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满头雾水到大悟彻底


   日期:2025/2/9 20: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满头雾水到大悟彻底 
 
从满头雾水到大悟彻底
中脉与无分别智
禅的公案
禅的述语
密的修法
 
 楞严经
小结
佛教的宇宙观
圣山与圣湖
总结
 
 
 
从满头雾水到大悟彻底
各位乍看这题目,也许会直认为参禅前满头雾水,待参禅后乃大悟彻底,其实我并非此意。因满头雾水乃大悟彻底的证量!何谓证量?可证明之现量。何能证明你已大悟彻底呢?为我有满头雾水的觉受!这也就说大悟彻底反是前因,而满头雾水才是后果。
 
为什么有此一说呢?这乃牵涉到某些气脉的理论。现且先看以下图示:
 
 

 
 
照密宗的说法,开悟乃与中脉的打通有关;而中脉者,下起会阴,上至梵穴(即中医所谓的百会穴)。于是因为中脉的打通,故有满头雾水的觉受。
 
 

 
 
以气从下而上,若至顶端,便有一部份将冲口而出;于是便在头顶上形成类似喷泉状的雾气,这即我所谓的「满头雾水」也。
 
中脉与无分别智
有人会说:「你这种说法很不可思议,怎会将心法的开悟跟身脉的开通扯在一起?」如果你断断不能接受此种说法,那我不妨先从显教的「中道」讲起。
 
在显教中,最能阐明中道的义理者,乃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颂》─所谓「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在座中,有不少人听过我讲的《中观论颂》;只是到现在还未搞懂过。
 
现在我们换禅宗的说法,也许还更直接明了:
凡俗的中道:很多人想圣贤才有中道,凡俗怎可能有中道?但事实上,凡俗的中道反是更直接而明显的。何谓「凡俗的中道」?即一般人皆以自我中心而造作取舍。譬如为我有这个身体故,才能分辨出前后左右的差别;为我有种种欲望故,才能计较出得失成败的差别。又如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竟以何而划分呢?也是以当下的我而划分的。
 
所以世间种种的对立差别,皆从此自我中心而有。因此凡俗的「中道」,反是至明显不过的。于是因于自我中心的横梗,其「中脉」便不可能开通─有「中」故不通。
 
 
圣贤的中道:凡俗唯有透过精进的修行,才能弃除自我中心的执着。于是因于「中心」不在,便不成前后、左右、得失、成败、心物、能所等差别。因此「无中」才是正中,无中才是圣贤的中道。必从无我、无心的体证中,才能将自我完全超脱出来,而成为纯粹的旁观者。这既是「默照禅」,也是「圆觉境界」。于是因于「无中」,故「中脉」反而能开通。
那何谓「大悟彻底」呢?即此「无中」的圆觉境界尔。因此无中、正中、无分别智与打通中脉,便成一体相关的证量也。
 
对于「无分别智」,我们不妨更以一个比喻说明:譬如店里百货具全,而我一无所须。于是我们虽仍可在店里到处闲逛,看看货色,比比价钱,甚至和店员胡扯,嫌东嫌西;但我心中了了分明,一切与我无碍。于是为我不买故,我才能更客观、更超然地来评鉴这店里的一切。
 
因此「无分别智」,既不是什么都不知,也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知或不知皆无碍,想与不想适游戏尔。唯有将自我完全放下,或完全超脱出来,才是大悟彻底也。
 
于是从无我、无心、无中而打通中脉。待中脉通后,自成其满头雾水的觉受。
 
禅的公案
以上因打通中脉而大悟彻底、满头雾水的说法,禅宗里有吗?当然没有!或绝不说得这么直接了当。但我们若仔细检点公案,仍可从某些蛛丝马迹中见出端倪。
顶髻:
 
二祖慧可大师,依宝净禅师出家,受具于永穆寺。浮游讲肆,遍学大小乘义。年三十二,却返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耶?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光知神助,因改名神光。翊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忽闻空中有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光遂以见神之事白于师,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光受教,造于少室,得其法也。
 
从以上慧可禅师得法的公案,我们可知:慧可在受达磨心法之前,即已从禅坐中而自打通中脉,故得五峰秀出之顶髻相。于是达磨顺水推舟,轻拨之下,即成全其悟境矣!
 
