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楞严新粹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日期:2025/2/14 16: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 
 
无始无明
无明与清净,非先后之别
无明非第一因
无明亦非外铄者
无明的源由
从无明到明
举实例说明
悟境的提升
 
 悟境的显现
本来清净
本来清净的条件
众生发心修行
佛法的殊胜
如何修行
从行到不行
总结
 
 
 
各位注意到,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从无始无明到本来清净」,而不是:从本来清净而变成无始无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首先这牵涉到「什么是无始无明」?我认为:因于对「无始无明」的错解,才会衍生出「何以本来清净会染着成无始无明?」这个问题。
无始无明
是无始而非有始
首先既称为无始无明,就表示它没有开始。所以不能再问:无明是那时候开始的?无明又何因而开始?事实上,以中观的思想来看,不只无明是没有开始的,世上任何一法也都是没有开始的。既无始,也无终;却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而已。
 
然而有些经论,却经常这么说「众生自心本来清净,但由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故,才成染着。」如果先是本来清净,后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故,才变成染着;则「无明」即是有始,而非无始矣!
 
既本来清净,何以却无明妄动?真是把我们给害惨了!
 
如果无明不妄动的话,则我们的心便永远保持在清净的状态中,就用不着学佛、修行,而直到今天,还不明了悟是怎么回事?至于解脱,更觉得遥遥无期,摸不着边际。这一念无明妄动,真是把我们给害惨了!所以很多人都不平地追问:这一念无明,为什么会妄动?真是太可恨了!
 
但如用中观的思想来检点:这无明为什么会妄动呢?既本来清净,即在清净中,当不该有无明妄动的原因。而若从清净中,却产生无明妄动;这无明妄动,就中观而言,岂不就成为「无因生」矣!而「无因生」者,乃不符合缘起的见地。
 
因此在所有真如系的经典里,对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都感觉蛮棘手的。如《楞严经》中,有一段富楼那尊者所问的问题:
 
「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清净本然就不能产生山河大地吗?其实山河大地,就一个已证得清净者来看,它还是清净的。但很多人却以为:清净本然,就不该显现出山河大地与世相迁流。于是乃有「云何从清净本然,而产生无明业障?」等问题。至于《圆觉经》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如金刚藏菩萨所问: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我认为「本来清净」跟「本来成佛」的意旨,还是不一样的;但很多人却都将之混为一谈。如最初说「自性清净」,乃是从『性』上而说它清净,这还没什么瑕疵。但后来愈说愈夸张了,竟说成「本来成佛」。于是,乃有「若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的问题。
 
『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就目前学术界的看法,这都是后期大乘经典,才有的说词。至少在《阿含经》里绝对没有这样的说法。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是不可能产生这样前后矛盾的。但是在大乘不断铺衍的过程中,因有些部份没有处理得很好,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缺失。
 
以上《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所问的问题,和《楞严经》中富楼那尊者所问的问题,问法虽不太一样,但都是从一种心结而启问的。
 
什么心结呢?皆是从「有始」的执着而启问者。事实上这么一问,即表示我们已忘记:无明乃是无始的。故若将无明当作有始,而再来问问题;则欲得了义的回答,终不可能。
 
故对这类问题,最直接的回答是:你根本就问错了!如佛在《圆觉经》〈金刚藏菩萨章〉,最后所作的回答: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佛法常说:世智辩聪是学佛的大障碍。但很多人还是习用思惟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事实上很多时候用思惟的方式,反倒是增加了更多的问题。而问题增加到最后,不只自己无能解决;就算去问他人,也得不到满意的回答。
 
在《圆觉经》中,佛还是比较温厚,所以才这么回答。如果去问像黄檗这样的禅宗祖师,可能问题还没问了,就被一棒子打回去。因为如整天打妄想,怎么可能开悟呢?但如果众生这种心结不打散,叫他不打妄想,那也只是压抑吧!所以,既有问题还是得直接去面对处理。
 
至于用诸比喻,而欲回避,倒常犯了「弄巧成拙」的缺失。
 
但在《楞严经》与《圆觉经》中,都是试图用一些比喻,而来说明化解。其实,用比喻既有它的方便,也有它的缺失。有时候比喻用得不好,不只本来的问题未曾解决,反又产生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来。这岂不成为「弄巧反拙」吗?所以对于「无明是何以开始的?」,我们的回答是:无明既是无始的,就不应该再问它何以开始?但问题全化解了吗?当且未必!于是有:
 
无明与清净,非先后之别
故既非先本来清净,后起无始无明;也非初乃无始无明,后证本来清净。
既无明是无始的,即谓它从来就是无明。而「本来清净」者,也说它本来就是清净的。故既两者皆从来如此,即无所谓那个先?那个后?因此既不能说:众生本来清净,后起无始无明;也不能说众生初为无始无明,后来才证得本来清净。如用数学的方式来说,它们倒有点像平行线,是同时存在的。
 
