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明觉、放松——观照自然的呼吸(师生互动问答)


   日期:2020/9/30 14: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觉、放松——观照自然的呼吸(师生互动问答)

  问:刚才师父讲到我们把“明觉”放在丹田的时候,丹田的起伏我们一般上来说,很容易体会到,那进一步把握明觉,像师父所讲的那样,把我们的身体当作一个气球,这样膨胀、收缩、膨胀、收缩,这个比较难体会,不知道师父有什么窍门,来帮忙我们增加对这件事情的理解?

  答:你要知道这个“窍门”,我讲个比喻你就(比较)容易理解。

我如果拿一个小东西,那我现在很专心的看这个小东西,我现在注意力就专注在这一小“点”上面,对不对?那我现在拿一张相片在看,拿一张风景(相片)在看,我的注意力是不是从原来的一个小“点”,然后扩大到成为整张的相片?如果我在开车的时候,当我坐上驾驶座在开车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是不是范围要比较广?我能不能在开车的时候,(注意力)只集中在一点?能不能?如果你只是集中在一点的话,那你很容易会出车祸。

就像有的人,他以前习惯骑摩托车,那么(骑)摩托车,他的注意力就是在这个前面(一个小范围),但是当他换成学开车的时候,车子(要注意)的范围是不是比较大?而且旁边、两旁你都还要(用)余光去注意,包括后面的动态,你都还要注意。这就是注意力的范围,从一个小“点”,然后慢慢地扩大、再扩大.....这样可以了解吗?

所以,我们从原来的一个小“点”(开始),这是让大家比较能够聚精会神,精神比较容易集中,但是,因为我们不是在修“世间定”,如果你光只是集中(在)一点,你可以逐渐入深定,那么,这种深定的话,四禅八定你都可以来经历的。 

但我们现在是要修“明觉”,开发“明觉”,(师父在这里停下,在跟调音师交流音量问题。)我们(的)“明觉”从一点,然后慢慢的,这让我们精神集中之后,精神比较统一之后,我们再把这个“明觉”觉察的范围逐渐的再扩大。

像我原来只看这一小“点”,那我开车的时候不能只注意这一小“点”,我的觉察范围就要比较大,所以,我们觉察的范围从鼻头、人中这一点,然后再来(到)腹部、丹田的时候,范围就已经比较大了。就好像说,原来只是一个绿豆这么大的范围,那么现在来到丹田的话,就像一个小球这样的范围,现在再把他扩大到全身,你就是把那个“明觉”的范围扩大,放宽,放大到全身。这样可以了解吗?

这个你就要体会,要去练习之后,然后去体会,明觉逐渐的扩大,当你这个稳定之后,再来就是要扩大到“空”,进一步就是要扩大到“空”。如果你心“散乱”,你扩大到“空”的话,你心也还是在那里漂啊,没有定力,浮而无根。所以,要从一个小“点”(开始),你有定力,身心稳定,冷静,然后你才能逐渐的扩大。有根本,有枝末,如果你没有这个根本,你只是浮而无根,在漂。所以同样的,解脱道的基础,如果你没有好好的、扎扎实实、一步一脚印上来,你在谈“空”的话,那都是高谈阔论,谈“知见”。

问:脚麻,不知道怎样控制全身的气动,使它不要酸麻,每次想像自己像一个气球的时候,我觉得我自己很麻,我一直不知道怎样控制那个气动,让那个脚不要酸。平常我打坐的时候,一到这个时候,感到酸麻,然后就有气动,我不知道这样会不会阻碍我到第四个阶段(指观呼吸十六胜行的第四个阶段)。我每次都是想象我是个气球。谢谢。

答:会麻,是很正常的过程、情况,你就放松接受它,它会有一些“气动”也是正常的过程,你就放松,让它自然调整就好。你继续放宽、放松,保持明觉,越松,它越容易调整,遇到有气动的情况,你要记得要保持“明觉”,不迎、不拒,不要贪求,也不要抗拒,你放松,它会自然调整。最重要一定要保持“明觉”。就这样,保持“明觉、放松”这两个要领掌握住,它会自然调整。

问:观呼吸法对有些人合适,但对鼻子吸气,嘴巴吐气的人呢?是不是一定要改成全部要用鼻子呼气才可以?因为你全部用嘴巴呼气来讲,不准咽下去。(这位同修好像是指的某一种气功的呼吸方法。)

答:是这样,如果你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那是一种“吐纳”法。这种“吐纳”它是一种练身体而已。你真正要宁静下来的话,你不用在那里,还要(用)鼻子吸气,嘴巴吐气,不用这样去分别,因为那又是一个分别心。

你就很轻松、很自然,观“自然”的呼吸,这样你的心才会真正的宁静下来。所以,它不是一种“吐纳”的练气。

当然如果有时候,你要做一些运动,你要做一些调整身体,你要做一些吐纳,鼻子吸气、嘴巴呼气,那个是可以。但是,如果你真正要宁静下来,就是六根全部都要收摄、放松,观察鼻子的“自然”的呼跟吸,这样知道吗?那是最省力的。

