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舍利弗的功德


   日期:2023/11/13 12: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舍利弗的功德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一、皈依的不同目的及其后果;皈依是同善知识的契约,应与善知识结法缘与人缘。

  上午我们要进行:传授皈依、八关斋戒。皈依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是否对皈依的意义、内涵有充分的认识?皈依在自己的学佛过程当中,是入门的第一课前提。

   在座的诸位,有些可能是第一次皈依,非常地赞叹;有些可能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皈依都不一定,那么对这些同修也是随喜;第三种有些同修只是说,大家来皈依了,那么自己也来结结缘,就是捧捧场、凑凑热闹,这种状态也是允许的;第四种状况呢就是,虽然自己来到现场,是要皈依,而实际上自己心里,没有皈依的准备和认识,就是没有真正想皈依;第五种情况就是,自己纯粹就不来,只想办个皈依证……大概有这几种情况。

  这就说明,大家每一位对皈依的意义认识不同,皈依的动机不同,皈依的目的不同,那我们初次来皈依,也是有不同的情况,有些人是真正为了学习佛法、修行、解脱来皈依,因为皈依是用自己整个的身心、用自己的生命,就是自己生命找到了依靠,自己身心找到了力量,力量从哪里来?依靠什么呢?就是三宝。我们皈依三宝,佛、法、僧,那么我们皈依的法师,是代表三宝为大家传授,就是代表了三宝,佛宝、法宝、僧宝。那么大家皈依之后,不等于就是完结了,皈依之后才是开始,他要根据皈依的师父的要求依教奉行,才是有意义的。

  那我们在皈依以前,就是要有很好地选择了——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找老师,拜师学艺。你要学一门艺术,学一门技术,要拜老师;你在社会上面,要做某一方面的研究,要找老师、要拜师,这是一个仪式了,这个仪式就确定了老师和学生这种身份的建立和完成。所以皈依,它不是一般的,把这几个文辞念一念,就了事了,我们在未皈依以前,就要有很好地考虑和选择,不然的话,皈依以后意义不大,因为你没有真正发心要学法,更具体地来讲,你没有真正向皈依的师父学习,事先你就没有这样子的打算。

  第二种情况呢,他这里皈依,那里皈依,皈依这位法师,皈依那位法师,当然也不是说不可以,也不是说有错,更多的情况下,他只是说,我皈依某某大德,我皈依某某大师,我皈依某某法师,用好多的法师、善知识,给自己装装门面而已,一说我的师父,某某、某某、某某,一大堆能够讲出来;那么第三种状况呢?就是随喜了,随喜就是好听一点,不好听一点就是随大流,反正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就是他思想里头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意识和准备。当然这方面,也是有一点点的作用跟功德;那么第四种,就是他本来就没有想要皈依,你本来没有想说,这个皈依的仪式,是老师和学生身份的完成,善知识和弟子身份的完成,就是他自己心里面,没有这样子的抉择,然后来皈依。这种的皈依,其实是一种相似的皈依,就是假的皈依,实际上没有皈依,那么这样子下去的话,会发生什么后果?

  真正皈依三宝的人,真正发心求皈依的人,依教奉行才是有意义的。皈依之后,他就会照着皈依师父的要求去做;第二种状态的人,他会造成什么问题?远离师父,因为你这里皈依一下,那里皈依一下,本身你就没有打算要去学法,没有准备根据善知识的教授亲身去实践,就是在跑庙,这里跑一下,那里有法会再去跑一下,另外一个地方又去跑一下;第三种的状况,随喜皈依、随喜皈依之后,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导致不认师父,就是不承认说,某某是自己的师父,也就是混在这同修当中了,那么也就是你虽然皈依了,实际上你是没有师父的,你是没有善知识的,你是没有师长的;第四种状况,假皈依,就会导致出卖师父,这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心不在焉。你心不在焉,你就会观过了,因为你不认为说,某某法师足以当自己的师父,所以你不会皈依。你不会皈依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这个法师,还有什么问题,那个法师还有什么问题……

