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讲记 第二八卷


   日期:2024/4/19 2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九十四页,「辛二、出五种」。我们这一科是把遍计执──所谓能遍计的第六意识,它计度分别的差别相貌,作一个品类的说明。这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蕅益大师曾经用一句话,来加以形容我们的计度分别: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是众祸之门」,但是它也是「众妙之门」。怎么说呢?「一念的迷,生死浩然;一念的悟,轮回顿息。」说我们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是一切过失的根本。一个人为什么会造杀盗YIN妄呢?就是因为他有贪瞋痴。是什么因素,勾引他的贪瞋痴烦恼呢?就是遍计执。它对诸法的真相,产生错误的认知,把快乐的当做痛苦、把痛苦当做快乐,就是他心中的影像、心中的认知,跟外在的真相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个计度分别,假设是错误的话,那就带动了你苦恼的人生;但是你要修学佛法,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你还得靠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你没有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你根本不可能发菩提心,也不可能修六度的波罗蜜,所以它也是「众妙之门」。所以我们对第六意识的态度是──随顺不得、也断灭不得,你要把第六意识断灭了,你的无上菩提也没有了。外道修无想定,就是把这个想、这个计度分别消灭掉,这就错损菩提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在修行当中的观念,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地方的计度分别,讲到「有觉」跟「无觉」。
 
辛二、出五种(分二:壬一标数;壬二列释)
 
壬一、标数
 
这一科当中,把「有觉」的第六意识──能够善巧分别名言的这个「有觉」的计度分别,又开出五种,从「有觉」当中开出五种。这当中有二科:「一、标数;二、列释。」先看「标数」:
 
第二八卷 如是遍计复有五种:
 
「如是」把「有觉」的「计」度分别开出「五种」。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总说。这以下的计度,都是「人道」的计度,人道在计度法的时候,有名跟义,名是能诠,义是所诠。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菩萨,菩萨有四种:第一种是有名无义,只有菩萨之名,没有菩萨之义。说你受了菩萨戒,你内心根本没有发提心,你还是活在你的妄想当中,虽然你有菩萨之名,但是没有菩萨之义,有名无义,这第一种。第二种是有义无名,他虽然没有受菩萨戒,没有菩萨戒的假名,但是他内心当中有菩提心,他也去做一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悲智双运的功德,所以他有菩萨之实,但是没有菩萨之名,叫有义无名。第三种是有名有义,他也有菩萨的功德,也受过菩萨戒,有名有义。第四种是无名无义,也没有菩萨的功德,也没有菩萨的名称。所以我们从菩萨的四种,你就知道名跟义的差别。你知道名跟义以后,这以下的论文,你就能够了解。
 
壬二、列释(分五:癸一依名计义;癸二依义计名; 癸三依名计名;癸四依义计义;癸五依二计二) 癸一、依名计义
 
「列释」分五:「一、依名计义;二、依义计名;三、依名计名;四、依义计义;五、依二计二」。我们先看第一个「依名计义」。
 
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
 
我们人道的计度分别,第一个是从已知的「名」当中,去「遍计」未知的「义」。就是我们「依」止这个「名」称,来计度它的「义」、它的内涵。比如说,我们打妄想,打莲花灯的妄想,莲华灯……,这个名称是现前,但是义没有现前;但没关系!义没有现前,我们可以把它想出来,从「名计义」,就是「莲花灯」,顾名思义,我们知道莲花、也知道灯。那什么叫莲花灯呢?就是莲花当中装一个灯,就是会发光的莲花。那你这个「义」是怎么想出来的呢?就是因为它是莲花跟灯的和合,莲花我也看过、灯我也看过,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把莲花灯的义,把它假想出来。就是由已知的「名」,去思惟它的「义」。我们一般的计度,这个情况是最多的,完全从名言当中,去思考它的义。
 
癸二、依义计名
 
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
 
我们从已知的「义」当中,去「遍计」未知的「名」,就是约「如是义」,去计度「如是」的「名」。这种人大部分是书读得少,但智慧很高,他知道「义」,但不知
 
道名称,他怎么办呢?由这个「义」,推度它的名称。比如说六祖大师,他悟了真实相以后,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对内心世界的描述,能够讲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你找遍所有的经典,佛陀未曾讲出这样的名;但是这个道理,跟佛陀的道理是相似的。就是说他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什么是我们众生的本来面目?他知道,但是他没有读经典,不知道我们佛法对诸法实相、真如这个名称的安立。怎么办呢?他就从「义」当中,去计度它的「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大师是一个开悟的人,他看到这个名称,他就知道六祖大师所悟的义,跟他自己所悟的义、跟三世诸佛所悟的义,是没差别的。就是六祖大师可以从「义」当中,去计度这个「名」。
 
