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界


   日期:2025/2/1 1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界

  有情界  说六凡  三涂苦  须先论

  一般六凡四圣谓之十界。一切有情在三界六趣死此生彼,流转轮回,谓之六凡。六凡之中又分地狱、饿鬼、傍(畜)生三恶道和人、天、阿修罗三善道,善恶各三,共为六道。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谓之四圣。四圣、六凡共称十界。
  世间一切有情根据不同的业力,变现善恶六道,此六道众生的根身是正报,正报属有情世界;有情所依住的器界是依报,依报属器世界。
  《集异门论》卷十七云:“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总之,有情感、有爱著,依蕴、处 、界而建立者,假名有情;若无有爱著,而具愿智的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者,此为超凡入圣的觉(部分觉和圆满觉)有情。
  《瑜伽师地论》卷二说有情有六十二种:“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六、刹帝利,七、婆罗门,八、吠舍,九、戍陀罗,十、女,十一、男,十二 、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仪,二十一、不律仪,二十二、非律仪非不律仪,二十三、离欲,二十四、未离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刍,二十九、苾刍尼,三十、正学,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策女,三十三、近男事,三十四、近女事,三十五、习断者,三十六、习诵者,三十七、净施人,三十八、宿长,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轨范师,四十二、亲教师,四十三、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四十四、宾客,四十五、营僧事者,四十六、贪利养恭敬者,四十七、厌舍者,四十八,多闻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德随法行者,五十一、持经者,五十二、持律者,五十三、持论者,五十四、异生,五十五、见谛,五十六、有学,五十七、无学,五十八、声闻,五十九、独觉,六十、菩萨,六十一、如来,六十二、转轮王。”而《显扬圣教论》卷八对《瑜伽》六十二种有情中的第四十六“贪利养恭敬”、第四十九“大福智者”各开为二,即“乐利养者、乐恭敬者、有智者、大福者”,共成六十四种有情众。不过在此六十多种有情众中,恒受最大的痛苦者,又莫过于那落迦、饿鬼、傍生三涂的众生,所以三涂之苦,须先论述。

