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能所中谈顿悟


   日期:2024/12/23 1: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能所中谈顿悟 
    
  日前看了一部记录片,拍摄企鹅在极地同一时间,涌向一处觅偶产卵。当小企鹅出生稍长,则企鹅父母各自离开,留下小企鹅自己生活。而小企鹅居然也结群往另一处去,等待长大时又回来觅偶产卵。企鹅是如何知道聚会的日子?显然父母们没教小企鹅任何知识,他们是怎么会依照父母的习性,共同过那种“公式型”的生活?就像狗会看家,雁会迁徙,这些能力,从生物学言,应是他们基因里就具备这样的本能。

  人也天生具有本能,只是这本能较复杂,有些是基因遗传,有些是业力使然,甚至有些如神通等,是累世修行的成果。亦即,今天我们之所以会有何反应与表现,朔其根源,很多不是“后天性”的因素,而是如pre- programmed computer(有设定软体的电脑) 如ASIC或FPGA等一样,乃非“自主性”的。从这方面,可以说众生从出生开始,就不是一样的;但另一角度也可以说都一样非“自主性”的,都有“无我” 的一面。

  有部电影描写机器人开始有“自己的生命”,也有感情的变化, 他在面临“当人类,或若当机器”的选择时,他选择“只羡鸳鸯不羡仙”,入籍当人,有了老婆,最后也老病死了。这当然只是电影,但若真的哪天机器人从现在的 “无我”,生出了“自我”的思想,开始有了烦恼,又向人类寻问解脱之道时,人可能会跟他们说:“你们的“我”,原是“无生”的,在“无生中妄生个我”,这 真是很“不可思议”。你们解脱之道就在把那“妄生”的部份,回归其本然,则一切问题就解脱了。”中国人说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其背后也是“无生”,无生故无灭,所看到的只不过是阴晴白暗的现象。

  当然,用这种模式地来含摄人类的烦恼,是有点牵强,甚至有把 “有情说成无情”的断见之嫌,或有暗示“上帝造人类”的思想。的确,行诸文字的,都难免与世间论述脱不了关系,除非能“依义不依语”,看到手指后面的月亮,否则所有言说都脱离不了戏论。禅宗看到这问题障碍人见其本性,所以也就主张“不立文字”,以免愈描愈黑。

  这里先举个现代人开悟解脱的例子,来表达“回归本然”的道理。因慧法师在二十多年前读佛学院时,患严重肝炎,同学们怕他传染,多避不来往。他身心孤迫中,知道自己也活不了太久,便买了几条土司及老鼠药,独自入山行走,若病得走不动时,就吃老鼠药死在深山里。他每天一山翻过一山,数日后他突然看著“远山无语”便开悟了。开悟后就下山,病也渐渐痊愈。十年前有位学佛多年居士去找他,法师只丢几颗石头给他,叫他就单看石头,什么都别思觅。他看了好久,突然大哭,哭了好久后就回家了。这与达摩说“心如墙壁,可以悟道”如 出一辙。若以现代人看,这有如把人掐死似的,所谓“死猪不怕开水烫”,你会说把人弄得像死人一样,当然会没烦恼。若这样意解,就难入其中深义,也与顿悟禅无缘了,解脱是活泼自在的,勉强“弄死”是不会解脱的。

  开悟是见道,并不表示就得解脱,因为开悟后还有习性与现实的问题,除非是大悟,否则悟后须起修以保任,才能步步走向解脱。有些人是先修后悟,有些人是先悟后修,但不管如何,“见道”是关键性的突破,所以六祖说“唯 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见性即是见自性,也就是见道;见自性就是见空性,也就是法空无我性。一般人之所以修了半辈子还不见性,除了业习问题外,就是知见有偏差。若有正知见,加上正修行,一般言要见性并不是非常难,难的是后续的解脱。禅宗的顿悟,其实主要是指见性,佛教认为若能得法眼净,见性或入初果,即使还轮回,最多七世即将能解脱。

  见性(见自性)为何并不太难呢?六祖说“说通与心通,如日处 虚空。”说通就是听闻而通达,当通达“法空无我性”,就是“如日处虚空”,也就是见性。换句话说,就是“妄想知见”的松脱,正念正知的增长,使得妄念一起,就被觉知,然后妄念的力道渐失去作用。譬如鸟要飞前,先要蹬地,若踩空则飞不起来。通达了“空”,人的念头便失去了“基地”,即使有时还会动妄念,但烦恼的作用力却起不来。经中喻说入于正法之流者,如树被砍断,滋长源不得继续,虽还会再长些叶子,但终将止息。学佛人只要得真善知识,加上自己认真努力,照理言应不难见性或入初果之流。若久学不见性,圆觉经说是“邪师错谬非行者咎”,但行者选错善知识还不自知,这在禅宗称缺少“参方眼”,一旦遇到“臭气相 投”之人,是别人再怎么劝也说不动的,那就是他的业力问题了。这世间什么样的宗教都有,也都有人信;同样的,很多名牌传教师虽没有证量,也是有一堆人簇拥;还有些怪现象是,只要有人敢说自己很行,就会有人信以为真地跟他学。常可看到,有些本来不笨的人,因信教变得很糊涂。也因此禅要标榜“教外别传”,甚 至心中根本没有“宗教”可言,实在是因太多的佛教传法,不但无法让人见性,甚至在教人走冤枉路。

