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日期:2024/7/6 16: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一  绪  说
  佛法不仅说明世间的生死流转,同时还要说明解决生死的涅槃解脱。由生死而入涅槃,由系缚而得解脱,唯一无二的办法,就是如何修圣道。众生所以在世间受生死,缘于业的动力之所牵引,而所以造种种的有漏业,实由烦恼在那儿所驱使。以佛法修圣道,就是击破烦恼,不让烦恼在身心中,采取不友好的活动,以致构成非理性的行为。佛法值得我人学习,原因在他不仅告诉我们生死极可厌患,而尤在他告诉我们一套完整的解脱生死方法。
  有情生死在现实世间不断相续中,形成一股不息奔放的生命洪流,其状态犹如大海中的波浪,一个接著一个的,前后起灭不停,假定未来生命不再生起,是即显示你已趣入解脱。但未到达这个程度,吾人这一生命结束后,未来生命必还接踵而来。修学佛法的圣道,就是要在生命洪流中,筑起一道坚厚的不再有漏的高坝,生命之流自然从此截断!但这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断烦恼,因为烦恼未断,其阴影笼罩著吾人的善心善行,始终不能成为无漏。譬如小水长流那样的,终还有穿漏的一天,继续在生死中流。所以佛法行者,如何修学圣道,成为重要的一个璟节。
  烦恼对于有情影响这样重大,在未说如何修圣道前,先说一说烦恼是什么。烦恼,不管说为八万四千,或者说为如尘若沙,但最主要的不外缠与随眠两者。在有部说,此二烦恼,足一体的异名,换句话说,缠就是随眠,随眠就是缠。从它的体性看,虽则是如此,从它的功用说,亦不无宽狭之别,就是缠的范围宽于随眠。不过由于它们体性无别,二者皆是心所,皆与心识相应。有时吾人的烦恼不起,由于不相应行“得”的力量,合烦恼仍属有情,随顺有情,不离有情。是以在还没有运用无漏圣道伏断烦恼之前,烦恼总是在吾人身心中发生活动作用的。
  可是大众系的学者,作著相反的看法,认为随眠不是缠,缠亦不足随眠,二者各有它的自体。正因它们各有自体,所以为心所法的缠虽与心相应,但非心所法的随眠则不与心相应。他们视此两者的主要差别:“随眠定潜在的种子,缠是依彼而起的现行”。婆沙卷第六十对这有明显的交代说:“缠从随眠生”。是以吾人有时虽不起诸烦恼活动,但仍是个苦恼凡夫不是解脱圣者,原因就是随眠仍潜于身心内在,还没有予以断除,有时缠又依于随眠而起活动,吾人则又为烦恼所困!由此证知众生于生死中流转不息,实由随眠烦恼在作怪,怎能不依圣道予以扑灭?
  二  有部系之圣道说
  世间凡夫所有时这个现实生命体,谁都知道是属有漏的,于此有漏生命体中,怎样使无漏圣道现前,实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依有部系的思想说,要使无漏圣道在有漏身心中现前,并不是怎样困难的事,因为无漏圣法,在未来诸法中,老早就已存在,所以没有现前,由于缺乏缘引,如果有缘引发,本已存在的无漏法,立刻就可现前。此可引生无漏圣法的因缘是什么?就是通常所说的闻思修三有漏慧,从闻而思,徙思而修,如是三有漏慧具足,无漏圣法就会为之引生起来。
  不过兑道之前,在凡夫身心上,从来不曾有过无漏现行,所以虽以有漏慧为缘,引生未来无漏法来现在,但最初一念的无漏圣法,是没有其同类因的。前念是无漏道,后念亦无漏道,前后念皆是无漏,可说后念以前念为同类因。但最初一念的无漏道生起,望于其前的一念有漏心,二者不是同类,所以初生的一念无漏圣道,虽有它的相应因及俱有因,但决不承认有同类因。在此我们还要知道的,就是初念无漏法,虽也有其因缘,可是像这样的因缘,与无漏种子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在有部系的思想中,决不承认有无漏种子的存在。
  可是从有部分出的经量本计,亦即前说的说转部,据宗轮论叙共主张说:“异生位中亦有圣法”。这与有部所说异生中没有圣法的思想,完全是相反的。经部本计既认为异生位中具有圣法,可以想见他是具有无漏种子思想的,而且这个无漏种子,不是后天熏习成的,而是本来就是有的,亦即所谓本具的。所以窥基大师在异部宗轮论里,说这圣法,“即无漏种法尔成就”。不过这个法尔成就的无漏种子,只是潜然的存在,且为有漏所隐覆的,在凡夫的身心上,从来没有现行过,如欲使它发生现行的作用,还得依于佛法修学一番!