癸三、依名计名
 
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
 
从已知的「名」称,去「计」度另外一个未知的「名」称,计度这个「未了义」的「名」称,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翻译,把印度文翻成中文。比如说「阿赖耶识」,这「阿赖耶识」是印度语,它是一个名;但是我们并不知道「阿赖耶」这个名称是什么,我们不知道。那怎么办呢?我们中文翻成「ˊㄘㄤ藏 」,或者讲「ˋㄗㄤ藏 」,含ˊㄘㄤ藏 或者依止处。我们从已知的「名」,就是这个「ˋㄗㄤ藏 」,来代表阿赖耶,那我们就知道,哦,用这个「名」来计度另外一个「名」,就是把它翻过去,阿赖耶就翻成这个「ˋㄗㄤ藏 」──用已知的「名」,去计度一个未知的「名」,这是翻译的问题。
 
癸四、依义计义
 
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
 
从已知的「义」来「计度未」知的「义」,在经典当中,佛陀经常使用譬喻,就是用日常生活当中简单的义理,来譬喻佛法中深妙的义理,由简单的义理,譬喻深妙的道理叫譬喻。比如说,我们怎么知道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什么差别?凡夫的心也是有明了性,佛的心也有明了性,这二个有什么差别呢?哦,我们可以说是水跟波的关系,用水跟波的譬喻,水跟波同一个湿性,体性相同;但是作用不同,一个是寂静的、一个是躁动不安。所以由已知的「义」──水、波的「义」,我们知道:佛心跟众生的心的「义」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已知的「义」,也可以「计度未」知的「义」。
 
癸五、依二计二
 
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
 
从已知的「名义」──「名」跟「义」,来「计度」未知的「名」跟「义」。这个就比较困难,这是佛菩萨的智慧了,从「名义」去「计度名义」。总而言之,我们人道众生的「计度」分别,其实就这五种,从名跟义之间互相的计度。我们不讲众生法,打妄想这个我们不讲,从修
 
学佛法的角度,名义当中,「义」是比较重要。
 
永嘉玄觉禅师 《永嘉证道歌》: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了即业障本来空, 未了应须还宿债」、「分别名相不知休, 入海算沙徒自困」。
 
我七十六年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的院长海公长老,为我们讲《楞严经》,他老人家是天台宗的学者,所以都是先作一个五重玄义的悬谈,把这一部经的名、体、宗、用、教,先综合笼总的说明。这个悬谈一谈下去,谈了三十几卷,讲了一个学期还没讲到正文。过年的时候,我们跟海公泡茶,我们第一届同学就跟海公说:「海公啊!你老人家讲《楞严经》,讲了一学期,都没讲到正文,怎么会讲那么久?」他说:「这个你们就不懂啊!读经典啊,你要用义理来引导名相,不能用名相来引导义理。」就是说,你读这部经,你要把这部经的观念先抓住,然后你才有资格去读经的,否则你进入到这么多……,《楞严经》十卷的名相,那你「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是说你进入这个名相之前,你要先知道:这部经到底想说什么?它的理论是什么?修行方法是什么?所以海公说:「在古时候的丛林,只要有讲经的法座,整天打坐的那些老参一定会来听。他听什么地方啊?听你讲「五重玄义」(呵──),听完,你开始消文的时候,他就走了!」这就是老参禅和子,你讲五重玄义,他双腿一盘、眼睛一闭,就听你讲,点点头,表示同意;你五重玄义讲完,真正消文的时候,那些老参他不听了。初学者才听消文。(哈──)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了观念,他就知道修行了。所以我们就:「哦!原来是这样。」你研究一部经、研究一部戒,都是这样,你要抓住它的宗旨。所以古人说:有二种人是不能读书,不适合读书:第一种人是心术不正,发心不正,为了名利心读书,你道理明白愈多,伤害众生愈厉害,所以心术不正的人,不适合读书。第二种是执著名相的人,也不适合读书,他愈读,心理障碍愈大。本来你没有读书之前,对佛法还有信心,至少你还能够礼拜、赞叹、供养,每天做定课,归依三宝、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个经典一读下去,唉呀,你觉得矛盾重重,结果对佛法失去信心,这个就是把醍醐当毒药。佛陀说法的目的,本来是一种治病的药,结果你变成毒药了,你就是在那边分别名相。所以我们要知道,就着修学佛法来说,你要先掌握「义」,然后从这个义当中,去摄受这些「名」。《摄大乘论》也是这样,无著菩萨广泛的开展菩萨广大的境、行、果,它的名相很多;但是你要掌握住几个观念,这所有的名相,你就知道它之间是怎么安立了。所以说,要用义理来引导名相,不能用名相来引导义理。
 
庚二、广分别(分二:辛一标数;辛二列释) 辛一、标数
 
前面是讲遍计执,这个地方是讲到计度「分别」,这个「分别」包括凡夫的分别跟圣人大乘菩萨的分别。凡夫的分别是我执,圣人的分别是清净的法执。这当中有二科:「一、标数;二、列释」。先看「标数」: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
 