  人虽是万物之灵,但却不是与其他动植物真的有天壤之别。经中有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这“种智”是什么呢?应不是指对付烦恼的智慧,或该解释为“本来的法性”。依据科学报告,人类之间的DNA,大约只有0.2% 的不同,与黑猩猩有98% 相同,与低级细菌约90% 相同,与植物有70% 以上相同。但DNA转衍成RNA再转衍成蛋白质,有时RNA逆衍成DNA,此中的种类变化,可有千千万。再过几万年后的人类,若再增加0.1% 的DNA不同,我们可能就认不出来了。原本大部分相同的DNA,却造就差异巨大的生物世界,这“后天性”的造就力,可谓是很惊人的。但几万年后的人,是否 更烦恼或更有“人性”呢?依目前的发展看,烦恼必然是少不了的,对象可能会变,但本质是一样的。亦即说,解决烦恼的方法可能不同,但解决烦恼的道理绝对是不变的。易言之,自古到尽未来际,人类要寻求的解脱之道,根本是一样的。所以若我们想解脱,必是逆溯烦恼的本源,向本质上探索,而不是在“后天性”上,向 外努力的拓展,也因此故,即使IQ超低的周利槃陀,只要走对了路,也能解脱。

  烦恼的本源是无明,而无明的本源是什么?经中说“无明本无 生”,谁能触到“无生”,谁就能亲探生命的本然而得开悟。证道歌言“谁无念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这本是说,别执著无生,因为同时本也是无不生,若实无生,则机关木人也可以成佛了。但下文紧接著说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亦即还是要能悟寂灭无生,触到“妄有”未生之前,才能入如来圆觉大海。前面提到说“有情无情同圆种 智”,真人与机关木人间,是有共同性的,若能从其中来深思,为何我们没能感受到“共同性”,这便可让我们看到自己多余的把捉,而知道如何回归本然或“未生 前的本来面目”。相反的,若一昧想“壮大”自己,想“十八班武艺”具足,乃想至高人一等,那都会给自己带来更重的束缚。

  我们都以为追求更高的“灵性”,才有开悟可能,却不知有时反 而攀向“高高在上”的梵我。而有时回归“朴拙”的领域,反而可以让人脱落妄想。例如黄檗禅师说: “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百丈也说:“心如木石,无所辨别,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下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兀兀如愚如聋相似,稍有亲分。”这些本来是指行者须万缘放下,没丝毫妄念夹杂,甚至空无所行,才能契入本来面目,这与“非到万般不可”的追求是相反的。不过到底要到怎样“都无缝罅”?这实在又太难 了,因为我们毕竟都是会思量的。“惠能无技俩,不断百思想”,要生活又要参禅,似乎是两难,所以折衷的方式是平时结合“木石”作正观,这个方法是,若能把 所有身心行作,平等的看成是“机关木人”的反应(经中称幻人的幻行),一段时日后,我们会自问“这在动的是谁?”渐渐的,你也会看到身心行作的本质,他们是心境间的反应而已,若除去业习的部分,剩下的无非是“本能”罢了。而此“本能”是与你无关的,是因缘所生,是无我的。道家称因缘为“人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当你看到他们只是自然的本能,又再自问何以这“本能”会如DNA变成万相差别,演变成种种贪爱执著?于是你就看到贪爱执著的“父母”,本来只是 “无心插柳”,到后来才“心生种种法生”。

  以上是有如禅的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在踩空、落空 的刹那间顿悟的。可是一般人都误会为参“此生还未投胎出生前,我是谁?”所以月溪法师就直说是“中阴身”,教界里还有人说参此话头时,触到在娘胎里的感 觉。事实上,参禅是参“明心”的,不是参“身世”的,这父是指无明,母是指贪爱,“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指我们的“我见”未生前我是谁?看到未生前是 “无我”的,是“无生而生”,才恍然大悟原来一直只有“本然”,其他的都是后天妄想心的造作。原始佛教虽没参禅,但有一套扎实的悟入法,那就是长期在根门上的观照,当根与境接触时,要明觉此中的缘起(无常、无我),从中悟到无我,是“但见于法,不见于我”,既然所有身心反应的背后原来没有实我,于是不必为 “他”辛苦、为“他”苦,遂而脱落自我的把捉,放下贪嗔痴而解脱。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悟到无我,而无我绝对不是“不会动”的人,这个“动”与“人” 之间的“正确”关系是什么?当我们以参禅法或木人观照法澄清后,就顿悟“真相”,尔后再渐渐在“事修”上消除习性、回归实相,就不会迷惑自缚妄取烦恼,而 达解脱。