  所以这些方面,都是会引发后果的,佛教里边叫作业果,它在这里都是能够得到体现的,不是说没有后果的。有时候,自己意识不到,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结果了,总是觉得,自己可以到处去选择,这是不对的,因为你选择完了以后,没有真正去学佛法,没有真正去用功、依教奉行,对你自己本身来讲,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对善知识来讲,对传授皈依的法师来讲,也会有影响。就变成说,大家都拿了皈依证,但是有些人认为说,我这个皈依证,就是自己的老师;有些人认为说,这个老师对我好的时候,我就认,对我不好了,我就不认;有些人拿了皈依证就是说,这个拿一个好玩啊,可以当门票用,是吧,才会造成说,我不来的时候,报一个名,拿一个证,这都是极其错误的,甚至是非常不应该的,是不是?至少你对皈依的内涵不了解,你对皈依的意义不明白,才会这样子的轻率,这样的草率。

  非常草率的人,非常轻诺的人,他是没有诚信可言的。没有诚信,他有什么信心呢?就是随便答应人家一个事情,答应完了以后不去做,这怎么能够说明是信心呢?皈依说到底是自己同善知识生命的契约、生命最深层次的契约,它不是一般的一场游戏了,如果我们把皈依都当成一场游戏,当成一场法会,当成一场凑热闹,那么请问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当中,还有什么事情比皈依更重要?没有了。皈依它就是自己整个人生方向的转变,走这条路,不到那条路去,所以叫做翻邪皈依(请斟酌),就是我们过去未皈依以前,走的都是邪路、邪道,现在走正道、走正路,菩提道,走到道上去,它是这样子的一个意义了。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选择自己皈投依靠的师父呢?我讲的,一个是法缘,一个是人缘。所谓法缘,什么意思呢?善知识的言教,自己是不是喜欢听,是不是喜欢接受,接受得了接受不了,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我们听不懂,我们不愿意接受,甚至说就没有什么佛法,因为你事先都已经这么认识和安立了,那么你皈依之后,肯定不会去学了。因为你会觉得,某某法师没有佛法,某某法师佛法不可靠,某某法师还是很糟,他不足以来教我,这是肯定的。其次呢?人缘呢,人缘也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好乐不好乐,希求不希求亲近善知识,这是一个人缘的因素。

  有时候,我们对一个善知识,可能很喜欢听他讲法,但是你没有同他相处的因缘,因为你见不到他,找不到他,这就是说明人缘方面的欠缺;第二种情况就是:有人缘,但没有法的缘。所谓有人缘,没有法缘,什么意思呢?就是善知识讲的话,自己的师父讲的话,他可能愿意听、愿意做,但是呢,不会认为说是佛法。反过来说,善知识讲的佛法,自己听不懂,没有好乐心,听不进去,不能依教奉行,这样子会导致什么后果呢?导致在别的地方再去求法,那么能不能再求到佛法呢?也是很难讲的。再有种情况就是,既没有法的缘,也没有人缘。那么为什么又能皈依呢?就是说有存在的名份的关系,就是自己来皈依,那莫名其妙,他皈依完了以后,也就走了,永远见不到,互不搭杆,可能过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之后,有人问你,你是不是佛教徒啊,你皈依了没有啊,他就会说,啊,是,我是,我已经皈依了。可能人家再问,那么你皈依的师父是谁啊,那个时候,他可能才回忆得起来,我是在某某人座下皈依,所以这个就是四种的情况了有法缘、有人缘;有法缘、无人缘;有人缘、无法缘。那么第四种就是:无法缘、无人缘。

  最好的就是——既要有法的缘,也要有人的缘,这样我们就比较容易依教奉行,这是我们去选择善知识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然的话,你不知道怎么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位法师他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在家的同修、信众,是非常多的。那么我们要如何同法师、善知识,去结这方面的缘?那我们要去创造了,我们要有这方面的希求心,我们要明了,皈依的目的究竟何在。我自己为什么要来皈依,对皈依的这样一个主题,我们要更深刻去认识,要根据佛法的标准去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人云亦云就没有意义了,本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非常宝贵的事情,非常郑重的事情,到了自己的身上,到了自己的手上,都会变成没有意义,变成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不能同自己生命的点联系起来,佛法就进不来了,自己内心的大门就敞不开了。

