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


   日期:2025/2/16 16: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 
 
引言
三无漏学
四清净明诲
以证慧为主的道风
 
 但是严谨而非刻薄
菩萨道与解脱道
六度四摄
总结
 
 
 
引言
今天继续讲:「三无漏学与四清净明诲」。其实,四清净明诲就是四条重戒。就《楞严经》而言,初开始主要是讲如来密因,而这一部份乃偏于慧学。其次的廿五圆通,则偏重于定学─当然不只是一般的修定,而是能证慧的定。而后才继续讲三无漏学。所以虽称为三无漏学,但重点却在戒尔。以《楞严经》所讲的戒相,还跟一般的经典不太一样。所以今天主要讲《楞严经》的戒学也。
 
很多人皆谓:学禅人,可不必研经.不必守戒,只径参话头即可开悟。并引公案,加以证实。
 
首先讲到持戒,对学禅人的重要性。在中国禅宗慢慢形成之后,就形成一种风气。其乃谓:学禅者,不要看经典;因为经典,都是文字障。甚至不用守戒,不用修定,而只要参一个话头;并死命地参进去,便可以开悟。这讲法有根据吗?他们当然认为有根据。所以引了一些公案,以资证明:
 
《药山惟俨禅师》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甚么却自看?」师曰:「我祇图遮眼。」曰:「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师曰:「汝若看,牛皮也须穿。」
 
药山惟俨禅师有一天却看起经典,于是他座下的禅众,就问道:「和尚平常不是不许人看经典吗?为什么你自己却在看经典呢?」禅师乃回答:「我虽看经典,用意却是为:将眼睛遮起来也。」
 
「将眼遮起来」是什么意思呢?以众生都是随眼所见尘而分别取舍,而造业受报。故遮眼,即是不分别取舍、不心随相转。故真会看经典的,不是教我们更从文字相里,去分别、取舍;而是当从所说的道理来消除分别取舍之心。
 
于是僧再问:「那我也来学和尚,以看经典而来遮眼,这可以吗?」师曰:「你若学我,以看经典而图遮眼。我看不只遮不住,恐怕连牛皮都会被你看穿的。」
 
为什么呢?因为如未真见性开悟,则分别取舍的习气,还是非常顽强的。故虽嘴巴讲不要分别、不要取舍,但一碰到境界,就又被拐走了。所以即使用牛皮绑住,牛皮还将被穿透。
 
所以禅宗,并非完全反对看经典,而是当从「遮眼」的知见而来看经典也。下面也是药山惟俨禅师的公案:
 
鼎州李翱刺史,向药山玄化,屡请不赴,乃躬谒之。守问:「如何是戒定慧?」山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守莫测玄旨。
 
鼎州有一位李翱刺史,听说药山禅师修行得非常好,所以就再三恭请禅师下山说法教化,而总不得禅师的首肯。最后刺史只好自己上山,去参访他。
 
刺史乃问「什么是戒定慧?」药山禅师却回答说:「我这里却没有这些闲家具哩!」太守听了,如坠雾中,不知禅师的玄意为何?
 
「戒定慧」在佛法上,称为三无漏学,而药山禅师何以说:我这里不需要这些闲家具?什么是『闲家具』呢?为装饰门面,而摆着好看的。
 
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是须实修实证的,而非只用来耍嘴皮也。故刺史虽有学问,却未必是实修的根器。下面一位是高沙弥的公案:
 
师一日辞药山,山问:「甚么处去?」师曰:「某甲在,众有妨;且往路边卓个草庵,接待往来茶汤去。」山曰:「生死事大,何不受戒去?」师曰:「知是般事便休,更唤甚么作戒?」山曰:「汝既如是,不得离吾左右,时复要与子相见。」
 
这位高沙弥,乃是药山禅师座下的禅众。有一天却来向药山辞行。药山禅师乃关心地问:「你又准备往那里去呢?」沙弥答曰:「我如果继续待在这里,恐怕对大众会有些不太方便的!」为什么不太方便呢?事实上,高沙弥在这之前,就已被印证见性了。而一位见性者的所作所为,往往就会跟凡夫大众不一样。而一般人不明究理,反会指谪他不随众、不合群。所以他想一想:还是离开这里,对大家都会比较方便。
 
『且往路边卓个草庵,接待往来茶汤去』我且在路边盖个小庙,并以茶汤来接待往来的行者。这茶汤,并不是饮用的茶汤,而是禅法也。其意思是:可方便接引一些有缘人,以入禅法之门。
 
药山禅师说:「慢着!你还是未受大戒的沙弥。生死事大,我看你还是先去受大戒,再说吧!」高沙弥说:「知是般事便休,还得受什么戒呢?」药山禅师说:「虽说得有道理,但还不得离吾左右,且时复要与子相见。」
 