  至于经量末计,说法又有不同。顺正理论卷第六八引其说:“此心心所,虽为无漏种,而体非无漏。犹如木等非火等性,谓如此间木为火性,地为金性,而不可说木是火性,地是金性。如是异生心及心所,虽是无漏种而体非无漏”。如木是火的种子,但不能说木就是火的自性。为什么?要知木中虽有火,但要钻的工夫到家,火才会从木中冒出,可以证知。木与火是如此,地与金亦复然。所以心心所法,有无漏种固不错,但并非就是无漏,必要假以修行的力量,断除染污的惑染,才能完成无漏道。如乳转变为酪,但乳不是酪,酪亦不是乳,其理是一样的。
  行者所修的圣道,是有为还是无为,在学派问亦足有诤论的。但在有部学者,肯定的认为圣道是有为的,不过是无漏有为而已。如其对于四谛的分析:苦集二谛属于有漏有为,道谛属于无漏有为,灭谛则属无漏无为。所谓有为是有所造作义,圣道必须修习,才能达到圆满,证明有所修为的道谛,是有为法。如是有为的道谛,为什么又说为无漏子因为行者所修的种种道,不论是属于那一种的,不但不会与诸烦恼随顺增长,而且正是对治烦恼予以彻底扑灭的,当然不是有漏而为无漏。所以无漏圣道的修学者,果能将烦恼予以扑灭,就不会再在三有中漂流!
  要想断惑证真,必有赖于修道,但所谓修道者,主要是观四谛,将这观行成功,就断一切见惑,而证入于见道。但是对此四谛的现观,是渐观抑顿观,学者间同样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学者坚决的主张四谛渐现观,就是次第现前如实观察上下界中的四圣谛理。经中曾说:“若人见世间集即灭无见,见世间灭即灭有见。当知集灭二相各异”。同时行者对四圣谛决定分别:什么是苦?什么是苦因?什么是苦灭?什么是苦灭道?既是这样的决定分别,证知足次第现观,不足一时顿现观的。假定于一心中顿观四谛,怎么会得如是决定分别?