 
香云、祥云:
 
牛头法融禅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华之异。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乃躬自寻访。
 
以上虽「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异」,并未确指是何异象,但我深信必与满头雾水的证量有关。在禅宗的公案中,颇有香云、祥云、黄云等的描述。窃以为彼皆暗示其满头雾水之现象─似喷泉的雾状,直挂天空,有如云彩,且其色黄。(按密宗的说法,修破瓦法后,将有黄水从顶门渗出。)所以在禅宗里,虽不奢谈中脉或透顶的现象,但我们于公案间仍能略嗅其气息。
 
禅的述语
又在禅宗常用的述语中,我们也可窥其一二:
顶门上具一只眼:这眼在什么位置呢?在前所谓梵穴或百会的位置。当然祂不会说「顶门上有一个洞」,这多难听呢?而这眼却又是什么眼呢?佛法谓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以悟而言,此眼乃法眼也。所以因中脉的开通,故顶门上具一只眼。
 
 
妙高山上:禅宗又常说「妙高山上,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此妙高山,当然可唯指在修行中最高最抽象的境界。但何以用「山」作比喻,而不用「海」作比喻?我以为妙高山者,乃另喻为中脉通后,顶髻之特出故非常人所及也。
以上乃从禅的公案及述语,去意会必有打通中脉及满头雾水之境界。其次:
 
密的修法
破瓦法:在密所修的破瓦法中,谓若能打通中脉,并插入吉祥草者,即能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关于破瓦法的证量(能插入吉祥草),我虽不认同;但其与中脉相关,乃仍可信受。
 
 
大白伞盖陀罗尼咒:在密法中有此一咒,但何以名为「大白伞盖」?现我们翻回前所画,状如喷泉之「满头雾水」图即可了知。喷泉之中柱,不正似伞盖之柄乎?而喷泉之外泄,不更类似伞盖的周圆吗?所以大白伞盖者,正昭示此满头雾水之境界。
 
楞严经
此为禅宗向来所最重视的经典之一。《楞严经》乃阿难受摩登伽女咒力所困,将破戒体时;佛于头顶放光宣说楞严神咒,敕文殊将咒往謢。此楞严神咒,即前密宗所称之大白伞盖陀罗尼咒也。因于头顶所出,又与大白伞盖类同,更足以证明其与中脉之开通,息息相关。
 
在世俗间,常称头顶特高者为「状元头」;有状元头者必特别聪明。若出家者,则称「罗汉头」;有罗汉头者必特别有道行。所以顶髻特高者,在家为状元,出家乃罗汉。何以故?中脉开通已!
 
又楞严咒何以特别长?我以为那是气从中脉顶门出后,周遍全身,循行过后,再回到中脉的历程。楞严咒其又可分为五会,想必与密宗所谓的「五脉轮」─眉轮、喉轮、心轮、脐轮、育乐轮有关系。
 
故从以上显教的理论、禅宗的公案、禅宗的述语、密宗的修为,综合看来,我们必能肯定开悟与中脉、顶髻间,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这关系,于禅、于密都讲得隐隐约约,但绝是可相信并理解的。
 
小结
从显教教理,凡夫因自我中心的执着在;故成一切的对立矛盾。而经精进的修行后,渐能去除一切妄心分别而使「无分别智」现前。于是因于「无分别智」的现前,故能打通中脉。以中脉已通故,气从下而上,则将成就于「满头雾水」「吉祥如云」之境界。
 
因此所谓「甘露灌顶」或「醍醐灌顶」,应指此「满头雾水」「吉祥如云」之境界。故一切灌顶,乃以自力的灌顶才算究竟。否则,尽期待他力的灌顶加持,我看不将开悟证果,反会着魔发狂。
 