  曰地狱  曰饿鬼  曰畜生  苦无比

  三涂之苦,而地狱最甚。地狱者:梵语那落迦、泥梨等。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如地下之牢狱,故名地狱。按佛教经论中所说地狱总有三种:一、根本地狱(即八热地狱、八寒地狱)。二、近边地狱(依《俱舍论》说,即十六游增地狱为近边地狱;若依《大智度论》说八寒水、八炎火为近边地狱)。三、孤独地狱(依《俱舍论颂疏》卷十说,此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及空中等)。
  八热地狱者:此地狱据说在南赡部洲下至无间地狱底共四万踰缮那(古译由旬,一踰缮那略当于现代所说的三十华里或四十华里),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踰缮那,然后向上一万九千踰缮那中建立其余七种地狱。具体言之,依次从下往上有:极热地狱、热地狱、大号叫地狱、号叫地狱、众合地狱、黑绳地狱、等活地狱。此依《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所说。《大智度论》卷十六所说八热地狱与《大毗婆沙论》所说基本相同。1、等活地狱 :彼诸有情受种种斫刺磨撞之苦,被凉风所吹,后则苏醒,等于前活,故名“等活”。2、黑绳地狱:谓以黑绳称量肢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3、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4、号叫地狱:因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5、大号叫地狱:谓逼于剧苦,更发大号哭之声,故名“大号叫”。6、热地狱:火随身起,炎热炽盛,苦极难堪,故名“热”。7、极热地狱:热之至极,大火熏烤,故名“极热”。8、无间地狱:无间恒受极众大苦,故名“无间”。《俱舍论》卷十一也说:“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极热,二者炎热,三者大叫,四者号叫,五者众合,六者黑绳,七者等活。”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中说颂云:“热铁地如血,猛火恒洞然,多百踰缮那,周遍焰交彻。”是为八热地狱之真实写照。
  八寒地狱者:据说在南赡部洲下极寒冷的地方。《瑜伽师地论》卷四说:1、皰那落迦:谓彼有情于所生处,常为广大寒触所触,一切身分悉皆蜷缩,犹如疮皰,故名“疱那落迦”。2、皰裂那落迦:此那落迦与上不同者,如皰破溃,脓血流出,诸疮卷皱,故名“皰裂那落迦”。3、喝哳詀那落迦,4、郝郝凡那落迦,5、虎虎凡那落迦;此三那落迦,由彼有情苦音有别,以立其名。6、青莲那落迦:谓彼有情常为极重广大寒触所触,一切身分悉皆青瘀,皮肤破裂,或五或六,如青莲花瓣,故名“青莲那落迦”。7、红莲那落迦:谓与上青莲那落迦不同者,以其色变红赤,皮肤分裂,或十、或多,故名“红莲那落迦”。8、大红莲那落迦:谓彼有情身分极大红赤,皮肤分裂,或百、或多,故名“大红莲那落迦”。《涅槃经》卷十一所说的八寒地狱之名与上所说有异。如云:“八种寒水地狱,所谓阿波波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阿婆婆地狱、优钵罗地狱、波头摩地狱、拘物头地狱、分陀利地狱。”《大智度论》卷十六、《俱舍论》卷十一,彼此所说亦各有差别。
  十六游增地狱者:谓八热(大)地狱,各有十六副地狱,也就是每一地狱的四门各有煻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四处;八热地狱合之有一百二十八,是为罪人游履时增加的地狱,故名“游增地狱”。《俱舍论》卷十一引世尊说颂并加解释云:“此八捺落迦,我说其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匝有铁墙;四面有四门,关闭以铁扇。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踰缮那;满中造恶者,周遍焰交彻,猛火恒洞然。十六增者:八捺落迦,四面门外,各有四所。一、煻煨增:谓此增内,煻煨没膝,有情游彼,才下足时,皮肉与血俱焦烂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二、尸粪增:谓此增内尸粪泥满,于中多有娘矩吒虫,嘴利如针,身白头黑,有情游彼,皆为此虫钻皮破骨,唼食其髓。三、锋刃增:谓此增内复有三种:1、刀刃路:谓于此中仰布刀刃以为大道,有情游履才下足时,皮肉与血,俱断碎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2、剑叶林:谓此林上纯以铦利剑刃为叶,有情游彼,风吹叶坠,斩刺肢体,骨肉零落,有乌驳狗,摣掣食之;3、铁刺林:谓此林上有利铁刺,长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树时,其刺铦锋,下上镵刺,有铁嘴鸟探啄有情眼睛心肝,争竞而食。刀刃路等三种虽殊,而铁杖同,故一增摄。四、烈河增:谓此增量广满,中热醎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没,或逆或顺,或横或转,被蒸被煮,骨肉糜烂,如大镬中满盛灰汁,置麻米等,猛火下燃,麻等于中上下回转,举体糜难。有情亦然,设欲逃亡,于两岸上有诸狱卒,手执刀枪,御捍令回,无由得出,此河如堑。”