这个遍计执,主要是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这当中「有十种」:
 
辛二、列释(分十:壬一根本分别; 壬二缘相分别; 壬三显相分别; 壬四缘相变异分别; 壬五显相变异分别;壬六他引分别; 壬七不如理分别; 壬八如理分别; 壬九执着分别; 壬十散动分别) 壬一、根本分别
 
十种当中,我们先看「列释」的科判:「一、根本分别;二、缘相分别;三、显相分别;四、缘相变分别(这个地方应该是「缘相变异分别」,差异的异);五、显相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七、不如理分别;八、如理分别;九、执着分别;十、散动分别。」有十种分别。我们看第九十六页,这十种分别,一、二、三是一个总说,一切分别的根本;四、五、六、七、八是一个别说;九、十是一个总结,就分成三大段。先看总说:
 
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
 
所有的「分别」当中,最微细的「分别」就是「阿赖耶」。这「阿赖耶识」的「分别」,它只是自性分别,它是不带名言的一个直觉分别。为什么叫「根本」呢?因为它是一切法生起的根源,一切法都是从「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生,所以它叫做「根本分别」,因为它是一切法的「根本」。从「阿赖耶识」当中,它一动,一念的妄动,就产生了能所。从所分别来说,第二个:
 
壬二、缘相分别
 
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
 
阿赖耶识一动以后,就产生了身心世界,有一个所「「缘」的「相」分跟能缘的见分。所「缘相」是「色等识」,这个「色」包括色、声、香、味、触五尘,还有眼、耳、鼻、舌、身六根,五尘、六根这十一个法都是「色」法。这个色法为什么是「分别」呢?因为一切的「分别」,都是色法所引生的,它是「分别」的一个所「缘相」,所以它也是一种「分别」,它是「缘相分别」。就是它是「分别」的一个所「缘相」,没有这十一个色法,我们的分别心就不能启动了,「色等识」就是十一个色法,叫做「缘相分别」,或者我们叫相分。
 
壬三、显相分别
 
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
 
「显相分别」就是我们能够明了的见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有六个识;还有第六意识「所依」的第七意「识」:就是整个前七转识,都是一种能「分别」,它能够显现、照了一切的相状,叫「显相分别」。如果诸位研究过《大乘起信论》,就知道这个叫三细烦恼,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迷真起妄,从一真法界,变成了一种能所对立的无明状态,最微细的状态,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这个所谓的三细的烦恼,就是「根本分别、缘相分别、显相分别」,这个是阿赖耶识,这个时候还没有谈到业力,只是一个个体生命的产生,从一个平等的法界、整体的生命,开始产生个体生命最微细的分别,这个叫根本无明,叫做「一念不觉生三细
 
」。这以下四、五、六、七、八,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由于我们的业力、思想的关系,这个分别就愈来愈复杂。我们先看业力的关系,第四、第五都是由业力,这个分别产生很多的变化。
 
壬四、缘相变异分别
 
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乐受等变异,贪等变异,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捺落迦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
 
前面的三种分别,是个体生命最微细的根本分别,根本无明。这么一个微细的无明当中,我们开始造业,当我们付诸业力的行动以后,这个分别就会产生很多的变化,叫做「变异」──「缘相变异」,从前面的所「缘相」,产生很多的变化。我们看什么变化?「谓老等变异」,有业力了以后,就有老病死的问题了,形状衰老相、病痛相、死亡相,就有很多的变异,生相的变异。「乐受等变异」,前面是色身的变异,这里是内心的变异。就是我们造了业力,如果是善业的业力起现行,产生乐受;罪业的力量现行,产生苦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舍受:我们随顺业力的变化,内心的感受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变化。「贪等变异」,我们在这个果报当中,这贪瞋痴烦恼也有很多变化。比如说你要是变成一条蛇,瞋心变重;要是变一只鸽子,贪心就变重:这烦恼也是因为业力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这个「逼害」是我们这个果报体,由于业力的关系,有时候被打、被杀,或者车祸、灾难等等,就产生很多的变化,很多被逼迫、伤害的变化。这个「时节」,是指的春夏秋冬,气候有时候冷、有时候热,这个冷热的气候变化,就是「时节代谢变」化。「捺落迦等诸趣变异」,「捺落迦」是地狱,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种种的变化。或者说是「欲界等诸界变异」,这个三界的变化,有时候欲界、有时候色界、有时候无色界的变化。这些都是「缘相变异分别」,我们这个果报体,由业力的关系,产生很多很多的变化。
 
