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从大小乘谈现代佛子的心行


   日期:2024/12/14 9: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大小乘谈现代佛子的心行 
杨云唐 
前言:原始佛法是佛教的根本,是学佛人共同必修的,解脱道在佛陀时代是共同遵循的道路,后来菩萨道的理念被提出,重于只依解脱道自修者,渐被归于小乘。小乘教本是了义的,而大乘则自认为是更究竟的,小乘大乘哪个更能表显佛陀的智慧,到现在还被争议着。大凡任何理念只要过份强调,有利必将有弊,大小乘各见己长而议他弊,这一方面可促进改革,另一方面却互相损伤。小乘大乘,延用到现在本是方便之词,已无褒贬之意,为了避免依文解义,现代教界提出「南传北传」取代,这是比较适当的。因本文将涉及两者于近年来的争议,才故意用「小乘大乘」来凸显争议的存在。
 
生命之流与无边苦海
地球海水面积大于路地,恰似人生的苦多于乐。当我们去海边戏水玩浪,总是很快乐,不会觉得海是苦的。但向大海步步走进后,那势不可挡的的波浪滚滚冲来,人会开始感到不能承受,若在海上待的时间长一点,无力与恐惧感便笼罩心头,开始感受到一种苦的事实。苦的存在是人生一大事实。
 
当你漂在海上时,若心思灵敏些,会感受到苦海才是全面的真相,而戏水只是旁边的小范围事,对比这「苦海」的无情与那「戏水玩浪」的乐趣,个人的欲想会有消失的感觉。当人被苦海冲击时,可使那玩乐的欲想变成泡沫,这样的觉悟就是佛法出现世间的最初内容。佛教是从见苦而产生的,我们内心只想乐时,往往看不到苦,而看到大苦时,也乐不起来。由于事实上每个人都感受到苦的存在,所以都会有想要追求乐的需求,只是一般人都是用乐来扭转冲淡或麻醉苦的感受,大家方法虽不同,但根底都是为了解决苦。我们的娑婆﹙堪忍)世界,就是指大家都在苦乐参杂中过一生。当人的乐不够时,就忧郁或不想活,奇怪的是,再多的乐,都没法让这世间的苦真的减少。
 
事实上,他人与自己的苦是互相影响的,尤其交通发达使人与人的距离缩短后,个人的苦乐已没有单独性,也让人看到「生命其实不是个人的」,众生与我是一体的真义。佛就是看到如此的「法界缘起」,所以提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观念,其中的智慧与慈悲成为二千年来佛弟子的修学目标。
 
然而人命在呼吸间,谁都会死,在这短暂而不永恒的前提下,所谓「得到」到底是暂时还是可以永恒?若非永恒,则个人的追求到底有何实质内涵?这一直是宗教与哲学探讨的课题。一般言,我们称志求于个人自觉者是小乘,重于觉他者是大乘,由于小乘看到的「苦海」是个人的无量烦恼,所以追求的是「不受后有」,大乘的「苦海」是无量生死众生,所以追求的是「无上正觉」。从生命之流言,两者到底是有了结或是没有终点的路?而所谓的「终结」是结束苦海还是未来的生命?又终结后是永恒或不可知?这对很多学佛人常还是说不清楚的问题。
 
学大乘,行小乘
由于大乘佛法一向把话说得很大,诸如「无量、尽未来际」等,这些到底给信众带来的是梦想、压力或愿力?若是梦想,则只能寄托未来,若是压力则不如转向小乘或其他宗教,若是愿力,那是可能实现的吗?中国学佛人常面临这不能确定的疑问,信心与力量也就难施展出来。这往往是我们能不能契入大乘的一大因素。
 
为何现今很多中国学佛人被说是小乘心态?从修学上言,现今学大乘佛法的人,有好多经论要学,而阵容庞大的讲经师,又各各精彩,所以佛弟子要花很多时间在讲课与听课上。同时因法门众多且深,都有其殊胜之处,而偏偏自己的贪瞋痴又如此厚重,如此常年「百般耕耘」下来,目标仍然遥不可及,于是大家觉得学大乘佛法变成一条望不到终点的路。我们看到的是,很多法师们常为了准备讲经说法,无暇长期修行,遂未能成就深的证量,而学生们为了要学这么多东西,也忙得很,在师生都无暇他顾下,不知不觉中便养成自了的局面,于是「学的是大乘,行的是小乘」的问题便出现了。有人说若学佛不必费时研读佛法,像慈济般以利他为行,想必能比基督教做得更好,但这样又不是以觉为宗的佛教了。大乘庞大的经论,是让学子「歧路亡羊」,还是拓展智慧?这也是中国学佛人面临的是非题。
 