  孤独地狱者:此地狱因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皆由有情别业所招,不同八热、八寒地狱之有定处,故得是名。《俱舍论》卷十一云:“余孤地狱,各别业招,或多、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所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
  另外:据《十八泥犂经》、《大智度论》卷十六,还说有“十八地狱、十六小地狱、八炎火地狱”等,恐繁不引,读者可以自阅。
  饿鬼:梵语薛荔哆,旧译饿鬼,新译鬼。《正法念经》举有三十六种:1、镬身,2、针口,3、食吐,4、食粪,5、无食,6、食气,7、食法,8、食水,9、希望,10、食唾,11、食发,12、食血,13、食肉,14、食香,15、疾行,16、伺便,17、地下,18、神通,19、炽然,20、伺婴儿便,21、欲色鬼,22、住海渚,23、使执杖24、食小儿,25、食人精气,26、罗刹,27、火炉烧食,28、住不净巷陌,29、食风,30、食火炭,31、食毒,32、旷野,33、住塚间食热灰土,34、树中住,35、住四交道,36、杀身。
  《俱舍论》卷十一云:“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量亦尔,从此展转,散居余处。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福乐,自在如天;或有饥羸,颜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
  又诸鬼中,饿鬼最多,因多立名,故称饿鬼。《大乘义章》卷八末云:“以从他求,故名饿鬼;又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
  饿鬼有三类:1、谓诸有情由往昔所种上品悭贪,生鬼趣中,常与饥渴相应。皮肉血脉皆悉枯槁,犹如火炭;头发鬅散,面容暗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舐略口面。饥渴慞惶, 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余有情手执刀杖及以羂索,行列守护,令不得饮;若强饮之,便见其泉,变为脓血,自不欲饮。2、谓诸有情,口或如针,口或如炬,或如颈瘿,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噉若饮。3、谓有饿鬼,名猛焰鬘,随所饮噉,皆被烧熟,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未尝暂息。复有饿鬼,名食粪秽;或有一分,食粪饮溺;或有一分,唯能饮噉极可厌恶生熟臭秽,纵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噉食之,纵得余食,竟不能噉。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云:“问:鬼趣形状云何?答:多分如人,亦有傍者,或面似猪,或似种种余恶禽兽。”
  畜生:梵语底粟车,旧译畜生,新译旁生或傍生。一般为畜养之生类者,名畜生;旁杂人趣而生者,名旁生。《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问:“何故彼趣名旁生?答:其形旁,故行亦旁,以行旁,故形亦旁,是故名旁生。”旁生者,据经说有三十四亿之多,但不外是飞禽走兽,鱼龙虾鳖,鳞介昆虫等。
  旁生有情常时互相残害,如羸劣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蓄养之牲畜者,常为人类之所宰杀,或被鞭挞。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大苦。
  如上三涂,皆由有情所作种种恶业招感。一般上品恶业多招地狱报,中品恶业多招饿鬼报,下品恶业多招旁生报。又杀业重者,多受地狱报,盗业重者多受饿鬼报,YIN业重者多受畜生报。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亦分别随上中下三品而招感三涂的果报。是故三涂之苦,地狱最重,饿鬼次之,畜生又次之。总之,三涂之苦,非一般言语尽能形容。
  曰天道  曰人道  曰修罗  乐事少

