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通论》辨方便与僧制


   日期:2024/8/4 0: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辨方便与僧制
  不畏圣言,天下无是非,当前之纠谬不能,遂亦无希望于后日,而教之危险何可胜言?渐既非比丘,亦未从政,又不与闻近时法事。然数十年读书,是非则昭然明白,本其所知陈于当世,俾有不克匡正于现在者,必将有救于未来。世尊之遗嘱云何?沦胥之悲愿云何?此固可已于一言乎?故前于僧人藉佛教会名义请预国选事,尝据出家根本僧制以斥之。乃有谓是考据家言耳,有谓是不知方便之言耳,又谓是偏于小乘不适潮流之言耳。而佛教报章竞载诸文于其篇首不以为异,以是知是非将淆乱于天下,乃不能已于言。夫圣言遗嘱,但为供考据家资料,斯言也吾不欲辨。若夫居革命时代而不知方便、不适潮流,其颠倒是非,动人听闻者,非善巧绝伦乎?惟其善巧,斯又非辨之不可者也。初辨明方便,凡四:
  一、团体创制之为方便也。
  究竟为方便(《华严》、《般若》皆有此义)。佛之知见为方便,一切智智为方便(《法华》有此义)。方便者,佛法之极诣,非证果人,不足以言此。是故,用方便于团体者,惟佛乃能。释迦牟尼于一灯明国,以菩萨为僧,而于娑婆此土观众生根器下劣,无堪任能,于是大行方便,于此娑婆国土,唯以声闻为僧(《大智度论》)。以是佛法住持,乃住持于声闻也(《瑜伽师地论》)。佛法住持于声闻,是团体方便佛为已施于娑婆世界,乌容于方便之余更用方便耶?今僧人请预国选,非个人权宜之举,乃团体变制之为。夫全体变制,此何如事?初不闻咨于四众,访于有知,讨论研求至再至三,先事长时审择所处。但忽尔报载劝人热烈参加,忽尔报载政府已准所请。迨至大义相绳,乃曰是行方便。呜呼!方便云乎哉?古德以个人方便益以团体,今人乃以团体方便益以个人,是之谓以劫夺之手段,行变制之妄为,方便云乎哉?
  二、利物利人之为方便也。
  中国内地,僧尼约略总在百万之数,其能知大法、办悲智、堪住持、称比丘不愧者,诚寡若晨星。其大多数皆游手好闲,晨夕坐食,诚国家一大蠹虫,但有无穷之害,而无一毫之利者。此如不整理、不严拣,诚为革命时之一大遗憾。说者如具方便之心,应思此百万之众如何俾以利国利民,不应但参加国选即以为利国利民也。渐以为,应于百万众中精细严察,朝取一人拔其尤,暮取一人拔其尤,如是精严,至多不过数百人。夫以数百人较四万万民众,不啻九牛之一毛,以是从国家乞舍,如奘师乞太宗舍基师之例,以为专作住持大教之用,以为教团真正比丘真实宏教之用,以其清净慈悲、超然无诤,为诸大夫国人所矜式。国家万无沮尼之理。盖所舍之民少,而所得利国之益大故耳。其余游民,则俾复公民之位,因以作其真正公民之事,若士、若农、若工、若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则国家岁省百万众之耗食,岁收百万众之力作,夫然后乃得谓之为方便也。今置此不图,乃轻率徒众参加国选,谓为方便,方便云乎哉?在国家,未受公民之实,仍为弃民;在教团,骤受公民之名,翻碍规法;进既不能补于国,退复不能安于团,疚心盲目,未之思耳。狼狈一至于此,方便云乎哉?
  三、各族现身之为方便也。
  佛法之住持声闻者,其事云何耶?被袈裟,住兰若,不婚宦,不与俗事而住持也,如是谓之比丘。白衣廛閈,婚宦务俗,如是谓之公民。各以其类,不可混淆,淆则非驴非马,不可显类。故比丘变相,以无其类而佛教以亡。夫佛化群类现群类身,观音三十二应,亦各以其类而现其身。弥勒住睹史天,即亦现其天身。菩萨十王大业,初地现转轮圣王身,乃至十地现摩醯首罗身,皆不以本身,皆同所化之身。此固善权方便,不欲众生发生疑窦故也。说者果具方便真心,以其高等以视团众,则应劝其舍比丘身,现公民身,以救世行化也。以其卑等以视团众,则应核其不足作比丘身,但可还其公民身,以各从其类之实也。乃说者以袈裟比丘之身,出而为白衣公民之身,一身跨两头以为方便,方便云乎哉?夫公民为在家人,比丘已舍家而出家,今复为公民,是又舍出家而反俗为在家人也。藉曰不然,则又是骑墙蝙蝠,混沌穷奇,世无其类,立足何依?善巧之谓方便,拙笨至是,方便云乎哉?
