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当代修行人与八相成道


   日期:2023/9/1 11: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当代修行人与八相成道

闻到了佛法,并且也知道了修行方法,为什么修不进去呢?好多学佛的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便得到法,你的资粮不够,功夫也上不去。你们都知道学佛要先修资粮。我今天上午打坐的时候,忽然想,佛陀成道经历了八相成道,我们学佛的人也要经历八相成道。但今天我们要讲的八相成道,和释迦佛所经历的是不一样的。

平常你们不想修行时,也无人打扰,身体也很健康。当真正想修道时,周围种种障碍都出现了,迫使你无法修行。通常大家讲是福报不够。确实没错。为什么这样说呢?你做生意要资本,修道同样要资本。那么修道的资本怎么得来呢?作种种善事,修种种福田这些都是我们修道的资本。如果你资粮具备,明师你容易遇到、地方、伴侣(护法),都会有。也不愁没有财物(法、财、侣、地具足)。不是说修行的人不需要财,每个寺庙都建的金碧辉煌,这不都需要财吗?而且建庙比建普通大楼耗资还要多。过去创建一个丛林,有的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建成。别说修道的人需要资粮,即便不修道的人也需要资粮。

如果说你资粮不具备或者不够,即便一个善知识来到你面前,你会以为还不如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你的资粮不够,你承受不了这个善知识。因为一个善知识方方面面都已具足了。你资粮不够,就犹如一个容器不够大,承受不了。回想自己学佛的不同阶段,都碰到过善知识,有时当面错过。因为自己无明太重,也可以讲福报不够,遇到善知识而不承认他。如果说你资粮够,承认他,也可以说你福报够了。但你要想学佛法,还必须修加行道。“加”是加固之意。你过去的福报,只够世间享用,要出世必须修加行。具体说就是修十善。好多人都忽略了加行,按佛教的说法,要想升天,必须把十善修圆满,(三界以内的天,超越不了三界。)千万别忽略了十善,你天天在拜佛、念经、打坐,符合十善的哪几条?如不能全部涵盖十善,想要升天,乃至开悟,不可能。密宗里有“四加行”,实际上汉传佛教也同样有加行法。在汉传佛教中,禅宗几乎取代了整个佛教,因为禅宗特别讲“顿悟”,很少提到修加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管你修禅、净、密哪种法,修了这么久,没办法见道。因为你十善功德不够,即加行力度没有跟上来。纵然你把加行修完,勉强进入“见道位”,这不是明心见性,只是破除了我执。当把我执破除了以后,才能产生坚定的信心。不管时间多久、环境多恶劣,也不会退道。因为这时你已明白了世界的一切是无常,但有不生不灭的一面存在。严格来讲,现在好多学佛的人,连“见道位”都没达到。虽然也知道娑婆世界无常,但那仅仅是看经书、听修行人讲的。自己一点也没见到,种种我执、邪见仍牢不可破。

倘若一个人达到见道位,他做人、修道,才算像一点点样子,对世界上的事情,执着心自然会消除很多。但无始以来的业力仍然存在,仅仅是“我执”破除了一些,但并不是一点也不存在。就像一个人明知道吸烟不好,危害身体健康,但烟瘾一上来,仍然还吸。“见道”人的业力,和这个道理一模一样。明知娑婆世界无常,对其留恋会轻些,但关键时刻,还会被种种美好的景象所诱惑。这也就是为什么好多修行人讲得挺好,但在关键时候无法把握自己。当你“见道”后,才逐渐深入到“修道”里边。

