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慈恩宗


   日期:2025/1/25 14: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慈恩宗

  慈恩宗又称法相宗、唯识宗。因为创宗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在长安的大慈恩寺翻译和弘传唯识法相学,故有慈恩宗之称。此宗崇奉印度大乘佛教中弥勒、无著、世亲相承而下,直至护法,戒贤一系的瑜伽学。即《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辩中边论》、《分别瑜伽论》,这就是所谓的“一本十支”,以此一本十支来阐扬法相唯识的义理,故又称法相宗或唯识宗。

  唐玄奘 游西域 学瑜伽 祖弥勒

  玄奘大师,俗姓陈,名祎,河南洛阳人,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卒于唐麟德元年(664)。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对《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和《大般涅槃经》等经论都有深入的研究。不过就在这时玄奘觉得自己多年来在各地所学经论,虽各有宗途,但异义纷纭,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学不能统一。唐贞观二年(628)玄奘大师曾在来华梵僧波罗颇蜜多罗尊者(《大乘庄严经论》的译者)处,得闻那烂陀寺戒贤大师所授《瑜伽师地论》,能总摄佛法大小三藏之说,便发愿西行求学该论。贞观三年(629)玄奘西行,历经西域一十六国,荏苒四载,一路上备受艰辛,他本着“宁愿西行半步死,不愿东退半步生”的大无畏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在寺中他师戒贤大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等
  据说玄奘在印度所学总赅三乘教、理、行、果的《瑜伽师地论》,此论是弥勒佛所说。因无著大士看到佛灭度后九百年间,印度大小乘佛教混乱,同时也觉得大乘佛教中的某些论典在理论上还有不够圆满的地方,有必要进一步加以组织整理、补充完善。以故才运神通力,上兜率天请未来的佛陀弥勒降世说法。于是弥勒即根据释迦三时中道了义教的《解深密经》为其主要内容来勘定如来一代圣教,以熄灭印度当时大小乘之诤而说了百卷《瑜伽师地论》。所以《大唐西域记》卷五说:无著“夜升天宫,于慈氏菩萨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经论》、《中边分别论》等,尽为大众宣讲妙理。”“等”还包括《分别瑜伽论》和《金刚般若经论》,总称“弥勒五论”。
  《瑜伽师地论》有五分百卷,1、〈本事分〉五十卷,2、〈摄抉择分〉三十卷,3、〈摄释分〉二卷,4、〈摄异门分〉二卷,5、〈摄事分〉十六卷。此中〈本事分〉有十七地,是全论的主要部分,以详阐三乘观理、修行、证果的三大事相,因此旧有《十七地论》之称。(此十七地可以用“境、行、果”三种相摄,即前九地是“三乘境”,其中由于一切法以识为体,故五识及意二地是“境体”;寻伺三地有上下粗细的不同,是“境相”;等引、非等引、有心、无心四地有定散隐显的分别,是“境用”。次六地是“三乘行”,通修三慧行,故闻、思、修三地是“通行”;三乘都随机修法,成就自乘,故声闻、独觉、菩萨三地是“别行”。最后有余依、无余依二地是“三乘果”。)后有〈摄决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的“四摄分”,是抉择解释本论前面〈本事分〉中十七地及其他经典要义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慈氏根据世尊在《维摩》等经所立“四依四不依”中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的教导,把属于了义经的《解深密经》除〈序品〉外,全部引用在《瑜伽师地论》中。如《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至第七十九,共四卷皆是所引《解深密经》的内容。

  依戒贤  大论师  亲传授  历年时

  玄奘法师初到印度时,即在那烂陀寺请当时很有名的高僧戒贤大论师宣讲《瑜伽师地论》,曾先后对此论通学数遍,时间长达五年。同时还对《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集量论》、《对法论》、《显扬圣教论》和《摄大乘论》,以及因明、声明、大乘般若诸经也都作过深入研究,被大众公推为戒贤门下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当时戒贤论师即请玄奘在那烂陀寺为僧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时逢中观大德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他反对法相唯识学,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之诤。同时参加了正量部学者般若毱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以抨击小乘《破大乘论》的异说。玄奘法师又应戒日王的请求,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以玄奘为论主,当时参加辩论法会的有五印十八国王,三千名大小乘佛教学者,也有二千余名外道同时参加。此会即以玄奘所著《会宗论》、《制恶见论》二书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但经过一十八天,直至法会结束,没有一人提出不同意见,一时名震五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玄奘法师在印度共住了十多年的时间,其中除在戒贤论师门下亲聆教诲外,还在胜军居士门下以两年多的时间学习“唯识抉择,无住涅槃”、《庄严经论》等。