问:有时气在这里一直转转。

答:你以前练过气吗,练过气功这些吗?你没有正知、正见的话不好,容易出问题,因为那是(你)以前有练过“气”,太着重在那个“气”上面,而导致有时候“气”会比较凝聚而不容易畅通、畅行。

所以像这方面的话,尤其是,如果你没有正知正见,那你只是在练“气”,有时候就比较容易出问题。那你又再喜欢“定”的话,这个就更容易出问题。观念、知见没正确的话,很容易又增长“我慢”。增长“我慢”还在其次,有时候会容易岔气,走火入魔,所以正知正见很重要。

那么,对这个“气”方面,你不要刻意去执着它,你打坐的时候,气慢慢的,自然就会越来越旺盛,你放松,身体就会自然的调整,该动的时候它会动,该静的时候它会静。那你不要刻意去执着它。当你能够这样轻松保持“明觉”,慢慢的就会身体越来越畅通,慢慢它会静下来,越来越舒畅。

所以不要执着那个“气”,你执着那个“气”的话,后面就会有很多问题。因为,我们的重点不是在“气”上面,那只是一个过程,让它自然调整。

问:师父讲的推和停,有时气会停,我试过很多次,然后我发现停了后,就赶快再呼气,然后过了一段,它又再会停,我又再呼气。

答:那它停的时候,你有什么不舒服吗?

问:还不知道。

答:就让它停嘛。

问:可是会不会死掉?

答:会不会死掉?死掉再说嘛。(众笑)

  就是让身体自然调整就好,它需要吸气就吸,需要呼气就呼,如果它中间要停下来,你就让它自然就好,让身体来自然调整,不要用那个“自我”去操控它。那你如果担心:我这样没有呼吸会不会死掉?不会的,不会死掉,如果在没有呼吸的时候不小心死掉,那也很好啊。(众笑)不用担心那么多,放松,放松。

问:师父说放松,但是说的很容易,要做到真的很难,师父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窍门?

答:就好像一般不会游泳的人都很怕水,就算你很想要去游泳,最初你不会游泳的时候,都会很怕水。那你开始来练习游泳,你觉得说:“哦,人家那些世界级的比赛选手,他们都那么自由自在的游,他们都是这么放松、这么轻松,但我一下水就会很害怕。”

你问我:我要怎么样来到不怕水?对,怎么样才能来到不怕水?(师反问大家)

不怕死啦!(众笑)——就是要去练习,要一次一次的去练习,你才能够真正学会游泳。不怕呛到,不怕喝水,小孩子他们学游泳比大人快还是慢?

(众答:快!)

同样的,如果说你们都不会游泳,100个大人不会游泳,100个小孩子也不会游泳,好,大家来开始学游泳,那些小孩子已经在那里游的很高兴,很快乐了,大人还在那里(担心):我(担心)会呛到啦!

这就是没有放松,没有放开,我们有很多的执着,很多的顾虑,包括(担心)形象:我这样的身材怕被人家笑,我这样的姿势很不好看。你就是顾虑太多,所以就是放不下,不容易放松。

那我们来这里就是大家学习着(放下、归零)……为什么要跟大家讲归零?很多包袱、观念、知见、形象那些——放下!没有包袱,没有成见,不必顾虑什么,我们学不好、错了,没关系,矫正、改进。你无所求,没有那些形象的顾虑,很放松、轻松的去做,这时候,“心”它就很容易放松下来,然后,一遍一遍的去练习,自然的,你就会掌握到那个放松的要领。

问:刚才所说的“明觉”,从明觉,然后到身体这个气一直都很胀,所说的“明觉”是否是说:它自动来到这个阶段(身体上的),还是说我们要去想象这个身体象运气什么的?

答:它是“自然”的膨胀,不是“想象”,只是它本来就有存在。如果我们“明觉”没有开发的时候,我们没有去觉察到它存在而已。你越绷紧的时候,那种收缩、膨胀越不明显,也越不容易觉察到,只要你放轻松,它就越有(觉察)在收缩、膨胀,然后“明觉”又开发,你就可以觉察到。所以它是自然,本来就存在,这样了解吧?

问:师父,关于点、线、面,我们第四个步骤是用到“面”,那么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个步骤也是要以“面”为主吗?

答:点、线、面,当你放松的时候,你就越容易有那个“喜觉支”跟“乐觉支”的产生,因为来到身体的时候,这种放松它就比较容易产生(喜、乐)。

问:那呼吸还是以“面”来呼吸?

答:对!如果你要集中在一点也可以,但是不要用力,这样就好!

问:请问师父,刚才讲到点、线、面,我想问由“点”到“线”的时候,“点”的时候,我们是比较容易观那一个“点”的呼吸接触,不过那个“线”的时候,我们要怎么样去观它?要不要观那个气,好像要进去一样?

