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董群教授:道宣所揭示的──中国佛教之禅观


   日期:2023/8/27 14: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宣所揭示的──中国佛教之禅观

  董群 - 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

  现在人们谈起禅观,常常是南北两宗,南顿北渐,这是针对唐代禅法及其在后世的影响而言的,而在唐代禅宗之前,禅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千年,道宣在其《续高僧传》(引文中简称《续》)中所揭示的禅观,是非常丰富的,对此加以考察,可以寻找出中国佛教禅观的发展轨迹。
  禅之作用:道宣指出禅修的作用如下:“三乘贤圣,及以六邪诸道,将欲厌烦栖虑,莫不依于初定,良以心殊粗妙,慧开通局,遂有总斯一地,得延邪正之机。”(《习禅总论》,《续》卷二十一)但禅修必须是定慧双开,“观夫慧定两级,各程其器,皆同佛日。”(同上)道宣主张定慧兼重,他对禅观的评论,也是以此为根据。
  罗什对禅法的贡献:对于中国禅观的讨论,道宣从罗什开始,但罗什对于中国禅法的贡献,道宣并没有作更多的介绍,因为这是慧皎《梁高僧传》(以下简称为《梁》)的叙述范围,可是慧皎并没有从禅观的角度提及罗什的作用,道宣则简要地提到罗什对禅典的译介,“童寿弘其博施,乃为出《禅法要解》等经。”(同上)这比起慧皎来说,对罗什的评价更为全面。鸠摩罗什译介了许多大小乘禅籍,对禅籍的翻译当为最有贡献者,译有:《坐禅三昧经》三卷,《首楞严经》二卷、《十二因缘观经》、《禅法要解》二卷、《菩萨诃色欲法经》一卷、《思惟略要法》一卷,《禅秘要法经》三卷,罗什介绍的禅法,属小乘说一切有部,五部禅法都有介绍,但他对所述小乘禅法,赋予了大乘的立场。  
  罗什时代的禅法:对于罗什时代中国禅法的发展,道宣叙述如下:“自斯厥后,祖习逾繁,昙影、道融、厉精于准北;智严、慧观,勤心于江东。山栖结众,则慧远标宗;独往孤征,则僧群显异。”(同上)这里提到淮北、江东两处禅法流行中心,山栖结众和独往孤征两种禅修方式。昙影(《梁》卷六)和道融(《梁》卷六)都是罗什的弟子,两人在淮北的修禅、传禅,现存史料已难窥其貌。智严(《梁》卷三)和慧观(《梁》卷七)的禅法在江东流行。智严曾到罽宾,罽宾流行的禅法属于说一切有部。智严随佛大先习禅,又和禅僧佛陀跋陀罗一起到长安传习禅法,佛陀跋陀罗被摈后,智严在山中精舍以习禅为务,多有神迹。慧观参访过庐山慧远和长安罗什,对两人的禅法加以详辨,他的禅法更多地具有慧学的成份,并强调师承的重要,“禅典要密,宜对之有宗,若漏失根源,则枝寻不全,群盲失旨,则上慢幽昏,可不慎乎!”(《修行地不净观经序》,《出三藏记集》卷九)这也是对罗什禅法的批评。慧观长期随佛陀跋陀罗,南下庐山,东行建业,特别在建业,为刘宋时禅法在江东地区的发展多有贡献。慧远(《梁》卷六)的禅法在庐山流行,慧远接纳了被逐出长安的佛陀跋陀罗,译出《达摩多罗禅经》,慧远为之作序,也强调禅法之师承,评论罗什的禅法“虽其道末融,盖是为山于一篑。”(《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出三藏记集》卷九),慧远对禅法的贡献,犹其在于首先结杜,倡导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是为净土宗念佛法门之始。道宣特别提到慧远倡导的山栖结众式的禅修,应引起注意。僧群(《梁》卷十二)被道宣视为独自修行的习禅方式的代表,僧群的传记在“忘身”一类中,他在水中狐山上构立茅室修行。