  天道指人趣以上的六欲天以及色界、无色界的诸天,是为天道。
  六欲天者:因此六重天在欲界中不离食欲和YIN欲,故得是名。1、四天王众天:此天居于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住一王,各护一天下。四天王在中国称为“四大金刚”,是东南西北的四方守护者。东方持国天王,全身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全身青色,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全身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各助其王守护空间十方。2、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典谓此天在须弥山巅,四方四峰各有八天,合此中央一天,共称三十三天。《佛地经论》卷五云:“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 3、夜摩天:《瑜伽师地论》卷四称为“时分”。《佛地经论》卷五云:“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据说此天在忉利天往上八万由旬处,昼夜不分,光明恒住。4、兜率天:新译为知足天或喜足天,此天在高于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处,所住天人,通体光明,能照世界。慈氏菩萨现为该天内院天王。5、乐变天:《瑜伽》卷四称为“乐化天”,在兜率天往上三十二万由旬处。因为此天有情的主观欲望能够立即变成现实的快乐,故得是名。《集异门论》卷五云:“谓乐变化天,造作增长如是类业,彼由此业,随所乐受,化作种种男女等事,而自娱乐。谓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娱乐;若诸天男化作天女而自娱乐。”6、他化自在天:此在乐变天往上六十四万由旬处,是欲界天中位置最高、能自由变化令他受乐的天。《集异门论》卷五云:“谓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长如是类业,彼由此业,随所爱乐,令他下劣天子化作种种色、声、香、味、触诸妙欲境,彼高胜天子于此欲境,有势力,得自在,随意受用。”问:乐变天与他化自在天有何差别?答: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三云:“第五(乐变)大众,独乐受用自所化境;第六(他化自在)天众,独乐受用他所化境。”是为此二天之差别。
  色界者:此有四禅十七天(若加无想天,即有十八天)。1、初禅天,此名离生喜乐天。谓离欲界之欲,而生于色界初禅天中,故名离生;身心轻安,适悦调畅,名为喜乐。初禅有三天:①梵众天,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YIN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梵众天,即广大民众所居住的天。②梵辅天,即辅助大梵天王的各类侍卫、官员所居之天。③大梵天,即初禅天王所居之天。2、二禅天,此名定生喜乐天。谓寻伺寂静,心一境性,离于初禅,生二禅天中,名为定生;身心轻安,适悦调畅,名为喜乐。此有三天:①少光天,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名少光。②无量光天,此天光明转增,其量无限。故名无量。③极光净天,净光至极,遍照自地,故名极光净。3、三禅天,此名离喜妙乐天。谓此天中已离二禅令心踊动的粗大之喜,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此有三天:①少净天,于三禅中,此净最劣,故名少净。②无量净天,此天清净转胜,其量无限,故名无量净。③遍净天,此天净光周遍圆满,故名遍净。4、四禅天,此名舍念清净天。生此天中,既无粗大之喜念,也无微细之乐念,当然就更无有忧苦之念了,唯有寂静清净之舍念。此有九天:①无云天,生此天者,心地寂然清净,无有喜乐之念云遮覆心天。故名无云。②福生天,此天为胜福者所生之处,受用智念舍等相应之福,故名福生。③广果天,此天上去五天(即无烦天等),为三乘圣者所生之天,故一般凡夫异生果中,此最殊胜,说名广果。④无烦天,《集异门论》卷十四云:“身无烦扰,心无烦扰,由彼身心无烦扰故,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名无烦天。”⑤无热天,《集异门论》卷十四云:“身无热恼,心无热恼,由彼身心无热恼故,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名无热天。”⑥善现天,《集异门论》卷十四云:“形色微妙,众所乐观,清净端严,超过无烦无热天众,故名善现天。”⑦善见天,《集异门论》卷十四云:“形色转微妙,众所转乐观,转清净端严,超过无烦无热善现天众,故名善见天。”《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六卷云:“彼天审见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离诸垢浊,心转净了,故名善见。”⑧色究竟天,《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六卷云:“彼天形色,最为胜妙,余不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天审见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离诸垢浊,诸余色天,所不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得上极圆满品杂修静虑,余色界善根所不能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天于有色界,最尊最胜最极故,名色究竟。复次彼亦名为碍究竟天。碍者,谓积集色;彼于此碍,最尊最胜最极故,名碍究竟。复次彼亦名为顶究竟天,是一切有色顶,亦是究竟故。”
  无色界者:此有四天。1、空无边处天:因修空无边处定,而以空无边处为观想对象,超越四禅的物质色想,由此定力所生,为空无边处天。2、识无边处天:修内识无边际为静观对象,超越空无边处天,由此定力所生,名识无边处天。《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若有欲入识无边处,先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彼识次起无边行相胜解,尔时超过近分根本空无边处,是故说言超过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安住。”3、无所有处天:以无所有为静观对象,超越识无边处的观想所生的天,名无所有处。《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复次,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谓诸所有或色非色相应境性,彼求境界无所得时,超过近分及以根本识无边处,发起都无余境胜解,此则名为于无所有假想胜解。即以如是假想胜解多修习故,便能超过无所有处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识无边处,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安住。”4、非想非非想处天:超越无所有处的观想,进而达到非有想非无想的绝对寂静状态,即此所生名非想非非想处天。《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复次,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由于无所有处想起粗想故,便能弃舍无所有处想,由是因缘,先入无所有处定时,超过一切有所有想,今复超过无所有想,是故说言非有想,谓或有所有想,或无所有想;非无想,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是故说言非想非非想。即于此处起胜解时,超过一切近分根本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于非想非非想处具足安住。”
  人道者:谓六道之一,此以五戒善因而感招。《业报差别经》说:“由先造增上中品身语妙行,故生人道。”又人道在欲中,思虑最多。《俱舍论颂疏·世品》一云:“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说文解字》曰:“人者仁也。”人住何处?《集论》卷一云:“人谓东毗提河、西瞿陀尼、南赡部洲、北俱卢洲。”
  阿修罗者:新译阿素洛,汉译非天,即有天之福,无天之德义,此亦为六道之一。阿修罗多由以嗔慢疑的烦恼而造下等善业所招。《大智度论》卷十云:“阿修罗恶心斗争,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天海边住。”《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二云:“问: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复次,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以彼憎嫉诸天,令所得身形不端正故。复次,素洛名同类,彼先与天相近而住,然类不同,故名阿素洛。”
  如上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苦多乐少,纵使生在天趣之中,也不过是暂时的快乐,福报享尽,还得下堕。所以生在人趣的我们,应该如实了知“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的道理,就在今生,就在当下,回头是岸,猛然醒悟;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期达到出离生死苦海为目的。因为从六道修行者来说:天趣乐多,沉溺贪著,不易回头;三涂苦多,饱受折磨,亦无力修行;唯有人趣众生,苦乐参半,既易回头,又易修行。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引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 、勇猛,二、忆念,三、梵行。勇猛者:谓不见当果而能修诸苦行;忆念者:唯能忆念久时所作、所说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谓能初种顺解脱分、顺决择分等殊胜善根,及能受持别解脱戒。”诸天尚且不如人趣,何况三涂。所以人们一定要时时警策自己,但念无常,勤行正道,慎勿放逸。