壬五、显相变异分别
 
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
 
我们第六意识的心,在面对前面的老病死、快乐、痛苦种种三界变化的时候,我们内心也会产生变化。前面偏重在果报的受用;这个地方,「因地」,你面对这么多变化,你是产生一个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那这当中就很多变化,就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产生一个内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叫做「缘相变异分别」,你内心的变化叫做「显相变异分别」,就是由「如前所说」缘相环境的变化,引生你内心的分别变化。
 
前面的三种分别──「根本分别、缘相分别、显相分别」,它是没什么变化的,那是阿赖耶识微细的无明;四、五这二科,变化就很多了。佛法讲苦谛,四圣谛第一个苦谛,「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佛陀讲苦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讲,其实六道也有快乐,天道难道不快乐吗?人世间也有一些快乐,只是快乐比较少,痛苦比较多而已。但是佛陀为什么讲苦谛?这三界是苦的,把整个三界的快乐都否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子的,佛法的苦谛是安立在变异,就是无常,虽然它是快乐,但是这个快乐有不安稳性。就是说你今天拥有这个快乐,但是你不知道这个快乐什么时候会失掉?你不知道,你不能作主。你不能作主,就好象一个人住在一个漂亮的房子,这个房子随时会发生地震一样,那种不安稳性的存在,这个就是苦!所以佛法的苦是安立在无常,就是这个变异,这个地方要知道。否则有人说:诶,佛陀的四圣谛「此是苦,汝应知」,那人世间也有快乐?这个快乐是变异的。
 
壬六、他引分别
 
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类分别。
 
前面的分别是由业力引生的分别,这个地方是讲思想「引」生的,就是由「他」人的「引」生而产生的「分别」。这个思想有二种:一个是他人引生,一个是自己引生的。「他」人「引」生,就是说我们依止一个恶知识,听「闻」了一个邪法,产生邪知邪见的想法;或者我们依止善知识听「闻正法」,产生正知正见的想法:这种分别是他人引生的,是善知识、或者恶知识的宣导引生。
 
壬七、不如理分别
 
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
 
壬八、如理分别
 
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
 
前面的「他引分别」是他人引生,这以下的七、八,是你自己的思惟引生的。「不如理」就是说,你听闻了一个邪法以后,你自己在寂静处,一次一次加以消化思惟,这个时候,产生一种「非正法类」的「分别」,这就是一种邪见。我们知道「想法」跟「见」是不同:想法是不坚固的,它只是一个听闻;但是这个听闻经过思惟以后,就变成一个知见了,这个知见就很难改变,这个叫邪见。「如理分别」就是在「正法」当中,听「闻正法」以后,我们如理思惟,产生一个坚固的正见,这就是「正法类」的「分别」。
 
我们造业,这个业的强弱,这当中,你的知见是一个重要的主导者。在佛法当中,你同样是布施、持戒,但是你不知道布施、持戒所为为何?你没有佛法的正见、没有轮回的观念,你不知道善业、恶业的观念,你只是布施、持戒,这个善业不大,这叫悠悠泛泛的善业;别人叫你造善业,你才去做,这种善业不大、不坚固的,得果报也不会太强烈。如果你知道你为什么要持戒:诶,持戒能够得到安乐的果报。你深信因果,依止强大的这种知见,产生强大的意乐去持戒,这个业就很坚固了。为什么我们在快乐果报产生的时候,有些人的果报很脆弱?他很有钱,没多久地震发生破坏了,或者被人偷走;有些人安乐的果报现前的时候,火不能烧、盗贼不能抢?因为他因地造业的时候,其心猛利,犹如金刚。为什么?他有知见的资持。
 
恶法也是这样,佛弟子造罪业跟外道造罪业不同的。你说佛弟子受了戒,还去犯戒,明知故犯,罪加一等。不对!明知故犯的罪比较轻。为什么呢?因为明知故犯,你是一时的烦恼控制不住,你在造的时候,你有正见、你有惭愧心,你可能是方便时、或者根本时、或者成已时起惭愧心。什么叫惭愧心?惭愧心就是你造业的时候,你踩了煞车,这个车子撞过去,你踩了煞车,但是没有把它煞住,还是撞上去了,但是他毕竟踩了煞车。外道在造业的时候,他是不知道什么叫因缘果报,反正及时行乐,他造业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就是无惭无愧。无惭无愧的造业,就是这个人他不踩煞车,全速的撞过去了。所以你看有些人业障现前,他哪一个地方产生什么病痛、生什么肿瘤,他稍微忏悔一下,好了。有些人他果报体障碍现前的时候,忏悔很久,他这个果报体还是很坚固,这跟他因地有关系了,就是他因地造业的时候,他有忏悔。外道他造业,他是不忏悔的,所以邪见──就是无知所造的业是最重的,无知所造的业最重。所以,你不要说:诶,我研究戒律,但我根本做不到!你做不到,但是你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即使你一时很多的微细戒做不到,但是你知道这不对,你有惭愧心,这个是非常珍贵的。所以我们讲声闻戒的基本精神──少欲知足,它制贪。菩萨戒的基本精神,我们上次讲过《瑜伽菩萨戒》,菩萨戒的持戒精神:增上惭愧。你看在所有的戒当中,特别是在中品以下的戒,只要这个菩萨产生增上惭愧,佛陀判罪都判得很轻,在菩萨戒里面。就是因为他的业轻,他这个业在造的时候,他踩了煞车,而且他这个人有进步空间。所以在这个「分别」当中,我们「如理分别」产生的正见,跟「不如理分别」产生的邪见,这对我们未来造业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壬九、执着分别
 