『不得离吾左右』,这意思并不是不许他离开,而要把他牵系在身边。在禅法中,所谓的「见我、不见我」,不是指见过某人的形相,而是谓「与其心法相不相应」。故如说:我已见过某某禅师。即表示我既开悟,且被印证了。故「不得离吾左右」,即是提醒他:你虽有见性的体验,但还要经常提携、保任,而不要忘失了心法。这也为初学者,即使有一些经验,却不一定能经常保任在悟境中。所以还是要经常发起警惕心,以期时时刻刻把心,从世俗的习气而回向于心性的觉悟上。这才是「不得离吾左右」的真义也,事实上药山禅师还是默许他离开的。
 
『时复要与子相见』,这也不是时常要见你的意思。既见师,是指心法而言;也见子,是指心法而言。故『时复要与子相见』,乃谓:且要时时勘验,看你功夫是否进步?
 
在以上的对答中,药山禅师对高沙弥的想法,基本上还是认可的。你不去受戒,也没关系!因为既见性了,就应当知道怎么来调理自己的身心和行为。所以徒具形式的戒,对他而言,已不是最重要的。而最重要的,乃是要经常提起见性的体验,而继续往内去修持。
 
『知是般事便休』,既见性者,即不着相,更有什么可守的戒─既不守戒,亦不犯戒。
 
何以「知是般事便休」呢?以知是般事,即是见性的意思。而既见性者,即不着相,故「便休」即谓不着相也。以不着相故,还有什么可守的戒呢?
 
但也可以反过来说:还有什么可犯的戒呢?众生以放不下执着、放不下贪瞋痴故,才会违法犯戒。于是以会违法犯戒故,才需要守戒。若不会违法犯戒,当然也就不用刻意去授什么戒、去守什么戒。所以虽不守戒,事实上他也不会犯戒的。既无戒可守,也无戒可犯;这却非初学者,所能模拟的境界也。
 
『无此闲家具』,若能所双泯,分别不起,更何谓戒与非戒?
 
同样,药山禅师所答:『无此闲家具』。如果已证得「能所双泯」的境界,内既无能作、能受的我,外也无所触、所受的境界,则还称什么是戒?什么是非戒呢?
 
然很多人却太强调守戒,甚至以守戒而自标榜。这戒,其实早变成『闲家具』了,却与法、与解脱,了不相应也。
 
以上是对见性者而言,至于初学者即不然。故在《楞严经》里,却是非常重视戒律的。
 
前述的几个公案,不管是药山禅师、高沙弥,其实都已见性开悟了。所以守不守戒,对他们而言,乃不是问题。但对于初学者,却非如此。以初学者还是须从粗而细,从外而内,渐次修上去;才能见性,才能超越格局。所以还是须依戒定慧的纲要,去修行的。
 
所以在《楞严经》中,却是非常重视戒律的。不会因为它是顿教、圆教,就说:一切众生都已成佛了,你承担就是!不!它还是着重从非常严谨的戒律去开始修行的,而且戒相讲的比律典还更严苛。故下面先总说三无漏学:
 
三无漏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即是律的意思。佛常于律典中,说修行乃有三个次第:一、摄心为戒;二、因戒生定;三、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其实就《楞严经》经文次第来看,并不如此单纯。
 
这首先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何以摄心而为戒?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注意到『摄心』的意义,故把戒当作是外来的条款而去守它;这跟摄心守戒的心态却南辕北辙也。所谓「摄心」,就是要把心从贪瞋痴中,收摄回来;心既不再贪瞋痴,当就能有合乎律仪的行为。
 
所以内摄的戒与外授的戒,就心地法门而言,就有很大的差异。既佛法是以内学为宗旨,故当守内摄的戒,才更相应。
 
『因戒生定』既粗重的贪瞋痴熄灭了,心就更能安平;于是再从安平的基础中更以修定,定则易于成就。『因定发慧』,心既安定不动,故消极地能不被过去的妄识、业习所牵连,而积极地乃更方便去修观、参禅,故能见性发慧也。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这讲法,似修学的次第,乃确定为:从戒到定,从定到慧。但如对照《楞严经》的经文次第,其实并非如此。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就经文而言,首先得以闻思而解得义理,才能辨明真妄之际。故有阿难的征心所在,开始去找心了。于是花了三卷半的篇幅,乃终能辨明真心与妄识的差别后,然后才从事于事修也。这也就说:《楞严经》乃是从解门而入手的。
 
待阿难已悟得如来密因后,佛再告诉他廿五圆通的修学方法。这次第其实与八正道的次第,正相应也。「八正道」初从正见、正思惟,去建立正知见,故也是从解门而入手的。然后的正语、正业、正命,大概可以归纳在戒的范围里;而后的正精进、正念、正定,才是定慧等持的范围。
 