  佛曾说有一部转*轮经,而是每个佛弟子所共同读诵的,就曾清楚的说现观中别观四谛。如苦圣谛是先从所未听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又集圣谛亦是先从所未听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共减圣谛亦是先从所未听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还有道谛亦足先从所未听闻过的法,现在应当对它作如法合理的思惟。像这样的渐次现观四圣谛理,行者虽不能知日日所要涤除的有漏,但若真正能够这样常常的修习,终归会有得尽诸漏的一天。所以有部认为自己所说的渐现观,足不违于如来教理的。
  顺正理论卷第六十二说:“如足次第有十六心,总说名为圣谛现观,以于三界四圣谛境,次第现前如实观察”。经过足这样的:如先缘于欲界的苦圣谛境,有苦法忍及苦法智的生起,如足复于法智无间,总缘上二界的苦圣谛境,有类智忍生,名苦类智忍,此忍无间即缘此境,有类智生,名苦类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所以名为法智,此后境智与前相似,所以得为类名。缘欲界及上二界的苦谛,有这样的四心生起,缘其余的集灭道三谛,同样的各有这样的四心生起。总说一句,缘一一谛,有四心生,所以次第有十六心,而这是渐次现观的,不是同时顿观的。
  佛在善授经中对一个长者说:“于四圣谛非顿现观必渐现观”,这更证明了渐现观是最契合于圣教的。当知行者对于四谛的观察,如观苦圣谛,定要将之现观成功,了解苦之所以为苦的真相,然后才可进一步的现观集谛,如对苦谛没有现观成功,决不容许就去现观集谛的,乃至对于减圣谛的现观,同样是要将之现观成功,了解灭圣谛究竟是怎么一同事,然后才可进一步的现观道谛,如对灭谛没有现观成功,当亦不容就去现观道谛。同时经中佛亲口说:“渐次见谛,如人登梯,次第而上”。又有经说:“利智慧人渐舍诸恶,如链金师能离身垢”。
  如上所引各个圣教,分明显示渐现观的,几为佛子不可不信,设有以为这些经典,不是我们所读诵的,我们不能接受这个敌证,在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要知我们所引的圣教,不但不违其余的教典,亦复不违诸法的法性,所以对这圣教不可诽拨,应当诚谛接受读诵此经。以圣教及正理证成渐现观,固然不无它的道理,但为什么如是次第的现观四谛?三这是就四谛的粗细而如此次第的:四谛中的苦谛最粗,所以先观,渐次乃至道谛最细,所以后观。如学射箭,最初必然的先习射粗大的东西,学习纯熟了,然后就可射细小如毛端了,所以如是次第现观”。
  有部既是这样的主张渐次现观,对于大众部所说的顿现观,不能没有一个合理的交代。在有部看来,大众者说顿,于道理上没有什么说不过去的,因所谓谛现观,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见、缘、事的三种现观的。什么叫做见现观?正理六三说:“唯无漏慧于诸谛境,如实觉了名见现观,是即由见分明显前,如实而观四谛境义”。以见现观说,一定是渐观诸谛相貌的差别,因为一见,在道理上,不容有多行相的,随于它们的自相,一一谛中,佛陀清楚的说是各各见的。正理六三引契经说:“正见云何?谓圣出世无漏无取,广说乃至。诸圣弟子,以苦行相思惟于苦,以集行相思惟于集,以灭行相思惟于灭,以道行相思惟于道。无漏作意相应择法,一见理无非一行相,故必无有别相谛中,随其自相俱时见理”。从这看来,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属于渐现观,绝对不得说为顿现观。假定有人认为以一非我行相顿观四谛,那就不应说这是无漏慧,因无漏慧于诸谛中,一一别观方得名为见谛。设或不是这样的话,那就应说以非我行相思惟苦等,不应当说以苦等行相思惟苦等。正因见现观于四圣谛的一一自相,是各各现见的,不能顿时俱见,所以是渐现观非顿现观,若有将见现观说之为顿,那必然是不合道理的。