再追溯印度时代,因为教团奉养渐丰,人数庞大,必然是非丛生,遇到是非时没有佛陀出面调伏,于是佛弟子们开始怀念佛陀在世的僧团。一些厌苦的修行人便想避入山林,远离群众是非,渐渐地也就远离社会。本来就不重组织又不认同他力的佛教,便无力于吸引平民(不像婆罗门教深植民间,故经历回教入侵也未消失)。当时关注众生与佛教前途(称为重视菩提心)的人,开始因人因地作出改变,从大众部渐渐形成了「大乘僧团」。依大乘经典说「忘失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即同魔业」而言,当时可能是看不惯那些坚持传统而严谨修行,却不顾佛教已有脱离众生倾向的危机,因而有人才会总把众生挂在嘴上(由大乘经典处处提到众生可见),要僧团重视民间,强调众生为根,菩提心为干,才有佛果。而一些坚持「菩萨行」的行者,后来之所以会批评为「小乘」,或许原本是源于对自家兄弟的警惕与羯摩,又因看不惯那些标举着色利弗与迦叶,却「忘失菩提心」的自了作风,只好忍心地把祖师也列入「小乘」来批评。对坚持自了为先,不听劝说的师兄弟,认为那些人是不了解佛陀的本怀,便以「如聋似哑」称之。这些批评的起源都有其历史背景的。因为那个时代佛法还未外传,所以其实都是指自家师兄弟,即使至今也是指学大乘而行自利心态的自家人,并非指南传的系统,因南传系统的行者也有当时「大乘」的血脉传承。大小乘本是指心态的问题,不是所学的系统,直到大乘经典的出现,才正式以系统划分大小乘,这是历史流变的结果。
 
然而,在大乘僧团中有人为了不堕小乘,心有余而力不足,勉力而行,高不成低不就却往往成了「败坏菩萨」。为了让这些大乘根性之人也能超越,及为了更彰显佛陀的智慧与本怀,大乘经典便说得既广且深。又为了让更多平民也能接受佛教,于是应机的异方便也就应时而出现了。不过,大乘同时知道异方便的问题,所以前瞻地又加了注脚,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大乘经典的应世出现
大乘小乘本一家,但有人(如阿难之类)悲悯心较强,同修们都证果了,他们还只想到如何让佛法长住世间,护持众生的明灯。这种人过去一直浸泡在法海与众生中,一旦「大器晚成」,便以超凡独特的心怀与睿智,把所证的法融合佛陀的心,配合对众生与各种因缘的观察,深入地将佛陀的教化,用不同的语句大量地说出(大乘经典里有很多类似小乘经典的语义)。又由于当时他们所面对的众生有包括外道与同门无瑕解脱的师兄弟,眼看志同道合的兄弟们在逆境考验下,变成败坏菩萨,便于悲智中以直接阐发「果地境界」的教法,开发出直入与顿悟的大乘佛法,让师兄弟们能直探佛陀智慧,能于烦恼苦难中得大安心,继续行菩萨道。
 
若大乘经典非释迦佛所说,那应是后来通于萨婆若的大心行者所说,或是以前的佛所说﹙如法华经中多宝佛称他说过法华经),然后借释迦佛之名来流通。其中的人物如观音文殊等,是古佛再来,而到底有没有这些人物,这就像有没有UFO(飞碟)一样,偶见其迹,却又超出目前人们可探知的范围。菩萨的信仰本是通慧行人与信行人,只因信行人占多数,所以慧行人不愿承认罢了,即使今天的南传系统,也把已故祖师当菩萨般的信仰。否定菩萨的再来,有如否定祖师的「五分法身」。
 
大智慧者的五分法身并未入涅槃,大乘另立以「报身」称之,报身说法,唯大智慧与神通者能「听闻」(如智者大师见到佛的法华海会),又如阿含经记载佛曾上天说法,到底说了什么法?报身说法可能是大乘经典的另一来源。此外据说有些人在鸡足山见到迦叶尊者,并有人进入他的石山里看到大量的经书,若这是真的,那大乘经典甚至还有好几倍。「大乘经典出自龙宫」的传说,龙宫是大菩萨与佛相应的心性,或是指鸡足山之类的存在,这是千古公案。
 