故修学次第:信.解.行.证。解者,从闻思而明理。行者,『摄心为戒,因戒生定』。证者,因定发慧,见性证果也。
 
如果就更长远而言,信解行证乃如螺旋状,反复前进。证后以更具信心,故能解得更高的理,而行持得更安稳落实,而……
 
故《楞严经》的修行方式,反比般若大乘更贴近于原始佛教。我们常说:学佛有四个次第─信、解、行、证。信,首先乃是相信世间有真理;其次则信诸佛如来,已经证得此理;第三相信我,只要按照佛所教导的修学方式去努力,我也能够证得真理。以具足这样的信心后,才能从信发愿,而去依止诸善知识而多闻熏习、思惟义理。故能从解而行,从行而证。
 
故所谓「声闻乘」,却未必指小乘的意思;而是从闻音声而入道者,皆是声闻乘也。而在佛教中,乃认定:除释迦牟尼佛是无师自通者外,其他不管是大乘或小乘,其实都是从听闻佛法而能入道的,故都是声闻乘也。
 
一般人讲信、解、行、证,似一种很单纯的次第。事实上如进一步去了解的话,这却不是直线式的进行方式,而倒更像螺旋状的反复前进。以如一个人在修行后,有了某些体证;故必对自己、对佛法更具信心。于是从此信心,就更能勇猛精进,以去深入经藏,因此能解得更高的佛理。而理既悟得更高或更圆融,故在行持上就能更安稳、更落实。于是就能证得更高的境界。故信、解、行、证,就像螺旋状一般,不断地愈爬愈高,而无终止。
 
这是简单讲到三无漏学的部份,下面继续讲四清净明诲。
 
四清净明诲
即律中的四重戒:不YIN.不杀.不偷.不妄语。
 
四清净明诲,其实就是戒律中的四条重戒:不YIN.不杀.不偷.不妄语。出家戒与在家戒的戒相类同,但次第不太一样─在家戒,乃以不杀为首戒。
 
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YIN,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YIN心不除,尘不可出。
 
首先讲不YIN戒。一般众生之所以生死相续,主要为YIN习也。而出家修行,既是为要了生死、出三界,如果YIN心都不能断除,其还能出三界吗?
 
汝以YIN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YIN根。根本成YIN,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YIN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如果YIN心不断除,连了生死、出三界都不可得;更何况成佛妙果,乃更渺不可及。故不只要将YIN心断除,甚至要使这欲断除的心,也丝毫不起,这才有证菩提的可能。
 
狭义的YIN:男女色情。
 
广义的YIN:执持、扩张某境界而为自我。对境界之贪为表象,对自我的爱乃更坚实。
 
我爱与我所爱。外对名利之贪,内对禅定.觉受.开悟之贪皆属之。
 
对于YIN,一般人直接想到的就是男女的情色,然以这部份传统上已讲得很多了,故我不必再多言。
 
然而广义的YIN,其不只包括男女的情色而已。若把某种境界当做自我,于是不只执持它─就是抓紧不放,并且还得扩充它。于是这执持与扩充,即是广义的YIN也。
 
何以谓「执持、扩张某境界而为自我,即是广义的YIN」呢?比如以世间的男女为例,不管是结婚的,还是未结婚的,都以认定:这是我的情侣、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钟爱、我的窝心…,而既是我的,就不是你的。以执持对象为我的,这就是世间男女情爱的特质。其次,就扩充而言,乃以名利的追求最显著,钱愈赚愈多,但还总是不够。
 
因此YIN,即指对我的爱与对我所的爱。而对我所的爱,其实只是表相;因为对自我的爱,才是更深刻、更内在的主控者。
 
事实上我们是因为爱我,才有我所爱。因为所谓的「我」,即一切我所也。「我」是总相,而「我所」是别相。以离开总相,即无别相。但离开别相,未必即无总相也。关于这一点,大家可再去深思一下。
 
故世间人,有的醉心于男女的情色,有的忙碌于名利的扩张,有的穷于故纸堆里钻研,这些都是自我的别相。如谓活着,都得去肯定生命的价值,而生命的价值乃是从执持、扩张「我所」而肯定的,否则就会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这我所爱,有些是非常微细的,比如一个人到山上去修行,修行了三、五年,总还希望有一些成就,能对自己或别人有所交代。比如什么觉受,能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身心放下或内外统一等。然既把它当作「我的」体验,则「我」已在其中矣!
 
