到无比的便利。以既是王子,即准备将来承作国王;故从小就得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是以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前,即已精通印度各教派的学说。后来为了成道,而修了「六年苦行」。但苦行,其实是我们说的;因为对他而言,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而限止自己过比较单纯的生活,何苦之有?因此「头陀」的原意,并非苦行,而是精神抖擞之谓。因为生活愈单纯,精神反更能安住。
 
释迦牟尼佛在经过六年苦行后,终在菩提树下因夜睹明星而开悟成佛。而成佛后,即开始说法.度众生。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能很快得到当世修行者的赞叹和拥护,因此他的教团便日益茁壮。又因为他是太子出身,所以到各国游化时,每个国王大臣还都把他尊为法王.或人王。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传教的过程里,也都非常顺利。虽然在晚年时,因提婆达多的事件,而使教团略受干扰。但比起其他三位圣哲,已是最微不足道的了。最后释迦牟尼佛又能预知时至,而在双树林间证得涅槃。所以从释迦牟尼佛的一生来看,他不只是四大圣哲里命最好的;而且较其他者,简直有天渊之别。
 
更其次,我们看耶稣:用基督教的说法,耶稣乃是童贞受孕;但「此地无银三百两」者正不打自招,明其为「私生子」尔。再从耶稣是生在马槽中,所以从小必也恶运连连。当耶稣开始传教时,又与当时的罗马教派完全不相应。所以最后,我们皆知:耶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的。所以耶稣的命,也委实太坎坷了。
 
最后,苏格拉底听说娶了一个非常凶悍的妻子,所以曾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某天,太太又河东狮吼,聒噪不停。但骂了老半天之后,却看他一点反应也没有,于是一气之下便提起一桶水,直对他浇过去。对此,苏格拉底还能调侃地说:「我早知道,大雷之后必有倾盆大雨!」他确实很幽默,但这幽默其实含藏着多少心酸无奈。苏格拉底最后也是被捕入狱,而死于非命之中。
 
四大圣哲讨论到目前为止,西方的耶稣和苏格拉底,命都不算好。而东方的孔子,则命稍好些;尤其释迦牟尼佛的命,更是佼佼者。这是规律,还是偶然呢?此其实牵涉到东西文化对「认知」态度上的差异,所以不当只是「偶然」而已!
 
因此若谓「知道得愈多,也就必然地愈痛苦。」那么芸芸众生中,最痛苦的应该是释迦牟尼,对不对?此既因为他从小就是太子,故已学到很多世间法;而成佛之后,更有三明六通。别人已知道的,他全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他还知道哩!所以如果「知即是苦本」,那么最凄恻.痛苦.郁卒的,当应该是释迦牟尼佛。
 
可是,我们从佛一生的故事来看,他过得其实蛮自在的。尤其从他所说的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或「诸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来看,佛不只无时无刻常处安乐中,甚至连「什么是痛苦和快乐?」的分别心都没有。所以妄知.少知,或将是苦本;而真知.全知,反成就于寂静涅槃。
 
知的苦
既前曰:无知不可能快乐,有知不见得痛苦。那么为何还有人「宁把求知当苦本」呢?对于「知的苦」我且把它分为两大类:一.是从不知中求知的苦;二.是因少知而有的苦。
 
在从不知中求知的苦里,其又可分为两子类:一是承先之知,一是启后之知。承先之知,即是说我们要从过去的圣贤,或近代的科学家.工程师等,学习很多现成的学问。而学习的方法,首先乃记忆也,把他们研究的心得一样一样地记忆.背诵下来。而记忆.背诵,有时候还是蛮辛苦的,相信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启蒙的。学习的方法,其次是理解,有些学问光靠记诵仍不够,还得去了解它所说的是什么道理?譬如数学、物理、化学,甚至历史.地理等。
 