  四、引外入内之为方便也。
  出家菩萨行四摄法,法有同事一条,非方便之证欤?然四摄之所谓摄者,由世间之外摄之入佛教之内也。比丘参加国选,由出世之内舍之入世间之外也。四摄之同行,正导之不入而诱掖之,诱掖之不入而钩牵之,钩牵之不入而同化之。必目的之是达,一切手段之不择,是何诚挚,是何善巧,是何悲智,故曰方便行也。比丘参加国选,问何目的之是达,而唯手段之不择?诚挚善巧悲智之谓何?应于此判曰:引外入内是方便行,舍内趋外是慕膻行。今说者于比丘参加国选之慕膻行,乃竟误为方便行,方便云乎哉?曲当其情耶,除却不以规矩无一合语,方便云乎哉?
  次辨明僧制,凡四:
  一、出家者应行头陀,居兰若也。
  声闻弟子少欲少事,此无论矣。即以出家菩萨而言,应学应行,亦详见龙树、无著、寂天诸家同据之《宝积·郁伽长者会》。此经云:出家菩萨应作是念,我今应住于四圣种,乐行头陀。又云:出家菩萨见十利故,终不舍于阿练儿处即阿兰若。可知头陀兰若,固出家者所应行也。出家何事?学佛而已,自学未成,安能度众?(此义详龙树《十住婆沙》卷一。)故如救头然,专精三学,一念而不可懈。行戒在头陀,则龙树之言也(《十住婆沙》卷十四)。修定先兰若,则寂天之说也(《集菩萨学论》卷十三、十四)。出家菩萨为利他故,固可广受施衬,亦可听法化生伽蓝入众。然根本之行,不能废头陀兰若。勤行自度,即为度他,超凡入圣,造端于是。龙树大士不厌反复说为出家不共之行,其意深长,可思也见《十住婆沙》。我佛在世,游行宏化,不遑宁处,乞食露宿,时见经文。竹园、祗洹之精舍,集众说法地,非常住也。后世僧制日坏,养尊处优,习于喧杂,故一闻头陀兰若,辄目为遗世绝俗,至举迦叶头陀第一之说相难,一若此非余人所得行者,何见之陋也。今出家者皆貌为菩萨受梵网戒矣,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非《梵网》明文耶?岂并此亦可忘之耶?
  二、出家者不应参预世事,又不应为名利亲近国王宰官也。
  出家菩萨之异于在家者,以其无有摄受父母亲属,营农商估事王业等种种艰辛遽务忧苦也(见《瑜伽》卷四十七)。出家菩萨必免此摄受俗事者,出入聚落,则见闻声色诸根难摄,发起三毒,六度心薄。又与白衣从事,则利养垢染发起烦恼,弱者不能以思力制心,或死或恼,或舍戒还俗也(《十住婆沙》卷六)。是故佛于《大涅槃经》中最后说戒:比丘不应畜财奴役、种植市易、谈说俗事,又不应亲近国王大臣。此等经律所制,皆是如来所说(经卷七)。又说息世讥嫌戒,不作贩卖田宅种植,不畜财物,不观军阵,不作王家使命,乃至菩萨坚持是戒与重戒等(经卷十一)。又说声闻弟子如修集在家世俗之事,又以称誉亲近国王王子,受使邻国通致信命,如是之人,皆魔眷属,非佛弟子(经卷二十六)。由是可见,出家不与世事,不亲国王宰官,声闻固不必论,即出家菩萨,亦悬为厉禁。诚以出家务俗必招讥嫌,既妨修道之专精,复失俗众之信奉。此非自度度他之道,亦非住持大法之要也。佛嘱护法有国王宰官,但必国王宰官之自来亲附,非以僧徒趋奉为合法也。赞宁有言:末代垢重,情移奉身,罕闻为教而亲近国王大臣者(《僧史略》卷中)。自昔已然,于今为烈,彼奔走权贵,自许国师之流,心地龌龊甚矣,岂可以为教亲近解之乎?且稽之佛传,佛在世时,教化国王宰官,绝少亲赴。说法或不废王法正论,亦所以引俗入道,而与干政有别。如为禹舍大臣说跋祗国七事难胜,同时以此喻诫弟子,有种种增长出家七法,不预世事、应居兰若,皆在其数见(《长阿含》卷二)。说者乃引七事为出家参预俗务之证,可谓适得其反也。佛法东流,侧重王护,历代君王乃得以专制YIN威,种种矫作,多不可为法。有如罗什之依凉、秦,一再毁戒,莲华泥污,衔憾终身(《高僧卷》卷二)。乃至玄奘,便殿周旋,内宫就译,亦违本怀(《奘传》卷九,表请入少林寺翻译,可见一班)。至于译场限制,难尽译家之能事,尤难胜论。今者国体已更,教法自主,乃不惜曲解史实,以求引僧入俗,大谬矣!