有的人于修行过程中,因有一些超乎凡俗的经验;于是便使他对自己产生更大的肯定,对生命也产生更大的执着。因此对任何境界,不管是外在的或内在的,如产生贪爱执着,便是广义的YIN。
 
何以于解脱道中,首重断YIN?因为YIN欲,即是我见、我爱的化身。
 
因此为什么于解脱道的戒律中,首重戒YIN呢?因为YIN欲即是「我见」、「我爱」的化身。而我见我爱,即是生死的根本。既以彼而来肯定自我生命的价值,就不可能证得无生法忍,也不可能不受后有。所以只要对「我」跟「我所爱」不能去除的话,即不可能得到真正解脱的。
 
因此从较粗重的男女情欲,一直到很细腻的执着于修行体验,都是生死的根本。故必戒除之。
 
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第二是戒杀。在菩萨戒中,首重戒杀。因为行菩萨道,乃以慈悲为主,故以『不杀』为最重戒。而在解脱道中,乃为了生死,故以『戒YIN』为首要。这也就为目标不一样故,须遵行的因果法则,也就不一样了。
 
戒杀中,首戒杀人,尤其是圣者与恩人。其次,才是其它有情众生。
 
戒杀之中,首重的是不杀人戒。而杀人中,尤其以杀圣者跟恩人的罪最重。圣者,是已修行证果的;而恩人,主要是指父母。
 
很多人虽信守佛法的戒杀,但往往把众生都平等看待;故以为踩死了一只蚂蚁,就等于杀了一个未来佛。其实就相而言,人跟其他众生,还是不一样的。圣者跟凡夫,也是不一样的;恩人跟路边不相识的人,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佛法虽说平等,却非抹灭一切差别相。性虽是平等的,但相就有差异;这才符合缘起的真谛。所以既「戒」是相法,则应随不同的缘,而有不同的果报。
 
何以杀罪中,最重的是杀圣者?用世间的说法,如把一个边际效用很大的众生毁了,对世间的伤害当是很重的。其次,如一个人都能不顾恩情而去杀害父母,则可见他的贪瞋痴有多重。所以或从外在的效应,或从内在的烦恼来论究,以杀圣者与恩人的罪最重。
 
故何以戒杀中,首戒杀人?也可用「外在的效应与内在的烦恼」去理会。至于其他众生,如就圆满而言,当力求避免,能不犯最好。但如不小心伤害到昆虫蚂蚁之类,则只要起惭愧、忏悔之心,就可以了。这却非犯杀戒也。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剎,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
 
于是乃从不杀生,而谈到吃素的需要。其实,在原始佛教中─包括现代的南传佛教,并未限定非吃素不可。因为他们都得出外托钵,而既出外托钵当就不能要求得太严谨。
 
然而在佛教的饮食中,除外出托钵的方式外,还有「居士送供」与「僧众应供」两种方式。所谓居士送供,即居士事先把食物煮好,然后再专程送到精舍,以供养僧众。而僧众应供者,乃居士于家中煮好食物,再请僧团派人来应供。于是既专为僧众烹煮食物,当就可要求严谨一点。
 
于是才从最初的根本不管荤素,而有「三净肉」的规定。但至少在印度当时,还不可能严格规定:一定要吃全素。因为他们终究还保持着,外出托钵的生活方式。
 
倒是中国的习俗,对于外出托钵,始终不太相应。所以中国佛教,就不得不变成寺庙里自力更生─即自己炊煮。既自己炊煮,当然吃素的因缘,就更具足了。尤其中国又是以农业立国,当更方便吃全素也。
 
所以从圆满而言,能吃全素当是最好的。但未必须把问题讲得这么严重。因为从史实来看,释迦牟尼佛以及他的大弟子,却非全素也。
 
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如果不能吃素,故为了吃荤而经常残害众生,似这样相杀相吞、冤冤相报,怎可能出三界呢?
 
虽佛法并不认为植物是有生命的,但在印度当时却认为:很多鬼神乃是依草附木的。所以把树林、草木称为「鬼神村」。于是为了慈悲,不去破坏这些鬼神的家舍,故律中规定:不得伐树拔草。这倒不是认为植物是有生命的,所以不去砍伐它。
 
而在《楞严经》中,却引申为:既连草木,都不忍心去伤害它;更何况是有血有肉的众生。怎忍心去杀害它,并拿之来充当粮食呢?
 
素食,就解脱道而言,乃为避免来世之报。就菩萨道而言,主要是为慈悲心;但慈悲的对象,还以「人」为主─以众生中,唯有人最方便修行。
 
以《楞严经》乃比较重视解脱道。故经文之强调吃素,主要是为避免冤冤相报、生死不了。而菩萨道,却是从慈悲的观点,而强调吃素。
 
但如讲到慈悲,我觉得:还应以人为主要对象。因为众生之中,只有人是最方便修行的。这色身,从佛法看,却不是很重要;因为这不实的色身,已在无穷的生死中,轮回、再轮回,故死死生生有什么差别呢?
 