重回原始佛法之议
「大乘空义」与「般若中观」,乃至「唯识」、「如来藏」都是后来应乎悲智的需要,随缘逐渐出现在世间的经典。探其内容,很多地方承接着阿含经的思想。可以说大乘小乘经都是法身的脉络,而后来将此融为一炉的就称为圆教或一乘,其本意是想圆融大小,消泯争议的。
 
中观的色空不二,唯识的世间如幻,加上后期如来藏思想直说「汝本是佛」,都对生命与世间作脱胎性的说明,提供佛子顿悟的胜方便,给佛法带来生动且丰富的内涵,也给欲行菩萨道而无瑕静修的大乘行者,提供「直入菩提」的良药,即使在中国也有很多祖师是读经开悟的。易言之,大乘佛法是以「圣言量」让人进入「早知如此,即明当下」的体会,是依于果地来看修行的,问题是学人不肯相信「本自如如」故而流浪。因为很多问题,当从果看因,「古今多少事,多付谈笑中」,一切已如梦如幻。当小河流入大海成为整体,个人的得失问题从这结果言,都不存在了,例如涅槃与不来或解脱等,都是从有为生灭角度言才有的。所以若只从未入流或因地的「有为得失」角度去看大乘,就会觉得大乘是「天马行空,缺乏次第」。尤其是后来发展出的中国禅宗,「闲从 绝壑看云起,坐对孤峰听鸟啼;不必更拈言外句,现前声色是全提。」不跟你多说,只叫你如云般无心,处处随缘就是自在之道,这连学大乘者也难体会,更别说未入流之小乘人。另外我们可以说,佛教若没有大乘佛法,那真的很难与西方的哲学抗衡,也不易于国际学术界占一席之地。因此大乘存在的价值,绝不是用一句「大乘非佛说」或个人不得其门而入就可扬弃。
 
可惜的是,近数百年来的大乘弘法者,缺乏祖师之证量与灵巧,无法承先启后,未能掌握大乘关键,而信众只看到一堆繁华的仪式,或浩瀚的经典文字,却不解其中大乘的真髓,于是大乘也就剩下表层。很多胜方便传到现在,除「讲经说法」更风行外,行门上只剩「净土法门」最流行,而今天的净土法门也已窄到「往生西方」而已,于是气势恢弘的大乘式微了。一般批评者把大乘与往生净土划上等号,却忽略其他的丰富内涵。比起南传佛教,今天中国佛教在证量与教导修行上,似乎不能满足不求往生西方者或想解脱者的需要,难怪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弘扬原始佛法,或转求密宗,以提升解脱与证量。当初大乘忍痛批评远避山林者为小乘,今天交通发达后,山林被打开了,换成他们忍痛地批评大乘,一心想远走他方世界,是比小乘还小乘,这真是风水轮流转哪!
 
复兴佛法必须要依缘起,因时因地应机来创发,不是靠怀念佛陀,一昧回头就可以回到佛陀时代。古代禅师为让行者不一昧守成,甚至呵佛骂祖,今天我们若以为应遗弃大乘重回原始佛法,紧抱阿罗汉,就可以有更多证果者,佛教则得复兴,依今日情况言,这不是必然的。应是要学当初的大乘行者,以超凡独特的心怀与睿智,再开展「时代性」与科学性的教法,提出「应机了悟」的法门才行。而这必须当靠融合小乘大乘的特长,尤其要能契入「圆教」的胜义方便,否则难以有大突破。
 
小乘的入灭
小乘理想的生命归宿是「不受后有」,不必再来人间,大乘是讲菩萨道或往生西方若比较两者,往生西方还要「回向裟婆」,似乎阿罗汉是比较没大悲心。但在现实世界里,有修有证的阿罗汉比寄托来世回向者来得切实。在现世时就可济度众生出生死海,论悲心,这已堪为人天师了,对这样的行者,虽期望他们能像菩萨再来人间,但即使他们再来,谁又能知道?另外,若菩萨可再来,就表示阿罗汉也应没真的「入灭」,可能是如大乘所言,在某净土里(如虚云老和尚在兜率天见到阿难),总有一天会再来(回小向大)。若说入涅槃后,是永远消失了,这岂不是断灭?这种讨论被佛陀列入「无记」,从果地言是不存在的问题,但是这样还未能给一些人一个满意的交待。
 
