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但见于法


   日期:2024/12/22 17: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但见于法

    佛说:“因触而有爱,此中无爱者;因爱而有取, 此中无取者;因取而有受,此中无受者…。”生命的继续,是缘起的流转所呈现的存在,是由于“此有故彼有”的必然性,不是每一缘起中有“承受者”,有如云多 而雨,此中没有云神作之、雨神受之。因此佛言:“有业有报,无作者、无受者。”在因缘流转与轮回中,没有各别自体的存在,因此也没有各别自体的生灭, “我”只是人的无明认知所妄见。

  人没有看到整体性而只从自己观点认知,就必然会有杂染,而知见不净。以毛毛虫变蝴蝶为例,严格来说,不能说毛毛虫消失,蝴蝶生起。若认为原来的毛毛虫消失了,则是断见;认为是新的蝴蝶生起,则是无因生或自生,因为既然毛毛虫已消失,蝴蝶的生起就与毛毛虫无关。而且也不是毛毛虫变蝴蝶,因为A能变成B这就犯了“他生”的错误。所以说,是背后因缘的流转所呈现的存在,不是“虫与蝶”本位的存在,这才是“但见于法,不见 于我”,才是“法眼清净”。

  因此,我们谈五蕴的生灭时,也要小心别立于有独立的五蕴,所以修行时要从根尘识整体因缘观之,莫各别说有五蕴的生灭。而无常、无我亦然,这些都不能直观的,必须从因缘法来观,否则会把“无常”或“无我”当作一法,其实无常是因缘故,常即不可得;无我是因缘故,我即 不可得。

  人的认知习惯,总要立个“结果”,要以“结果”的观点来得结论,所以就忽略了依“因缘”来看眼前的呈现,或者即使依因缘,也还要加上自己的认知,而且以自己认知的部分为主,盖过了客观事实的“缘起观”。当我们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把自己立论的“结果”当成事实,佛法 的解脱力就难以穿透我们的知见,于是我们就无法“法眼清净”,这是我们久修仍无法超越的一大原因,有时并非我们修行不够用功。

  在生活上,我们常常会有“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子”的慨叹,这就是“但见于我,不见于法”的惯性思维,“我”一直成为演变中的主角,而不是看到“缘起”才是演变的主角。例如我们常听人讲“我上辈子造了什么业”的叙述,这也是一厢情愿以为上辈子的我是作者,这辈子的我是 受者,这与“有业有报,无作者、无受者”相违,当这观念根深蒂固时,许多佛子修行的重点,就在“消我的业”,而不是“消除我见”。这样修行就变成补破网,永远补不完了,因为只要有我,就会有无明的妄动,就是有漏,十二因缘就一直流转不停。

  当我见消除,即法眼清净,知道杂染之缘可以有止息的一天,就是见到“苦边”,确信烦恼苦必然可以趋向息灭解脱。 这时解脱还是“烦恼的解脱”,不是“我的解脱”。当然若轮回,也还是“十二因缘的继续”,不是“我的继续”。同样的,不能说这辈子的我,变成下辈子的我,所以说,轮回中无我,缘起是无我,不该说是“我的缘起”。佛子即使知诸法从缘起,也知道这“我”是一直在变,但还是立了一个我,这是学佛人潜意识中的死 角,不易发觉。

  佛子正念正知在轮回中没有一个我的生灭,只是缘起的流转。如此才能真实趋向“但见于法,不见于我”,回归现实的 真实。但众生因无明所惑故,一直离不开我,所以对“我就是佛”的论点就比对“当下无我”说法容易接受。可是仔细看,“当下无我”是事实,这比“我就是佛” 应更实在,可是深入推索,我们要的是“我的安住”,不是“我见的息灭”,所以,虽然佛法要给的是“无我”,但我们要的却是“我见的认同”。表面上我们接受 “无我”,但所要的是“自我的肯定”,这就是我们的盲点。

  所以与其立“我”,不如说是“五蕴”的身心作用。不过只谈缘起而不站在众生已认知的“假名我”来谈佛法,当然众 生就不容易领会,所以还是要“方便说”,因此有时还是说“我的烦恼与业”。然而平常说说是可以,但严格说,则有错误,我们要小心别在用语言说明时,却落入语言陷阱,这就是“依义不依语”。若不明白这样的“方便说”,就会以为佛法有矛盾,甚至依文解义以为佛还是说“有我”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