  归长安  传窥基  通因明  善三支

  玄奘法师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携获梵本657部回到长安,得唐太宗大力支持,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弘福寺翻译《解深密经》始,至龙朔三年(662)在玉华宫翻译六百卷《大般若经》终,于此十六年间,共译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法师的门人很多,最著名的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人称奘门四哲,但真能继承玄奘法系的,自然要推窥基法师了。
  窥基,俗姓尉迟,字洪道,原名基,亦称大乘基。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京兆长安人。唐·贞观六年(632)他出生于以武功受封的贵族家庭里,父亲尉迟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封江油开国公。窥基出身将门,自幼容貌魁伟,气概豪迈,少习儒经,善于属文。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游印归来,回到长安偶然在路上遇到窥基,见其眉清目秀,举止大方,有意度他为弟子,便亲自去和他父亲商量,得其允许。贞观二十三年(649),窥基十七岁时才正式舍家受度为玄奘弟子,出家后,师事玄奘,学习梵语及唯识诸论。二十五岁时参与玄奘译场,后一直跟随玄奘大师在慈恩、西明、玉华等寺译经,随从受业。他对玄奘所授唯识法相之学独得玄旨,深入堂奥,于是便成了后来继承唯识法相学的有力接班人。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窥基在慈恩寺翻经院圆寂,年五十一岁。十二月四日葬于樊村北渠,靠近玄奘茔陇。后于文宗太和三年(829)七月启塔荼毗,迁入平原新塔。
  据说玄奘法师在翻译《瑜伽师地论》时,有一僧人前去偷听,回去后也照着宣讲。时有门人便将此事告知玄奘,玄奘说:“他虽能讲,但不懂得因明学,所讲不足取”。因此,玄奘大师便将因明学传给了他的高足弟子窥基法师了,所以窥基无论是讲学著书都善用三支比量,能立能破,当然偷听者便不如窥基了。
  因明乃五明之一,属于论理学科,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因”指推理的根据、理由;“明”指知识、智慧。“宗、因、喻”三支,是完成推理证明的三个组成部分。宗即是“论题”;因是“宗”之所以成立的理由、依据;喻即是用已知的事实为例,来证明“宗”的合理性,使其得以成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为最重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说:“明此因义,故名因明”。再说具体一点,宗乃是你在讲法造论时,先立一个论点(宗),后用道理把自己所立的论点讲清楚(因),最后再用正反两方面的譬喻把所立的论点给予有力的证实(喻)。这就是所谓的三支作法。

  成唯识  作述记  破邪宗  伸正义

  玄奘大师在印度取回大量的唯识梵典,先后与其弟子窥基等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和弘传。唐·显庆四年(659),玄奘大师准备与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人,将印度十大论师(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对《唯识三十颂》的十部注释分别译出(据传这十家注书共有四千五百颂,玄奘在印度都搜集带回了中国。特别是护法的注书,原来在印度只付托给一位玄鉴居士珍藏,以待知者。由于玄奘在印度博得盛名,便独获该传本而归),但后来采纳了窥基的建议,改用编纂办法,糅合十家之说而以护法之说为主,其余九说为辅,并且只留窥基一人独任笔受,这样便译成了十卷本的《成唯识论》。
  本文释《三十论》的大段区分,据说是依《华手经·求法品》所用的“相、性、位”三分式构成的。即首释第一颂至第二十四颂,明“唯识相”;次释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后释第二十六颂至第三十颂,明“唯识位”。综合这三分解释,显示了《三十论》里的唯识义理明净极成,故名《成唯识论》。同时窥基大师又对此论作了详细的疏解,故又名《成唯识论述记》。此论一出,其他宗派执有执空的邪见尽破,而中道了义如实彰显,所以瑜伽唯识之学在当时非常兴盛。以后窥基传弟子慧沼,慧沼传智周,均能继续阐扬,智周弟子有日僧玄昉,于开元四年(716)将大量的唯识法相典籍取回日本,后在日本建立唯识法相宗,直至现在,盛传不衰。