后来中观的「离四句」指出「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都不对,在「八不中道」中提出了「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给涅槃下了个完善的定位,也给追问者一个较满意的交待。有了这样的交待,也给很多充满疑惑不定的佛子一个很大的安心,同时也回答了「到底有没有涅槃世界」的疑惑。对有些人言,若说入涅槃后是从此「与世隔绝」,那累世修行求得的这成果,岂不就像一个人成了博士后却离开人世?这对一心挂念着众生苦的行者,会觉得「可惜」了,也因此会有人宁愿「不断烦恼」,以留惑润生。也可能是为了要避免走向「入灭」,因此才会把「不再来」的追求比喻成是「焦芽败种」来自惕。
 
现实的烦恼与苦难的存在,是很真实的,大家都不想要这种缠缚,所以想解脱。相形之下,大乘行者在事相上缺少「收摄」的工夫,也弱于伏断烦恼,一般修学小乘的人,会认为大乘只会说却缺少伏断烦恼的力量,故不切实。小乘重视伏断烦恼,是佛子的向往,但那「不受后有」的追求却不是被一般人打从心底的接受,因为众生究竟是活在「有」的世界里,还是喜欢「有」的,除了世间的「有」之外,就不知何处找到自我。喜欢「有」是因为自我爱或欲望,没有爱欲就能入涅槃。但是只要人若还会为这个「我」设想,就未离开「我」的需要,这细微的念求又阻碍行者离欲入涅槃,所以证入阿罗汉果也是少数,小乘的目标并不容易,在现实上也难普及。
 
大乘的涅槃观
然而解不解脱缠缚,是心的问题,不是外境的问题,所以「一切唯心造」就被大乘提出,用来化解现实中烦恼的存在,认为修行人不应怕烦恼,甚至还视烦恼为菩提、为度更广大众生的因缘、为菩萨的道场。从「心生种种法生」言,有些行者认为只要「不生妄念」,这世界就「本自太平」。又「牛车不走是打牛」,修行是「明心」的事,不应是「十八般武艺」的练就,所以大乘就倾向「无心是道」的无为修行,而不重「事相」上的有为修行,对众生喜欢的「有」,便不采厌离的方式,对在家人其适宜。大乘直接从心下手,但事实上却让人难有个下手处。
 
从真理而言,涅槃是真相的呈现,而不是创造,则那是不管何时何地、有无佛出世都如此的,这就是「果」与「因」的同时(或说常住)。既是同时,道即在当下,那么,大乘经典提出以「果地」为出发的修行,并说「初发心即同正觉」,就是依于「法的常住」的论调,「不起于坐便入涅槃」,当下不离涅槃才是本然的事实。所以说如来藏的「汝本是佛」,虽然众生都不敢相信能「不历僧祇获法身」,可是愿相信者却能得大安心、起大愿行,这对生生世世发愿留惑润生,或想学习「地狱未空,不成正觉」者言,的确是最好的强心剂,尤其在忙碌的现代社会里,大乘经典绝对有其殊胜存在的必要性。
 
当然「汝本是佛」的信念有「打肿脸充胖子」、数他人钱财的嫌疑,可是从「本来无事」、「黄叶但止小儿啼」而言,这对扎稳脚跟是很有作用的。另外,学大乘佛法重的不是果位,而是无生法忍,这「忍」的力量是源于「肯定」,肯定就是不犹豫、不生二心。果地的本然唯在「无心的反照」剎那才能体悟,六祖教惠明开悟就是一例。最怕的是学而不敢信的人,乱生妄心,倘若再加上高(佛)不成又低(小乘﹚不就,当然就一直徘徊,踯躅不前了。总之,大乘佛法有些是「果」与「因」并观的,不该以「有为次第」来衡断其内涵与是非,妄加批评说是「美而无用」。
 
小乘大乘其实是发心或所想要的不同,因为众生与我是一体的,众生的成就即是自己的成就,是全体性的,若有缘众生未解脱,则自我不是真的解脱。大乘认为小乘个人的「能入」还是有相对性,即使入了也是「毛孔空」而已,真正的「入」是无所入,换言之就是当下本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本自涅槃。又从大般若言,「一切如梦如幻,若有过涅槃者,亦如梦如幻。」所以大乘视小乘涅槃果是「出了一个梦又进入另个梦」,只是化城。
 
