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翫法无得


   日期:2020/5/22 20: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曰:「髻中珠谁人得?」

(缘起现象界与本体界,佛性之获得,真心佛性,何种人可得之?)

崇信禅师曰:「不赏者得!」

(修有为法者,均迷惑於有为法之功用,而玩法者,自不能空其一切相,得了悟自性,终不得证入法空理地,亦不能悟真如体性。喜欢玩弄咒术心法者,宜应慎戒之。)

僧曰:「安着何处?」

(实性空性显露後,髻中珠得後安於何处?)

师曰:「有处。」

(悟空後禅定力坚固,可不再沉空守寂,应依慈悲心起用,不堕入空亡,永住在空处。)

僧曰:「有处即道来!」

(空、有本是自性一体两面,亦是道之本来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法空智时,对自己来说,无事时不要常起妄想心,或胡乱祈求,而似想要有所得。如此,终究将因认识不清法的真实而终究无境界可得,因一切法无常故,认识不清,常会被虚幻之法所骗,或被业缘所欺而证不到法空,更得不到解脱。我们只要能随时对心不起一事来烦它,面对着诸事缘来时,也能不起一善恶、美丑之心与之相应。

若能做到如此境界,则自己体性虚凝而能现起灵通之力,因寂灭而能得妙有之用。若行者无知,草率躁进,在鸡毛蒜皮事现执着之心,或落於语言文字等事相。如此,实是本末不分,都是自欺欺人之举。修行人若有丝毫、微细念头被抓住、绑住,则此是地狱、饿鬼、畜生叁途所羁绊之相,若沦落後,纵经万劫而不复得人身。

行者修证时,虽获得圣名,但与凡夫之名号并无不同,都是虚声名字,只是一个假名相而已。若一个人欲求有为,想得到些什麽法力,这不会是很累吗?若对有为之法求之,则当你得到它後,对它起厌倦心时,却挥之不去,如此又要成为心头大过患,这终究是无利益事的。

时下有些人未悟说悟,行径乖张,宣扬自己悟的境界,是真悟还是错悟,又无明师 定,还到处乱骂别人不是,看其行为不像是一个开悟的人。此种行为会给有智慧的後学产生错觉,也许他会说:「开悟若像是这样,那我不悟也罢!」

开悟的人心性显露,应是无话可说,忙着在对付内在微细的习气,哪有心去执着外境的是与非。另还有诸佛、菩萨、正护法神在督促,哪有给你乱讲话的馀地。举一例来说,廿年前刚开始出来说法时,事理有些还不是太正确,一提到稍有违反事理者,或显然是事实但不能明说者,就有一个力量阻止你出口,这力量来自於自己的觉知,或是诸佛、菩萨的督促,到现在还是存疑。也有同学 谈时,遇到不能说,且有一觉知的力量阻止他说出,但到底是业力太强了,最後还是冲出口来,说後才在後悔。问我怎麽办?当然,能随顺觉性不说最好,若是业力强过你的定力,说出口来,业既已造成,那坦然去承受就好了。

若行者真悟後,自然能现出般若智慧 出世间智,对外境所见所闻,皆能空掉其心,不会好胜、好辩,好说是非,不会说己是而他非,何况自己都还在任运期间,所知所见都不真实,就如小孩说话似地,天真但不切实况,明眼人看在心里,难免为他可惜。所以我常告戒你们,修行过程间不要乱说话,乱立「名言」,一说话,人家就知道你的境界及习气还有那些。古僧大德常说的:「潜默将养」,意思是什麽?怕你小孩(素法身如小孩)认法不真,故不要乱说话。心还未净,故要随缘将就修心。

《大般若经》中云,修行的境界无所谓对错,只是大众在成佛的道路上,今生立足点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外道、天道、佛道,世间禅、小乘、大乘、菩萨道等,各有其立足点,故无所谓对错。就是今生成魔,千万亿年後,还有回归正法的时候,故无对错可言,只要认知你今生是立在何界地就好。

果地佛如世尊者具足各个境界,当世尊要成佛时,其修证是从世间禅、出世间禅、出出世间禅等完全经历一趟,故他具知一切法。其他我等众生,今生学世间禅也好,学出世间禅也好,外道法也好,佛道也好,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代表你走到那一站。

我看某某同学,他喜欢南传小乘法,我们的「经行法门」是他去南传国家学回来後教我们的,我也为他高兴,到底他已有个入处。不能说菩萨道应从观心地入手,你为何还喜欢行戒?如此尊重每个修行人,哪有是非可言!不能认为他人与你不同,说自是而他非,这是不学观心入空的行者,不求法空智,虽言行大乘法,说是悟,到头来悟後迷的,还有一大堆人哩。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习+元]法无得」,「[习+元]」字是古字,和我们现在的「玩」字一样,到修行要进入开悟的阶段,能觉得一切的妄想、习气、执着等,都与自己体性无碍,虽知道那是本来就有的一点灵通力,但能不去玩弄你心意所起的法,如此才是修无为法的正路。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时,某天有位较老的大德问:「你一天到晚课堂上一直在讲『开悟』,那『开悟』是什麽?」这位大德以前没见过,不知从那儿来的,我愣了一下,就告诉他说:「开悟的『开』是打开之意,『悟』就是悟见自心习气等。」这实在就是开悟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知道什麽是「打开我的心扉」,跟你讲後,还是不清楚。心的窗户打开,就可以看到屋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乱七八糟的,贪、 、痴、慢、疑等种种习气、妄想,真真假假一大堆。能看到真心以外的妄心,这个妄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第六意识的主观意念,我要想、我要听是第六意识心,可以随自心意。