而法身慧命才是最重要的。故如能从此不净身而来听闻佛法,这才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当从闻法修行的因缘,而来重视生命的存在,而来慈悲这些能修学的众生。这是从法的观点,而谈慈悲。
 
我提出这样的观点,主要为对治:有些外道,虽非常强调素食;却未必慈悲。尤其不知从敬法、求法的动机,而来慈悲吃素。这就本末颠倒了,否则牛马吃素,不是吃得比人更清净吗?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
 
『丝绵绢帛』大致都是丝织品,也就是用蚕丝作的衣物。从蚕吐丝,而变成蛹;故若将蛹煮开,再取出蚕丝时,便非杀生不可。反之,若是毛织品,则虽剪其毛,却不会伤身也。故就戒杀的观点而论,则毛织品可用,而丝织品不能用。
 
『靴履裘毳』大致都是皮革制品,而皮革乃必杀生,才能剥其皮也。故皮革制品,当更不能用。
 
『乳酪醍醐』大致都是乳制品,乃未牵涉到杀生的问题。可是在《楞严经》中,却非常强调:不只不穿皮革制品,不穿丝织品,甚至乳酪醍醐等,也最好都不要饮用。为什么呢?
 
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因为你若取用它身体中的任一部份,就与它结缘。就像听说最初的人类,是从光音天下凡的,所以人刚开始时,皆都能飞;但后来却因吃了地上的五榖,所以地气就愈来愈重,而飞不起来。同理,如我们取用这些动物身中的任一部份,我们就跟它牵扯不清;它既不解脱,我们也就跟着不能解脱。
 
所以虽戒律中,只规定『皮革不能穿,但毛织品还可用』;至于乳酪醍醐,大小乘皆不禁也。但最好还是与这些不得解脱的众生,不要有太多的瓜葛;尤其是有关身体的部份,最好都不要食用,不要取用。这标准乃比戒律,严格多了。
 
『服其身分,皆为彼缘』乃谓「与其共业」也。这与大乘「广结善缘」的说法,大不相同。盖解脱道者,乃重「少事少恼,无为安乐」也。
 
『服其身分,皆为彼缘』,既与之有关连,就跟它共业也。这尽不要跟那些不得解脱的众生结缘的观念,确实跟大乘佛法有很大的不同。以大乘佛法反强调要广结善缘。要跟那些众生广结善缘呢?乃跟一切众生,包括人及其他动物。
 
这对时下的佛教,确实是当头棒喝:如广结善缘,还能「不受后有」吗?事实上,在广结善缘的道风中,确有很多是为「后」有,而聚集资粮的用意。故就解脱道而言,能少事少恼、无为安乐,这还是最保险的。所以在原始佛教中,乃强调「少事少恼,无为安乐」也。
 
若谓必『与众生不共业』,才能得真解脱;但共业的关键,乃是我执、法执也。否则,托钵.化缘.说法,岂非也与众生共业呢?
 
于是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云何能跟众生不共业呢?既皆在缘起互动的网内,便不可能把这些缘完全切断,于是这还能解脱吗?其实,共业的关键,乃为执着也。故如于互动中,不起执着;则虽同事,却不共业。反之,如他执着,我也执着;则虽不同事,却仍共业也。
 
所以在原始佛教里,央掘摩罗虽杀了五百个人,犹能证得阿罗汉果。还有莲花色比丘尼,过去也是YIN业很重者,但也证果了。因此解脱与否的关键,不在于过去已结了多少缘,而在当下能否完全看破、放下。
 
否则在原始佛教里,或出去托钵,或说法教化,又那样不跟众生结缘呢?所以关键还是一句话:就是不起我执与法执尔。
 
事实上,广结众缘而不执着,如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却也非易!那结论呢?各自抉择!
 
所以理论讲来,都很圆融:既能广结众缘,又不妨解脱自在。但事实上,要在万缘中打滚而不起执着,如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真有这么容易吗?其实,既存「广结善缘」之意,即已执着在心了,怎可能真面临境界时,却能不执着?此乃「此地无银三百两」,唯不打自招尔。
 
所以结论呢?各自抉择去吧!因这牵涉到个人的意愿:如你发愿,我还是选择生生世世来行菩萨道。那就广结善缘去吧!如果想:我自知定力不足;或决定不受后有。那就含蓄一点、少惹是非吧!
 
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第三是不偷戒,一般人以为不偷戒是比较好守的。而事实上一般人最容易犯的偷戒,不是去偷别人的财物,而是偷国家的财物或公众的财物。而最常用的方式是:一、转借名目,假公济私;二、走私漏税。所以要完全地做到不偷,却还不容易也。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以下且略举「转借名目,假公济私」的犯戒情形:有些人,事实上并未真正证悟,可是在外表上,却装出一副大善知识的模样。或说自己已入定、开悟了,或自谓已证得什么果地之类,或有什么神通异能。
 
『诱惑无识,恐令失心』于是就妖言惑众,说将有什么天灾地变,以威胁恐吓那些无知的众生。比如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消灾。有灾,当怎么消呢?乃以花钱,即能消灾。而要花钱,总有各式各样的名目,如点灯、拜忏、供众等,皆可以消灾。其实不管用什么名目,到最后总是花钱了事。
 
这消灾的作法,就科学来讲,却是没办法印证的: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竟有几个灾?而花钱后,又究竟消了几个?如花钱后,却仍有灾横;他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如未花钱,还将更惨哩!」天知道,是真是假?
 