学空不证空
同样是梦幻,小乘见到「假」时是舍离,大乘见到「假」时,却开展大方便门,这是依个人与依众生不同的发心。因为,既然佛法是在苦中诞生的,为度众生的佛子怎能不耐得苦而厌离呢!所以大乘对烦恼苦不是采取「断除」的方式,而是以「无念」来安住与随顺,若还有不安,不是法有问题,而是疑惑未清。至于大乘的忍住于世间,到底是留惑润生或有几分是对世间的恋着,那就是他发菩提心必经的蜕变过程,是如华严讲的「善根转明净,如火炼真金」,只怕他耐不住世间苦而变心。
 
印老说「菩萨一向是大器晚成的」,即使是三大阿僧祇劫,也不急求暂时的涅槃。正如禅宗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为了能入众生海,菩萨才急需顿悟,以便有时间培伴众生。易言之,大乘修行采取的是「顿悟」及「与众生共事」,不想在那花时间练工夫,而之所以要读更多书、学更多法门,都是为度众的需要。因此大乘强调「无生」正见是行者的基本要求,再进一步则是顿悟本来面目或得无我的根本智。「顿悟」其性质同于小乘的「法眼净」或初果至四果,也就是说开悟不一定是达到「诸事已办」的解脱位,只要确知「诸法缘起无生(空)」即是「本来面目」,不起妄念地以平常心看待烦恼与生死,如此的肯定、如此的安住(忍),其基本工夫就成就了,尔后就是在众生的「真枪实弹」中磨练,而不是急着想证果。
 
至于对烦恼苦的安住与随顺,就像医生需要病患的临床经验一样,没亲身的试炼,就没法作更深更广法门的开展,不是白白受苦。即使被病人传染,或因烦恼未断而下地狱,仍会继续发「久炼成钢」的大心。这种苦差事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因此菩萨道才提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自勉,这即是「学空不证空」的大忍。所以这「忍」其实是需要肯牺牲的智慧,否则必然落于二乘。
 
其实不论学大乘小乘,若能悟后安住,视众生的磨炼为修行,在福德资粮够时,自然心性成熟,有天会遇到机缘,一念相应慧而解脱。只是大乘还是视解脱如梦如幻,是对「无为法」的更肯定明白,这才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法的本来面目,或称「如如」,是「无智亦无得」的。
 
大乘佛法本是为大心大勇者说,而小器者就应先除疑息妄,从小乘有为加行下手,再转向大乘。若我们不愿行忍,也可转依解脱道修行,但别反过来批评或讥笑「烦恼未断」的大心人,损其信念。因为这世间真的很缺少这种人,佛教更需要这种肯为教牺牲的人。若硬说大乘根器人也要回到小乘法,这是不因材施教了。只是现在没人敢说自己是大乘根器,所以很多人便走向「怯弱方便法」或只图「快速成佛」二边,因而还不如小乘老实按步修行,这是要怪大乘里的善知识缺乏「忍」的大信,只会说成佛比罗汉高级,却未表现出学空不证空的大愿。没有大愿就没有人格力,便无法摄受众生。
 
数百年来中国佛教在入世不如耶教,出世不如小乘,二方面都交不出亮丽的成绩,一些谈大愿者,多在争相发展自己的大道场,把信徒当市场,致使想要实修实证的信徒们看不到真正大乘的面目与心行,遂转向原始佛教,因此小乘大乘的高下争议也一直未能平息。圆教的思想后来被提出,如华严不强调成佛,应该就是见到这里面的不足,本来是可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法,然而圆教是需要大小乘为基底的,求大弃小或依小弃大,都是偏失,致使圆教的救世本怀也无法发挥。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就像「休息是为走更长的路」,不是变得更懒,同理,「修行是为更能发挥生命正用」,不是为了不必再来。所以应该说修行的目标是「正觉」及其大用,或说「无住生心」,而非个人的涅槃。若以为有个涅槃处所可得,那还是迷。大乘不以「不受后有」来吸引信徒,而重视能在世间随顺安住而无怖畏,因此,大乘重视的是悟实相的智慧,而不是断烦恼的本领,易言之,大乘讲究的是「离迷转悟」。迷是迷于「有」,悟是悟本来面目是「无生」,是「本自空寂」。悟后就随顺安住,不畏惧「有」的逼迫,愿承担烦恼。
 