  有现量  有比量  究竟依  圣教量

  “量”有“现、比、圣教”的因明三量,也有识认识境界时的现、比、非三量,当然此处所说的现量、比量、圣教量,则属前面所说的因明三量。
  “现量”者,《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云:“现量者,谓有三种:一、非不现见,二、非已思应思,三、非错乱境界。”《杂集论》卷十六云:“现量者,谓自正明了,无迷乱义。自正义言:显自正取义,如由眼正取色等。此言为简世间现所得瓶等事,共许为现量所得性,由彼是假故,非现量所得。明了言:为简由有障等,不可得因故,不现前境。无迷乱言:为简旋火为轮,幻阳焰等。”
  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云:“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现量有“真现量”和“似现量”两种。真现量又名胜义现量,似现量又名世俗现量。一般说来眼等前五识及意识中的明了意识,在缘色、声等境时,无有名言间隔,现现亲缘;同时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亦是亲缘,此二皆为“似现量”(世俗现量)。在无漏位无分别智缘诸法性相,现证现观,此时无有语言文字之所障隔,亦无有烦恼客尘之所染污,是为“真现量”(胜义现量)。而如上所引诸论所说的现量,主要是指无漏位的真现量。
  “比量”者,《瑜伽师地论》卷十五云:“比量者,谓与思择俱,已思、应思,所有境界。”《杂集论》卷十六云:“比量者,谓现余信解。此云何?谓除现量所得,余不现事,决定俱转。先见成就,今现见彼一分时,于所余分,正信解生,谓彼于此,决定当有。由俱转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现量为先比量。”
  《因明入正理论》云:“言比量者,谓借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比量有“真比量”和“似比量”两种。一般说来第六意识运用语言概念对诸事理进行推度认识,而这种认识每每挟有依名取相的分别执著,是名“似比量”。假借圣教文字,抉择诸法性相,虽有分别,而心常清净,无有执著,是名“真比量”。似比量属虚妄分别,不能引生正智;真比量是由“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从已知推及未知,如由烟知火,由所作知无常等,以此为因,而能引生正智。
  言圣教量者:圣教量又名至教量。《杂集论》卷十六云:“圣教量者,谓不违二量之教。此云何?谓所有教,现量、比量皆不相违,决无移转,定可信受,故名圣教量。”
  古印度各哲学派别立量总有十种:即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假设量、无体量、世传量、姿态量、外除量、内包量。陈那以前瑜伽行宗古因明家只立前四种量,但陈那不取圣教量和譬喻量,只立前现、比二量,他认为此二量足以概括其他诸量。
  所谓圣教量,此是佛陀大智圆满实证真如法界平等流出的,当然此教完全与真现量、真比量相符合,永无移转,学佛者依于圣教信受奉行,方为究竟。

  遍计执  依他性  二者离  圆成证

  遍计、依他、圆成三自性是唯识学的核心理论。
  遍计所执自性者:遍是周遍义,计是计度分别义,也就是遍于染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上计度分别执有我法,故名遍计所执自性,若对无而执为有者,名增益遍计所执自性;若对有而执为无者,名损减遍计所执自性。《解深密经》卷二云:“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该经同卷中又云:“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由此可知,以假名安立一切法有自性、有差别者,名遍计所执自性,也就是依名取相义。所以《显扬圣教论》卷六作如是说:“遍计所执自性者,谓依名言假立自性。”《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亦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名遍计所执自性。
  遍计所执自性有能遍计,有所遍计,有所执自性。具体地说,八识中第六、第七二识的见分是能遍计;一切诸法是第六意识的所遍计,阿赖耶识的见分是末那识的所遍计;若于所遍计的一切法上,内执实我,外执实法,这种实我实法是为所执自性。此中能遍计和所遍计是有为无为诸法,它是有而非无;所执自性是主观颠倒妄计的实我实法,而此实我实法,体相俱无,是空非有。
  总之,遍计所执自性是愚迷不觉的有情于众缘所生的似我似法相上,或迷执为实有,是为增益的遍计所执自性;或迷执为空无,是为损减的遍计所执自性。有此增益、损减的两种遍计所执自性,皆与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不相符合。凡学佛者,理应远离此两种执著。
  依他起自性者:“他”指众缘,意谓依他众缘而生起的法,名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又名缘生法,或名有为法。若是世间缘生有为法者,名为染分依他起自性;若是出世间缘生有为法者,名为净分依他起自性。而一般经论中所说的依他起自性,多指染分依他起自性。《解深密经》卷二云:“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这就是缘生法相待而有的染分依他起自性。《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云:“依他起自性者,谓众缘生,他力所起,诸法自性,非自然有。”而《摄大乘论》对依他起自性解释得更为明白,如该论卷二云:“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后,无有功能自在住故,名依他起。”由此显示依他起自性,一是依他因缘而起,二是依他因缘而住。依他因缘而起者,显有为法无有自体;依他因缘而住者,显诸法生已,刹那无常,不得久立。
  总之,依他众缘和合而生之法,是名依他起自性。此依他起自性,无有实体,相如梦幻,又如水泡,故不可起有无二边的分别执著。
  圆成实自性者:圆谓圆满,成谓现成,实谓真实,圆满现成真实不虚之法,名圆成实自性,也就是遍于染净一切缘生有为法上的二空真理。二空真理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理恒恒常常安立安住,永无变转。圆成实性又名无为法、一真法界、真如、实相、空相、实际、法性、空性、法无我性或二空真理。《解深密经》卷二云:“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所谓平等真如名圆成实相者,谓流转、实相、了别、安立、邪行、清净、正行七方面平等所显示的二空真理。若欲亲见圆成实相者,必于一切缘生依他起相上了知种种遍计所执相,体相俱无,无执为缘,便可了知圆成实自相。所以同经同卷中又云:“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三云:“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
  问:学佛者如何才能证得圆成实性?
  答:只有彻底通达一切依他缘生之法,无有实体,如梦如幻,不可于此依他起性上生分别执著,这样方可证得圆成实性。
  问:“遍计执,依他性,二者离,圆成证。”意谓若欲证得圆成实性,在修观行时必须舍离遍计、依他两种自性,方能证得圆成实性,此说对否?
  答:不完全对。何此故?《摄论》说依他起自性为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所依。迷依他缘生法的实相,则生遍计所执自性,是为世间凡夫;悟依他缘生法的实相,则证圆成实自性,是为出世间的圣者。因之,能否证受圆成实,关键看是否能悟依他起,而决不是连依他起也要去掉。《唯识三十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所谓圆成实,也就是在彼依他起性上,远离前面的遍计所执性)即此(圆成)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当然说依他起自性就是圆成实自性,是错的;若说离依他起自性而另有圆成实自性,亦是错的。因为依他起自性是缘生法,此法虽无实生实灭,但有幻生幻灭;而圆成实自性不仅不是缘生法,而且连幻生幻灭之相都无有。所以说依圆不一。但是《解深密经·胜义谛相品》佛陀言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中云:“善现!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我已显示于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蕴、处、界、缘起、食、谛等法,是有为缘生的依他起自性。清净所缘者,显在此缘生法上远离了遍计所执,而生起了无分别智,以无分别智所见的蕴等诸法,当下就不是有为缘生法了,而是胜义谛的圆成实自性。《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又说明离缘生的依他起自性,则无有胜义无二的圆成实自性。依此道理,故又可说言依圆不异。
  凡夫在依他起性上得遍计所执性,而不得圆成实性;圣者在依他起性上得圆成实性而不得遍计所执性。得遍计所执性的凡夫,圆成实性则为无明覆蔽,成在缠真如,而不能证受;得圆成实性的圣者,真如出缠彰显,而能证受。因之,缘生依他起自性,是染净二法之所依止。执取依他起自性为实有,则堕增益的遍计所执自性中;舍离依他起自性为空无,则堕损减的遍计所执自性中。有此二执,皆与实相中道不相契合。所以说:“二者离(离遍计、依他),圆成证”,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世间的染分依他起自性在成佛时是彻底舍离了的,但同时成就了出世间的净分依他起自性,也就是用出世间的清净因果代替了世间的杂染因果,并非清净因果的净分依他起自性也要舍离。

