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三)


   日期:2020/6/15 1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三)

 ◎心定和尚
 
    大家不要觉得数息很简单,天天呼吸,谁不会呼吸!那么麻烦做什么?释迦牟尼佛把这个法门,连同不净观叫做甘露门,甘露就是不死之药,虽然简单,但是做起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除非你能够彻底放下,除非你念头升起,能马上回来照顾呼吸,否则你就修不成照顾呼吸这方法。大家不要好高骛远,一步一脚印,没有办法当下观空的,还是实实在在,从观察呼吸下手。

  各位同参,我要强调数息观的另一点理由是:气息是生理与心理衔接的桥梁,这一点理论等我说明以后,尚需高明人士指教。

  每当我们心里起了喜怒哀乐的情绪,或是贪嗔痴的情绪,我们的表情、语言、生理等,何以会起变化?就是因为体内的气体先起作用。最明显的是生气,体内的气体往上升到脖子、脸部、头顶,所谓脸红脖子粗,所以有高血压或年纪大的,不适宜暴怒、大发雷霆,因为气与血管内的血是一起跑的。我们呼吸,经过肺部处理,输送到心脏,随着血液到达全身,如果暴怒,等于原本顺畅的水管,突然被车子轮胎辗过,一下子脱离水龙头;而年纪大的人,血管壁或有堵塞,或是比较脆弱,尤其头颅里的血管很细,一下子受到强大的挤压,当下裂了,成了脑出血或中风。

  生气时,如果没有调适缓和下来,会越来越强化,手足挥舞起来,或开始发抖,甚至咬牙切齿,都是气体的变化。生起贪欲心时,特别是男女情欲的妄念时,气就往身体比较敏感的部位跑,然后会有液体的分泌产生,这与宇宙的形成是同样的,先有气体,再有液体,再有固体,一个小孩出生的过程,也应该如此。

  无情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固无强烈的情爱──心意识;但有情是有心意识的。所以说,无情是依自然界的因缘好坏。至于生长的好坏,有情是依心意识的好坏而决定个体的好坏,如果先天不足,而靠后天极度的努力修行,可以改变气质。这是因为慈悲忍辱,欢喜感恩的这一类心情展现时,都是令人容易接受、欢喜接受的表情。久而久之,外表成为定型,原本不好看,现在很慈祥,这就是气质的改变。

  古时候中国的吴子胥,因心中极度的烦恼,一夜之间头发全部变白。几年前大陆也有一位艺人,因税务问题被扣押,也是一夜之间头发全部变白。其他生理上如情绪不稳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或拉肚子,都与气体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调气是非常重要的。

  各位同参,为什么说气是衔接心意识与身体的桥梁呢?大家都听过,佛教及印度哲学,把宇宙物质的部份,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类,任何一个个体,不论是动物、植物或矿物,都含有这些成份。其特性是稳定性的「地」,凝聚性的「水」,熟变性的「火」,轻动性的「风」,肉体里的 四个特性,只有气能带动,从呼吸空气到肺部,到心脏,都已经转化成能量化的状态,微细得看不见,但针炙的针扎一下,就有气串通的感觉,类似电流,所谓能量状态,道家说的精、气、神的成份之一。

  练气功或针炙可以治病,而练数息观也有治病的功能,特别是忧郁症、燥郁症或失眠,可以常常保持充沛的精力,因为有气才有力,也称为力气。佛教徒的重点是使心意集中,达到入定的阶段,绝对不可以修精练气。

  各位同参:照顾呼吸,是佛陀教的,一心一意专注在鼻端,吸气有多长,呼气有多长,都要了了分明。一般人比较注意吸气,其实呼气出来的时候,更不可以马虎。

  专心一意的吸气、呼气,吸气、呼气,这样子能够非常的专注照顾它,只要你能够专心,肯定妄念不起的。如果你算不下去,那就表示你还没有开悟,因为你不知道世间一切都是虚假的。没有开悟,在禅坐功夫的时候,你就放不下,念头还是想着家里头的事情,冰箱的东西会不会坏掉等等,总是放不下。
虽然照顾呼吸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你放不下就办不到,就没有办法修。为什么放不下?因为是没有开悟,为什么没有开悟?因为听缘起法,没有观缘起法,所以才不知道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我的,都是不实在的,都是虚假的。

  若已开悟,对于目前只管打坐,只管修定,对身外之物,包括银行的存款股票,管它是涨停板、跌停板,完全放下,这样子你才能够真正的死心踏地的照顾着呼吸。简单的说,只要你放不下,你就照顾不了呼吸。