大乘一直不强调个人的果位或解脱,更重整体的迷与悟,「迷时是众生(烦恼),悟则为佛」,迷与悟的分野标地,可用「般若心经」来说明。心经一开始标榜的就是菩萨的行深般若,彻悟五蕴是空,一切烦恼苦就超越了。虽然存在是最现实的,尤其苦迫交煎烦恼缠心时,再也难相信那是如梦如幻,这是因为这个「我」太实在了。而其实「我的身心」是心念的妄执,当行者照见此身会病痛老死,故不是我、我所,就破了身见;进一步照见此心是境界的反射,所有的苦受乐受与观念等不是我、我所,就等于证得四果。
 
但身心不是「我的」,那会是「谁的」呢?这深细的问题不突破,正见就无法建立。中观说身心不是我的,而是「缘起法」的,把主观的迷惑寻觅,用中性客观的「缘起」化解了,这给人一个「开眼」的观点。中观并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所以身心与我都是缘起,也是空,如此便把「空」也清楚定位了。菩萨识得身心之实相就证得我空,又法由心生,进而了证法空即究竟涅槃。我法两者皆空,是缘起却不是断灭,这就是心经的般若义。
 
心经在谈实相时,先说「色空不异」,其实「不异」还是暂时缓冲之言,真实言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中间地带,这才是究竟。而「即是」是打破「二」的差距,统一成「一」,把「分别的自性」彻底打破了。「一」的角度就是跳出「主观」的角度,自然没有「我的五蕴」,所以五蕴即空,自我在客观中彻底地消融了,这是第一层照见。同样地,若世间与涅槃只是如双胞胎般的「不异」,表示两者还有差距,还有相对,让人以为虽有相同性却还是两个,从「此有故彼有」言,则涅槃应与世间一样是「实质存在」的,表示离世间还有涅槃,那么涅槃在哪呢?这里面所含藏的妄执(迷),就是阻碍行者对「诸法实相」彻悟的原因之一,所以行者必须进入第二层的法空。
 
既然是无我,身心是「中性客观」,于是心的世界也成为影子。因为「法由心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心经接着说「诸法空相」╴╴「空中无色、无受、…无智亦无得」,指出所有相都是「心念的影子」,影子是心中尘,所有认同只是因心而有的「假名」,实际上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既然没有我在得,又没有我的心,所以就「无智亦无得」,在实相里以为有「苦集灭道」,如此凡圣的分别,还是主观,从圆觉经言即是相对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眼翳生空华。唯有心无罣碍,心中不守一尘,才能打破「颠倒梦想」的分别情见,证得法空。
 
既然我法两者本空,心本应是无所住的,平时若能见诸相非相,不执有无,就能离迷。见到这世界不但没有我(五蕴),没有十二因缘法的分别,也没有「无明」的生灭,便回到法的实相,这才是最真实的「究竟涅槃」。既然世间里没有一法有实在性,所以「无生」才是实相。
 
法虽是空的,但人毕竟是活在现实世界中,眼前的存在不是有或无,也不是非有非无,是「离四句、绝百非」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是「无生无不生」的,这总名为「中观」。亦即现实的心大用不可断灭,不偏一边,如此才不会槁木死灰,变成执理废事。这世界本来就是涅槃,而涅槃也即是眼前的一切;从空性言,不管你如何修,还是不生不灭;从「空即是色」而言,离开眼前的因缘,若还能找到真实,那都是化城,所以还要正视现实。亦即,心经不是讲空,不是讲有,而是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是一,不可偏执。若把有无二相分成两边,必为得失所惑,因此就难究竟涅槃了。从究竟涅槃言,佛教实无大小乘,只有一乘,这就是圆教思想。
 
心经最后结论说:三世诸佛都是依如此「本然圆满」的事实,通达般若空慧,于诸法不生妄见,证入「无上正等正觉」。别以为解脱是在另一个时空里,而是在当下。因为一切不离当下,所以大家都能依此悟入,达到「彼岸」,这也是禅宗强调的「当下现成」的原因。若领会彼与此的不二,对所谓「汝本是佛」或「是心是佛」与「非心非佛」也能通达了。同样地,净土实在眼前,娑婆与西方是一不是二,悟无相则无来无去,迷于相才有东西方之假名,否则怎说「华开见佛悟无生」?
 