  梁武帝与禅法:道宣论梁武帝和禅法的关系如下:“逮于梁祖,广辟定门,搜旸寓内,有心学者,总集扬都,校量深浅,自为部类。又于钟阳上下双建定林,使夫息心之侣栖闲综业。”(《习禅总论》,《续》卷二十一)意谓禅法到梁武帝时有大发展。梁武帝对于佛教有多方面的贡献,然依禅宗正史,他与禅是没有机缘的,且关于他与禅法关系的资料也确实很少,道宣提到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钟山的上下定林寺则都和禅有关联,下定林寺建于刘宋元嘉元年(四二四年),达摩在梁大通年间示寂后,建塔于此寺。上定林寺建于元嘉十二年(四三五年),梁初,法通禅师入住三十余年,教弟子习禅、礼忏。
  北朝禅法:道宣论北朝禅法,首先提出僧稠和僧实,这两个僧团都是受到官方支持的,“高齐河北,独盛僧稠,周氏关中,尊登僧实。宝重之冠,方驾澄、安,神道所通,制伏强御。致令宣帝担负倾府,藏于云门:冢宰降阶,展归心于福寺,诚有图矣。故使中原定苑,剖开网领,惟此二贤,接踵传灯。”(《习禅总论》,《续》卷二十一)以此两人和东晋十六国时的佛图澄、道安的禅法相提并论。僧稠的禅法,传自佛陀,其禅法修行,不见具体的详细记载,但有小孩见其禅室内“炎火赫然。”(《佛陀传》,《续》卷十六)此当是火光三昧或火界三昧。少林寺是孝文帝为其所建。僧稠传佛陀的禅法,佛陀赞其“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僧稠传》,《续》卷十六)在山中修行,北魏诸帝屡召不应,乃在山中供养。北齐文宣帝始奉召赴邺城,并在城郊龙山为其建云门寺,是谓“藏于云门”,又令国内诸州,别置禅寺,大兴禅法。国储三分,三宝之用占三分之一,是谓“担负倾府”。僧稠还撰有《止观法》二卷,其法嗣有僧邕(《续》卷十九)、智舜(《续》卷十七)、昙询《续》卷十六)、智旻(《续》卷二十三《智首传》)。僧邕又和三阶教的信行同修:智舜有弟子智赞,住蓝田化感寺习禅,但终遁林泉,影响不大。昙询很受隋文帝重视,其弟子有真慧等人;智旻传智首,智首传道宣,此二人在唐代已转入律门。僧稠所修的禅法,在投佛陀之前,先从佛陀的弟子道房习止观,又听泰岳某禅师言,依《涅槃经》修四念处五年,又从师学十六特胜法,此为数息观,竺法护的《修行道地经》中有记载,又常修死想,为十想之第六想。在此基础上,僧稠才向佛陀求学。
  僧实的禅法,源自勒那摩提,勒那摩提是译经僧,但“尤明禅法。”(《菩提流支传》附《勒那摩提传》,《续》卷一)僧实还多方求师,其禅法声振北朝,北周武帝请他作国家三藏法师,是谓“冢宰降阶”,冢宰是周代官职名,六卿之首,此喻僧实的僧官职位之高,僧实寂灭后,其画像被供于福田寺,是谓“展归心于福寺”。僧实有传法弟子昙相(《续》卷十六)等人。僧实修习的禅法偏以“九次调心”,即九次第定,色界四禅、无色界四定加上灭受想定。
  菩提达摩禅法:道宣又提出菩提达摩禅法,和僧稠、僧实禅法的官方形态不同,达摩禅完全是民间性的,受到流行佛法的“讥谤。”(《达摩传》,《续》卷十六)“魏晋文学,多不齿之。”(《法冲传》,《续》卷二十七)道宣概括达摩的禅法、流行区域及影响如下:“有菩提达摩者,神化居宗,阐导江洛,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习禅六,《续》卷二十一》达摩禅法,当时流行于江淮之间及嵩洛地区,所习所传,乃壁观法门,道宣对其评价甚高,在《达摩传》中,道宣对他的二入四行禅法更有详述。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等,以《楞伽经》传慧可,《法冲传》中记有达摩的传承世系。达摩一系的禅法,后人多有研究,已为世人所熟知,不再复述。
  道宣对以僧稠和达摩为代表的两大禅法加以对比,“稠怀念处,清范可崇;摩法虚宗,玄旨幽赜。可崇则情事易显,幽赜则理性难通。”(《习禅总论》,《续》卷二十一)这两类禅法,道宣认为如同车之两轨,不可缺一。