因此学习对很多人来讲,既记忆是苦,也理解是苦。然而苦,若你真心想学,犹只是辛苦─多花一点时间而已;苟若无心向学,又被局势所逼迫,乃更成为痛苦也。
 
然承先之知,终以有轨迹可寻,故还比较简单。「知」有些范畴根本还是处女地,在待开发状态;所以你即使有心向学,也找不到人学,找不到门入,一切都待自己去开发。所以要研习这种学问,就得有打前锋的心理准备,而不能捡现成的便宜─说打前锋,还好听一点;有时候,连路在那里都不知道。如何在盲目中,开出一条路来?有时候一个问题卡住了,三年五年也找不出一个头绪来,这可真是辛苦呀!
 
以上不管是承先之知或启后之知的学习,又常伴有时间的压力。关于时间的压力,我们从小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考试吧!明天就要月考了,然到晚上却仍未准备好,所以只好「赶夜车」吧!又比如一个人已送急诊了,如不能立刻拿出一个有效的对治办法,他可能即将死掉。又如一个公司,已面临解体的边缘;故得很快推出对治的策略。既学习已是辛苦了,如又有时间的压力,当将产生更大的矛盾。求知,除时间的压力外,又常面临竞争的压力。譬如考试,不只须考高分数,而且须拼得前名次。同样在商场.官场.甚至情场里,都会有竞争的压力。
 
不管是时间的压力或竞争的压力,当压力愈来愈大;很多人就不敢去承当,而宁愿去逃避。所以到最后,我们已不是为求知而学习,而是为压力而学习。像我们从小就很少为求知而念书,而是为了考试、为了成绩才念书。于是既皆从「负面印象」来看求知,则何怪乎长大后不再考试,即不再求知了。
 
因小知而有的苦
知的苦,不只是「从未知而求知」的苦,还有「从已知而错用」的苦。这苦,我且称之为「因小知而有的苦」。
 
一. 知道得愈多,人心也愈变复杂:比如一个从小在乡下长大的人,他以未被社会染化故,动机就可能非常单纯。而若被社会染化后,为心愈复杂而烦恼太多,故也变成蛮辛苦的。所以有些人乃宁可把自己保守在一种单纯的环境里,而不愿意去见更多的人,不愿意去面对更多的事。如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各位当知,这是因小知才有的苦;若大知的话,就不苦也。
 
二. 因统合驾驭的能力不足,遂成为人格分裂者─被节节肢解。有时候我们听得太多了,而每种说法又不一样。如俗谓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听到最后,遂失去辨别的能力,而不知如何是好?相信在此百家争鸣.群魔乱舞的资讯时代里,对我们将是一种更严重的考验。如经典上说「被节节肢解」,对现代人而言,除非发生重大的谋杀案,否则身体不可能被节节肢解的。但事实上,今天在人格上被节节肢解者,却到处都是。各位看看报纸,或放眼四周,便可发觉许多人因思想偏端,而变得歇斯底里,故已成为社会的负担。
 
三. 不肯面对真现实的挣扎:我们从小就带有很多美丽的幻想,不管是对自己.对别人.或对这个世界皆然。以存有幻想故,才让我们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在学习的过程里,却总会摧残这些幻想的。于是又有很多人,宁可用「驼鸟方式」,以继续编织他的梦魇。
 
记得在大学里,读了相当多的现代心理学,尤其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我们知道心理分析,往往把人压抑的情结都暴露出来;所以看到最后,我们看不到一个完美的人。经典上说「不能以牛羊眼,视众生」,而用潜意识的心理分析,殆用牛羊眼视众生也。然如果我们不能挺而走出幻想的象牙塔外,就势必永远被关闭在里面而成为真正的羔羊矣。
 
何以西方常说的「真善美」,必把「真」安在前面,而非后面。因为如果不真,就既不可能善,也不可能美。如果不真,而竟能善美;那必只是一种幻相,因此过一段时间后,终究得去面对现实的。所以很多人似口口声声「求真理」,事实上真理有时候是非常残酷的。
 