当人在迷时,世间有如牢笼,一旦悟后,知是假名。一切本来即是如来,不是修证后才如此,一直不增不减,果地原来不离因地。若能依此而行,会比世上任何的「神咒」或修炼更迅速地让众生识得究竟涅槃。这就是大明咒,是无上咒。以上就是心经的内容。
 
般若所见的实相是圆满的,是遍一切处的,在不离众生界中,只是一般人不知不明。例如「圆觉」言:「地狱天宫同是净土、YIN怒痴性同是梵行」、「眼不见眼,性自平等」,众生之所以有差别是因在「有无」上起自性迷执,以致「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迷掉了)」,未能于当下了悟,却向外求玄。「果不离因」,万法「当下现成」真的可省却很多心力,很值得行者参究。
 
依法的信忍
依般若的观照下,对这世间的看法变了,从眼到意识都跳出现象界,从小我世界转向不生不灭的法性界,个人的生死成败也如海中一浮沤了。人活在如此真相里,本来只要「随顺真如」就好了,但别忘了「空即是色」,对现实里的苦难并非放任即名「随顺」。又「本自具足」之说是为了令人断向外攀缘的贪爱,不是无需做为,还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随顺因缘做该做的才是「阿耨菩提」。
 
有无都是空,只因迷而成二,悟后则是一。而因「一」即没相对性,也就不是「有或无」了,因此信心铭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在谈「有无」或「大小」时,别忘了那只是假名,才不会又迷了。菩萨看众生,于事是有,于理是空;于空起信,于有起忍。空有同生同成,空是从有的实践而立的,唯在尽心的行后才能见更广的空,也因此菩萨重于根本、重视众生,是从行中证理的。要找空,唯有在现前因缘的「有」中发现,这是大乘佛法偏废的地方。
 
所以心经不停在「心无罣碍」,进一步以菩提为导向,提出「波罗僧揭谛」╴╴大家都到彼岸,而非自我涅槃。菩萨「行深般若」的方法是不舍众生,是在全体中了悟空寂无生。因为众生是菩提的根,所以菩萨不急于自我的解脱,这对以解脱道为本的行者言,被认为是泥菩萨过江,但事实上菩萨并不同于一般学佛人,他们是必须能发大心,依「信忍」来行深般若的。这信忍就是在闻法的顿悟下,起普贤十大愿的「现前知见,起深信解」,一步一脚印不贪高地行去。另外,「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世间的苦是果不是因,无法逃避,菩萨深信因果,所以「无有恐怖」,但不是无视苦的事实,这也是信忍。
 
经过信忍的深信见解,佛子才真的进入佛法僧三宝的皈依,打开生命的领域:『以佛的出现世间之本怀为自皈依,以法的不生不灭、遍一切处为自皈依,以僧的心出家为自皈依。』自皈依是把以前依小我为取舍的观点,转向三宝的宏大宽广,能在依法、依众生的发心上坚定不舍,超越个人的得失是非,不因小事的成败而退缩信念。所以虽未解脱,却敢面对无边苦海,这都是皈依三宝而生起的力量。这力量在其他宗教也常见到,简单言就是起深信解的「宗教情怀」,这可以说是佛教徒(尤其是智慧型者)很欠缺的一环。
 
谁来关怀
非宗教狂热的宗教情怀,在出世间言为菩提心,出发点是对众生与佛教感恩图报的心。我们看佛教在印度、阿富罕等地灭亡,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已变成以基督教为主的局面,再看今天大陆佛教的怪现象,还有美国国内很多佛学社的消失,似乎这些都与我们无关,但事实不然。现代佛教徒不但需要正见,还需要感恩心、随喜心,才能和合共事。智慧型佛教徒常视愚痴众生为顽劣之徒,不堪受教,常忘了慈悲,加上强调自立为先,往往给自己怕是非、厌烦恼的性格一个可以弃舍宗教情怀的托词,甚至大谈「不可执着」,如此无形间便削减感恩心的生起,也走向自了。
 
众生的事本就是苦差事,怕烦恼就是怕境界、怕众生,于是也会怕承担,佛教的前途就缺乏关怀。大乘的问题不是在法,而是缺乏般若正见而不敢承担,加上有些弘法者各执自己法门最好,成为互不相容的山头。「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佛教徒的心志决定佛教的前途,尤其弘法者与出家众的导向,往往会决定众生的慧命,在各执己见中,佛教的量与质也偏废了。若久学遇到苦难考验时,拿不出本领而觉得「受骗」后,便认为大乘无用,这对佛教的振兴绝对是无益反害的。
 