  陈隋两朝的禅法:此一段禅法,道宣又特别提出天台禅法。首先提到的是慧思,“有陈智璀,师仰慧思,思实深解玄微,行德难测。”(同上)道宣专门为慧思立传,依天台传法世系,慧思之师乃慧文,道宣没有为慧文立传,但在《慧思传》中谈到慧文,“慧文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归依,从受正法。”(《续》卷十七)在从师慧文之前,慧思已经修苦行并习《法华经》等经典,“迥栖幽静,常坐综业,日唯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之间,千遍便满。”(同上)归依慧文后,在禅坐中顿悟,“放身倚壁,背未至间,霍尔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十六特胜背舍阴人。便自通彻,不由他悟。”(同上)法华三昧,依慧思所解,是圆顿禅观,而依般若类经所修,是次第禅观,他向智顗说:“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在天台禅法中,可以看出从次第禅向圆顿禅的发展。十六特胜等法是小乘禅修法,天台圆顿止观不废小乘。圆顿禅观又是止观双修之禅,慧思“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扬引喻,用摄自他。”(同上)但不为北朝以来重定轻慧禅风所容,慧思向南方发展,最后在南岳设立道场。
  道宣又提到智顗的禅法,“当朝智顗,亦时禅望,锋辩所指,糜不倒戈,师匠天廷,劳冠朝列,不可轻矣。”(《习禅总论》,《续》卷二十一)道宣为智顗立传,智顗的禅法,也是止观双修,他将禅分列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渐次止观,二是不定止观,三是圆顿止观,而以圈顿止观为最高境界,分别撰有专论阐述之,这也是世人所熟知。
  其他重要的禅僧: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禅僧及所习禅法,道宣还概述如下:“慧越之捋虎须,道舜之观牛影,智通之感奇相,僧定之制强贼。”(同上)慧越在罗浮山习禅,“曾有群兽来前,因为说法,虎遂以头枕膝,越便捋其须,面情无所畏。”(《慧越传》,《续》卷十七)道舜也曾为虎说法,开皇初年他在一村落说法,但不为一女子授戒,因为他看出该女业报,当生为牛,“汝当生牛中,其相已现。”(《道舜传》,《续》卷十八)踩其牛尾影,该女不能起身。智通的禅法,已通净土宗的念佛禅,寂灭前,还命侍者“称弥陀佛名,回心摄念,愿生彼土。”(《智通传》,《续》卷十八)他自己则见净土世界宝幢华盖、塔庙庄严等奇相。僧定则为隋唐之际禅僧,其床前庭下,也常有虎迹,大业末年遭贼,而无惧色,“纵有郎贼,吾尚不怖,况奴贼耶?”(《僧定传》,《续》卷十九)这四位禅僧是得神异者的代表,可知道宣并不排斥禅法中的神异。
  道宣最后提到的重要禅僧是慧瓒,“又如慧瓒禅主,嘉尚头陀,行化晋、越,门庭拥盛。”(《习禅总论》,《续》卷二十一)慧瓒本是律僧,亦习定慧,“宗重行科,以戒为主,心用所指,法依为基。”(《慧瓒传》,《续》卷十八)“其所开悟,以离著为先,身则依附头陀,行尔若法,心则思寻、念慧、识妄,知诠。”(同上)这是戒定慧三学兼修的一类,就其中之禅法而言,则是重头陀行的一类。
  批评禅法之弊:道宣论禅法之弊如下:“于时佛化虽隆,多游辩慧,词锋所指,波涌相凌。至于征引,盖无所算,可谓徒有扬举之名,终亏直心之实,信矣!”(《习禅总论》,《续》卷二十一)这针对的是南朝的禅法,这是自般若学传入中土之后,禅法也常常带有慧学的印记,或者说是依附于慧学,大乘佛教两大禅法,般舟三昧和首楞严三昧,都和般若学有关,而从般舟三昧又发展出念佛禅,从首楞严三昧则发展出实相禅。由于般若学的流行,人们多重于对禅理的理解,而忽略对禅法的真修实证,重慧轻定,以慧代定,两晋佛教、十六国时的长安罗什僧团、南北朝时的南朝佛教,都有这种情形。道宣的批评,非常中肯。隋唐教下之三论、唯识、华严等宗之禅观,也有这种弊病,即使是当代的中国人也带有这种文化心理。
  道宣又批评如下:“偏浅之识,随堕之流,朝入禅门,夕弘其术。相与传说,谓各穷源。神道冥昧,孰明通塞?是知虑之所及,智之所图,无非妄境域心,斯是不能返照其识,浪执境缘,心静波惊,多生定障。”(同上)这是批评北朝禅僧习定之功不深,浅学辄止,执著于定,习定时不能明见心的本体,而在心之相用上著力,形成定障。这倒是对达摩明心见性禅法的肯定。