  此一宗  号慈恩  先谈相  后显真

  因玄奘、窥基等大师先后在慈恩寺翻译和弘传唯识法相学,因而以慈恩宗得名。
  唯识法相学是彻底揭示和圆满阐释人生宇宙因果规律以及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规律的伟大圣学。它是从一切缘生有为事相上去显示人生宇宙的无我实相的。它已把佛陀一代圣教的“三界唯心”和“缘起性空”两大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主张识内因缘生一切法。因此,唯识是缘生的唯识,缘生是唯识的缘生。
  从性相两方面言:唯识认为依他起自性是幻有之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是空无之自性,圆成实自性是真实之自性,由依他起自性显示生无性理,遍计所执自性显示相无性理,圆成实自性显示胜义无性理。从法相上见法性,从有为法上见无为法,从生灭法上见无生灭法。因为唯识认为,相就是性,相外无性,即相即性;性就是相,性外无相,即性即相。而决不是离相之外另有真性可得。《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中也说:“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色是相,空是性,“色即是空”,由此说明相就是性。所以说谈相的当下,就是显性、见真。
  唯识主张立破双彰,有空并显,真俗圆融。所谓立,实际上是立一众缘所生、无有实体、不可言说分别、远离空有二边的胜义而有的唯识。这样的立当下就是破,破在立中;破也就是立,立在破内。《成唯识论》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这就是对不达建立唯识之真实义、而认为唯识是实有者的有力破斥。所谓有空并显者:唯识主张遍计所执自性的实我实法,不但无体,而且无相,如龟毛免角,了不可得;依他起自性有如幻的事相,而无实体;圆成实自性是我法二空的真理,清净无相。此三自性中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是空非有;依他起自性和圆成实自性,此二是有非空,三性结合,正显非有非空的中道。所谓真俗圆融者:唯识主张学佛者在行持上必须起四无量心,力行四摄六波罗蜜。一面大悲广度众生,不舍世间,以随顺俗谛。一面大智观空遣相,不舍出世间,以随顺真谛,大悲度生是于法不减,大智观空是于法不增;不减与唯识相(因果)相符合,不增与唯识性(二空真理)相符合。所以真正的唯识学是立破双彰,有空并显,真俗圆融,不偏二边,而彻底揭示诸法非有非空的圆满中道实相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