依行证理是大乘菩萨循的道路,依修证果是小乘循的道路,前者是投入众生,后者是依教成道。亦即,大乘行是上求与下化同时进行,小乘是先自立后立他。问题是一般人都说:「我要先学会游泳,再谈救人。」所以未证果前,认为对众生事可以无愧地放舍。我们可以看到,在缺乏主动发心护教的情况下,甚至还认为护教是「放不下」的我爱,可以不需随喜,则再好的佛法,也无法救度世间。
 
佛教利生事业难上轨道,乃至整体道风无法提升,或是非不断,面对教界纠缠问题,只能大叹众生业力的可怕,自己却「清静不动」,更又说「这就是不会游泳,就想救人的结果。」如此未观照到自己深层的我执,却能隔岸观火地安心「修行」,这种超凡的忍力却不是菩萨可忍的。
 
面对不可忍,菩萨说「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以更坚毅的信忍为浮具,敢于「入海算沙」,不会逃避,更视所有的艰难为契入无生的助缘。在是非堆中,虽难免惹得一身腥,也视为折服我见的修行。「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儒家都有这见解,佛教徒为了众生与佛教,更应敢走上菩萨道。
 
宗教人格与复兴佛教
佛灭度前,是非问题都靠佛来裁决,有人早就知道出家众素质良莠不齐,佛走后必将引发教团问题,所以问佛以后谁来当大师?佛说「以戒为师」。若佛子有惭愧心,出家众有人格力,虽一时未得正法力的提升,是非问题也可化解。未得智慧的弘法者,必须以人格力来摄众,可惜现代出家众被信徒拉着跑,「市场」角度的取向,把有些出家众的道心从根俗化。当初印度时代本是因看不惯当时佛教的流弊,而有大乘的出现,那些人的精神与魄力都高人一等。到今天这种精神与魄力低落了,加上平常缺乏正念的修行,大乘已流于空谈,戒行也不振,以前一堆大禅师的风景,现又被小乘禅师与密宗上师取代,失魂的大乘,虽仍色泽鲜明,却没生气,于是相形中大乘就失去信徒们的信心。
 
印老因看到「诸佛皆在人间成佛」,继太虚大师后提倡人间佛教,强调现代佛教需要如善财童子的精神。他提出原始阿含的重要性,「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天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他表示「初期佛法的时代适应性,是不能充份表达释尊真谛的。初期大乘是菩萨道,不离佛法的解脱道╴╴般若,只是悲心要强些,多为众生着想,不急求速证而已。提倡纯粹的人菩萨法,即由人发菩萨心,以悲智普济一切有情,直趋无上正等菩提,应着重中期佛教,而脱落天化的倾向。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这提供我们复兴佛教明确的指导。
 
佛教也是依缘起以成事的,我们应随着时代作些突破。原始佛教要重视,大乘般若当弘传,后期佛教莫抹杀,集合各个长处才能再创新的局面。中国佛教一向以「如来藏」为尊,它曾开启中国禅宗的光辉,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称之,认为它是最究竟的教理。但印老认为「缘起性空」才是究竟的,把「法界圆觉」改成「真常唯心」。这一改,无形间把如来藏思想划入外道的「常见」中,让很多尊奉印老的人,不分好坏地排斥如来藏思想,看不到其中殊胜,损失可谓大矣。
 
论教理,缘起性空是大乘的高乘智慧,但人却偏向空了;论菩萨行,法界圆觉的「大有」(有空不二,故非梵我)正可以平衡偏空的问题,尤其众生是喜欢「有」与「简捷」的。强调法性的万古「如如」,确定「法住法位」不因人异,这种依果地出发的方式,让人先探诸佛的「庄严净土」,得大安心,仍不失为度众生的最好法门。又圆教「一多相容、小大相纳」的思想,让人体会整体的相关性,导向「莫以小善而不为,莫以小恶而为之」的正业,能「以戒为师」,再加上弘法者能正视到菩萨的发心,彼此互动关怀人间,佛教不难振兴。佛子不必一定要完成大事,但须在眼前因缘中尽力,若为个人解脱却忘记佛教、舍下众生,这不是皈依三宝佛弟子的正行。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大乘圆教的「同登华藏、共入毗庐」不是梦想、压力或愿力,而是在当下间依人格与智慧,一步一脚印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