答:两种情况,一种把它固定在“丹田”也可以,或是在“止观”里面有提到“随”,追随、跟随的“随”,那是一个过程,这个要有点想象。

我们在吸气的时候,我们的呼吸从鼻头、人中这里开始进去,这时候事实上,我们在吸气的时候,我们的腹部、丹田就已经在开始在慢慢的起伏了,那如果你一下子跳到这边的话(指丹田),就变成用“跳”的。

就像“空气”从“鼻”开始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开始慢慢的移下来,移下来,到吸一口气饱的时候,就在丹田这里停一下,然后,呼气的时候,(注意力)又随着这样逐渐上来。就像在吸气的这个过程,你就移动这整条线的觉察;呼气的过程,就从下往上这样移动上来这个“觉察”。

至于空气它什么时候跑到哪里,这个你不用在乎它,因为你在呼气的时候,鼻头这里就已经有空气开始跑出来了,那你不用说一下跳这里来(指鼻头),你就这样整个一条线的呼气的全程,移上来到这边(指鼻头),这样知道吗?

这是一种“追随”的过程。在止观里面,“随”它也是一个阶段、过程,那也是让我们那个散乱的心从一个“点”,然后来到整条“线”也都能够清楚觉察,然后再来扩大到“面”的时候,也能够清楚觉察。

问:我们观察点、线、面的时候,是不是每一次打坐都要从“点”开始,是不是我们可以(一开始就从“线”或“面”)?

答:可以。

问:“观呼吸”这四个步骤,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就是说:每次静坐的时候都是从一,二,三,四这样的步骤,或者是说做了一,然后做二,之后,再做三、做四?

答:如果你的心不散乱,你可以选择其一深入,这样可以。如果你的心比较散乱的话,那一步一步的来。

问:从……开始?(好像意思是说不按照一二三四的步骤,直接深入某一个步骤)

答:是可以,这样没有错,警察不会来干涉。(众笑)

问:我常常会痒的,“点”都很清楚,但是“线”就很模糊,最后会听到心跳,这是正确吗?

答:没关系,这是正常的过程,让它自然就好,但是更重要的就是:都要保持“明觉”,记得,一定要保持“明觉”,如果你没有保持“明觉”的话,你就要陷入昏沉,那你昏沉的话,你打坐再久效果都不大。

问:为什么打坐的时候,胸口闷痛?

答:因为你没有放松,没有放松才会胸闷,记得,这个(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很正常的过程。就好象刚才这位他问的:要想放松,说的很容易,但是一做之后,就很容易又绷紧。所以你有胸闷的情况,就代表你没有放松,还有姿势弯腰驼背,如果有胸闷的情况,一方面我们调整一下坐姿,然后再来提醒自己要放松。

好,没问题了?哦,这边还有问题。没问题的时候,就不要挤问题。(众笑)

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坐到第四个阶段,到了那个“面”过后,我再继续坐下去的话,我就会觉到只剩下两个点,就是那可能叫“面”存在(?),不过能明显感觉那个鼻子、人中还有一点气息,跟肚子略微的起伏,其它包括身体的还有外面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不见,是一个空空这样的东西,在这样状况之下,我还要专注哪一边?

答:你身体会有脉动吗?

问:没觉得脉动,就是说会看到那个推动,会。

答:不是气的推动,因为你身体心脏有在跳,全身会有跟心脏一样相同的全身的的波动,脉动。

问:在我看到“面”的时候是有感觉到。

答:那你再继续下去,它(指脉动)还是一样有存在啊,会有啊。

问:就说继续看着“脉动”就对了?

答:对!或者再继续下去,你要集中在某一个“点”一样可以,但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明觉”。所以前面阶段,就是让大家身心能够稳定下来,宁静下来,沉淀下来,能够静得下来,那你继续放松的话,后面的“喜觉支”就会陆陆续续的出来。

问:是不是说:因为它一个“面”里,会有一个东西比较明显,这个属于明显的东西,让它走掉了,我就知道它走掉了就好了。

答:也可以,但是你记得哦,注意的范围比较小的话,记得不要紧缩,不要绷紧。这样就好,

问:就是要看着,不要去抓那个目标,一直这样吗?

答:对!放松。

问:我每次坐下来,然后我去看那个“点”,它自己就会调,调到极限,时间是很短的,这样没关系就让它自己走吗?

答:对,只要你的心没有散乱,可以。让它自然调整,可以。

好了,没问题了,好,很好。我觉得大家这样实际做,然后有问题就提出来,这样很好、象刚才你们提出来的问题,是代表你们都有实际认真的在练习,没有在混,不错。(众笑)

好,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我们等一下就准备下坐,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来用功,希望大家好好的珍惜,好好的练习,让身心宁静、沉淀、沉淀,你真的能够静的下来,沉淀的下来,你就能够开启法眼,将来你看事情的深度,广度都会跟以前不一样。静得下来,你的人生、生命就有品质。你看法的深度、广度不一样,这就是你的智慧在提升,所以一定要能够静的下来,大家好好继续再潜修,再用功,大家越珍惜,我们的因缘磁场会越好,大家的福报就会越好,祝大家成功!

记得哦,继续保持禁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空海(惟传)法师)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三章 成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二章 涅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一章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