  道宣又批评隋唐之世的禅法重定轻慧之病,“顷世定士,多削义门,随闻道听,即而依学,未曾思择,扈背了经,每缘极旨,多亏声望,吐言来诮,往往繁焉。或复耽著世定,谓习真空;诵念西方,志图灭惑,肩颈挂珠,乱掐而称禅数;衲衣乞食,综计以为心道。又有倚托堂殿,绕旋竭诚;邪仰安形,苟存曲计。”(同上)这都是北朝以来重定轻慧之禅的遗病,各种禅病,习者可以对照之,今世仍不乏染者。如果没有慧解,而追求禅定的各种形式,道宣认为只能增加愚鲁。天台止观双修禅法,正是对治此类禅病,道宣对此赞赏有加,“向若才割世网,始预法门,博听论经,明闲慧戒,然后归神摄虑,凭准圣言,动则随戒策修,静则不忘前智,固当人法两镜,真俗四依。达智未知,宁存妄识?如斯习定,非智不禅,则衡岭、台崖扇其风也。”(同上)衡岭指慧思的禅法,台崖指智顗的禅法,天台禅法以禅融摄戒定慧于一体,特别是将定慧双修,开一代禅风。
  道宣还批评说:“复有相述同好,聚结山门,持犯蒙然,动挂刑网,运斤运刃,无避种生,炊爨饮啖宁惭宿触?或有立性刚猛,志尚下流,善友莫寻,正经罕读,瞥闻一句,即谓司南,唱言五住久倾,十地将满,法性早见,佛智已明。”(《习禅总论》,《续》卷二十一)这段批评之语较长,也是对唐世禅法弊端的批评,一是习禅而遗戒,二是习禅而忘慧,这里尤其批评了禅宗的一闻而悟容易引起的弊病,不思真参实证,不思修习经论。
  结语:就道宣所述自东晋十六国到隋唐之世的禅观发展来看,禅观的存在体现为译经、师承、修习等形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禅典翻译以罗什为代表,而此项工作可以上溯至东汉译僧安世高。对禅法的师承,慧观和慧远都是最早期的重视者,习禅的方式,以慧远的群修和僧群的独修为典型。禅法流行的区域,则有长安、淮北、江东和庐山等地。北朝和隋代,大致有五类典型的禅法,一以僧稠为代表,为北朝禅法之“显学”,影响最大,二以达摩为代表,在民间展开,三是天台宗的禅法,四是神异类禅法,五是头陀禅。体现出禅观的多元性。而隋季禅法,实际上是僧稠系禅法的衰落和天台禅法的上升构成的地位交替,天台禅法体现出止观双修的特色,以修正北朝禅法的重定轻慧和南朝禅法的重慧轻定,并以圆顿为归趣。因此,道宣所揭示的中国禅观,在多元的基础上,由小乘禅向大乘禅发展,由定慧分修向兼修发展,由渐次向圆顿发展。慧能的禅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生长,承达摩以来禅脉,从教下禅向教外别传之禅发展,从定慧双修向定慧等一发展,从融渐之禅向唯顿无渐之禅发展。如果忽略道宣对这一段禅法的讨论,慧能禅法的历史感将会降低。从东晋十六国及南朝的慧解之禅到北朝的习定之禅,从北朝的定法到隋代的天台禅,从天台禅到禅宗之禅,从北宗神秀禅到慧能的南宗禅,有其内在的历史性联系,这是道宣给予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董群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董群教授)  

 董群教授:从慧能禅学看禅宗的内在超越性 

 董群教授:论华严禅在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中介作用 

 董群教授:论中国佛教参与宗教间对话的《理惑论》模式 

 董群教授:佛教对“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 

 董群教授:宗密年谱简编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董群教授:简论中国佛教伦理对国民伦理精神的积极意义 

 董群教授:论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董群教授: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董群教授:从目录学角度看佛教 

 董群教授:沟通与对话略谈中国佛教发展的开放性 

 董群教授:略论禅宗对儒家伦理的会通——以礼、孝、忠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