但总而言之,『所过之处,其家耗散』耗散,就是财产泡光也。灾有没有消掉?无法印证。但至少,钱是消掉了。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为什么在律中,乃规定:比丘一定要乞食呢?因为若根本无生财之道,反而能够舍贪。而真能舍贪,才与解脱道相应。同理,在律中又规定:不得残食。今天乞食到的,虽吃不完,也宁可把它倒掉,而不许留到明天再食用。
 
这表面看,好象浪费而不惜福。但其实在『惜福』的观念下,很多微细的贪悭已潜在其中,而不自觉。真修行者,当观无常,故今天不为明天设想;一切随缘了业。反之,若一天到晚贪生怕死,一直为未来着想,岂能不受后有?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故如不能从去贪的心地法门,来处理生活资具的话,就很容易假藉各种名目而来非法取财。甚至名之为:更高明的菩萨道。于是更贬那些守份修行「少事、少恼」的阿兰若比丘,为小乘道。
 
如是,为了满足自己下劣的贪习,而不惜曲解佛法;由是自害害人,贻误无量众生,一起堕入三恶道。
 
少欲知足,不受后有。若时时为将来操心,还能不受后有吗?
 
以贪求布施供养,而谓『给众生种福田』者,皆此之谓也。以贪求布施供养,而谓『弘法事业』者,亦此之谓也。故对于何为真菩萨道,当好好三思才行。
 
说到这里,对于当今盛行的菩萨道,乃不能不为之重加深思反省:以离却解脱道,别无菩萨道。因为菩萨道,乃是除了自度外,更以度人。而不管是自度或度人,唯从解脱道才能度也。所以不当谓:菩萨道能不遵行解脱的法门。
 
但我们却往往错以为:离却解脱道,别有菩萨道。故可以为自己贪求布施供养,而说是给众生种福田。也可以为自己好大喜功,而说是弘法事业。这真是『所过之处,其家耗散』。其实要弘法,也不一定要花大钱,才能弘法。
 
我常觉得在佛教里,很难避免一种偏端:就是任何作为,都可找到─不只一个,而是很多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故如无法对自己的动心起念,观照得很细腻的话,什么欲望都可有太多合理化的借口。而这些合理化的借口,又往往被标榜为大乘的菩萨道。
 
所以只贻误自己,这还事小;更曲解佛法而贻误众生,这才可怕呢?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这段所说,乃类似修苦行也。『身然一灯』,不是把灯放在身上然烧,而是把身上的油挖出来点灯。『身然一灯,烧一指节』,这就能使无始以来的业障、烦恼,都得到解脱吗?当不可能!
 
问:众所皆知,佛教不主张苦行。然此何以却谓『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答:众生所贪者,除名利外,更有『身见』。故此乃是指放下对身体的执着尔,不必着此相也。现代人因科技医学的进步,却使对身体反更执着了。故能淡泊些,已是功德无量矣!
 
佛教不主张苦行,这是众所皆知的。尤其一个真正开悟、见性的人,就能断除三结:我见、戒禁取见、疑。因此对那些跟解脱道不相应的戒律,便能弃若敝履,而绝不会去做无意义的苦行。但在《楞严经》中,甚至于《法华经》中,都有「以身供佛」的修法。这是什么意义呢?它真是鼓励大家都这么做吗?
 
我觉得它只是一种象征:唯断除身见尔。首先论:这「以身供佛」的苦行,为什么是归属于『不偷』戒呢?以众生大致是为「贪」而偷。然众生所最贪者,又是什么呢?不外乎贪生怕死尔。所以贪财物,只是表相;而贪生怕死才是更深刻、更坚固的执着。
 
而贪生怕死者,又从「身见」而起。所以谓『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其实只是一种象征:誓必放下对身体的执着。故如能放下对身体的执着,那然不然灯,爇不爇香,其实都不重要。反之,若对身体的执着放不下,却在身上烧了很多戒疤,用做装饰吗?这反才与解脱道,完全不相应。
 
我觉得就现代人而言,能对这个臭皮囊多放下一点,就已功德无量了。现代因科技、医学的发达,故对身体的照顾,愈来愈周全。同时,也使身见愈来愈沉重矣!故能对身体的执着,多放下一分;就多一分的功德与自在。至于「以身供佛」的修习法门,就不谈也吧!
 