  见现观固然是渐非顿的,缘现观同样是渐非顿的。所谓缘现观,是缘于境的。如是四圣谛的烦恼,各别有它们的不同,现观当亦如它是有差别的。比方迷于苦境有我执生,那就唯有于现观中缘此我执,悟达此生的非我行相,就可对治实有的我执,并不需要顿观诸法无我,若顿总观诸法无我,怎么还能于四圣谛别别了知?当知“爱真有因,灭真寂静,道真出离,若不了知如是等相,何名见谛”?假定现观灭道二圣谛,犹如苦的行相,那就应该称为邪智,怎么可以称为如实知?所以但缘苦谛为非我行相,就可名为现观,并不足缘于一切才名现观。再者,若在见苦谛的时候,就已断除迷道等的烦恼,为什么修道所断的烦恼不能断除?若说见苦谛时亦能断修所断惑,是则于苦得现观的时候,应于一切所作已办!但事实上是不容许这样的,所以在道理上不可这样讲。设或有说要不断的修能对治道,方能渐次的断除修所断的烦恼,并不是对治顿起可名数修,那就亦应要有悟解道谛等的正见,方能永断迷于道谛等的烦恼,并不是体解苦圣谛的时候,可以说为体解道圣谛等,足则在见苦圣谛时,怎么能断迷道圣谛等的烦恼?这样一层一层的分析下来,证知缘现观亦属于渐的,绝对不可把它看成顿现观。
  见现观与缘现观,虽说都是渐的,但事现观不妨说为顿。为什么事现观是顿而没有问题?因于苦谛得现观时,亦能具于其余的三谛事:谓初观见苦圣谛时,能够断除苦圣谛下所具有的集谛烦恼,能够证得苦圣谛下所当有的灭谛择灭,能在苦圣谛下生起对治道来名为修道。“如是在现观见苦的阶段,于集、减、道,也有断、证、修习的力用,所以事现观是顿的”。说事现观为顿观,有部不但不反对,反而认为应赞言善,就是最好不过的。如说见、缘二现观亦是顿观,那就应该严格的予以否定,就是决定不正确的,不值得采纳和信受的。
  总之,有部的思想,对于四谛的现观,一定是主渐次的。开始观的时候,先从苦谛下手,即将观心收缩起来,集中于苦圣谛上,观到对于苦谛,真正透彻了解,再收缩观心以观集圣谛,观到对于集谛,得到决定认识,再收缩观心以观灭圣谛,观到对于灭谛,亦已明白了知,再收缩观七以观道圣谛,以期对于道谛的通达。如对苦谛没有现观成功,不能进一步的现观集谛,乃至对减谛没有现观成功,不能进一步的现观道谛,必须按步就班的,由苦而集而灭而道,次第渐观,至圆满成就,即可见道而证初果,所以四圣谛是渐现观的。
  其次,谈谈犊子系如何论说修道的问题。一般都知有部说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位,但在犊子系的思想中,只说忍、名、相、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位。虽说四加行亦可说为四善根,但其名称不完全同。在此四位中修行,同样是观四圣谛。首对四圣谛能诠教及所诠理予以认可,是为忍位,次观四圣谛的能诠言教,是为名位,再观四圣谛的所诠理体,是为相位,将这相观察到达究竟时,足为世第一位。至此世第一法的自性,虽有法救尊者以思为目性,或有觉天尊者以心为自性的两种说法,但在犊子系的学者,却认为是以信、进、念、定、慧的五根为自性。
  从世第一后心而入见道,虽或有十五心或十六心的说法,但犊子系的学者只立十二心说,即四谛各有三心。如苦法智虽正断欲界苦谛下的烦恼,但苦法忍只是审观欲界苦谛下的烦恼是不是已断,以忍许其断灭的智慧,苦类智合观上二界苦谛及断其下的烦恼。如此由三心而观三界苦谛及断其下的烦恼,四谛各有三心,合十二心以断见惑。最后再以住果的无生智为第十三心以总观四谛。与其他学派说法不同的,缺少一苦类忍合观上二界的四谛。依此修行而次第证的行人,犊子学者说于十二心为预流向,到总观四谛的十三心,始进入预流果。