  佛陀教导我们只管一心照顾吸气是长、呼气是长,吸气是短呢,还是呼气是短呢!有时候吸气长、呼气短,吸气短、呼气长;有时候吸气、呼气通通是长,有时候吸气、呼气通通是短。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生理、身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同,但根据祖师大德的体验,大致可以有几种层次:一开始如果专心一意照顾呼吸,那么就会吸气越来越长,呼气也会越来越长,甚至会吸气既长、又粗浊、又有声音。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人睡觉的时候,眼睛不看、耳朵不听,嘴巴不吃不说,身体也没有做什么。全部的力量集中在鼻端这里,因此吸气起来特别响,呼噜呼噜的响,有时候像火车,有时候像摩托车,都有。

  同样的,一心一意照顾呼吸,吸气、呼气可能越来越长,但是有声音,所以这个阶段叫做「风」。每一个人的身体体质不一样,好的体质都会很顺畅,不见得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呼呼响的。但真能够下功夫多半都会有这种经验,所以第一个阶段是「风」。

  第二个阶段是「喘」,这个喘并不是说运动跑步慢跑、快跑下来的那种气喘,那种并不是修数习的喘。修数习第二阶段的「喘」,就像小孩子,他哭得很伤心,哭得把气都哭尽了,到最后看到妈妈,无限委屈,要跟妈妈说一下,就会有倒抽气状况的声调,甚至有些大人伤心难过,哭了一阵子,气也都有这种现象。

  尤其是结过婚的,年纪大的同参,都会有七情六欲,身体比较虚弱,甚至一些穴道堵塞,所以在吸气时很长很粗浊,这是体内有一些穴道打通了,好像抽水马桶有时候堵塞啦,用一些器具把它抽一抽,呼噜呼噜的通畅了,就起了气泡。所以当吸气长而粗浊以后,把体内有一些杂质排除了,打通了,体内需要的气要更多,一下子补充不足,来不及补充,所以就会有这种喘的现象,这时要赶快补给它。

  当然体质比较好的,不会有这种现象产生,但是你真下功夫观照吸气、呼气,起码都会有一些打咯或者是排气、放屁的现象,这是很自然的。做推拿以后,也会打咯,甚至在这种情况之下,有时候大便也有一些不一样,有些比较黑,就是把杂质通通排出了。这种气喘的阶段,慢慢的会改善体质。

  到了第三个阶段再进入到「气」,这个「气」就是说,已经不再有喘的现象,由于身体里头体质改善比较顺畅了,所以气息就越来越长,自己仍然听到有气的声音。也许在第一个阶段「风」的时候,邻单(旁边)的人都可以听到,到了第三个阶段的「气」虽然很长,但声音大约只是自己听得见。

  再继续的用功,经过一段时间过后,进入到了第四个阶段,叫「息」,「息」很微弱,悠悠扬扬似有似无,若有若无,好像只有在丹田运作。这个阶段在中国有时候叫龟息法或是胎息法,我想类似这样子。乌龟的嘴巴,通常都闭着紧紧的,但是他很长寿,就是把这个气经常保住。人者之所以有时候身体会不健康,或者寿命短,对七情六欲贪着染着,都是从生理器官把气都流失掉了,这样子有时候人会短命,身体不健健,寿命不长。你看乌龟好像看起来没有呼吸一样,嘴巴经常闭着紧紧的,这是它长寿的一个情况吧!

  如果我们能够常常的照顾呼吸,虽然不像练气功红光满面,也有练气功的功效,对身体的健康有改善。有些人练气功是为了男女贪爱而去练的,这是错误的思想,反而更加快速败坏身体。我们练习呼吸、照顾呼吸的目的,是要能够深入禅定。如果到第四个阶段,在丹田有时候感受到气息,自己在吸气、呼气,甚至全身气脉的运作,自己都会感受得出来,能够专注继续用功,最后气息会停止。

  这个对于一般人来说,实在是难以想象。呼吸停止、心藏停止,到了第四禅根本定,据说会是这种现象,但不会死的。当然在座大家要深入到这样的禅定,机会比较渺茫,除非自己下定功夫,找一个安静不吵杂的地方,可能会有这种情况。

  如果到了第四禅根本定以后,那就可以观缘起。如果想求神通的那就观十遍处,十遍处反复的观就可以得到神通。修神通必须修到第四禅根本定,进一步才可以有办法修神通,在佛法里头又叫做四神足。这四神足就是对心、勤、欲、观等,这几种修法,完成以后,能够进一步修神通,所以禅定是修神通的踏脚石,叫做神足。我们主要的目的是能够进入到根本定以后,依数息观再配合着十六胜行来修。这十六胜行大概简单地说,有些是照着三法印来修,有些是配合四念处来修,观身不净,或者是观受是苦,或者说观心无常,或者是观法无我。此时习气消减,能够入定到这个阶段,烦恼是不容易生起的。当然修神通有修神通的层次,如果有机会,再为大家讲解。