这样的说法,对很多众生来讲,似不可思议。既清净就非无明,既无明即非清净;故本来清净跟无始无明,怎可能同时存在呢?但就我所了解,清净跟无明,乃指不同的对象。
无始无明与本来清净,譬如愚智盲明之别
若谓本来清净是指智慧,而无始无明乃指愚蠢。世间上的人,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愚蠢。既聪明的人依旧聪明,也愚蠢的人照样愚蠢。两者是不相为碍的。
 
或者,本来清净乃谓世间有光明;无始无明却指世间的某些人,因为某种原因,竟使眼睛瞎了而看不见外界种种事相。故光明与瞎眼,其实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相。
「本来清净」是指宇宙间,法尔存在一圆满之理
我在之前已再三强调:本来清净是指「性」的清净,而非「相」的清净。而「性」者,理也。所以「本来清净」是谓:宇宙间法尔存在一圆满之理。这理,既过去如此,也现在、未来皆如此。既有佛时如此,也无佛时如此。既众生觉悟时如此,也众生迷惑颠倒时如此。
 
但这理,究竟是什么呢?当然得靠我们自己去觉悟。故对已觉悟者而言,当明了其乃无始以来,即如此清净。可是对未觉悟者而言,就根本不知道、不明了「何以为清净?」
众生以不觉故,称为无始无明
由于这道理乃甚深微妙,所以不会是每个众生都能觉悟到的。甚至说从有史以来,也必待释迦牟尼佛,才能无师自悟。所以这道理虽昭昭存在,可是大部份众生却都不知也不觉。于是为不知觉故,乃称之为无始无明。
 
所以本来清净与无始无明,乃指不同的对象。本来清净是指一圆满的理,而无始无明乃谓众生的心。因此在众生无始无明当下,这清净的理还是存在的。或理虽昭昭如此,可是对未觉悟者而言,他还是无明。
 
由是,就可不必再问:为什么本来清净中,会产生无始无明呢?清净,性清净;无明,相无明。而非从清净中,产生无明。
 
如日光普照,而盲者不见;然盲者虽不见,日光且未消失。而待盲者恢复视力时,光也非后得也。
 
这我们勉强用一种比喻:本来清净就像日光普照,而无始无明即似盲者不见。于是乎,盲者虽看不见日光普照,日光且未消失。不只未消失,且盲者仍受日光的种种恩德。
 
故众生虽不觉悟,但众生一切见闻觉知的作用,还是来自于本来清净的心性。所以禅宗乃说:众生日用而不知。虽这种心性的光明,与我们息息相关,清早随它起,夜夜跟着眠,但是众生就是不觉悟。
 
直到有一天,待这盲者恢复视力时;他才确认:光明,原老早就存在了。同样,当一个修行人最后证得本来清净之理时,他也会明白:这道理,不是待他证得时才有的;而是它本来就如此的。
 
但除非真悟得「本来清净」之理,否则徒以「本来清净」的说辞,是无济于众生的无始无明与生死烦恼。
 
然而,我觉得这本来清净的道理,除非真已透过修行而能体证;才能引领众生的心,也跟着慢慢趋向于清净。否则只是口口声声「众生本来清净」,而无法有效地消除邪见跟执着;则这本来清净的说辞,是无助于众生去解脱生死跟烦恼。
 
所以我认为「众生本来成佛」,这种说辞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若无明业障不能消除,你讲他本来成佛,他还是一样烦恼、迷惑。因此对于一个真用心修行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来消除无明、生死跟烦恼?而不是成天戏论「成不成佛」的问题。
 
以上乃谓:无始无明跟本来清净,虽非先后之别;但有层次之高低。本来清净,是指一个较高的道理;而众生因为境界太低,所以才成为无始无明。
 
无明非第一因
接着再论:我们对无明的另一番错觉,就是将无明当作第一因。在佛法中,常讲有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这样一路念下来时,都把无明排在第一位。于是很多人乃把无明,慢慢错认为是生死的第一因。众生因为无明,所以才会有迷惑;而有迷惑后,更以造业。为造业故,才有生死。这样推上去,罪魁祸首即以无明为第一因。
 
其实,真正的十二因缘,乃如环扣一般,无始无终。
 
众生因为无明,所以造业;而造业后,因于业障牵引的力量,使他更不能够去觉悟实相。于是因为业,所以更无明。因无明,所以更造业。
 
由是,无明跟业障,就像轮轴一般,一直滚下去。根本无法分辨那个是初始的?那个是随后的?那个是主导的?那个是附带的?所以不可一厢情愿,而错无明当作第一因。事实上,佛法根本不承认有第一因。
 
三世中的无明、众生中的无明;虽同名为无明,但内容与相状,却不尽同。
 
其次,如从业习而产生无明。则无明,名字虽相同;但内容与相状,却不尽相同。像有些人贪心较重,有些人瞋心较重;既贪心是无明,也瞋心是无明。可是,贪跟瞋所造的业,就不相同矣!
 