在修道里边究竟修的又是什么?见道后,种种习气仍然存在,知道不好仍被习气牵着走。那么现在上了另外一个台阶,真正上到修道层次,那就是把生生世世,贮藏在阿赖耶识中的贪、嗔、痴、慢、疑等根本烦恼消除掉。实际上八识心田里面的根本烦恼,不是说通过打坐可以消除的。因为在静中,根本无法发现你的烦恼,只有出去行愿时,内在的习气才会逐渐出现。实际上,在我们所讲的八相成道中,最难做的就是“修道”这一位。十年、二十年的功夫,未必能超越修道这一位。纵然达到“证道”这个层次,还是要回来落在修道位上。前面的几个,资粮道、加行道,从始至终都在修,都不能够放弃。为什么那些佛菩萨都已圆满了,还在红尘中任劳任怨?就是为了更多的资粮,让资粮加得更深更大。

天天盘腿静坐,坐久了就不愿动。现在学佛的人,不外乎落入两个极端:一个落入好静,一个落入好动。善于静的人,特别不愿动,怕吵、怕动。别人吵闹一下,就生了抱怨心。落入好动的人,整天想找点事做。即便不做事,也想找几个人聊聊天、讨论讨论佛法。看到别人不出去弘扬佛法,不做善事,也会报怨。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是需要动时能动,需要静时能静。过去禅堂里有些“禅油子”,由于坐香久了,连跑香都不愿跑了。禅堂里会拿着香板赶着他们跑香。一个人长期不动,体力就会消失。人家说力气是干出来的,胆量是吓出来的。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比如农村人特有力气,城里人力气小,因城里人很少有体力劳动。在过去大丛林里,为什么吃完早饭上午都要出坡,下午、晚上都要坐香?就是为了让你养成有动有静的修行规律。我记得当初出关后,有半年的时间不愿意讲话,不愿意走路,大大小小的事都不愿去介入。盘腿低于6个小时,就浑身没一点力气,像泄了气的皮球,如达到6个小时,就浑身又有了力气。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这种症状消失了。由每天坐十几个小时,减少到6个小时,又减少到4小时,现在保持2个小时。每天睡觉前和起床后各坐1个小时。我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没有认为是在修行。如果你们把打坐当作修道,就会当成任务;如把它当成生活方式,就像一日三餐,形成一种习惯性,就很难改变。

你越是身体劳累,越要盘腿。盘腿休息,恢复疲劳比睡觉还要快,尤其当你走路很累时,把腿一盘,半个小时后就恢复了。因为两条腿所消耗的能量,要占去全身所消耗的一大半。把两条腿一盘起来,整个下半身的能量基本不需要了,而且还能产生能量往上输送。对于一个刚刚修行练盘腿的人来说,盘腿越坐越累,必须要躺下休息,才能恢复。那是因为身心不能放松,所以盘腿是一种劳累,只有通过睡觉才能休息。如果你禅定功夫深,打坐放松,比睡觉还能放松。因为睡觉虽然身体放松了,头脑还在做梦,而打坐不仅身体放松,头脑也放松,进入空灵状态,达到真正的放松。所以比睡觉休息要来得快。当你的禅定功夫具备以后,你才能进入“悟道”里面来。悟什么呢?刚才讲修道是修贪、嗔、痴、慢、疑,所要悟的就是生死无常。世界一切皆是虚幻不实,众生仅仅是娑婆世界的真正游客。不到100年,每个人都必须要走。如果说你不修道、不悟道,你仍然会留恋娑婆世界。

因为大家读佛经读得太多了,随便都可以说出“世间如幻,人生无常”的道理,可这是佛悟出来的道理,并非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己真正证悟的思想。你自己在学佛,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佛学思想呢?正是因为你天天在学悉达多的思想,所以自己的佛学思想永远也出不来。当初悉达多也在学佛,现在你也在学佛,为什么悉达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而你的佛学思想出不来呢?因为悉达多学佛是向内,而现在人学佛是向外。“外”指什么呢?一是指佛经、祖师大德的语录。二是指世间的种种色相。如果你能把眼根、耳根关闭掉,把视、听的力量转向往内视、听,很快就会有自己的佛学思想。