二、从舍利弗尊者的功德,启示我们如何在寺院中和合,同业融合,依教奉行。

 

  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优波离、目犍连、阿难、罗睺罗等等,他每一个都第一嘛,为什么每个都第一呢?优波离持戒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多闻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这位弟子,在这方面最突出;那位弟子在那方面最优秀,第三位,在另外一个特长上最好——舍利弗从小就非常聪明,长相呢,也非常庄严。他很小的时候,对印度的各种学说,都非常精通。十六岁的时候,同人家辩论,大家都比不上他,都是认输了,他从小就跟自己的邻居目犍连很要好、好朋友。他们两个有一天到王舍城,去参加祭祀的时候,看到很多人,非常混乱、嘈杂,在开玩笑,舍利弗和目犍连,他们就产生了无常这样子的一种感受,世间无常,那么他们两个就在六师外道那里出家,仅仅过了七天七夜,六师外道当中的这些学说他们都精通了。当时,六师外道那边有两百五十个人,舍利弗最精通——七天的时间,就非常的精通。但是呢,舍利弗还感到自己不满足——还没有究竟解脱。

  当时释迦牟尼佛成道不久,他在王舍城,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叫做阿说示,他在城里托钵乞食的时候,舍利弗看到他威仪具足,步行非常稳重,就深深被折服了。舍利弗就问阿说示说,你的师父是什么人?你学的是什么法?阿说示就告诉他,我的师父是释迦牟尼佛,我学的是因缘所生法。这样子呢,舍利弗、目犍连,各个带了两百五十个人,就到竹林精舍去皈依释迦牟尼佛,舍利弗皈依佛陀以后,就经常亲近、追随佛陀,帮助佛陀弘扬佛法。在所有的弟子当中,智慧第一、聪明、才智,又非常有能力。

  佛陀晚年的时候,有一个提婆达多,他另立僧团,带领五百个比丘,到伽耶山当中去。那舍利弗、目犍连,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到提婆达多的另立僧团当中去劝导,慢慢慢慢他们悟到所做的错误,重新皈依了佛陀。舍利弗起初在外道当中,他能够带这些外道来皈依佛门;进佛门以后,提婆达多另立僧团,他也能够劝导复归到僧团当中去,复归到释迦牟尼佛门下,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非常有智慧的表现。而不是说舍利弗自己去另立僧团,自己去另外搞一套,舍利弗这样子的所作所为,在僧团当中,备受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受到佛陀的赞叹。

  当时有一个比丘,罗睺罗,他刚刚出家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委派舍利弗,为他受沙弥戒,就是拜舍利弗为师,就是让罗睺罗拜舍利弗为师。罗睺罗是佛陀的儿子,他没有拜佛陀为师,而是拜舍利弗为师,让舍利弗为他受沙弥戒。有一次,罗睺罗他到外边去托钵回来,释迦牟尼佛看到罗睺罗有点不高兴的样子,他就问罗睺罗,到底是怎么回事,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因为那些信众们对罗睺罗,以及对那些比丘、大比丘,佛陀的大弟子,有分别心,供养得不一样:小沙弥供养得比较差一点,供养得比较少一点;那些上座弟子,就供养得比较好,佛陀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告诉舍利弗,僧团是六和敬、六和,那么六和僧团,作为长者,作为上座,作为佛陀的大弟子,应该如何来关怀、照顾、爱护年少的比丘和刚刚出家的沙弥。舍利弗听以后,非常受教育,他也没有一点的情绪——他对佛陀的教法感恩戴德。