同理,谓不学佛的人是无明;但已学佛的人就明了吗?且未必!然这两个无明,其实还是不一样的。但因习惯上,都把它称作无明;所以时间久了,就以为全都一样。我的生死烦恼,来自于无明;你的生死烦恼,也来自于无明。我们同为无明众生,或同被无明所蒙蔽。似这样说来说去,却把无明愈说愈远了。
 
无明亦非外铄者
所谓外铄者,就是说无明乃从外面来也。就像西医多认为:有些人为什么会生病呢?乃被细菌感染故,所以生病。事实上,被细菌感染只是生病的原因之一!有时候太累了,也会生病;有些人情绪过度恶化,也会生病。可是目前的思考方式,还是多把原因向外去找。
 
「无明」只是与觉悟不相应,或还不到觉悟的境界,故称为无明。而非众生本明,但被另一个「无明」所蒙蔽,因此才变成无明。
 
同理,所谓「无明」只是还未觉悟到那个本来清净之理,故称为无明。或者为我们的修行,还体验不到更高的悟境,所以称为无明。而不能说:众生自心原本清净光明,但为被另一个外物盖住了,所以变成无明。
 
但是在很多经论里,却常说「众生被无明所覆蔽」。好象无明似一块黑布,从外面把我们的眼睛盖住了。于是为看不见故,乃变成无明。其实,不觉悟乃为视野狭窄、悟性所不及,故不觉悟。而非因心被盖住了,所以不觉悟。这情况就像我们常说「不知道」。何谓「不知道」?乃为知所未到故,所以不知道;而非我们的心是本来知道的,但被另一个「不知道」盖住了,所以不知道。以上,原是世间很单纯、明确的道理,却被愈说愈离谱了。
 
事实上,释迦牟尼佛最初讲众生无明,只是说他没有觉悟到实相、没有觉悟到空性,所以称为无明。而后来,却被说成:众生本来清净,但被另一个「无明」盖住了,所以变成无明。这样,我们就觉得太冤枉了。
 
其实,不管不知道、还是无明,都跟我们的生活经验蛮接近的。但是若硬要把无明哲学化,而或把它当作生死的第一因,或把它当作外铄者;则反而将无明的性质,愈说愈朦胧,愈说愈神秘,也愈说愈离谱。这就是何以会产生「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等问题的原因。
 
简言之,以不明实相,故称为无明。而非谓心被「无明」蒙蔽故,所以不见实相。
 
如果对无明,最根本的定义,都弄错了。则再问些有的没有的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甚至要正面回答,也就愈来愈不可能了。所以要真正回答这类问题,还是得先回归到:无明真正的定义是什么?
 
无明的源由
以不管是个人的初生或文明的成长,都是从最初视野狭隘、所知偏端中,而慢慢去增广、扩大和涵容的。
 
以上如已对无明最根本的定义,已理清楚的话;则再来审思「无明从那里来?」就简单多了。因为不管是个人的初生,刚生下来时当然视野比较狭隘,而悟性也不可能那么高。或如一个文明的进化,最初也都是从比较原始、简陋的状态,而慢慢进入文明的历程。于是以知识愈累积愈多,故悟性也愈提升愈高。
 
我们既不会期待一个人初生下来,就是全知全能的。也不会假设将有一个文明,从始至终都是一样完美昌盛。从最初所知有限,而慢慢去增广、扩大;从最初所知偏端、不正,而慢慢去调整、涵容。这才是生命的常态。
 
所以无明,乃为所知不足故,或所悟不高尔。譬如金字塔,既塔底不够广,更塔顶不够高。
 
因此无明既非全然不知,也非全然误谬,它只是所知较浅陋或偏端尔。这情况就像初生的小孩,虽见识不足,却也非无理取闹。更不能说:为这小孩子被魔侵扰了,所以颠倒发狂。
 
所以我倒认为:无明,才是众生生命的常态。这就像一座金字塔,既塔底不够广,更塔顶不够高。因而众生,也才能从这个基础中,去发心学佛、修行。
 
这也就说:虽「本来清净」的道理,是从来就存在的。但是众生,还得要从无明的基础去慢慢修行、觉悟。而修行觉悟后,才能开展出更宽广的弹性空间来。
 
但是为众生习惯用二分法。故以为「明」,就是绝对的明;而「无明」就是完全的错误。如用这绝对的二分法,就不可能从无明而到明了。这也就是何以唯识在解释众生「云何从修行而对治清净」时,在理论上竟很难跨过去的缘故。
 
从无明到明
开拓视野,增长知见,并努力提升心智,使臻于觉悟的境界。
 
因此,我们还需再问:无明从那里来吗?当然不必了。然而我们犹得再明辨:云何从无明而到觉明?而如果前面所讲的,已能接受的话;则不出两种策略:一、从多闻熏习中去开拓视野、增长知见;二、更重要者,要努力提升心智,使臻于觉悟的境界。
 