因此佛法有曰「无生法忍」。既无生法,为什么须要忍呢?因为无生法,对很多人来讲毋乃太残酷了。凡夫不只皆相信有我.有生;并且还期待这个生命,当愈来愈辉煌才是。故告诉他「诸行无常」已够难堪了,更何况告诉他「诸法无生」的道理。所以有人听到「空义」,心如被三百矛扎中一般。因此,如不能有「直下承担」的胸怀,即不必奢言于求真理也。
 
四. 因邪知怪癖而着魔发狂的顾忌:最后,很多人之所以不敢勤于求知,怕中邪知的毒也。像前阵子媒体所大事渲染的飞碟教。当我们说别人因邪见而抓狂时,我们岂不也有这种顾忌。所以如没有十足的保握,最好什么都不要去学。以什么都不学,至少是较安全的。
 
从上所说,事实上大家原都知道:猪不快乐,无知不是福。可是因于求知的过程中,产生了太多.太多的心理矛盾而没办法排遣,便宁可逃避地告诉自己:只有如猪般的无知,才是幸福的泉源。因为爬不上去,所以宁可掉下来。但这是智者一劳永逸的办法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得再说明「如何从苦到不苦?」
 
从苦到不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在求知的当下里,即自得其法喜:所谓「法喜」,乃指观念的突破和视野的扩展。而且这从耕耘到收获的时距,还是很切近的─现在得到一种新观念,现即法喜已;尤其是重大观念的突破,更可延续好几星期或好几个月。这「法喜」之乐,绝非世间其他五蕴之乐,所可顶替。比如说吃,在正吃的当下,我们还觉得它很美好;而当咽下时,好的感觉便退失了一半,而待明朝醒过来时殆已忘光光了。同样一幅画,在正观赏的当下,虽鲜妍生动.历历在目;但等闭目收视时,那印象又模糊了─至少对我而言,确是这个样子。
 
从上所说,故知由突破观念所得到的法喜,绝不是任何感官觉受,所能比拟。反之,如仅为分数.为考试而学习,就没办法在求知当下,即得到法喜。这也是我们目前教育必须改善的,要为求知而学习,而非为考试.为成绩而学习。是以在求知的当下,即使有点辛苦;但既「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则这种辛苦,也还值得去承当。
 
以安闲自在的心情,悠游于知识的浩海中:这主要是为对治压力的问题。既求知,主要是为法喜;则何须与人竞争呢?很多人以为如不竞争的话,就要被时代所淘汰。但事实上,这时代早已是「多元化」的时代,世间既非仅一条路,更非只一种标准。大家不必在同一条路上,挤得头破血流。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还非退一步路,而是转一个身.或切换另个角度,即海阔天空也。这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阿Q,因为竞争不过,所以只好消极地自我调侃。
 
我很喜欢宋朝邵康节所说的这句话:「万物静观皆自得」。所谓「静观」者,静表示无欲,以心无所求故,止若湖水。然后用以观察森罗万象,才能怡然自得其本来面目。反之,如用竞争的心;或认为世间只一行巠,非进即退,这就不成静观矣。
 
从广大的时空来看,那个方向不是正向,那条道路不是正路,所以「纵一苇之所向,凌万顷之茫然」这一苇之小舟,即指我们求知的心;而万顷之茫然,即喻浩瀚的知识大海。得在海阔天空的知识领域中悠游自在。所以印顺法师也有一本书,取名为《游心法海六十年》,能在法海里自在地悠游六十年,真是不虚此生也。甚至又如古人所说的: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现代很多人也行万里路,然出国观光却非为了求知,而是为放逸懈怠尔。
 