九、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为本,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
 
这个「执着分别」,就是依止「不如理作意」产生的「萨迦耶见」,这个「萨迦耶见」就是我见,这是一切生死流转的根本。这个我见,就是在「五蕴」的身心变化当中,执着有一个不变化的「我」:说这个「五蕴」是生老病死的,「我」是不生老病死的,这个「五蕴」死掉,这个「我」来生再得一个新的果报,这个就是我见。我见开展出来有「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都是跟我见「相应」。
 
「六十二见」我们简单的讲一下。印度的外道,他的我见,简单的说,就是断见跟常见。什么叫常见?就是离蕴计我,这个我见是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所以五蕴是生灭的,我是不生不灭的,这个五蕴死亡以后,这个不生灭的我,再去得一个新的五蕴,流转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一直的保存下去,这叫离蕴计我。不过这个离蕴计我,起码他深信因果,因为它是常见。这个断见就是即蕴计我,我们一般凡夫的我:或者色身是我,我老了、我病痛了,以色身来当自我;或者是受想行识为我。那这个五蕴它是生灭法,你以五蕴为我,所以这个人死亡以后,这个「我」就消失了,就会落入「人死如灯灭」的断灭见,就是你只有今生。这种知见,一个人只能活一次,就会带动一个人及时行乐的观念,因为你只有今生,归依三宝、断恶、修善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这个叫做断见,对生命产生断灭见,就是即蕴计我。总之,断、常二见的相互作用,产生六十二见,这是一切的生死流转的根本。
 
壬十、散动分别(分二:癸一标;癸二释) 癸一、标
 
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前面的九种分别,都是凡夫、外道引生的,偏重在凡夫杂染的我见跟杂染的法见,不管是我见、法见,都是以五蕴的法、杂染的法产生颠倒。这以下的分别,是菩萨在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时候,对于清净佛法产生的执取,这种清净的法见,是不共于凡夫、也不共于外道、不共于二乘的。大乘「菩萨」的「十种分别」,我们把它念一遍:
 
癸二、释(分二:子一列十散动;子二显成对治) 子一、列十散动
 
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 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 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多?佛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大正》五,页一七中
这「十」种「散动」,古德说它的出处是根据《大品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当中,对治菩萨的法执,基本上就这十种,是不共于凡夫、外道的。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产生的法执有十种:「一」是「无相散动」,「二」是「有相散动」,这是一对的。「无相散动」是对空的执取,「有相散动」是对有的执取。菩萨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为了追求调伏烦恼,安住在空性;但是在空性待久了以后,对诸法空的体性产生爱乐执取,这个时候也是一种「散动」。《大乘起信论》上说:菩萨修习空观,不能耽着空性。因为你在空观当中太过于爱乐,会产生「忘失大悲、不乐众善」的过失,你的大悲心会慢慢失掉,对于诸佛甚深的功德庄严不生好乐,所以这个时候佛陀为说「空即是色」的不空法门,来启动菩萨的妙用,对治「无相散动」,对空相的过分执取。有时候菩萨会对有相的、对于种种善法的修学产生执取,当然善法是应该修学;但是你太过执着以后,有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得失心,障碍菩萨道:所以佛陀就为说「色即是空」的法门,使令这个菩萨从假入空,对治有相的执取。所以这个执取,有「空相」的执取跟「有相」的执取。
 
第「三、增益散动」,第「四、损减散动」。在有相的执取当中,「空」跟「有」是一个生灭相,空是一个灭相,一种寂灭相,有是一个生相,就是一个变化造作的相,生相、灭相的执取。在有相当中,又分成增、减。怎么说呢?在有为法当中,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六度的功德,有时候会产生「增益」的「散动」:诶,我的功德不断的增加了!这样的「散动」会产生一种憍慢。或者说「损减散动」,在断恶方面,我们看到自己的烦恼、罪业不断的减少,而产生的执取,对这个损减的法产生执取,这也是一种「散动」。前面是生灭的执取,这个是增减的执取,增是功德的增加,损是烦恼罪业过失的减损。
 
