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陈兵教授:修行者异常心理调治(节选)


   日期:2024/11/25 0: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行者异常心理调治(节选)

学佛者及其他宗教、气功的修炼者,追求超越现实的信仰,着意调制身心,因知见上的偏差、缺乏明师指导、外缘干扰、信仰修行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等原因,有时会导致种种异常心理、变态心理,轻则形成人格障碍及神经质,重则成精神病,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厌世

观察世间苦空无常,人身不净,以期超出世间,是佛教尤其是小乘禅的突出特质。就其超出生死轮回的宗教趋求而言,其效果可谓昭著。但修习佛法尤其小乘禅及大乘净土法门等,若把握不当,也可能使人消极厌世,一味遁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社会和周围的其他人格格不入,对现实看不惯,失去社会责任心,难以与社会合拍,难以与普通人乃至家人和谐相处,因此使自己心理失衡,性格乖僻,悲观忧郁,或导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甚而以自杀了结。《杂阿含》卷十三第324经、卷二九第809经载:有佛弟子厌患身体而自杀,或请求别人杀死自己。《楞严经》卷九说修三摩地未出受阴境者,可能会极其悲观厌世,可能着“常忧愁魔”而自杀,或逃入山林避世:

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

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和强烈的刺激,与佛教清净无为、了生死出世间之旨多相矛盾,对着意清净自心、断除烦恼的传统型佛教徒来说,往往形成巨大压力,制造出欲断烦恼而不得断的烦恼,从而厌世,厌烦俗事和俗人,或因处理不好修行与学习、工作、家庭的关系,难于承担现实生活和家庭、社会的压力而苦恼。在今天的佛教徒中,这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严重者酿成抑郁症。佛教徒尤其是中国传统佛教徒,极其重视了生死,“然而,面对生死问题,许多信众并未真正了解透彻,不知生死的根源是什么,更缺乏向上的广大悲愿来入世度人,利济生生不已的无数众生。因此,就生死大事这一问题,往往都表现为消极的、自私的、情感性的与悲哀的态度,少有积极向上的、普被天下的,用理智观察及乐观的心态来面对生死和善用生死。”为求死得好,却往往被生所困所累,对家庭、社会、工作、学习、寺院、自己的身体乃至佛教弘法事业没有兴趣。此类表现,成为佛教被世人误解、冷淡、攻击的重要原因。

其实,这都是对佛法缺乏正确理解所致。佛教对此并不乏对治之道,如修十六特胜观、佛身观等,观想悦意境物,就有对治修不净观引起之弊端的特效。修四无量心观和大乘的菩提心、禅宗之禅、密乘的本尊法等,为对治厌世病的良药。按大乘教义,世间、出世间本来不二,出世间、了生死、成就佛果,必须在深入世间济世度人中去实现,大乘要求菩萨行者要不畏生死,不得逃世遁世,厌弃众生,须以主动的姿态、深厚的慈悲心,深入世间,走进众生中去,作众生的良友,力修六度四摄,带动众生共趋菩提道。《坛经》偈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反对枯坐,在日常生活、出坡劳动中参禅悟道,是中国禅宗的优良传统,唐魏府老洞华严禅师示众: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所作所为处,举心动念又不是也。

庞蕴居士偈谓“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大慧宗杲禅师教人:

但于日用应缘处不昧,则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何者为应缘处?喜时怒时,判断公事时,与宾客相酬酢时,与妻子聚会时,心思善恶时,触境遇缘时,皆是喷地一发时节。

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以是开悟的机缘。他举当朝李文利、杨亿、张商英三位高官在富贵丛中参禅彻悟的例证说:

又何尝要去妻孥、罢官职、咬菜根,苦行劣志,避嚣求寂,然后入枯禅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

当今佛教界弘扬的以发达人生为本的人间佛教,更从对厌离人间现实生活的批判出发,将佛法现代生活化,教人以报恩心、欢喜心、奉献心快乐地生活,与人方便,给人欢喜,关心现实人生的建设,提供了针治修行者难以入世的良方。

《心灵幽径——冥想的自我疗法》说:美国佛教徒的修行,已从效仿东方人传统的浪漫返回现实生活,认识到修行需要先结束将修行与现实分裂的观念,了解我们想逃避、想推却的任何事物,最后都必须包括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没有一件可以遗漏掉。首先必须在家庭生活中修行,学会爱与尊重、无私:

神圣总是在我们眼前,家庭生活和孩子是一座美妙的殿堂,孩子也能成为我们绝佳的老师,他们教导我们无私及放弃,他们一再让我们面对目前的情况。

二、封闭心理及人际关系障碍

封闭心理,只以被僵化了的传统佛教思想观念为真理,不愿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和新潮人物看不惯,与不信仰佛教的人谈不拢,不愿与之交往,在家庭中因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特殊,与不信佛教的家人不能和谐相处,导致矛盾冲突;在单位和团体中与别人格格不入,缺乏朋友,自己也感到寂寞孤单,只有退缩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长期如此,可能导致自我封闭,成为分裂样人格障碍,行为怪癖、偏执,孤独、隐退,对人对事缺乏热情,对可能激发感情的事物尽量躲避,漠不关心,给人以自大、孤僻、超然、离群之感。或者害怕人际交往,患社交恐惧症。修小乘法及对佛法的理解偏于出世间一面者,容易导致这种倾向。

治疗:应全面理解佛法出世间和入世间的不二性,明白无常、不断变化翻新,乃是法性之本然,应以开放的心态,理智地对待新思想、新事物,即使不能苟同,也应平静地去看待,去包容。应知晓主动地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与众生和谐相处,尽量带动、帮助他们弃恶行善,修学佛法,是佛陀教导弟子应尽的责任。大乘更要求修菩萨道者以“同体大悲”和报恩心关怀一切众生,作众生“不请之友”,利益众生,为众生服务,事众生如事佛、“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无量寿经》),乃至代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只要自己以热心去关怀别人、以平等心尊重别人,为别人着想,关切周围人的心事,以菩萨“利乐有情”的精神去与人相处,人际关系自然会融洽,会受到别人的关怀、尊重、爱戴,自己也会从人情温暖中吸收到精神营养。《西藏医心术》说得好:当我们把自己延伸到别人身上时,自我的僵硬性就会融化:

如果我们尊敬和关怀别人甚于自己,那就是佛教修行的中心,也是一种会自然地带给我们更多力量和开放性的态度。

虽然修行的终极目标是解脱对于心外物的依赖,但佛教认为参与世间是真实之道上的正面修持方式。所谓参与世间,包括服务别人、创立帮助别人的组织和机构、提供保护、布施、祷告、给予尊敬。

掌握社交技能的要点,是明察、体会别人的心,或曰“觉他”(清醒觉知他人的心意),当代西方著名禅师高文(Goleman•D•)在《情绪智商》一书中将此与自觉相提并论。

三、情绪过激与心理变态

以净化烦恼妄心为主旨的佛法,在修习过程中必然会引起情绪、心境的种种变化,若把握不当,或有强因强缘障碍,可能导致某种情绪过激乃至心理变态。如修习不净观,由厌恶异性,可能导致同XING恋癖、恋物癖等性心理变态,佛教律藏中便载有多起僧尼性心理变态的事例;观想死(死想)、无常可能导致对死亡的极度畏惧,忧虑不安;修习慈悲观可能导致变态的慈悲,修习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可能导致过度激动欢喜和不理智的施舍心;修习无我观可能陷入自我丧失的迷雾而惶惶不安;耽着于禅定的喜乐可能因喜乐失控而导致精神病。《小止观》卷下说,即便是禅定中的善根发相,也都有邪正之分,忽然无端欢喜躁动、忧愁悲伤、快乐兴奋等,皆邪,若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导致禅病。

若修禅入较深的定而不能正确处理所发生的心理变化,则发生心理变态、人格异常的情况更为严重。《楞严经》卷九所列入受阴境可能发生的十种魔事中,便有过悲、过喜、过勇、过爱、过慢而成病者。过悲者,发病态的怜悯心,“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悯,不觉流泪”。若不理解此属“功用抑摧过越”(抑心过度)所致,自认为得道,便会有悲魔入心,“见人则悲,啼泣无限”,成抑郁型精神病。过喜者,“心中欢悦,不能自止”,若不知这种境界属“轻安无慧自禁”,不加调制,则有好喜乐魔入心,“见人则笑,于衢路旁,自歌自舞”,成兴奋型精神病。过勇者,“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自觉一念即可成佛,若不知这种境界属“功用陵率过越”(对所证境界的过高误认)而自以为得道,便会有狂魔入心,“见人则夸,我慢无比”,成狂妄型精神病。过爱者,“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若不能正确对待,即成色情狂,破戒行YIN,纵欲无度。