因此要在求知中得到法喜,首要有悠闲自在的心情。因此对我而言,求知既是天赋的工作,也是悠雅的休闲活动。天赋的工作,如前面所说「活到老、学到老」,人活着就必须学习。而说到休闲活动者,现很多人宁可去KTV,或吃喝嫖赌等,以为休闲。其实不管什么官能的享受,都是非常短暂而虚无飘渺的。而在学习中所得到的喜悦,才是长久的;尤其能以悠雅的心来求知的话,这喜悦更将温馨而长久。现我们的社会,已实施隔周休二日;于是很多人,乃有更多的休闲时间。然若不能善加利用休闲时间,或将形成新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自己和别人,带入求知的法喜中。
 
最后,这求知,不只是天赋的工作和悠雅的休闲;而且更是精致的游戏─既观念的游戏,也技巧的游戏。我们刚才说:很多人因怕自己统合的能力不够,所以不敢学得太多。其实这乃为还不能深入观念的游戏三昧尔。其实观念的统合,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级的游戏。今天看东方的书,明天看西方的戏;有时观人间百态,有时参生命本质。然后再把这些观念,慢慢统合成一个更庄严.更精深的思想架构。而后再将之运用到现实的人生里,便成为另一种「如幻三昧」的游戏。所以怎样使求知,从苦到不苦;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学习的心态,即用悠闲的心而悠游于知识的浩海中。
 
从少知到广知
其次,我们要更从小知到广知。前虽提到,有人乃怕「知道得愈多,人心也将愈变复杂。」然以我的看法,不是因为看多了,而使心变得复杂;反而是因看得不够多,所以才会贪染执着。比如我们对异性,如你平时都少有机会与异性往来;于是在初接触时,可能就爱上她了。但再过一段时间后,才觉得她也太平庸了!
 
同样,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东西,是我们贪着放不下的?其实多为得不到故,而有朦胧之美;若既得之,或将幻灭而已。所以大致而言,当一个人慢慢从少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他将趋向于变得平淡─因为看多了,所以见怪不怪。
 
那怎么能「看多」呢?有的直从现象里去观测,有的可从资讯里去意会,管道很多,任君方便。所以当心渐成平淡时,即可「阅历虽愈多,但动机却只更单纯。」单纯者,为心已平无所求故,这是从「小知到广知」的效果。
 
从求知而向道
以上「从无知到少知,从少知到广知。」还只是世间法─为只是量的增加故。下面若从求知而向道,即质的改变。中国老子有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所谓「为学日益」者,即指在知的领域中,愈学则愈知道得多。而「为道日损」呢?我认为「损」,乃谓减少执着也。如前已谓:既看得愈多,心即愈趋向于平淡。而平淡.减少执着,乃能与道相应也。如老子所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那么我也可以补充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知。关于无知,待以下再作更详细的解说。因此求知者,乃由少知到多知,从多知到向道。
 
从向道到大智
怎样才叫做「智」呢?知是见其差别相,而智乃悟其共通性。这也就说,若只在千差万别的现象中去搜集资料,还只是多知而非智慧也。若智慧者,还当由诸象中,去归纳觉悟出共通的原理来。故能从此共通的纲领中,而收尽所有的支节,而不再被节节支解。
 
这也是现代人最不能够做到的。因为在资讯时代里,往往只能在很多琐碎的资料里钻研,而看不到整个生命的共通性。很多人听我的演讲,或看我的文章,都会有一种感觉:理路架构,相当严谨。这是天生而能的呢?还是后天学成的呢?
 