「一性散动,异性散动。」这个「一性散动」,就是执着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是一体的,就是有为法、无为法是一体的,这样子有为法都是清净无漏,有为就是无为,这个是类似于境相「散动」,对有为法太过于乐观,境相「散动」。这个「异性散动」,就是圆成实跟依他起是完全分开的,有为法当中你没办法悟入圆成实的,那对有为法太过悲观,这个是共相的执取,对有为法太过于悲观,认为它是不可能悟入空性的。总而言之,前面的散动,生灭、增减、垢净,是菩萨在行六度的时候,产生六种散动的相貌。
 
这六种是总说;下面四种,是生起这六种散动的原因。是怎么生起的呢?「自性散动,差别散动。」生起的原因有时候是任运的,一种俱生的执着,去分别它的自相;或者是由分别起,由思想名言而产生的,有这二种的差别。或者是「如名取义散动」跟「如义取名散动」,在名义当中产生执取。第一个「如名取义」,就是依止名相来执着它的义。我们一般说依文解义,由这个「名」来执着「义」,对这个「义」产生一种执取。或者说「如义取名」,从它种种「义」当中,去取着它种种的「名」,我们认为这个「义」,你一定要安立这个「名」称,对这个「名」产生执取,这个「名、义」的执取。总而言之,菩萨道有十种散动。
 
子二、显成对治(分二:丑一明所为;丑二明具摄) 丑一、明所为
 
这当中有二科:「一、明所为;二、明具摄。」看「明所为」:
 
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说无分别智。
 
佛陀「为」了「对治」菩萨的「十种散动」,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当中,「说」明中道的「无分别智」来加以对治。我们再看「无分别智」所摄受的是什么?
 
丑二、明具摄
 
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所」对「治」的是分别散动,就这十种的分别散动,「能」对「治」的是中道的无分别智。你能够了解所对治的是什么?能对治的是什么?那你就「具」足了「般若波罗蜜多」的要「义」。其实整个般若法门,就是开显能对治的无分别智跟所对治的十种散动。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菩萨的十种散动,跟你因地的发心有关系,因地的发心又跟你的见地有关系。所以你看智者大师讲《法华经》,那个妙法,九旬谈妙,他谈的是什么妙法呢?其实智者大师的九旬谈妙,你看《法华玄义》他谈二个重点:一个是实法妙,一个是权法妙。实法就是你要明白现前一念心性的道理,你要把它摄用归体,就是我们讲的所知依,你生命的依止点是什么?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权法,就是你这一念性产生很多的颠倒妄想,无量无边的颠倒妄想,你怎么去对治?戒定慧的方便法门,这是权法。其实我们所对治的,简单的说,就是菩萨的生灭相、垢净相、增减相,其实这些都不是错,错在执取。所以蕅益大师说:「妙达无生。」这个六相都是方便,增相、减相、垢相、净相都是方便;你不能够通达无生的道理,产生执着,这个六相都是障碍。就是你生命的依止点,你是不是依止不生灭为本修因,这是重点。
 
在《六祖坛经》上有一个法达法师,他有一天去参访六祖大师。他去参访大师,顶礼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六祖大师是明眼人,他一看就知道「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会产生这么大的憍慢,你心中一定有所得,有一种功德相在支持着你,一般懈怠凡夫还不敢憍慢。法达法师说:我没什么本事,诵经三千部。《法华经》诵三千部不容易,就算你精进来说,一天让你诵一部,你要诵十年。但是六祖大师跟他开示说:你没有真正的诵《法华经》,你是心迷《法华》转,你只是在《法华》名相转。因为他把诵《法华经》当功德,他没有把《法华经》消化成道理,产生内心的一种对治。所以他诵《法华经》是怎么样呢?第一个生相,产生执着相,有为法的执取;第二个增相,他认为功德增加;第三个净相,对净法的清净相。六祖大师跟他开示以后,他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讲出一句话说:「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世狂。」说:我以前在诵《法华经》的时候,心随境转,只是把《法华经》诵过去,没有把它会归到内心的对治,总是以一种有所得,把诵《法华经》当功德想。有功德想,你内心一定有一个自我,因为这个是我所,最后你以自我为中心,夹带很多的功德,那当然把自我提高了。就是说,诵《法华经》没有错,错在于他内心当中,没有产生对治,所以讲「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六祖大师开示以后,他回光返照,其实诵经的目的是产生观照力。最后他要离开的时候,六祖大师说:你现在有资格诵《法华经》了,(呵──)因为你现在是心悟转《法华》。
 