  本来这些问题是信众的问题,是居士们分别心所产生的问题。但是释迦牟尼佛,他没有去批评信众,他只是告诉僧团当中的上座比丘说,你要好好照应初出家的沙弥,照顾好年幼的比丘,这什么意思呢?释迦牟尼佛——人天师表、三界导师,他怎么去管这些这么小的事情、这么微细的事情呢?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从这点,恰恰说明佛陀的伟大。罗睺罗回来的时候,脸色有点不好看,佛陀他就能够觉察得出来,就知道说信众以及僧团当中的六和敬有问题。那么有问题,我们要怎么去改进呢?我们在不同的层面,要如何来认识这个问题?而不是说,我们所有的问题,都要让佛陀去处理。因为我们下面很多的问题,是我们下面人造成的,是我们下面的人引起的,那我们要不要想办法去解决呢?我们要想办法去改进,我们要想办法去突破。

  又有一次,舍利弗受到另外一个比丘的诽谤,当释迦牟尼佛要那个诽谤的比丘进行忏悔的时候,舍利弗非常客气地说,“佛陀,我从小到大,到今天已经活了快到八十岁了,在我自己的记忆当中,从来没有起过杀生的念头,没有说过假话,没有因为自己的利害得失和他人说长论短,去跟人家比较,去嫉妒别人,去给别人过不去,我自己只有天天忏悔,根据佛陀的言教修心、用功,这就犹如大地一样,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谓承载一切,是好的,他能够承受;是不好的,他也能够承受;是轻的物品,他能够承载;非常重的东西,它也能够承载……他是不分的,所有的境界,对大地来讲,他都甘受如饴。舍利弗以大地的这样子的一个境界,来比喻自己,所以呢,他就对诽谤他的那个比丘说,他说,“比丘,忏悔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效果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没有任何一个法,可以同悔过相比,如果知道改往修来,就是很大的善根、很大的功德,我自己呢,也愿意接受你的忏悔,只要你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就好。这个比丘,对舍利弗也非常地感动,觉得舍利弗确实非常了不起,对同行这样子地接纳、关照、爱护,那么舍利弗对其它的比丘,都是一样地照顾,一样地付出,一样地给大家帮助。

  有一次,舍利弗回来的时候,他的住处被六群比丘占了,精舍里面所有住的地方都满了。如果照我们来讲,会很不高兴的——这本来是自己的床位,被六群比丘住了。他没有不高兴,舍利弗独自一个人,在树下静坐、打坐,风餐露宿,然后慢慢引起了生病、咳嗽,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召集所有的比丘,为他们讲法,讲什么法呢?讲了一个故事,猴子、大象、小鸟,这样子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说,有一天,大象、小鸟、猴子,他们一起出去游玩,他们三个动物在说话、讨论、,问候啊,就引起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他们三个都说,谁的年龄大谁应该走在前面——年纪大的走前面,年纪小的走后面。大象就说我从小的时候,这颗大树和我一样高,现在这颗大树已经非常高、非常高了,就说明我这个岁数大;猴子就说,我小孩的时候,这颗大树才刚刚发芽;那个小鸟说,这颗种子呢,就是过去我在森林里面吃了水果然后叨过来的,丢在这里,长成今天的大树。这样子呢,大象、猴子就说,小鸟伯伯,确实你的岁数最大,你应该走在前面领导我们,所以呢,猴子就骑在大象的背上,小鸟就骑在猴子的头上,然后他们一起非常快乐地去游玩。那么旁边的其他的动物啊,其他的人啊,看到后也觉得很奇怪。释迦牟尼佛说,禽兽,它也是有伦理的,他也知道尊重长辈。他说怎么我们僧团的比丘,连禽兽都不如呢?我们的佛弟子,连动物都不如呢?