若诸比丘,衣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在出家戒里有:不残食戒。故对当天托钵所乞得的饮食,如未能用完,原则上要施给其他众生,而不能留到明天再食用。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这也是另一种象征,即降伏我慢也。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最难降伏的:一是身见,二是我慢心。故合掌礼众,主要是为降伏我慢心也。故如我慢心已降伏后,是否还合掌礼众?那就不重要了。『有人捶詈,同于称赞』,这也是就降伏我慢心而言,倒非不辨是非,或不知惭愧也!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这句话才是重点,就是要把对身心的执着,完全放下。『身肉骨血,与众生共』,此乃谓:要打破我跟其他众生的界限。从缘起互动与平等互惠中,建立良善的人际关系。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如来何以会有不了义说呢?其实不是「佛所说的不了义」,而是就某些众生而言,他们不能相应受用,故变成不了义。因此「了义与否」,就牵涉到契机的问题。有些法,对张三契机,对李四就不契机。因此要教化众生,除契理外,也要契机。否则不能对症下药,即使是一番好意,却反贻误初学了。
 
以上文句与实义,乃有很大的差距。故我们当从整体佛法的知见,来消化吸收。而不可着相而求,否则便不免咫尺千里也。
 
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第四是「不妄语」戒,尤其是不能大妄语。而大妄语,主要是跟修证有关的,才称为大妄语。世间上种种拉杂事,还称不上是大妄语。
 
以佛教所最重视者,还是法。故如以妄语而诽谤法,便是莫大的罪过。而『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没有入定,说已入定;未曾开悟,却说开悟。这就会引起世间对佛法的误解,甚至诽谤。如未开悟而却说开悟,但他种种的表现,却令人不耻。这便会让人对佛法失却信心,故罪过就很重了。因此在北传佛教里,一个修行人是不可轻易说:我已开悟,已证得什么果位。因为这样便难免有「大妄语」的讥嫌。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就曾交代几位阿罗汉弟子不能入灭。要他们在末法中,作为人间福田─因为在末法时代,已很难证得阿罗汉果了。我想当不只是作为人间福田而已,更且是为正法印证。当然他们即使再现形于世间,也不可能用原来的形相,而让人直接明了:他就是阿罗汉。当也不可自谓:我是阿罗汉,我是菩萨转世的。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除非这些应世教化的罗汉或菩萨,化缘已尽,才能暗示其来由;否则生前是不允许明示的。而即使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类的传言,但是真、是假?也没办法完全确认。
 
所以真正的佛法,还当「依法不依人」,要由正知见去判断:这是不是佛法?而非因某些人自谓是阿罗汉、是菩萨,就得相信他。事实上,既已明说自己是阿罗汉、是菩萨者,即可不必再相信他了。
 
以上已说明四大重戒。而下面我们再把《楞严经》的整个修学方式,统合作说明:
 
以证慧为主的道风
在经中虽不乏菩萨的名号,但这菩萨乃以「上求佛道」为主要诉求,而非以「广度众生」为主要诉求。所以从开始教授「如来密因」,到「廿五圆通」,以及「四清净明诲」,都是以自力修行.证果为主的解脱道。
 
或问:经中阿难不是有『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的说法吗?
 
答:阿难说此话时,早证二果矣!如经文『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所以『我虽未度』,是指还未究竟解脱之意,而非连见性也无!若连知见也无的凡夫俗子,其如何度众生呢?
 
对于回小向大,我有一种看法:一个修行者,至少要待见性、证得初果,已不退转了,再来回小向大,才比较保险。
 
这保险,不只因为既不退转了,故终究能解脱也。也为已见性者,才不会自误误人的。否则,连知见也不清楚,就要『我虽未度』而勇于度人,这岂非以盲导盲,而相率及溺呢?
 
所以综合《楞严经》所述,其有关戒定慧的修学,乃比原始佛教还严谨些。在原始佛教中,并未很清楚地标示出「如来密因」。而「廿五圆通」的修行法门,也比原始佛教更广博些,至于戒相又比原始佛教更严谨了。至于「道场加行」与「神咒加持」的部份,可能是为应当时的需要,而方便说的,所以不必太在意。
 
但是严谨而非刻薄
众生中有偏于理性思惟者,有偏于感性抒放者。如属于理性思惟,大都待人处事习于严谨,甚至于刻薄。然理当严谨,事勿刻薄。以若刻薄过甚,不只自损福报;且与真如心不相应。
 
但这严谨,却非刻薄也。因为若只自我要求很高,还无可厚非;但如对别人也要求很高,就难免形成刻薄了。而能要求多高?这也牵涉到众生的根器。
 
以众生中,有偏于贪心者,有偏于瞋心者,有偏于理性思惟者,有偏于感性抒放者。若偏于理性思惟者,大都是处世严谨;但若严谨过甚,就不免变成刻薄。所以就理事而论,理乃应严谨,而事不能刻薄。为理严谨,才能转迷成悟,故在知见上,就能非常清楚肯定。
 
但如在事相上,变成刻薄的话,便不免自损福报。很多人虽常挂嘴上:要惜福、要惜福。但真当珍惜的重点,还不在惜物质的福,而在于惜人缘的福。以有谓「和气生财」,人气既合,财源自然滚滚而来。
 