这就是在《阿含经》里,释迦牟尼佛所作的比喻:譬如一个人被箭所射,你还要穷究「这箭从那里来」吗?当然不需要!但应着手处理:如何把箭拔出来?所以要关心的,不是无明从那里来?而是往那里去─即如何从无明到明。
 
由是无明与觉明,乃非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一条连续的曲线:
 
 
 
 
 
之前我已提到这样的观念:不管是从有我到无我,或从无明到觉明,皆类似于一条连续的曲线,且这还是数学上所谓的「渐进曲线」。
 
我们且看图中,为什么把无明画在X轴的右边呢?因为既它的量比较低,也它比较偏端。而经过修行后,一方面使我们的量慢慢增加,二方面使我们的质慢慢提升,故能趋近于中道─也就是图中的Y轴。于是乃能从无明而趋向觉明。
 
然既是「渐进线」,则在右端,无明即使量很低,即使很偏端,终不可能与X轴相交,即不可能变成零也。此即前所谓「非全然不知,也非全然误谬」也。同样在左端,觉明虽不断提升而愈趋近于Y轴,愈趋近于中道;但也终不可能与Y轴相交。
 
这也就是我再三提到的一种观念:修行乃无终点,我们只是不断去努力而已。这样的观念,对于急着要去作终结的现代人,应有蛮大的对治效果。故真修行者,既不能指望终点,也不能自觉得我已满意了。唯应掌握正确的方向,而不断去迈进也。
 
举实例说明
接着,我们再用世间的一些事相,来说明「云何从无明到觉明」的过程。当然这说法,会与习所听到的不一样。
甲、如古天文学的「太阳绕地」说,与伽利略的「地球绕日」说
过去于天文学上,不管东方或西方,都是认定「太阳乃绕地球」而转。后来有位伽利略,却发表「地球绕日」学说。这样的说法,就已究竟了吗?其实也不见得!事实上,以如今所了解的天文学,虽九大行星是绕着太阳转没错;可是太阳却又绕着银河系在转。而银河系究又绕着什么转呢?
 
于是若照这样转来转去,其实也很难说是「谁绕谁转?」除非有一个定位点,才可以说谁绕谁转?而现在竟连个定位点都没有,怎可以说谁绕谁转呢?
 
然而古人又何以认定「太阳绕地说」呢?因为古代的视野较为局限,所以用「太阳绕地」的学说,就足以理会他们所见到的一切现象。而后来,因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使人们看到更多的星象。故这时再用「太阳绕地」学说,就无法胜任。于是乃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模型,故有「地球绕日」说之创立。
 
简言之,为视野扩大了,所以必须建立新的模型。而为已建立新的模型故,得更趋向于觉明。
乙、如牛顿的古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经过一番地参究后,乃把古典力学归纳为三大定律。故这三大定律的发现,对过去人来讲,已经是一大悟境了。后来爱因斯坦又发表相对论,以修正牛顿的古典力学。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现在真有几个人能完全了解呢?我看是很有限哩!因为相对论,乃更方便应用于特别的时空─即物体的速度,趋近于光速的时空里。而在一般的世界里,用牛顿的古典力学就绰绰有余了。如果这时候,还要滥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竟是「杀鸡用牛刀」也。
 
所以,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只是应用的时空不同罢了。这也是因为视野的不同,故建立的模式就不一样。
丙、如西方心理学的「自我」与佛法的「无我」
西方的心理学,基本上是以肯定「自我」为前提。后来觉得这个自我,没办法解释一切现象,于是乃补充曰「本我、超我」等。最后更说:这自我,其实也必从种种人际关系、种种互动因缘中,才使其特性展现出来。故离开了这些关系,自我也就不可得了。
 
以上的讲法,其实跟佛法的缘起观,已蛮接近了。可是,他们终究还未放弃自我的概念。所以乃以自我的概念为前提,而更去修正它。使它更灵活、更具弹性些。
 
相反地,佛以他的视野、以他的智慧,乃比西方的心理学家,宽广得太多了。因为我们都肯定,佛有三明六通;故不管从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皆能看到众生在无穷尽的生死里,种种起落变化。于是以看得更广、看得更透故,佛乃直截了当地建立「无我」的学说。
 
虽然「无我」的学说,也不否认有四大五蕴所和合的生命体,也不否认有三世因果业报的现象。所以从事相来看,自我的模式跟无我的学说,还是可以互通的。但因所采用的架构不同,所以效用还将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的心理学,既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故终究很难突破「自我」的中心。虽能使人在世间上,生活得比较和谐安乐;但要求得解脱,终不可能。而佛法乃以更高超的智慧,从建立「无我」的学说,而直接相应于解脱道。
 