至少,我觉得与后天的学习有非常重大的关系。因为我在佛法里,受益最深的可说是「中观」思想,而中观思想主要是讲缘起。既缘起,则诸法如网状相连。所以如从缘起如网的观念,去检遍诸法,则更明达其脉胳相连的关系。而现代人刚好相反,以西方文明较偏重于分析,于是分析再分析,分析到最后,却是「见木不见林」也。
 
或谓:何不等分析过后,再将之统合起来。其实,即使有心再将之组合;但为分析过后,早失却原来的样子。故即使硬将组合,也非本来面目矣!而若用缘起思想去观待万物,则虽用「假名」而不离实相;故无「再组合」的必要。
 
也有人说:我组合能力很好。其实我根本不需用心去组合,因为资料既聚集了,则它的架构自在其中矣!于是从共通性到相关性,从相关性到整体性。既不再被节节支解,又能左右逢源,完成知的极致。而此极致,却是从有知而到无知也。
 
从有知到无知
前已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知。为什么却成为「无知」呢?如《中观》所谓:以缘起故,一切法性空如幻;不只所知之相如幻,并且能知之心亦幻。于是以能所双泯故,证得「无知」的境界。所以在禅宗里,常说要「见性」,其当见什么性呢?唯见「空性」也。而空性者,既所知的对象是空,且能知的主体亦空。于是以「能所皆空」故,称为「无知」也。
 
然此「无知」之知,即一切智也。僧肇法师曾作「般若无知论」,上有一句话:「为有知故,有所不知;若无知者,即无所不知也。」所以由证得「无知」的境界故,反成就了「三明六通.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必已明白「无知之知」,才是最圆满的知。
 
知的层次
所以我们若把今天所讲的知,连贯起来。必可发现:知,其实可区分为三个层次,我们且套用禅宗的讲法: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乃指不知与寡知。像一个人刚生下来,那是不知者。或如一个低度文明的原始民族,虽尽其一生,不过寡知而已。这「不知与寡知」,即是前面所说「猪的比喻」。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因为求知,而徒惹上烦恼跟迷惑。这第二阶段的学习过程,有人乃把它称为「痛苦的苏格拉底」。其实若痛若者,岂得名为苏格拉底?
 
三.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能从求知而向道,以至最后证得「无知之知」─即禅的顿悟或佛之涅槃。这「无知之知」,虽与第一阶段同为「无知」,其实却有天壤之别。所以会有这样的问题「宁为快乐的猪,或痛苦的苏格拉底?」只道是他根本不明白「知乃有三个层次的差别」。
 
东西方文明对求知态度的差异
下面再讲到,东西方文明对求知态度的差异:大致而言,西方文明是热情而矛盾的。西方人何以愿意隐居在原始森林里观察猩猩,且一去就是二三十年。或者到沙漠中.到雨林里,去研究种种生态。我看过一卷录影带,内描述一对因热情于观测火山而结合的夫妇;于是每次火山爆发,他们虽都力劝当地人早点撤退,而他们却反而勇往直前地往爆发处去。若换成你,你愿意吗?中国人也许说:好,我支持你去;但结果我们共同分享。
 
虽西方人对于求知,是相当的热情;可是在热情之余,却仍充满了矛盾。且这矛盾还不是现代才有的,而是古来相传者。大家岂不都听过旧约中,亚当跟夏娃的故事:亚当跟夏娃本住在伊甸园里─即上帝所赐的乐园里。后因被蛇所骗,而吃了苹果,故使他们从无知而变成有知。于是以有知故,才以裸体为羞耻;以有知故,被逐出伊甸园。简单讲,保持无知,才能安住在伊甸园里;如以求知,即会因「带罪」故而被逐出伊甸园。
 
以上的解释,不是我个人发明的;而是很多现代的心理学家或文化学者,对圣经故事的解释。而在这种诠释的当下,即表明了西方人对求知态度的矛盾。他们一方面认定:知识即是权力的来源,故当努力去求知。可是另方面又认为:知道得愈多,必将愈与大自然分割对立,而离乐园愈远。
 
西方文明在历「文艺复兴」之后,虽在知识的求取上,获得重大的成就。但因不能解开彼在求知态度的心结。于是从求知而产生的痛苦慢慢累积了,最后终导致存在主义跟嬉皮的逆流。他们说:不用知道那么多吧!存在先于本质哩!故存在主义,即是西方文明的「反知论」。而嬉皮乃更主张:干脆回到老家,去过纯朴原始的生活吧!
 