  曰声闻  曰缘觉  取灭度  为独乐

  前面已说六凡,自下当说四圣。四圣之中有大乘和小乘的不同;小乘之中又有声闻和缘觉的差别。声闻是下根,在成道证果时,一定要闻佛声教,才能出离,所以名曰声闻。缘觉又称独觉,属中根有情,在成道证果时,依宿住力,不闻佛说教,自修缘起观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而得解脱。《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云:“而此独觉与诸声闻有差别者:谓住最后有、最后所得身,无轨范师,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断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故名独觉。”总之,声闻独觉都是自了汉,没有大悲心,全是求趣寂灭涅槃 、独自受乐的小乘人。 《解深密经》卷二云:“由彼本来惟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生,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

  曰菩萨  曰如来  抚众生  如婴孩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也就是自觉觉他的人。凡发了菩提大愿,精勤修道,自利利他、具大悲智者,通称菩萨。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一云:“言菩萨者,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萨。……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菩萨有凡位和圣位的不同,资粮、加行二位,是凡位菩萨;见道、修道二位是圣位菩萨,修学圆满, 即成如来。言如来者,此是十种功德名号之一。《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同经又云:“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此就真如实相而说如来。《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云:“当知诸有所言、所说、所宣,一切如实,皆无虚妄,故名如来。”《法蕴足论》卷二中也说:“诸有所说,宣畅敷演,一切皆如,无有虚妄,无有变异,谛实有理,无有颠倒,皆以如是如实正慧见已而说,故名如来。”此两论皆就所说称理、如实无妄而言如来。总之,菩萨与如来在此处同属于大乘,在因位名菩萨,在果位名如来。他们俱以大慈大悲的平等心饶益众生。所谓见有苦者即拔其苦,见无乐者即施与乐。时时关心,处处爱护,视一切众生如独子,慈爱有加,如抚婴孩一般。

  此四圣  并六凡  为十界  一性含

  如上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如来以及地狱、饿鬼、旁生、人、天、阿修罗六凡,共称十法界。此十法界平等皆是内因缘所生,有相无体,如梦如幻,于中实我实法了不可得。《证道歌》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于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坛经》亦云:“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何以故?凡圣十界,因缘所生,我法之性,了不可得,无一法而不具有真如法性,所谓胜义谛相(法无我性)是遍一切一味相。故颂有十法界、一性含,就是这个道理。

  一佛土,如娑婆世界者然。此世界中有出世大圣的佛陀,也有诸漏永尽的二乘,更有流转生死的凡夫,彼此同在一世界中居住,故名“同居土”。2、方便土:诸佛世尊大慈大悲,为了方便饶益地上菩萨,使他们受用与佛相似的大乘法乐,以及速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所现土,名“方便土”。台宗认为:佛陀方便善巧,为了接引已断见思惑的二乘人,令其舍小转大,所现的一种化城,名“方便土”。3、实报土:谓佛自报身所依住的清净佛土,此土唯佛与佛才能互见,是报身佛受用广大法乐所依住的无漏世界,故名“实报土”。4、寂光土:此土即是实报土的清净自性,也就是法性身所居之土。(法性身、土属无为法,他是无漏有为报身及土所显的真实性。)故名“寂光土”。此四土中,同居、方便二土,是大悲利他的功德作缘所变现的,粗显易知;寂光、实报二土,是清净的有为无为诸功德所成就的,微妙难见。所以有“前二粗,后二妙” 之说。
  法性土  净化土 染化土 分三土  贤首教 如是说 从本源 生枝节

  贤首宗人对佛土分为三种:1、法性土:此土清净无相,体性湛寂,无生无灭,非色相可见,非质碍可触,是法性身所依住的理性土,故名法性土。2、净化土:此土是佛大悲大愿变化所现,其目的是摄受一类觉悟的清净有情,也可以说就是为登地以上诸菩萨众所现的他受用土,故名净化土。3、染化土:此土是佛为度人天二乘及三涂有情大悲方便示现的,其目的是令彼众生同沾法益、解脱出离,故名染化土。贤首宗认为:此三土中净化、染化二土都是以法性土为本源而派生的。

  娑婆界  极乐界 华藏界 及余界 界非界 非界界 重重摄  各无碍

  一般同居土、染化土都摄于娑婆世界中。古译娑婆,新译索诃,义为堪忍。《西域记》卷一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何故娑婆义为堪忍?《悲华经》卷五云:“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因缘故名曰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方便土,净化土俱摄于极乐世界中,因此土众生但受诸乐,而无一苦, 故名极乐。华藏界是实报土与法性寂光土合二为一之土,此土是报身佛所居,也是毗卢遮那佛所摄受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故名华藏界。虚空中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佛土世界外,还有象恒河中无量无边沙数的佛世界。此等诸界若按真谛分析,则世界即非世界。因为心外无法,法由心生,而所谓的世界,也不过是心识随内因缘力之所变现,如梦如幻,实体是空,故不可言说分别,所以说世界即非世界。若按俗谛分析,娑婆界即不同于华藏界,染化土即不同于净化土,同居土更不同于实报土,从相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说非界而界。虽然依俗谛说有,依真谛说空;依性说平等,依相说有别,实则互相摄入,圆融无尽,无有障碍。犹如一室千灯,灯灯相网,各遍似一,无量佛土唯是影像,彼此融摄,互不为障者如是。所以说“重重摄,各无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