佛教的宇宙观
以上已大致说明了开悟、中脉与满头雾水之关系。其次,顺便谈及佛教的宇宙观。其实严格说,此并非真佛教的宇宙观;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的主旨:在如何了生死、断烦恼,故未着意于宇宙的形成与变化。但后来佛教的体系慢慢扩大,便吸收印度传统的宇宙观而成为佛教的宇宙观。
 
在佛教的宇宙观中,谓小世界的中心为须弥山,周遭围绕有四大洲及七金山,而日月环绕其腰。然以目前的地理知识中,当以何为须弥山、四大洲及七金山?其实照密宗所说须弥山岂远乎哉?乃上座之头顶而已!至于四大洲,我认为只人之前后左右;故所谓的「南瞻部洲」,殆指人的颜面而已!七金山,则如前所谓「五峰秀出」再加上前后额也!至于日月环绕其腰,则唯指两眼尔。
 
这也就说小世界的中心乃我,而我的中心乃头顶也。佛教的宇宙观,其实是以自我中心去扩大而形成的。这颇类似今天的天文学说:种种行星、恒星及星云等,却源于原子学说:以原子核为中心,周围环绕种种电子的扩大。
 
佛教的宇宙观中,其次谓有「阿耨达池」─位于南瞻部洲中心,又名为「无热恼河」,从此池中流出四大河。那此「阿耨达池」又在那里呢?吾意以为,但指中脉顶端之梵穴也─中脉既通,岂复有热恼乎?至于所流出的四大河,依我禅坐的气脉觉受,殆指从百会穴所出前后左右四大脉流,前曰任脉,后曰督脉;至于左右,借用中医奇经八脉的说法,应属「维脉」─关于奇经八脉的问题,容以后再专题解说。
 
圣山与圣湖
在印度、尼泊尔与西藏的信徒中,他们把一座山拱为「圣山」,能朝礼圣山,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心愿。然此山不是圣母峰,而是座落于西藏西边的冈底斯山。冈底斯山高6656公尺,虽不是最高的山;但以其造形,有如顶髻特出,故被尊为圣山。
 
而信徒的朝礼方式,并非登顶;登顶既在技术上不可能,也在信仰上不被许可。故朝礼乃以五体投地的大礼拜,右绕十圈、廿圈。而右绕的方式,又正符合气脉循行的方式─内经曰:「营气直行,卫气循行。」中脉气右绕而上,最后透顶于梵穴,此乃朝山之真义。
 
其次,他们又把玛那萨罗湖,尊为圣湖。若能沐浴在圣湖中,便能涤尽一生罪障。此玛那萨罗湖者,即位于冈底斯山的山麓下,高4600公尺。从此玛那萨罗湖,也流出四大河而为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及萨特里日河的源头。
 
此圣湖意指何处?不外乎梵穴而已!若能大悟彻底、满头雾水,岂有罪障而不能消灭的呢?然此湖何以不在冈底斯山的顶尖呢?或许冈底斯山的顶尖,未必有此一湖;或即使有,也不得攀登。于是幸有玛那萨罗湖近于其旁,且为四大河之源头,故乃「圣湖」无疑矣!
 
所以外道有没有道呢?他们能在千山万水间,寻得冈底斯山和玛那萨罗湖,以当作他们的圣山与圣湖,这也不简单哩!只可惜,他们向外求故;圣山与圣湖本就在近旁,他们竟迢迢千里寻去而不知回头是岸!曾有人问:「要不要到印度朝圣?到中国朝四大名山?」我抚头笑曰:「圣岂远乎?已朝礼竟!」
 
总结
我这次课程的讲法,大致是倒着讲的─先讲果位的大悟彻底、满头雾水,再论因位的气入中脉。因此若各位听到现在,为听得冈底斯山和玛那萨罗湖等外道事,便很开心;或直好奇到底满头雾水是什么觉受?那你皆未会得重点。
 
唯有「如何摄气入中脉」,才是我们应关心的重点。而此在下堂课中将有更深细的分析;而这也才是此课程的重点所在,至于其它的,乃皆伴此主题而发挥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