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十卷读得很辛苦。海公说:你读《楞严经》,不要那么辛苦,反正它十卷的经文,你把每一句话,消归到身心世界就对了。海公说:「佛陀讲经,不可能离开身心世界说法。」好象你讲这个名相,讲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在讲你的身心世界。你想想看,佛陀绝对不会离开身心世界来说法。他告诉我们二个观念:第一个,什么是杂染法?什么是功德法?这是第一个重点,他让你分辨清楚,什么是杂染相?什么是功德相?第二个,怎么从杂染相变成清净相。就这二个重点而已,一个是理论,一个是方法。后来我观念一改变:唉呀,真的这样。其实你看《摄论》也是这样,它有十科,你看无著菩萨所说的话,你把名相投射到你的身心世界,你就会产生会心的微笑;你不投射到身心世界,用心外求法的心情,心迷《法华》转,那你读起来就很辛苦了,就像在读世俗的书一样(哈──)。你能够把读的法,往内心去观照,那你愈读愈有味道,所以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我回答二个问题: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蕅益大师说念佛求生净土,是「至直捷、至圆顿」的法门。「盖通途圆教,必先开圆顿解,方能够依圆理起圆观」;而念佛法门不须如此经过一番的参悟,「但以念念念佛,无不念念在圆观之中」,请问此圆观同彼圆观否?
 
答:念佛法门不须要一番的参透,这是谁告诉你的?其实念佛法门它是可深可浅的。我们历代的祖师都是开方便门,反正你就好好的念佛。其实你去读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念佛法门不是这么回事的、不是这么回事的。当然蕅益大师的法门甚深,我不敢随便揣测他老人家的「祖师真实意」,但是我简单的把他重要的观念提出来,你就知道念佛法门的浅深。蕅益大师说:「念佛有二种:一者事持,二者理持。」诸位都知道,净土法门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它是他力加被的法门。你如果选择自力,那你就靠你的本事,去调伏你所有的烦恼跟罪业;但是净土法门它是靠他力,就是佛力的加被,所以它的重点在归依,你必须想尽任何方法,使你的心跟佛的心感应道交。你跟佛不感应,他怎么加被你?在感应的归依当中,蕅益大师认为有事相的归依跟理的归依。事的归依,就是我是业障凡夫,弥陀是万德庄严,这是二个东西;你认为众生跟佛是有自性的,能念的心是苦恼的,所念的佛是大功德的,没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没关系
 
《佛果圜悟禅师碧岩录》: 「向难道处道破, 向拨不开处拨开, 去他紧要处颂出。」 《大正》48,页189c
 
《禅林宝训笔说》: 「拨开幻影浮光。」 卍续64,页726b
 
《续传灯录》: 「独露一心拨开万象」《大正》51,页598b
 
《古尊宿语录》: 「何不拨开自己心地灵源,放出神通光明。 滔滔流注成办佛事, 岂不快哉!」 卍续68,页278c
 
《清珠集》: 「抖擞身心,拨开世事,得一日光阴, 念一日弥陀; 得一时工夫, 修一时净业。」 卍续62,页497c
 
,我是业障凡夫,你是万德庄严,那我靠着你,我仰仗你的加被力,这也是可以。但是这种力量比较薄弱,这是一种对立性的归依,有能归依的心跟所归依的法,这个就是未达无生之理。如果你在修归依的时候,你观察「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能念的心,我的心虽然业障深重,但是这是依他起的法,如梦如幻的,我们把这个我业障深重、如梦如幻的心拨开来,发觉我的心是如,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万德庄严也是依他起法,因缘所生法,你把这个万德庄严的法拨开来,它也是如。后来我们发觉:我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世间上只有一个如,没有二个如,所以我们二个是一体的,能归依、所归依是一体的。从一个同体的佛性,我跟弥陀是不二的心情来念佛,那个感觉就不同!你这个时候是以自他不二的心情来念佛,你觉得阿弥陀佛好象离你不是那么的遥远。你说十万亿佛土,管他几万亿佛土,我跟他是不二的,那只是一念之间就到了。所以净土法门,你看蕅益大师他安立这个信心,有六种信心: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就是说:你不要以为净土法门它不看经典,你不看经典,你跟弥陀之间的障碍重重,你要归依他有困难。你说:诶,我是业障凡,弥陀是万德庄严,我怎么去受用弥陀的功德呢?你光是印光大师讲一句话:修净土宗的人,最重要的根本思想:「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句话你就参不出来,凡夫的心,进入弥陀的功德海,这怎么可能?如果你产生自性执的话,你很难相信净土法门能够成功。所以本尊相应法,它刚开始归依的时候说:「浅者见浅;深者见深。」上自,是二个东西:一个弟子,一个是佛。但是真正本尊相应,到最后大圆满的时候,他是不二的,那是进入到平等法界、一真法界,能归依、所归依性空寂,那才是真正的归依。你能够以自他不二的心情来念佛,蕅益大师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净土法门也是有圆观,因为它强调三根普被,所以对一些初机人,不讲这么深的道理。所以这个法门,蕅益大师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都可以念佛。只是说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起来,每一个人的心境不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是圣号、咒语,你看观世音菩萨,他持〈大悲咒〉,从初地证得八地;我们持〈大悲咒〉,也没产生多大的效果:就是同样的一个咒,不同的心、不同的智慧去接触这个咒,产生的作用不同。就是说佛菩萨的功德是一个广大的仓库,但是你要懂得密码,你才能进得去:你只是这样一个浅的智慧,你开显一部分的功德;你有更深的智慧,你开显更大的功德。一个月亮在不同的水当中,产生不同的影像;佛号亦复如是,你观照的力量愈强,这佛号在你的心中,产生灭恶、生善的力量就更大。所以所有的法门都要开圆顿解,没有一个例外的。
 