古人讲:“深入经藏”,是否和我讲的观点不一样呢?我说的是不是邪知邪见呢?在学佛刚开始的几个阶段,你可以多看经,当明白你自己原本就有内在的经藏后,为什么不把它唤醒、拿出来使用呢?就像一个不爱劳动的人,一直依赖别人生活。久而久之,连自己也以为自己没有生存能力,实际上他有生存能力。等到有一天,你通过修道,什么经典都不看了,你内在的智慧就会逐渐、逐渐涌现出来。什么叫智慧,什么叫知识?把别人的思想学多了,把外边的东西都装进你的头脑里,这就是知识。正因为你装别人的东西太多了,本有的智慧发挥不出来。一个是走进来,一个是把自己本身有的东西发挥出去。如果你会读书的话,就不会障碍你的智慧。不会读书,就被外界的东西转动了。有的人很能读书,但没有智慧;有的人很有智慧,那是因为外界的东西接受得少。你把外面的东西搬进来的越多,内部的东西越难出现。当有了智慧,再去读书,外面的种种会变成你的智慧,外面的东西很容易学会。

当你通过“见道”和“悟道”这一关后,你才能进到“证道”里面来。究竟证的什么道?何谓“证道”呢?上次讲过,刚成佛和久成佛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刚考入大学和大学毕业生,二者显然不同。所以我说,悟道、证道以及修道,它们在本质上同样是有区别的。有的人大学毕业后,还会继续进修深造。这个道理和成佛后又去行菩萨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当你安住在“证道”的果位上,你身心能感受到何谓“不生不灭”、何谓“万物同一体”、何谓“同体大悲”、何谓“无缘大悲”。往往在这个层次里边,会逗留很久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一阶段会有一个很深沉、很细微的“道悦”存在,你会以为自己功德圆满了。这个时候,智慧会像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像火花一样,天天会迸发出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都是在这个时候证到的。如果在这个时候,你未遇到善知识,会自以为功德圆满、大彻大悟,不须再修了,可以出去弘法、开山做祖了。古时候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坛经》中,荷泽神会见到六祖后,不礼不拜。能和六祖辩论,有问有答,看不出谁高谁低,分不出上下。但六祖最后说,你充其量是个“知解行者”。后来有人称他为七祖。六祖知道没办法转化他。在见地上勉强说得上圆满,但还有一个“道”未达到,什么道呢?就是“得道”。

悟道、证道、得道,有什么区别呢?先讲证道,相当于把果子摘到自己手里,只差往嘴里吃这一步。如果用明心见性和成佛来比喻,大家会更理解。“明心”—明白了果子;“见性”—已看到了果子;“成佛”—已把果子摘到手,吃到嘴里边。“悟道”是明白了果子,“证道”是摘到了果子,“得道”是吃到了果子。

你们会说,从前面的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悟道、证道、得道这七个层次,还不够圆满吗?最后一步,必须再入红尘里面,把你吃到的果子分享给别人吃。这就叫“弘道”,也叫“扬道”。因为弘道过程中还是在修资粮、修加行,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修资粮、修加行,才能功德圆满。只有在弘道的过程中,借助于众生,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一位善知识的功德圆满,完全有赖于众生。我曾经说过,一位善知识就像一棵大树,众生像土地、水。所以我说,你们来到万行面前,不是万行成就了你们,而是你们成就了万行。实际上我天天报着感激你们的心在做事情。

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悟道、证道、得道、弘道(扬道),这就是一个圆满的修道过程。最后再落实到资粮道和加行道上,终身不能放弃。

* 任劳任怨就是在修资粮,把八相成道都涵盖了。过去讲“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点点做善事的机会都不放弃。现在的众生都想做大事,小事不放在眼里。小事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大事?实际上大事都是通过小事,慢慢地积累。“功德圆满”,不就是孜孜不倦,日积月累,最终才是所谓的功德圆满吗?
我是白天做庙里的事情,晚上做自心的事情。修道就是要把自己内心的事情做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