  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个比喻,使僧团当中的那些六群比丘们,感到非常惭愧,就是他不知道去用功修行,只知道占小便宜,只知道来争论到底谁的资历老,到底谁学佛法的时间比较长,到底谁比较高,谁比较低……这本身就是不对的,这没有意义的,是与道相违背的。所以六和敬的僧团,他的表现,是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能够体现的,他是一个表率的作用,他所有的行为是符合规范的。这种规范,不是说我自己认为说自己的行为是符合戒律的,自己的行为是符合佛法的;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团体的行为;整个团体是不是依法办事了;整个团体是不是根据法在走了;根据法存在的,根据佛法在发展。而不是说你自己认为佛法应该怎么样子,他认为佛法应该怎么样子,另外一个人认为佛法应该怎么样子,这是错的。如果你佛法确实学得很好,那么你在僧团当中,就有责任去帮助后学的人、初学的人,让他去进步;你就有责任去帮助那些走邪道的人,把他们拉回来,这才能显示出有智慧的,才能够说明是代佛扬化、助佛弘化,才是佛的弟子,才是符合善知识的心愿。所以呢,舍利弗非常的了不起呢。如果从依师法上面来讲,他真正是能够按照佛陀的意愿来办事。

  舍利弗的老朋友目犍连,在有一次弘法的途中,被裸行外道害死了。那个时候,释伽牟尼佛也知道,自己三个月以后,将要入灭了、要涅槃。舍利弗他也知道,有神通,他就跪在释伽牟尼佛的面前,他说自己不愿意看到佛陀入灭的情景,如果佛陀入灭了,自己会非常的难过悲哀,所以他自己就决定,比释伽牟尼佛早灭度,他一直在请求,最后得到佛陀的允许——舍利弗比释迦牟尼佛还更早灭度,舍利弗灭度七天以后他所有的衣、钵等等,他的舍利啊,都建成宝塔,供以后的人朝拜。我们这次去印度,也看到了舍利弗、目犍连入涅槃以后所建起来的塔、墓。

  我们从舍利弗的这个故事上,应该得到启示,应该得到启发。什么启示呢?启发什么呢?就是我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究竟我们是为了什么呢?为了什么我们大家要来到寺院里头,我们这么多人,究竟我们要怎么样把他组织起来呢?有序地组织起来,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来学习佛法,而不是说,我们这些人在同一个道场当中学法,然后呢?来论高低了,来比长短了,来比一比,到底谁更有能力啊,谁更有学问啊,谁更会办事啊……用一种世间的心态,都是不对的了。

我们在道场当中,我们都是替三宝做事,替师长做事的,不是自己给自己做事的,这个地方,不是自己给自己做事的地方,自己给自己做事,你自己的业跟共业不融合。不是说听不听谁的问题,不是说,如法不如法的问题,是不符合共业了,不符合整个业的走向,就不相应了。怎么我们这么多人,就是你一个人如法,其他所有的人都不如法呢?这是很大的问题——这肯定如法了,他不如法,怎么能够有这么大的效果呢?我们这么多人,能够从那么远的地方,不畏严寒,一次又一次来到这里,条件如此的简陋,我们法师也没很好地款待大家、招待大家、帮助大家,但是大家的学法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在这边长住的义工,更是如此了,一直在这边护持。如果在佛法上面没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是不容易坚持得下去的。因为我们只有真正得到佛法的快乐,才不会去追逐世间上面的五欲的快乐,他们两头绝对只能有一头,不可能说既要有佛法的快乐,又会有五欲的快乐,这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同五欲相应就远离佛法;如果同佛法相应,就远离了世间的五欲,这是不一样的。

  今天,大年初五,破五嘛。大家来皈依,皈依以后,就是要真正依教奉行。真正要明白,我们皈依就要学法,要依教奉行,要建立师、法、友清净、和合、增上的团队,要去利益很多很多的人,要牢记我们的宗旨目标——我们是为了要成佛,我们为了要积资粮,为了要学法,为了要广结善缘,要调伏自己的烦恼,来到寺院的,来亲近三宝;不要同一般的,那些似是而非的、错误的行相去相应。内心里头一定要有谱,一定要有非常正确的认识,就是树立正知正见。我看大家也是有这方面的善根、福德、因缘,通过自己的发心、努力、祈求、忏悔,让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不断得到增长,今生今世有更大的作为和成就,乃至最后的佛果的圆成。以此祝福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