  各位同参:有些人对显教──佛陀的教法,没有深刻的理解的时候,带着好奇的心态去学习密宗,就觉得密宗很有层次。其实,显教才真正有具体的层次。例如理解方面,从认识是苦,苦是如何积聚来,集苦消失时,是快乐的境界,然后说明消除苦的原因以及苦的事实。从修定来说,也有近分定、未到地定。初禅根本定、二禅、三禅、四禅根本定,尤其「九住心」的次第,如何集中心意,如何降伏烦恼,到消减习气,都有明确的交待。

  证悟方面从四加行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如果是菩萨道,则先修福德十信位,完成后,不退菩萨道,安住于菩萨道中的十住位,乃至十地──初地是布施波罗蜜圆满,二地是持戒波罗蜜圆满……都非常有次第。要想证悟,先培养正见的法智智,再修证入涅槃智,而且信、解、行、证等,又有相辅相成的功能。例如先开悟,得到法智智的坚固,确认诸行是无常的,诸法是无我的,遇到逆境来时,立刻以思想的力量来化解它:「啊,诸行是无常的,随他去吧!啊,诸法是无我的,没有自主性,没有实在性,都是空性,计较什么呢?」日常生活中没有开悟,遇到逆境时,是难以化解的。只要开悟了,认识世间的真相了,当下就能自在洒脱,这叫观自在。

  修行禅定时,可爱的境界自动出现在心中,不是用大声念佛,或抓住拳头念佛,或是咬牙皱眉念佛来对治。开悟的人,是以理念—─「啊,无常!啊,不实!啊,不净!」等,来化解它。同时,又把心意拉到所缘境来了。认识缘起法的法智智越高,降伏内心的妄念就越容易,对佛法的智慧领悟高低,从这里决定。为了说明修禅定的次第,就必须为大家讲修定的「九住心」。

  修定有他的层次,最先下定决心选择一个所缘境,能够专注,原本六根对六尘都是向外,这个叫放心,把心通通放出去了,所以常常起妄念,不能安心。开始修禅定就要摄心守意,这个时候只要你安住一个所缘境,守住这个所缘境,这个心向内,不再受六根对六尘向外,所以这叫内住,这是第一个阶段。

  内住当然一下子不能很习惯,就像搬到一个新的地方,住到一个新的房子,可能一下子不能对周边的环境很习惯,所以妄念还是难免的。只要是妄念一生起,发现到现在是在修定,又把他带回来,心外散就把他带回来。就像牧牛的,牛吃到别人的五谷稻子就把绳子顿了一下,把它拉回来,不稍加注意,牛又到别人田里吃一些农作物,等你发现了又把它带回来。这个时候就是续住,是心虽然有外散,但是警觉的时候,又把他带回来,连续这样子叫续住。

  自己观察所缘境,譬如算呼吸,你有没有算到其它的妄念去,发现了再把他拉回来,慢慢的。我们说训练牛、训练马,他们会慢慢驯服,比较乖了。甚至它们可能也分辨得出那些是农人的农作物,所以也就乖乖的。但偶尔就像人一样容易起贪欲心,对喜欢吃的东西摆在旁边不吃它一下,实在是难以抗拒,所以偶尔还会偷吃人家的农作物,那么再把他带回来,不过毕竟比较能够适应了。搬到一个地方,时间久了,左右邻居认识了,环境熟悉了,那么就比较安心,这叫安住。但是念头还是难免会外散,已经能够安住了,再继续的修。修到第四个阶段,这个心要离开所缘境时,只要一外散,就很容易警觉,知道要马上回来,不会离开所缘境很远。

  比如说你看到喜欢吃的东西,看到自己最喜欢的人,一下子情爱冲动起来,但是因为有修禅定,定力现起,就马上知道不能冲动。对照顾所缘境,能提起正念,这个时候跟所缘境就很靠近了。不能说没有妄念现起,但是都在这个附近。所以第四个阶段叫近住。从内住到续住、安住、近住,这个都是要不断的下功夫,日以继夜的精进。

  修禅定一定要精进,就像母鸡孵蛋,不能让鸡蛋变凉了,变冷了,这要相当时间保持温暖度,才能孵出小鸡一样。精进就是这样绵绵密密,日常生活里头,随时随地提起正念,自己照顾。在禅堂就是要训练大家培养这种功力,以后离开禅堂,在日常生活遇到境界,马上能够回观反照到所缘境上。有这样的功夫这就是近住,就能够降伏烦恼了。