这也就是为悟性提高了,所建立的模式当就不一样。
丁、从电脑DOS 的作业系统到WINDOWS 的作业系统
最后,我们用电脑的「作业系统」作比喻。电脑最初大概是从DOS 的作业系统开始运作的吧!虽DOS的系统,对单一软体而言,还是蛮好用的。可是在我们的需求里,有时候一个档案,乃要牵涉到很多软体,比如文书软体、绘图软体,甚至影音多媒体的软体。而DOS的作业系统,要在不同的软体间转换,就很困难。因此到后来,就慢慢发展出WINDOWS 的作业系统。
 
以WINDOWS的作业系统,除了比较好学─不需要背那么多的指令外;更重要者,为它能很方便地在不同的软体间,作复制、剪贴、连结。因此,目前在整个市面上可以看到,WINDOWS的作业系统已将近全面取代了DOS的作业系统。
 
简言之,为WINDOWS的作业系统,有更大、更高明的统合能力,所以才能全面取代DOS的作业系统。
 
若能从偏端到中正,从狭劣到广博,从孤僻到涵容,斯则从无明而渐明矣!
 
这也就是当我们的视野愈宽阔、需求愈复杂时,就需要更具弹性、更能涵容的参考架构。于是如WINDOWS的作业系统,或佛法所倡的无我,以及天文学的地球绕日学说,都为应时代的需求、应众生的需求而创立了。而新的模型必较原来的更宽广、更涵容、也更具伸展的空间。
 
我认为:生命的过程,就是从不断去扩大视野,不断去提升悟性而能成长的。所以,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进步?最明确的方法,就是从心性来衡量,而非去寻一个相。因为,相本为虚妄不实,而性才能恒久不变。
 
问:心性又是如何衡量呢?答曰:若能从偏端而到中正,从狭劣而到广博,从孤僻而到涵容,斯则进步矣!
 
如最初思想较偏端,不管是偏于积极,或偏于消极;偏于感性,或偏于理性,这都是偏端也。而经修行后,乃能既不偏这端,也不偏那端;同时又能涵容于两端,这才近于中道也。同样有的人,初以个性异常孤僻,因此跟人格格不入。如果经修行后,孤僻减除了,涵容增广已,这就代表心量的扩大,心性的提高。这就能肯定我们是在「从无明而趋向觉明」的过程中。
 
因此从心性去判断,才是更单纯而明了的。这情况就像世间有「算命」这回事。然我觉得:真正的算命,与其看面相,不如看心相。因为心相是因,而面相是果。看果,何如看因?而心相者,又是心性的果。所以果真要「算命」,何如直接从「心性」去算呢?问:心性,怎么算?答云:看你往那个方向去努力尔。
 
所以终究而言,算不如不算,直接告诉你往那个方向去努力,不是更简单明了吗?
 
悟境的提升
下面再论悟境的提升。一般而言,量的增广是比较容易了解的。一个人年纪愈大,接触面就愈宽广,而经验也逐渐累积矣!所以量的增加,对一般人而言,都是可以预期的。但悟境的提升,却是很多人不敢奢望的。为什么呢?因为找不到更正确的入门方法。
 
疑情的现起:当原来的架构,不足以容纳新的资料;或者虽能容纳,但运用起来碍手碍脚,很不方便。于是旧架构乃有整修的必要。
 
首先就禅宗的说法,悟境云何提升呢?从疑情而提升。而所谓疑情者,乃指当原来的架构,不足以容纳新的资料;或者虽能容纳,但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就会产生新的疑情。
 
所以众生的疑情,从何而来呢?来自于烦恼和迷惑。当我们在生活中,或对人事产生烦恼,或对世间觉得迷惑。这即表示:原来所建立的架构是有缺陷的;故需进一步去修正调整。这便称为「疑情」也。
 
其实,不只禅宗是从参疑情而悟道,就以科技的发展来看,也是一样。为有一些新的现象,旧的学说无法消融。或有一些新的需求,旧的技术无法满足。于是,乃必须建立一套新的学说,或研发出更新的技术。
 
这便是从苦集,而产生疑情也
 
因此,就参禅而言,我倒认为:并不是得先去参一个「话头」,然后才能从这话头中,而起疑情。而是在我们生活之中、生命之中,自然就会现起很多疑情─因为只要众生还未觉悟、还未解脱,他一定会有很多迷惑与烦恼的。于是在迷惑、烦恼的当下,就已现起疑情也。
 
故佛法有四圣谛,曰:苦集灭道。很多人乃认为:苦集灭道,是小乘佛法尔。事实上,苦集灭道是一种思考模式。于世间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中,更去追究它的原因,这就称为苦与集。就像一个人生病了,是苦;更以追究病因,则是集。事业失败了,是苦;冷静去反省失败的原因,则是集。机器坏了,是苦;查出坏掉的零件,则是集。
 
所以「苦集灭道」,其实是世间、出世间一种共同的思考模式,而非只有小乘佛法,才讲苦集灭道。大乘佛法云何就能离于「苦集灭道」呢?这从苦果而寻集因,即是禅宗所谓的疑情也。
 