而若刻薄过甚,其必从损人缘之福,而更损物质之福也。
 
所谓『真如心』者,无所不括。故真解得真心,证得真心者,心当更开拓涵容才是。但此非鱼目混珠.搅和稀泥般地含糊;而是如前圆教所说,万物因缘起的不同,而各呈峥嵘。
 
其实刻薄过甚,不只损福,更且与真如心也不相应。以真如心,既是无所不括,无所不是。则真解得真如心,真证得真如心者,心胸应该更开朗,更涵容才是。而既心胸开朗、涵容,当就不可能再刻薄也。
 
菩萨道与解脱道
以所谓『菩萨』者,乃觉悟众生也。而真觉悟者,必由见性出离而解脱也。是以菩萨道与解脱道,乃非一非异。
 
菩萨最原始的定义,大家都知道是「觉悟众生」的意思。如未觉悟者,求觉悟;或已觉悟者,更帮助其他众生得觉悟,这都称为菩萨。而真觉悟者,即能由见性出离,而趋向解脱。反之,欲解脱者,亦必透过觉悟的过程。由是而言,觉悟与解脱,乃一体的两面。既离觉悟,即不能解脱;也必既觉悟,即必趋向解脱。所以菩萨道与解脱道,乃非一非异也。
 
但目前却常把菩萨道跟解脱道,分门别类:认为有一种法,是只求解脱,而不干觉悟。有另种法是:虽求觉悟,而不求解脱。这乃妄人瞎说,与真正的法全不相应。
 
或有人说:我非谓「自求觉悟」即是菩萨道,而是当「广度众生」才是菩萨道。然度众生,不是欲将度成「觉悟与解脱」吗?否则,还有其它的度法吗?如必将他度至「觉悟与解脱」;则岂离却解脱道,还别有菩萨道呢?
 
所以就算以「广度众生」,才称为菩萨道。但若自未曾悟,其如何能度众生呢?总不能说「慈善修福」就是度众生;因为慈善修福,只人天道尔,为共外道者;已非佛法的特胜,更云何为菩萨道呢?
 
我们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中,即能更明了:解脱道与菩萨道的不一不异。佛陀最初即为探究「能了生死之道」而发心出家的,这即是解脱道的初衷。后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这即是以「觉悟」为主要诉求的菩萨道。而成佛后,才开始说法教化众生;最后才是「广度众生」的菩萨道也。
 
六度四摄
六度中,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甚至安忍,都是原始佛教教诫的主题,是以与解脱道相近。
 
现在一说到菩萨道的修习法门,总不离六度四摄。事实上,持戒、禅定、智慧的三无漏学,本就是原始佛教中,修行的主题。而「精进」者,于「八正道」中也有「正精进」。至于「安忍」,也是原始佛教中,所常教诫的主题之一。所以六度,却非菩萨道所专修的法门。
 
至于布施,如是在家众,乃比较方便于财物的布施;至于出家众则应随缘于佛法的布施。所以布施,也不是大乘才有的修习法门。至于四摄法,目前多将之说为「度众生」的方便,但其实于四摄法中,也有解脱道的成份。
 
如布施,就解脱道而言,乃是『外舍财物,内舍悭贪』。而非植福,或与众生结善缘尔。故真正要舍的,乃是从我执、我慢而有的悭贪心。故如悭贪心能舍,其我执我慢,亦必能渐淡薄也。这才与解脱道相应矣!
 
其次『爱语』,并非徒说些谄媚悦意的话,而让听者继续着迷、沉沦。而是应『站在对方的立场,而说对他有帮助的话。』这样既说者,能离却自我中心的执着,也听者才有实益可言。
 
而『利他』的利,应以法益为主,而非世间的名利。而要以法来利他,便非得自己先深入法不可。于是以深入法故,得趋近于解脱道。
 
最后『同事』,非谓做同样的事尔。而是能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之类。而这主要为降伏我慢心也。以解脱道最后的症结,其乃『我慢心』尔。
 
所以如只再三强调「六度四摄」才是大乘佛法,其何曾契会真正的大乘呢?如《起信论》所谓:大乘者,体大、相大、用大。而真能具备体大、相大、用大者,其唯真如心也。故如不能理会真如心,如不曾体证真如心者,便不够资格成为大乘的行者。
 
总结
理悟尚圆满,事修当严谨。《楞严经》就理的觉悟,与事的修为,在大乘经典中,可谓独矗一格也。
 
就修行而言,大乘佛法的理论,虽讲得很圆满、很圆融;可是在事修上,却常大而化之,摸不着边际。而原始佛教虽在理论上,未说明得那么广博圆满;可是在事修上却很明确。
 
于是从这当中,再来审视《楞严经》。其不只在理上讲得非常崇高,且在事的修为中,又订得非常严谨。这在大乘佛法中,可说是独矗一格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