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黄国达居士:佛法的功能


   日期:2020/12/14 13: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的功能

黄国达

在学佛的过程中,当发现内心的冲穾、修学上的困境时,如何自我检视修学的状况?当学佛者彼此的风格、观点不同时,如何对待?

进入佛门,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认知不同,对佛法的需求有所不同,修学佛法的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如何自我检视?至少可以由自己从佛法所得到的受用,明了修学进程、成效和弱点。

而学佛者彼此的风格、观点不同时,只要不违背根本佛法,应以包容的精神予以融摄,等因缘成熟再会归“第一义谛”。

龙树菩萨曾以“四悉檀”分别佛陀的四种教化,即是:“第一义悉檀,对治悉檀,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笔者也试着以现代人的需求,剖析修学佛法的功能,分为四种:

一、生命价值的定向

二、身心的调整

三、法性的体悟

四、环境的适应与改善

由以上四项的分析。一方面可从宏观的角度自我检视,看看自己是否太过于偏重哪一个部份,而在其他部份有所欠缺,有待补强?另一方面,如果有其他的人修行方式和风格与自己不同,也可以理解彼此的差异,不必彼此对立、排斥。

一、生命价值的定向

了解生命的真谛,建立离恶向善、转染还净、破迷启悟的人生方向。

这是指一个人在接触佛法,得到法的启发之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经历,思惟生命中的成就和挫折、快乐和痛苦、平静和混乱,对照佛法的四圣谛、三法印,确认生命的唯一出路就是心灵的觉醒。

透过对佛法更完整、深入的探讨,明白因缘果报的原理,以及由染污到清净、由迷至悟的过程,确立离恶向善、转染还净、破迷启悟的人生总方向,并且以此为准则,尽心尽力地实践。

经过这番思惟,人生的价值观将会厘清,对事情也会有新的的看法:金钱不是万能、感情不可依恃,名声、地位、权势是一时的,物质、感官的享受不可沉溺。培福、积福、惜福、心存感恩,心量开阔,这些外在的因缘,适度受用、不起贪染,就没有过失。

而在时间和资源的安排上,遂渐往禅修、智慧、慈悲喜舍的方向上转换。心灵的喜乐感和自在感就会源源不绝地生起。

就在世间的生活中体验佛法、实践佛法。并不一定非要离开当下的因缘、情境,另觅心灵的喜乐和自在。这样的生命方向和修学态度,就可以展转增上、渐入佳境。即使偶而有障碍,由于具足正见,只要有耐心,加上善知识的协助,一定可以柳暗花明、突破障碍。

反之,如果不了解人生的真谛,就容易被金钱、感情、名声、地位、权势、物质、感官的享受所迷惑而陷入生命的困境。即使有心修行,若不具足正见,则容易走入神秘经验的歧途,落入各式各样的崇拜、偏执中,不能得到心灵真正的喜乐和自在。这是佛法的功能。

二、身心的调整:

对治心理疾病,回复身心健康。

生活在现代的人,因为社会结构严密、人际关系复杂、经济负荷重,以及工作压力大等因素。当这些负荷超过心理承载的极限时,就会导致心理不平衡,包括各式各样防卫机制,如压抑、否定、转移、投射、合理化、退化、补偿等心理作用,严重的话,可能罹患心理疾病,如:忧郁、焦虑、恐慌、强迫行为等。也就是说,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心理不健康的时候。如何面对这些状况?

除了佛法之外,现代心理学也有许多运用个别咨商、成长团体协助改善心理的失衡,而精神医学也配合药物控制来调整身心。

佛法在这方面,也有一些调身、调心的方法。如拜佛、唱诵、观呼吸、步行禅、动中禅等方法。只要运用得当,确实可以达到调和身心的功效。

至于更深一层解开心结,疗愈心灵的伤痛,则需要在“没有自我批判”“接纳任何情绪”的慈悲柔和中,让过去的旧伤痛浮现,并以全新的眼光重新觉知它,无论是一时的挫败或无法弥补的缺憾,都已经成为过去了!就让它随时间而流逝吧!无需一再地放在脑海中折磨自己。活在当下、珍视当下、发挥潜能和现有的资源,才是真实而有活力的丰富生命。

当然,最真实究竟的对治,就要透视任何经历无非缘起性空、如梦如幻,显现直心、深心、清净心,没有扭曲、无需掩饰,当下即是真实,无有挂碍。这是澈底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这就要进入第一义谛的体悟了!

三、法性的体悟:

透澈悟见第一义谛,开智慧眼。

佛法超胜世间的特色在于第一义谛,也就是法性实相的体悟。原始佛法的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中观的缘起性空、般若智慧,唯识学的圆成实性、大圆镜智,禅宗的明心见性、自性清净心,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证悟法性实相。

证悟法性实相,即能当下契入真实,不受常见、我见、自性见、遍计执、虚妄心、以及名言识中的语言文字、名相、概念思想等妄执的蒙蔽,知见纯净、明朗,澈见幻相的当下即是实相。因此,所有的烦恼都不再有立足的余地。因为任何烦恼,不外乎分别、对立和冲突,而这些分别、对立和冲突的内在根源都是内心因为没有见到诸法的真相、妄执诸法而生。

常见、我见、自性见、遍计执、虚妄心、以及名言识中的语言文字、名相、概念思想等妄执完全消融,就是解脱自在。

这是佛法带给人类的一项无价之宝,带来真正的喜悦、宁静和自由。这是佛法的中心点,如果只有生命价值的定向与实践、身心调整,还不能说是得到佛法的精萃,到达此处才算是实现佛法不共世间的殊胜功德。

四、环境的适应与改善:

适应环境,具备专业技能和助人、弘法的技巧。改善因缘,进一步创造清净的环境。

第一义谛的体悟并不是佛法的终点站,也不是佛法的全部。

由人生价值重建、身心平衡、透悟真实,是内在的转化。由内而外、由体起用,那就进入缘起,由随顺因缘进而创造因缘,由适应环境到改善环境。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和实践。

那么同样身处红尘世间,修行人和世间人有何不同?佛法可以展现出怎样的特质?除了配合内在的转化之外,最重要的是以慈悲心为出发点,才能启发入世的心怀,不致沈空滞寂,同时,以空有无碍的智慧,灵活的眼光,以创意超越旧思惟,开展新局面,这才是人间的佛法、当下的净土。

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需要觉悟之光的照耀,都需要慈悲爱心的照拂,大乘菩萨行者应当多充实自己的能力,包括世间法和佛法,才足以身处世间而内心自在,并且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改善环境、利益众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黄国达居士)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六讲:盲点的突破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五讲:无常的观照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三讲:六尘中的寂静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 

 黄国达居士: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 

 黄国达居士:‘学佛三要’导读 

 黄国达居士:‘成佛之道’导读 

 黄国达居士:‘我之宗教观’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是救世之光’导读 

 黄国达居士:‘佛法概论’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