  在三界轮转的有情生命体,要想使它永远的得到断灭,不再在生死中受生,有部虽说以世间的有漏六行观可以办到,但以理长为宗的经部学者,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定要以出世的无漏圣道才可,所以异部宗轮论说:“非离圣道有蕴永灭”。不特经部是这样说,化地部木宗亦有这样的思想。对于生命体的解决足这样,对于烦恼的断除当知亦然,决不承认有世俗道可以断烦恼的。昆婆沙论百四十四引述他的意思说:“如譬喻者说,无有世俗道能断烦恼。彼大德说:异生无有断随眠者,但能伏缠,亦非世俗道有永断义。由契经言:圣意见已方能断故”。婆沙又说:“异生不能断诸烦恼。大德说曰:异生无有断随眠义,但能伏缠”。原因“断惑离系,是无漏圣道的功用,异生位中,没有无漏的圣道现前,怎能断除欲贪嗔恚?虽不能断,但能暂伏”。不特经部譬喻师是这样的主张,化地本计亦是认为如此的,所以异部宗轮论说:“异生不断欲贪嗔恚”。至于有部说的“诸异生类亦断随眠”,自不能为经部学者之所接受。不特出世如此,就是在这世间,对于上生的看法,经部和有部亦不同。有部说:“显伏烦恼不得上生,要断下地诸烦恼尽方得上生”。婆沙六十八说:“谓或有说唯伏烦恼亦得上生,如譬喻者”。
  三  大众系之圣道说
  主张四谛顿现观的,不特大众系的学者如此,分别说系的学者亦然。行者于加行位上观四圣谛,最初当然亦是渐次见谛的,不过到最后见灭谛时,四谛同时见,名为见道。小乘人的修行用功,是从观诸行无常人手,从诸行无常的演化中,深深的体会到有漏皆苦,由苦的逼迫不自在,进而体会到无我所的道理,于是证得空寂无生的一灭,名为见道。顺正理论为大众部引契经说:“诸圣弟子入谛现观故,俱断三结”。此中没有见到佛说渐次的话,证知是顿现观不是渐现观。
  佛在另一经中说:“于观四谛应知慧根”。此既以慧总说观于四谛,不是别别予以观察,怎么可说不是顿现观?还有经中这样说:“若于苦无疑,于集、灭、道亦得无疑”。所谓于苦无疑,就是对苦作观察时,了知苦足确实是苦,没有丝毫疑惑余地,无论怎样不可合乐,同时亦能了知“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减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行者同时对于四谛决定无疑,四谛之疑既然顿舍,证知非渐现观。复有经说:“修非常想,断诸欲贪”。能断一切欲贪等的,绝对不是渐现观的唯非常想,所以不得不承认是顿现观。
  上来是就如来的圣教明顿现观,现在再从道理上以明顿现观义。如行者于见苦时,断其所断的集谛烦恼。可是在此所要问的:为见故断?还是不见故断?若见故断,为什么不许苦集二谛俱时现观?假定是不见的,那在见苦之时,就不应当断集。但是佛在经中,明说圣慧见时,可断烦恼集的。譬如顿观五种色衣,能够总取衣上的五种颜色。这样说来,总以苦谛四行相中的任何一种行相,顿观苦等别谛,在道理上是可成立的。又断见苦所断惑的时候,假定即得初果的话,那就应该是顿观四谛,假定没有得初果的话,那就断一切见所断惑的时候,亦应未得。
  再举喻说:如日的自体虽然是一个,但能顿起种种的功能,谓当日出时,在一刹那间,拎“为之遗除,黑暗为之逐走,温暖因之发生,光辉因之出现。灯的道理亦是如此。还有船这东西,虽说自体是一,但能顿起四用。谓当船开动时,即在一念之间,舍离此岸,趣向彼岸,负有重载,截断水流。是则行者所修的圣慧,其体虽说是一,能顿作四事业,没有什么不可,所以大众系学者,坚定的主张四谛顿现观。俱舍论卷第三说:“余部有作是言:于诸谛中唯顿现观”。当知此中所说的余部,不是指的其他什么部派,而是确指大众部。