这存在主义跟嬉皮的思考方式,虽是西方文明里乍起的一股逆流;然因与整个西方的共业不相应故,很快就消散了。现在西方,还是往热情而矛盾的老路冲去。所以科技虽更发达,文明似更进化,但因不能克服这种心理的矛盾,所以郄只离安乐愈远。尤其在这被称为资讯横流的时代里,我们不只得看早报.得看晚报,还得看网路上的最新消息。曾几何时,知识的需求已变成这么急迫了。
 
刚才还说:要用悠闲淡雅的心,来求知。而现在,却早成疲于奔命矣!这是西方世界所产生的问题。以西方文明对于求知,还处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所以在既热情又痛苦的挣扎下,才会用「猪和苏格拉底」来对比。如痛苦到最后,受不了已,便宁可退回到第一层次:做个快乐的猪。其实他们也知道:猪是不快乐的。
 
西方的文明,当不可能退化到第一层次:或当快乐的猪,或当撒野的嬉皮。以如真退化到第一层次,即象征着文明已将解体。故西方文明只可能向上提升到第三层次。如我们审之目前的西方思想,真已到这个层次了吗?以他们的心理学:从小我、本我而超我的说法,至少还未说到无我。但我相信西方文明,如继续发展的话,一定会提升到第三层次的无我。这提升,也许是他们自己觉悟出来的,也可能是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何以许多西方人,对东方的思想,都存有相当的兴趣?也许冥冥之中,他们也知道:这是唯一救渎之路。
 
其次,我们再看东方文明。如简报图案中的「桃太郎骑乌龟」。东方文明有的只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包括很多台湾人都是这个样子。在经济发达以后,却不愿意更去求知;而只是饱暖思YIN欲,花很多时间于吃喝玩乐。所以即使经济已经起飞,文化却仍处于非常低落的水准。
 
可是也有人早已到达第三层次─所谓无知之知。如中国老庄所谓的「心斋坐忘」,甚至如佛家所证的「寂静涅槃」。总体而言,东方对于求知的态度,大致是淡然悠雅而自在的。像前邵康节所谓的「万物静观皆自得」,或苏东坡所谓的「纵一苇之所向,凌万顷之茫然」。虽亦求知求觉,但总保持着悠雅而闲适的心情。
 
东西合并
最后我们能否综合东西方文明对求知的态度,而创造出一新的理念呢?中国在接受西方文明的洗礼后,就提出一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冀截长补短。可是何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没有讲得很清楚。于是以下我试用这样的综合来说明之。
 
所谓「东哲为体,西学为用」,东哲即指东方的哲学,乃包括中国的道家和印度的佛学。故东哲为体者,即用东方淡然悠雅的态度。其次西学为用者,即用西方精密严谨的方法。不可否认,西方的方法(尤其有关自然科学的研究)确实比东方严谨精密多了。东方文明到目前为止,很多都还停留在神话阶段─宁可一厢情愿地相信其有,而不肯经过严密的考证。所以很多不合逻辑的说词,照样大行其道。
 
以「东哲为体,西学为用」,最后能创造出怎样的文明呢?套用佛法惯用的说词,就是「真空妙有」与「理事无碍」。真空即指淡然悠雅的心境,妙有则是博大精深的体系。既可成为严谨精密的思想架构,更宜实施于红尘滚滚的现实生活中。
 
小结
最后,我且对这个问题作个总结:既非快乐的猪,也非痛苦的苏格拉底;而是寂静涅槃.理事无碍的释迦牟尼。因为只有到达第三种知的层次,才能彻底消除「能知」跟「所知」的对立矛盾,而成全于真正的大智慧.大福德.大圆满。相信既把「知」的层次,说得这么明确;则下面我们当走的路,就很明了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