悟境的显现
若新的模式或作业系统,乃比原来者更简捷方便、更广大涵容或更具伸展空间,则为悟境的显现也。
 
于是如经过一番辛苦参究后,能够悟得新的模式或新的架构;且这模式或架构乃比原来的,或更简单方便,或更广大涵容,则为悟境的显现也。就像刚才所述WINDOWS的作业系统或因果理论等。以不同的因、不同的缘,就有不同的果,这就具足了不尽的涵容性与无穷的伸展空间。
 
因此在我们生命中,乃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即是须不断去提升悟境的需求。所以云何我们会觉得佛法比较高明呢?因为世间法大都是比较拘谨、格式而局限的,但佛法却能昭示我们一个更具弹性的思想架构。因此我们才会觉得佛法更好,禅法更直截了当。
 
其实这原则,也可以拿来验证看自己修行是否进步?如果到今天为止,对于一个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却常把它弄得很复杂,复杂到既自己没办法处理,也别人无可奈何,这即表示你的修行根本没有进步。我们看禅宗的祖师,在回答问题时,多干净俐落!
 
因道与灭,而得提升
 
前面既已说「苦集」,下面更以论述「道灭」。道是什么呢?道是参出原因后,再用对治的方法,或者另建立一套新的架构、模式,这便称为道。而灭者,消极的是排除原来的苦,原来的不和谐;而积极的,是能趋向于更大的自在与圆满。这乃称为:从道灭而能提升悟境。
 
本来清净
若一架构或作业系统,已能圆满地涵容一切,且具无限的弹性空间,则称为本来清净也。
 
前面既说:本来清净,乃一法尔存在的道理。然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如我们经不断地觉悟,故能体证到一个涵容一切、且具无限弹性空间的理,则称为本来清净也。
 
所以本来清净,即似中国佛教所谓的「圆」教。圆者,既圆满,又圆融。圆满,乃谓一切现象都能包容;而圆融,乃谓一切现象都无隔碍。以上理论讲来讲去,还是太抽象了。我想还是举一些较现实的事例说明,将会更清楚。
 
甲、如人身体中,虽手脚、心肺等,形状功能,各不相同;但必和合才成一健康的人。
 
首先讲到人的身体,外有五官:眼耳鼻舌身;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还有手脚、躯体等。虽其形状、功能各不一样,但就整体生命的功能来看,每一种都不可或缺。
 
所以,从个别来看,虽各个不同;但就整体而言,乃皆平等而清净也。为什么是平等清净呢?因为各有所需。但除非对整个身体的结构、功能,已完全了解;否则还不易平等观待也。
 
但现代因分科的关系,故有的专研内科,有的擅长外科。这便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甚至以前,还认为盲肠是没有用的;故最好于开刀时,就顺便把它割掉。而今却认为盲肠还是有点用,故现在又不流行一开刀就把它割掉。
 
故从整体观之,各皆平等清净也─然虽平等清净,却不妨有个别的差异。
 
这也就说:要有足够的气度、视野,才能用整体的观点,去观察诸般现象,也才能确认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我想对身体的比喻,大家都可了解。
 
乙、如职业中,虽有士农工商之别;或即职位中,亦有尊卑荣贱之属。然共成为分工合作的人类社会;故从整体观之,亦皆平等清净也。
 
其次说到职业,古来谓有士农工商之别;而现在百千行业,又更复杂矣!又即使在同一行业中,同一公司里,也有职位的差别。如董事长、总经理、科长、办事员等。职位既有高低,收入也有多少;故从世间人看来,总是琳琅满目,计较不完。
 
但是若从整体人类分工的社会来看,其实都是需要的。既需要医师、工程师,也需要环保的清洁人员。因此,当从整体去观察了解,才可以确认:职业乃无贵贱。
 
以这种整体概念,是文明进化的结果;故现代人,乃更容易接受。
 
丙、如生态中,虽有虎豹狮狼等凶猛野兽,亦有蝶蚁鸟鱼等温驯牲畜;然共结成生态上的食物链。故从生态视之,亦各皆平等清净也。
 
我们再谈生物学上的「食物链」。在生物当中,有些乃被称为猛兽;就像虎豹狮狼等,为都是食肉族故,被称为猛兽。然也有一些昆虫、小鱼之类,却是被吃的。为什么有些是被吃的?有些是吃他的?上帝云何如此不公平!
 