  禅师们说,当参话头到关头时,是“如吞铁丸,咽不下又吐不 出”,这进退不得的状态,往往就有超意识思维的爆破。同样地,机关木人或电脑或草木或拖死尸者或青山无语,都给人同一种感觉,就是“似活似死”,这似亲似 疏、非有非无的感觉,让人渐无有“立场”可据。在这滞默与扼杀的共存中,你的心无法选择有或没有、要去或留,在此相激荡间,你曾认同的“我的”或“能力”,这时就转了,变成了如“儿戏台词”,从问“拖死尸者”转成“无话可说”,在无中看到“本然如此”,就像有人悟后说“原来师姑是女的”。修行时在“大死”间反转,而有大活,禅师绝不是随便“掐死人”的。

  再引一公案为例。唐朝庞蕴,问石头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 么人?”石头以手掩其口,庞由是豁然有省。一日石头问曰:“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庞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乃呈偈曰:“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曰:“待汝一口吸尽千江水,即向汝道。”庞于言下,顿领玄旨,乃留驻参承二载。居士自此后,什么也不做,一天到晚单单织漉篱过活。

  这例子可见开悟是可以有大小的,庞蕴先是悟得“假名”,只要 随顺如实平常地生活,其他凡有所说皆“儿戏台词”。后来被马祖的大水反泼,突然又有醒悟,好似说“待汝系住阳光,便与汝道。”既然这“能够”之人不可得, 那所问的话也都是废话了,乃至过去自以为是的“平常境界”,也被杀绝后,庞蕴终而被弄得“无立锥之地”了。

  若当你哪天自悟得像一贫如洗的庞蕴般,真的不拥有什么,必能 “八风吹不动”,也得解脱。然而因为每人的因缘不同,修行也不必学庞蕴一样,尽弃家财到家徒四壁,以表现维摩诘的“空其室”之境界,但基本上体会其中的 “空无”却是必须的。“空无”是空去“能所”,在修行时,若我们尽可能地放下“能所”,可是看到自己还会说话、吃饭、走路,这时你就看到那就是所谓的“本 能”,但这本能不是“我的”,是自然法则,如此才不会“依境生心”,常守正念,而渐息却妄想。就像禅宗参“拖死尸者谁?”为何明明是活人,却说是拖死尸 呢?死尸是指“四大非我所”,拖是指仍依本能而有动(根境反应),有如机关木人。禅宗有时也把这“本能”称为“本心”或“无位真人”,但不同于一般所说的 心,是指此本心是“无我”的妙用,或有时说是“无住心”。其实说本心都还是假名,是标月指,仍是无我的。由于一般人“生无慧目”,都自动地把“本能”视为 “我的”,从中妄取个“自我”,因此就入了“无生中妄见生灭”,开始认贼(无明)为父的过活,一生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即使勤苦修行,还是为这个我。

  常听说修行人白天、晚上、睡觉都要能作主,于是就有一师父问弟子说“昏迷时作得了主吗?”这可分两方面说,一是平常若作得了主,即使突然昏迷暴毙,也会因往常的力道,不至下堕。问题就出在若大病缠身,这考验就大了,平常讲究作主的人,这时就难免出现“拉锯战”了,若拉输时,难免就会动了嗔心。其实所谓“作主”并不是有个强烈自我意识在面对境界,而是于一切境界中,不生妄想,不起自他的对立,否则“作主”反而是在无常、无我中强化我执了。所以圆觉经言:“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于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既然“本非我的”,何自多情?就不需于境界中拉扯,空费力气。未解脱者固然需要收摄六根,于诸境界中学作主,但作主的太过,则便不知不觉间犯了禅病的问题。圆觉经的方法是顿悟实相的,因为什么了生死、不轮回,事实上本无人在生死轮回,生死涅槃都是妄心在根境上的取舍,是“无生中妄 见生灭”。金刚经所说“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指出“开始即是结束”,因为一切是无生,原本彻头彻尾一直都未曾有得失,无 “我人众生寿者相”,这就是实相,悟此即得“阿耨菩提”。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 造。”法界性是“非有非无”的,凡有所说皆是此心的“无生而生”。无生的实相是不需修行的,妄生的部分,才要“以幻修幻”,最后“如钻木取火,两木相因, 灰飞烟灭。”学佛人当然要从基础下工夫,学戒定慧,修无量善法,先有为增上修行,到“法眼净”入了法流后,才说修行如幻。但若一直不敢承担“如来自性”,只求“有为增上”,只知执事废理,恐怕难以真正登堂入室。祖师说“有事常观一片心,无事常念十方佛。”我们也不妨说是“有事应修菩提心行,无事常观法界性 海”,法界性海就是三世一切佛的境界,是无所著的,而当遇到境界来考验时,就把它当作是坚定菩提心的磨炼,如此就理事兼顾了。不管行者用何法门修行,在用心上,不妨参考禅宗的顿悟法,虽不奢望开悟,却也该知道什么才是了义,有了了义法为正见,才有参方眼,不会事倍功半或糊涂著相,盲修瞎行。佛子有了“正 信”,佛教的正法才能振兴;有了正法,才有觉有情的佛教,才能给众生带来觉醒的因缘,给众生真的光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