问:《观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答:这个是净土宗的根本思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心中去忆佛、念佛,所以我来生就生长在有佛的
 
世界。
 
问:那这一念的想,这个想是什么样的想?说若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当下是唯心所现,那我们当下在想佛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佛的大智慧、大神通呢?
 
答:这个「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从因地上来说,就是你心中不断的忆佛、念佛,这个诸佛的甚深功德,就在你忆念当中,慢慢的慢慢的成就。《涅槃经》说:你现在没有乳酪,是的,但是你有牛奶。你有牛奶,你慢慢的提炼,总有一天可以变成乳酪。佛陀经常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也是这样的道理。你没有这个果地的功德,但是你的因地是从这样累积起来的。如果你不忆佛、念佛,你只是每天持戒、修止观,这有什么问题啊?你们知道会有什么问题吗?这个三归依,缺一不可,你如果只归依法,没有归依佛,你来生会生长在一个没有佛住世的地方。你看辟支佛就是这样。就是说,我们在整个法界当中,你如果想要跟佛结缘,生长在有佛住世,你一定要忆佛、念佛,对佛陀礼拜、观想、赞叹,因为佛毕竟是一个最圆满的善知识。你不见佛,在成就大乘的菩萨道,这是一个非常吃亏的因缘,除非你要走辟支佛道,你才不须要见佛。但是大乘法门,你不见佛,那可以说是非常的吃亏,事倍功半。因为你若能见到佛陀,佛陀有大威德力,他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他知道如何启发你的善根。那为什么有些人很快就生长在佛世?你就不能生长在佛世呢?因为你跟佛没有结缘。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诃责禅宗的大德,你看他前生智慧这么高,但是他就是不念佛,唉呀,听到佛号要去洗耳朵,我念一句佛号要去刷牙。这样子的话,你来生就不再归依三宝,不再归依佛,你很有智慧,但是不归依佛。所以你看「十大愿王」,首先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也就是说:你在生生世世当中,一定要跟佛结缘,就像儿子不能离开母亲一样,所以你要不断的去观想佛、忆念佛陀、赞叹佛陀,这个是很重要的。当然主修的是法,但是佛也要归依。
 
问:法师说三恶道的众生不善巧名言,没有具足善巧名言,所以它的计度分别,就像梦中意识、精神错乱的意识,这么说来,这些众生在僧伽蓝内,偷吃僧伽物,对他们来生来说,是不受果报的吗?
 
答:这个业力,我们探讨业力,知道心为业主,你不探讨心的话……,如地震把大殿破坏了,这地震造成的业?是善业?还是恶业?还是无记业?你想想看,是什么业?一个地震,那是一个造作力,把大殿破坏了,是谁该负责?它这个业是善业?恶业?无记业?它不是个业啊,(呵──)因为它没有明了性。地震它没有明了性,它是一个果报,众生的业成熟,变成一个果报。业是一个因地,它一定有一个心识。这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把一个人打死了,这个不是业。业一定要有心识的推动,心为业主,这个心,有暗钝的心跟明了的心。暗钝的心是什么呢?梦中意识、精神错乱,这些都暗钝的心,这种业几乎是忽略不计的;但是微细来说,有别报,就是你今天在精神错乱的时候伤害了他,你跟他个人有一些各别的恶因缘;但是不会让你到三恶道去,不会影响总报,但是有别报,包括梦中意识、精神错乱都是这样。还有一个忏悔所作业,就是忏悔所折损业,就是这个业你曾经做过,但是你至心忏悔,你见到好相,这个业也是不增长业,也不招感三界果报,但是别报还在。有几种业?悔所损业、精神错乱所作业、梦中所作业,都是不增长业,不招感总报。那畜生道所造的业,也是一种不增长业,因为它的第六意识太暗钝了;但是有一种例外,有一种畜生例外,这种畜生我们讲「精灵」,就像狐狸精、什么精,它长时间的吸收日月精华,那就不同了。因为它变成精的时候,它第六意识的明了性很强,它造的业就有招感总报的力量。就是这个畜生它已经修炼成精的时候,那就不同了。如果它只是一般的畜生,这个业几乎都是不增长业。为什么?第六意识太过暗钝,就像做梦一样。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