  进入到第五住时,称为调顺。过去对外面的境界,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尤其是男女的接触细滑等等,都是很诱惑人的。由于禅定到了第四近住,自己会感觉到做事比较专注,心意比较集中,看佛书看经典,比较能够投入,比较专注,体会也好像比以前领悟力高了,深深觉得禅定的功德很妙,所以就这样子欢喜继续修定,而对于外境的五欲六尘,慢慢就比较看淡。一旦境界现前,也不是说没有情爱的冲动,只是感受到禅定的功德很妙,觉得还是要放弃五欲六尘这一部份,这样子就能够把心安住下来,密护根门。在这个阶段的功力,就可以做到这点。如果没有前面4个阶段,只要你看到喜欢的,好像小孩子看到电视,眼睛定着看,进入电视三昧。我们到了这个阶段,六根可以说收放自如,这叫调顺。所以第五个阶段,就是我们学佛修道,降伏烦恼一个进步很快的阶段。

  到第六个阶段叫寂静,因为这时起心动念非常明白、非常清晰。调顺是境界现前,声、香、味、触、贪、嗔、痴、男相、女相、诱惑人的这些境界现前时,知道用禅定的功德,跟五欲六尘比较,还是禅定功德好,所以放弃五欲六尘。心到了第六住的寂静,是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经验,不管是看过的、做过的,有时候自然会现前,尤其是可爱的境界,想到自己最喜欢的人,越想情绪越陷入,甚至无法自拔。第六住的寂静,就是当我们压缩的记忆体里,一些境界自然现前时,就明白这个不是所缘境,所以马上回归到所缘境,这些妄念就自然的消失了。

  修禅定降伏烦恼、克服烦恼,跟一般的方法不同。用声音来念佛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他想到那个可爱境界,就用力的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眉头皱起来,拳头握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他的方式。修禅定到了第六住,对于内心现起的可爱境界,只要把心意回归到所缘境来,意念自然就降伏了,境界自然就消失了。

  第七住最寂寂静,心念更加分明,日常生活中眼睛所见、耳朵所听、鼻子所嗅、舌头所尝、身体所接触的一切境界,只要接触到,马上心意的警觉力就够,当下就知道该做不该做,该看不该看,该吃不该吃等等。这个时候清楚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善、是恶、是染、是净、是正、是邪,该降伏的、该停止的,一来有定力,二来又有警觉力,所以马上就降伏,这是最寂寂静。可以说,到了第六寂静、第七最寂寂静的定力,日常生活几乎不会做错事情,不会讲错话,这个阶段叫做依正知而住,日常生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要念头一动,就分别得清清楚楚。

  已生恶令断除,未生恶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修禅定到第七住时,那就可以修四正勤了,到了修四正勤,不只降服烦恼,一般情欲上冲动性的部份、习气就在这个阶段降服了。进禅学堂的各位同参,大家要特别注意,如果一旦出堂,这种功夫是我们修道者必须具备的,叫做正知。一个人修道不会运用正知,就表示他没有修禅定的经验,不能够运用正知高度的警觉性,这一辈子修行要有所成就,那就是等母鸡早晨会啼,几乎不可能。很多人只会讲我们要有正知正见,正知是什么东西?正知对于一个修道者是非常的重要,而这一个境界,对不修禅定的人,永远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能够这样继续进一步扣住所缘境,就能够进入到第八住专注一趣了。一盘腿,一上座,就整个念头定在所缘境上。专注一趣,再进一步就是第九住等持。所谓等持是心不会妄念纷纷地掉举,也不会昏沉打瞌睡的暗昧相,既不掉举也不昏沉暗昧,心意扣住所缘境持续下去,平等的持续下去,这是第九住的等持,这些都是非常有具体的次第。

  一般人都羡慕密宗的修持,我想他作梦也不知道,我们修禅定是有具体的。这种进度、次第,到了第八住专注一趣、第九住等持,生理上都会有轻安的感觉,日常生活会轻飘飘,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再进一步就有一种轻安,有心轻安、身轻安,会很舒服的。有这种体验,在修禅定方面可以说,已经不退转。修禅定不退转,不是智慧门的不退转。

  大家在自己选择的所缘境,如果等持过后,有轻安的现象,那么就接近了近分定、未到地定,再继续用功就入根本定。修禅定的次第如此,大家好好地运用它,这样子一来了解自己的进度,二来避免自己的傲慢。有些人稍为有定力了,尤其修禅宗的,就狂妄得不得了,几乎要走火入魔了。所以修行禅定,「九住心」一定要清楚,大家今后好好运用,做为自己的考试,检查自己进步到什么样的阶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心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心定法师)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二)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五日禅开示(一) 

 心定法师:智慧的内容——《中论》四句偈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三章 佛典妙喻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二章 修行积德 

 心定法师: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一章 因果实录 

 心定法师:佛教徒要重视宗派和谐 

 心定法师:佛教的核心——缘起法 

 《金刚经》心定法师唱诵,跟读一遍即得一份功德 

 心定法师:《金刚经》与人生 

 心定法师:禅定与智慧,烦恼的产生 

 心定法师:世间学佛的捷径了知诸法空性发起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