经中所列种种着魔而情绪过激、心理变态的症状,在今日的修行者中并不难发现,严重者成为疯癫。对此类弊病,佛书中颇多对治方法。四念住观中的受念住,要求对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清明的觉知,若发现有不正常,应及时识破,认清病因,以相应的方法自我调节,尤其是以人法二空的正见观照诸受本空,使心情归于平静。唯识学的种现互生说,甚有助于明察情绪变化的来龙去脉。萧平实《禅——悟前与悟后》下册说中阴魔而发狂,自谓我是某佛菩萨者,救治方法有三:1、送医院服用镇静剂,令处昏沉睡眠中。2、亲属每天拜求佛菩萨,持楞严、大悲、大宝楼阁等咒,咒水令饮。3、请其师开示五蕴虚幻无我,无果可证。

从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修行者尤其是修禅定者情绪过激不可控制,与自己潜意识中压抑积淀的欲望、情绪及心理创伤有关,需要以挖掘、认知、排泄的方法予以治疗,否则容易形成难以克服的障碍。有些困难的体验最终会证明是疏通性的、有益的。荣格在《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中指出,“人一旦照耀到无意识的领域,他也就立即踏入了朦胧不明的个人无意识范围”(禅宗人谓之“黑漆桶”),禅修者一般想躲避这黑暗的一隅,如果这样,他就不可能达成瑜伽预期的功能。《心灵幽径——冥想的自我疗法》说,身心上不断出现的固执访客(经验),表示它需求得到更深入完整的注意,可以看作某件未完成的事。每个魔障皆是精神的病变,出于恐惧。感觉出它的另一个领域(带它出现的力量),研究、接受、了解、宽恕。不可挣扎和命令,而需接纳与悲悯,从心中开放,注意结的每一层次。

四、神经质的罪疚感

或因犯了某戒,或因吃肉、饮酒、杀死蚊子蟑螂之类害虫,或因做错了事,为必将遭到报应、堕入三恶道或不能往生净土而惶恐不安,患所谓“报应恐惧症”,是佛教徒中比较多见的现象。这种人往往陷入信仰与人欲、现实生活与佛教信条的冲突,感到自己罪业深重,丧失自信心,没有了希望,萎靡不振,心事重重,严重者失去生活下去的意愿。

佛陀确以犯戒堕三恶道,破戒比丘如断头、如死狗、如畜生、如木头、为佛法贼等言句警示弟子,令其对破戒作恶生巨大的畏惧心,《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云:

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

其旨趣,在教人警惕,严格管束自己,止恶修善,所谓“畏而不犯,终吉无忧”。但犯戒及有过错后背上思想包袱,恐惧忧愁,则更是重增过错。按佛法,真有过错,即便是犯了戒,也非绝无希望,可以忏悔之水,洗涤罪业过错之心垢,迅速放卸包袱。佛经中多处强调,诚心悔过,有消灭罪障的巨大作用。如《增一阿含经•马血天子品》佛言: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轻薄,日悔无懈怠,罪根永已拔。

佛陀一方面制定戒律,一方面又设有犯戒后忏悔还得清净的方法。《大智度论》卷四六云:

戒律中戒虽复即细微,忏悔则清净。

经中说,昔有比丘破重戒,由观佛眉间白毫相殷重忏悔,即得清净,后来成佛,即今勇施佛。《永嘉证道歌》因说: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西藏医心术》警告修行者:千万不要把心住在能障碍心灵净化的罪恶感上,应常训练注意自己的善心和进步,为之欣慰,以本来清净见把一切看作是圆满、清净、和平、喜悦、觉悟的,多吸收正面的力量。可以将罪恶感观想为心中的黑暗、乌云或迷雾,想象力量来源(佛)发出明亮的光束,将之驱除,感受它空的本质。宁玛派修行注重用把一切都看作清净圆满的本来清净见,对人生的每一个情境保持正面的态度,深深感觉心性正面的力量,以此为转化习气的妙法。

医治包袱内疚的最佳方法,是即过错及悔疚之心观实相的实相忏悔。《维摩经•弟子品》说:有二比丘犯戒,自以为耻,佛十大弟子中持律第一的优波离告之以依律制忏悔之法,被维摩诘居士批评为“重增其罪”,谓“当直除灭,勿扰其心”。直接除灭的方法,是直观罪之实体(罪性)本空,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

罪业和能造罪业的心,皆没有实体,念念灭尽,同于真如,本来解脱,如是观察,罪业与过错及心理包袱自然彻底消灭。如此方是真正持戒。《永嘉证道歌》云: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摘自 慧恩期刊 第十二期 佛法与心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