然而从生态学来看,这乃共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食物链。那些温驯而被食的动物,也有它们求生存的方式:就是它们繁殖的量都很多,所以怎么被吃,也不会被吃完的。相反的,如果都不被吃的话,或将形成生态的失衡。同理,猛兽虽无敌害,但事实上它们也不可能繁殖过度。在生物学上,自有其制衡的方法。
 
过去人类乃以自我为中心,而判定昆虫中,某些为益虫?某些为害虫?而现代更从生态上去观之,却皆平等而清净也。
 
丁、如佛法中所谓因缘果报:万象之不同,其来有自─为因缘不同尔。故从因缘观视之,则亦各皆平等清净也。
 
最后说到佛法里的因果业报。万象之不同,其来有自─为因果不同尔。所以坏人这么坏,当如何整治他?不急!自将有其恶报。或这好人,云何未受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故从因缘观,去看待这个世界;则既无不公平,也没什么好抱怨的。
 
若抱怨不公平,乃为视野不够辽阔故。反之,视野宽阔了,悟性提高了,则一切皆平等而清净也。
 
以上四种比喻,都得从更宽阔的视野中,才能确立。因此不管是个人生命的成长,或整个文明的进步,都应趋向于「平等清净」才是。
 
本来清净的条件
圆具一切、相涉相入、无始无终
因此,能形成本来清净的条件,乃是:
 
一、圆具一切,当一切现象都能涵容。故如有一种生物,却不在食物链中;这即表示「食物链」的模式有瑕疵。同理,若世上有一种现象,是因缘果报所不能解释者;则这因缘果报的理论就不够圆满。事实上,不管是因缘果报、食物链、职业分工,都不必担心会有缺憾的。像现在的职业,不知道比过去增加了几百种、上千种,可是还都跳脱不出「分工合作」的模式,所以还皆平等而清净也。
 
二、相涉相入,就像人体器官中,既我影响着你,也你影响着我。总是既不相即,也不相离。
 
三、无始无终,既不能说那个最高?那个最低?也不能说何者是初始?何者是终结?一切乃如环扣一般,既无始,也无终。
非作而有、非变而异;法住、法位、法尔如是。
此本来清净之理,是法尔存在的;而不是谁去发明的,或谁去运作的。故非如外道所说:这是上帝创造的,是梵天创造的。如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运作的,那祂岂非太辛苦了。当今职业愈演愈多,祂岂不随时得都去思考、演练,再下去该怎么办?事实上,世间中本就有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自然能够操作这些人事的纷纭、因果的变化。
 
然不管世相怎么变化,这个原则却是不会变的。所以佛法乃谓:法住、法位、法尔如是。历三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通。
在凡不减,成圣不增;有佛、无佛,皆如此也。
这个道理,乃在凡不减、成圣不增。众生虽然不觉悟,还是在这个道理的运作中。你若是抱怨:我的职位太低呀!为什么别人能赚那么多钱?而我却不能!抱怨,归你抱怨;但职业分工的道理,还是存在的。
 
同样有的人,觉得他的命不好。命不好,不过是恶业造多了的报应而已!因果业报的道理,是不会因为你抱怨或不抱怨而改变的。所以有佛、无佛,皆如此也。道理是不变的,只是众生能否觉悟而已!
虽法界性,本来清净;却不妨众生有无始无明
现再回头省思:所谓无始无明与本来清净的关系。所谓法界性本来清净,乃指理的清净。而无始无明,则为众生心相的无明。故法界性,虽本来清净;却不妨众生有无始无明。
 
这就像食物链,虽是无始就存在的;但生物间,还是弱肉强食。如果了解了食物链的运作,就能使它们不再弱肉强食吗?我想不会的,我们只是更能去坦然接受而已!
众生必觉悟后,甚至修证得,才能真相应于本来清净。
所以法界性虽本来清净,但众生还是有无始无明的。故众生除非经过不断地提升,才能觉悟到这个理。甚至要经过严谨的修行,才能证得这个理。所谓证得,乃指他的心,能完全涵容而无罣碍。
 
于是在此,就可更讨论「是否修行」的问题。有些经典,乃谓:只要觉悟就可以了,而不必更修行。
 
事实上修行,乃有两种:一、是性的觉悟;二、是相的修持。所以性虽觉悟后,即不再迷。但相,还是可以修的。菩萨于初地时,即已见性;然何以有十地阶位的差别呢?从相上去分辨的。
 
故我宁可说:是诸法本来清净。而不说:是众生本来清净。而诸法本来清净,也是从「性」上去说的。
 
因此,我宁可说:法性本来清净。而不说:众生的心本来清净。就世间的相来看,众生的心还是有染着的。于是为染着故,所以须要修行。既不说「众生本来清净」,当更不能说「众生本来成佛」。这样会把修行的焦点,愈扯愈远,以至于「忘了我是谁?」
 
总而言之,清净是从「性」上去说的。因为性乃共通性,而非差别相。故不管相如何变化,性还是一样。以性不可能被相所染着,所以才说它是本来清净的。但是就相而言,还是有种种差别的;于是为有差别故,能透过修行而去改变它。
 