  三、出家者不应服官,不应与考也。
  出家沙门,宏道利物,敝屣王侯,故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六代而还,沙门不礼王者,论议不绝。此非吝于一拜,乃所以重佛法、护僧制,根本壁垒未可弃也。不居其实,即不受其名,故世俗爵秩亦未应施之方外。然南北朝因设僧官,弊端渐启,帝王专制必鄙视僧徒,如卿相而后已。降至宋代,译场诸僧,俯首称臣,一无异辞,而僧格扫地以尽。然此犹止于虚秩也,乃若慧琳因宋文之幸,窃参机要,贿赂相继,孔顗叹为黑衣宰相,冠履倒置(《南史》卷七十八),此正深恶其不伦也。今之说者,乃欲举此为僧徒楷模,可谓辱尽佛法矣。赞宁撰《僧史略》,摭取史实以资谈助,不必尽为典据。然其言曰:朝廷行爵,释子竞官,官阶勿尽,贪爱无满,胡不养其妻子跪拜君亲?有识者于此无取焉(《僧史略》卷下)。此诚快论也。一念之贪,非尽驱僧徒返俗不止,亦非返俗不能尽其官兴也。说者知引赞宁之书,而不知赞宁之意,岂非大惑哉!至于国家考试制度,乃为干禄从公技术人员而设,僧徒不赴考,宜也。必以旧日考试度僧相附会,彼亦秕政,不足为训。出家受戒,广律本有专章,简别严净,而皆由僧团自主其事,不可以假手俗吏也。今之僧徒,淆杂浮滥,究其病源,即在不依律实行,故至为逋逃薮为卑田院,不可收拾,岂有关于考试哉?又岂足为参预俗事之藉口哉?
  四、出家参政,大违戒律,亦有碍世法也。
  出家离俗,自有其根本律仪,今三坛誓受,十方证明者,犹古之法,即所行持,亦必期古之人,不得藉口时代潮流,而自丧其信守。《梵网》有言:正见经律,皆应受持。则如前举《宝积》、《涅槃》诸经者,岂复有丝毫可以参政之余地?必一切不顾,戒可毁,经可焚,俗事不可不为。是不但自丧其僧格,抑亦无人格之尤也,何待他人剥夺之哉?且即就参选事论,国法以公民平等而不简僧徒,与佛法放弃俗利而专志道业,两不相强,本无所碍也。今之热中者,不仅欲参选,且必欲获选,故僧徒例同普通公民,本属区域选举之类。一二黠者乃不惜利用佛教会,欲附会于职业团体。然国选名额早经规定,职业团体亦已列举,无所谓佛教会员也。僧徒必欲于其间分一杯羹,势非枉法不止,此所谓大碍世法也。至于蒙藏僧徒,所奉之教乃显密杂参,非尽出之释迦教,史实学理皆有可考。日本、暹罗之佛徒,以在家形式而干政,亦非此所论。但此数地,教非常轨,有待我先进,纠谬绳愆,导之正路,非可盲从颠倒所事也。说者藉口,又何足取哉!
  (1936)
  (选自《内学杂著》上,《欧阳竟无先生内外学》第十一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欧阳竟无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欧阳竟无居士)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附:亲教师欧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八编《人物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八编《人物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七编《论儒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六编《儒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