  大众部主张顿现观,意思是“四谛顿入,就是见灭得道,虽初历观四谛,但并未由此契入空寂性,而发无漏现观。从现观后一刹那中,生起现观边智,就能遍知四谛的诸相差别,所以见谛顿现观与证前别观是不同的”。异部宗轮论说:“以一刹那现观边智,遍知四谛诸相差别”。这是大众部的木宗思想,但其末宗的思想,又略为不同。如宗轮论说:“如如圣谛,诸相差别,如是如是,有别现观”。“此与本宗的不同:本宗是在现观边智位上,以四心观四谛的别相,末宗是在真现观位上,以四心观四谛的别相。本末均约四心观虽同,而本宗用的是边智,末宗用的是现观智,所以就成不同。因本宗的现观智,唯约总观说,是不别观的”。所谓四心顿观四谛的别相,究是怎样一种观法?就是刹那刹那的通遍顿观四谛。四谛有欲界及上界的不同;于法忍亦即在无问道的阶位上顿观欲界四谛,于法智亦即在解脱道的阶位上同样顿观欲界的四谛。进一步,以类忍顿觐上二界的四谛,以类智亦顿观上二界的四谛。如是像这样的合成四心,所以名为四心观观于四谛,称为顿现观。大众学者将见这位的观智,分为现观智与现观边智,与后来大乘所说的真见道与相见道,极为相似。因而他所说的顿现观,与大乘所说观智的思想一致。
  从大众部流出的说假部,认为圣道的获得,不是由于智慧,而是由于福德。异部宗轮论说:“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道不可坏”。依照通常的说法,无漏圣道的生起,由行者在加行位,不断的实践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从此有漏闻思修三慧,观行成功,方能引生无漏圣道现前。这不仅是主张“慧为加行”的大众本计的意见,而且是诸家一致承认的。可是现在说假部的部主,虽是属于大众系的学者,但他的思想有很多是很突出的。如现在所说的圣道现前,认为是由修福而来的,即佛法的行者,不断的修集布施、持戒等诸福行,到了工夫相当纯熟时,就可得到无漏圣道,是以圣道决不由于修习加行智慧而完成的,“因为现见许多实行的人,在加行位中,生起有漏慧而不引生无漏道的,可见圣道是不可修”。站在行者的立场说,圣道还未生起时,总希望能够生起,一旦以福德因缘,得到了无漏圣道,那一定是性相常住,绝对不会刹那灭的,所以他们特又说为道不可坏。如以天台宗常说的三因佛性思想来看,这是了因所了的思想。了因是显了的意思,因为无为常住的圣道,不是现在新得的,而是本来就有的,现在不过假藉修诸福德的因缘之力,只是以了因将无漏圣道显了出来而已,所以道不可修,亦不可坏。
  在北传没有而为南传所傅并属于大众系的东山住部,同样主张道体是无为,其思想很有点近于说假部。圣道如果是有为的,不论是有漏,或者是无漏,只要是有为的,必然是生灭的,既然生者必灭,圣这是有为法,自亦归于磨灭。大小乘经中都曾说到:“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中国一般佛法者,都知这是出于金刚经,其实在小乘经中,早就有这个说法。意思在于要佛法行者,不要执著这无漏圣道,如果有所执著,反而成为障碍。圣道有为说,看来似乎较合如来本意,亦是张三乘同入无余涅槃的论说。因在佛陀的思想中,特重三乘同一解脱,所以如说圣道有为,岂不正好契合三乘同一解脱之意?但自道体妩为常住真实的思想兴起后,涅槃妙有的思想,在佛法中也就一天天的发扬光大。如依小乘佛法向来所说,由于众生具有常乐我净的四颠倒,所以佛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以对治之,期能证得无为空寂的涅槃,到达这一涅槃的境界,离于一切诸相,不可分别有无。可是到后期真常大乘,则进一步的说有八颠倒,就是凡夫所执的常乐我净固然是颠倒,二乘所修的无常苦无我不净亦复是颠倒,必须离此八倒,才能证得涅槃。这末一来,他们所说的圣道和涅槃,不但有异于原始佛教,且亦有异于部派佛教。