众生发心修行
广义的修行:即欲从不方便、不涵容、不圆满者,修习使之更方便、更涵容、更圆满也。
 
于是我们乃更以论述「何谓修行?」广义的修行,乃谓:众生于世间中,为感受到种种的不方便、不涵容、不圆满,因此发心去修正它,使之更趋近于方便、涵容、圆满也。
 
如从这个定义来看,则不只学佛的人,在修行。世间的人,也一样在修行。科学家从改善物质的条件去修行,而艺术家从创造美感的作品去修行。于是为理论不同,方法差异故,最后的成就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的殊胜
世间从「着相」的观点,而求涵容、圆满,乃不可得也。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从「见性」的法门,而求涵容、圆满,斯乃可得也。
 
前即使谓:世间人都在修行。然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世间人都是从「着相」的观点去修习的。于是为「相」,本质上就是局限短暂、支离破碎的,所以欲从相里,去求得真正的涵容与圆满,终不可能。
 
而佛法─尤其是禅法,乃从「见性」的法门去启修的。于是为「性」,本质上就是广大开拓、永恒不易者,故如能把心调到与性相应;则才能真契入于涵容与圆满。所以虽说世间人都在修行,但只有学佛的人,尤其是修禅的人,能有更大的成就。
 
如何修行
内摄:返照原系统中,架构不严整、功能不齐全者
 
外延:从现实的生活里或经书中,去收集有用的资料
 
上觉:待资料更多后,再来参究、整合出新的系统
 
下化:将旧的资料,转档成新的格式
 
所以在此,我们乃综合前述而说明「云何修行?」,我还是引用「内摄、外延」的模式来参照:
 
内摄:修行当云何发心呢?乃从疑情而发心。也就是因感受到世间有种种的不和谐、不圆满。而为什么不和谐、不圆满呢?乃为我们原来建立的架构不够高明。
 
我们从生下来,就慢慢接触到这世间,也慢慢习得一些观念。而初习得的观念,通常是偏端而不圆满的;故必将于生活中,产生种种的迷惑与烦恼。于是为迷惑与烦恼故,我们乃发道心:要去寻得真正的觉悟与圆满。这是从内摄中而启发道心。
 
外延:虽有疑情,却未必能觉悟;除非能多闻圣法、亲近善知识,以熏习成清净的善根种子。若就世间法而言,既有问题,则一方面从现象中,去发掘新的资料;一方面从书本或专家中,去汇集更多的知识。
 
上觉:而待知见具足了,或资料汇集更多后。再来参究、整合出新的系统,或建立新的架构、新的作业模式。
 
下化:最后是将旧的资料,转档成新的格式。比如过去,或有很多痛苦的记忆,或虽是快乐但很执着。然而不管是痛苦的记忆,还是快乐的执着,都源自于我们的理念不正确。故如理念因觉悟而修正后,即痛苦不再那么痛苦;而快乐也不再那么执着。如用电脑的比喻,乃谓:将旧的资料,转换成新的格式。譬如将TXT档,转换成WORD的格式。
 
所以虽「往事不可谏」,但记忆犹可追。只要改变诠释的角度,世界就改观了。过去众生所建立的架构,大致是从「常乐我净」而去建立的生命视野;于是乃不免于烦恼与执着。如经佛法的启示,而悟入「无常苦空无我」,即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开朗、更宽阔、更涵容。云何「八正道」,于「正见」后更有「正思惟」?乃从正见而转档也,亦即上觉后之下化也。
 
从行到不行
若悟得本来清净,则一切都是「现成」的!于是修行,乃只安于当下,而成就于「无功用行」也。
 
问:修行到最后,又是什么境界呢?答:乃「不行」的境界。为什么「不行」呢?因为如悟得本来清净,则一切都是现成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就不需要再刻意区分,而去「修这个、行那个」了。
 
当然光说理论是不够的,除非真已把过去的业障完全消除,才能使心跟本来清净之理完全相应。这时,既一切都是清净而圆满的,则无以再修行也。于是心乃只安于当下,而成就于经典上所谓的「无功用行」。
 
若已悟得、证了「本来清净」的层次,可能再堕为「无始无明」吗?当然不可能!原始佛教于证得初果后,即不再退转矣!见性者,即不再退转。相有反复,性无变迁!
 
最后,再回头看这问题:如果已觉悟到本来清净之理,或已证得本来清净之心,可能再堕落为无明颠倒吗?当然不可能!在原始佛教中,一个行者若已觉悟自性而证得初果,就不可能再退转也!因此云何更问:「诸佛菩萨虽已证得本来清净,何时再变成无明颠倒?」
 
若真「见性」者,即不可能退转矣!为相有反复,性无变迁!既性是历三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准者,云何有退处可得?
 
总结
将「本来清净」与「无始无明」的关系,由时间的序列,改成层次的高低,问题就简单多了!
 
所以,问题的症结,其实很清楚:一般人多将「本来清净」与「无始无明」的关系,说成时间序列;故有「那个先?那个后?」的问题。而现在既将之定义为「层次的高低」,便即了断这些不相干的问题。好!这个问题今天就说到此为止,下次继续讲「真心与妄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