  与大众系思想接近的南传分别说系的铜铄部,似亦主张四谛顿观的。如在解脱道论讲到慧的时候,就曾谈到这顿现观的见灭得道。按照该论所说修慧的经过,首先对蕴处界法,作无常苦无我的广泛观察,到了对这诸法观察得到善巧慧时,“从流转门,见到识由行而来,因而丁知识是无常苦无我,当下是寂灭的。在还灭门,由行灭则识灭,更可见得识是寂灭的。所以不论是缘起的生门或灭门,都可以观察通达它的寂灭。同时,法从缘生。没有本有的初相;法法归灭,没有常住的后相。这些,都是发挥胜义空经的思想……一切法皆归于灭,灭的当体就是空,这是如来根本教中从无常观空的方式。这在论中叫做观灭智,由此观灭智,对于诸法的终当归灭,生起了恐怖、厌恶,而欣求解脱。从观无常苦无我,而达于正性离生,真见灭谛,刹那而顿了四谛,证得了初果。这依生灭缘起,泛观苦无我,而归结到见灭得道,与杂阿含所说的证道次第,大体相顺。见道位中就是见的涅槃空寂,所以也就是见空得道”。这不但是分别说系的共义,亦是大众系的特有思想。从这我们可以知道,他们的这一思想,与空义的关系密切,至为明显。所以见灭得道,或一时见谛的理论,是值得我们予以特别注意的!
  最突出的,就是四谛顿现观之说,不但大众分别说系是这样的主张,就是从有部分出的化地部,亦是出发于这思想,而放弃有部四谛渐现观之说。异部宗轮论化地部本宗同义说:“于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要已见者能如是见”。不过他们所说的四谛顿观,不是在加行位上所能做到的,而是要在见道位上才有这个能力。就是“行者到了见道位时,或由空行相的共相观,或由无我行相的共相观,一念顿观四圣谛,遍了四谛理,不是别别的先观苦谛,次观集谛,再观灭谛,后观道谛”。由于在见道位上已能总观见到谛理,所以进入修道位中,虽继续的作顿现观,但这时所观的,是四谛的差别相。“谓行者在观四谛时,于一刹那中了达苦谛自相时,同时亦能了达集、灭、道的三谛自相。虽则如此,但不是任何行者都能这样,必须是要先于见道已能总观见谛理者,进入修道以后,由于观智的纯熟,方能对四谛的差别相加是观见”。假定没有总观见谛理的行者,是还没有办法可以见到四谛差别的。至于见谛以后得果会不会有退,化地部的见解亦是同于大众部的,就是“预流有退,诸阿罗汉定无退者”。因为初证预流果的圣者,虽断见惑而未断修惑,所以可能有退,而罗汉果,烦恼断尽,当然不会再退。
  四  结  论
  学佛最要紧的是怎样的断惑证真,以求得到生命的究竟解脱,但这要有智慧力才行,所以我们常说,真正修学佛法,必须重视智慧,如果忽略智慧,即不能达到断惑证真完成解脱的最高目的。当然,佛法圣道的修习,的确是很多的,但主要的还足常常说的戒、定、慧一二无漏学,而且三者必须相资,就是所谓“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三学相资,如鼎三足,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因而佛法行者,对此应等修学。但到部派时代,学派之间,对此有所倾向不同:本上座部特重戒学,有部系特重定学,大众分别说系特重慧学。理想而言,三学自是平等重要,不过断惑证真,无疑智慧更为重要。大众系学者说:依理论言,三学皆应修学,但欲减生死大苦,引发出世解脱乐,则非智慧不为功,所以说“慧为加行,能灭众苦,亦能引乐”。戒固无力灭除众苦,当亦不能引涅槃乐。戒尚且如此,定更不用说。大众系说以“慧为加行”,显示唯有以有漏慧为加行,方能渐渐引发无漏慧,断烦恼,证真理,脱生死苦,得涅槃乐。反显戒、定不能为加行,以引生无漏慧断惑证真。是以佛法行者,要想为了生死而得解脱,不得不重视慧,更不得不以有漏三慧为加行,引发无漏妙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