但打开这个本来之妄心,几乎不听你的指挥、控制,就像灰尘一样,扫把一扫,它就飞扬而起一样。你在这时觉得一切的妄想,跟阿赖耶识的种子都会现,所以你叫它不想,它不会听你的。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前後照样依序而出。在禅宗来讲,这时是散乱或散位不定的时候,没有一个完整的主观意念,也不受主宰。当今提过此现象的,好像只有月溪禅师,他言悟後习气毛病合盘托出,真的就是这样子,若没有这样子,你就没有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

到此时,只要你不随此念转,当法尘静止时,就能见其空性,才有点见性的样子,也才可说是明心见性。故明心见性是最後的阶段,但也还没成圣人。心明见性後应可回过头来观此心,进入行阴区宇的修证。某些道场动不动就说已明心见性,真是不知境界过程。

当然刚刚讲的这位大德,他大概从没听过这个,没表示懂或不懂,当成听故事一样,就回去了。当天晚上睡觉时,这个外道行人就来压身,我用心意跟他说,修外道法终究没办法打开心扉的,没办法求得解脱的。这也是标准的外道邪师之类,都是修些有为之法,不会去学习入空、证无为。

真正禅宗行者是等到开悟後才真正在修心,所以讲「我空智」、「法空智」,是开悟以後才能修的。开悟以前修的话,你断不了它们,因为你没有看到心的根本,你看的都是表面的妄心,这个住境生心,你看什麽就起什麽心念,听到什麽就起什麽心念,这样没有修入你真心深深处。对境生心,境有色、声、香、味、触等,真正我们要看的是,阿赖耶识里面所储存的种子,累劫累世所养成的种种概念、习气,放不下的执着,深根蒂固的习气。既然打开来就能修它,打不开怎麽修?打不开就等於我的脑筋窠臼没有破,就是有一点灵通力,也修不到心。

现在来说怎麽[习+元]起法来呢?你会玩法就是心开了,心开了就是证得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中的「觉」字位了。到此境界,心觉知以後,能起心动念相应,它就可以成就一切法了,但同时你也就造业了。开悟後就是地上菩萨,没有开悟就是地前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今生有能力证到开悟了,不管用什麽方法,练气功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只要你打开本来的话,就是地上菩萨。

《楞严经》里讲的,要修一大阿僧 劫才能够开悟,你以前有没有修到一个阿僧 劫呢?「阿僧 劫」是不可数的数字,但是很用功的人就不见得,因为他发大心,不吃不睡,日日用功,这样用功的话,就缩短了的修行时间。所以《楞严经》里面阿难赞叹世尊说:「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 获法身。」不必要修一个阿僧 劫就可以获得法身,问题是说你破得色身时,你要知道起心动念马上就在造业,这不是行为造业的问题,是心念造业的问题,所以心念就是感知、觉知後才会起心动念的。

其实开悟的时候和我们要死亡时很相像,死亡时会起个中阴身,开悟者法身活起,但同时也有个中阴身,因心还不清净故。法身是清净的,中阴身还是不清净,所以会受到业力的感召,业力里面有什麽贪、 、痴、慢、疑等,都不减灭的话,这时候就会乱想,想到那一个人对不起你,就怒火从生,起心动念想给他好看,或咀咒给他出车祸。这种害人的事是很简单的,不要你身去做什麽事,只起个出车祸的心,想让对方死掉,真的就能成就。但起了这个念头就是在造业,造业都是有因的,你杀了他,以後你会被他杀,这是果,你不知道因果事实,到这时候才会觉得因果真的太可怕了。

你玩心时,起什麽念头会成真,他真的会被车撞死,真的就是那麽灵!因为很灵,所以你要小心!不要去玩这些心念,因为这时候,你起心动念想做什麽都会成就。初悟者还不知道心的厉害,都会患些小事端,也就能体会、警觉心动就能成就。譬如说你心想,看那个家伙福德怎麽够呢?上司居然要派他出国!你起了这个念头 不以为然的心,本来他是要出国的,但最後他不能去了,因为你起了审判的心念,所以他就不能去!阴错阳差总是有个因卡住了,你起心动念就可以左右人家的因果,但你要知道,你不是 罗王,不能判这个、判那个。

你们要懂得这些利害关系,不能去玩心法。为什麽在这个阶段,祖师大德要我们执杖牧牛?你这头野牛太野了,你说就是修得不错,才会开悟,但里面的牛还有很多的野性。未悟时,表面上总是客客气气的很讲理,等到进入深深处的时候,你潜在业力现,你才会警觉哦!原来是这麽回事,我还有很多的毛病。以前理智正常时,你认为你修得很不错,等到进入这个状况的时候,全不是那麽回事!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合意,动不动就发脾气,跟人家吵来吵去,那才是真正你深深处的心的东西。修行要修这些,这些不去除的话,心不可能空掉,不可能证到有果位的境界,所以很多修行人都卡死在这里,很放纵玩弄此心,是没办法走过去的。

有一些外道走到这里,会现什麽状况?现五根的灵通,眼睛可看、耳朵可以听、鼻子可以闻、..,那有什麽用?那是实修刚起步的一种功能,因为气比较旺,打通经脉了,譬如说:打坐时,气在两个耳朵越来越胀越痛,到最後通了,就可以听到鬼神讲话的声音,或者其他类众生的声音,这不是真正的天耳通,天耳通是连小昆 讲话也能懂;而我们只是可以听到另一层次的声音,这是什麽呢?是我们的耳根去听,不是用我们体性去听的,所以练到通灵的人,还没有开悟之前大概是这类的。

有些人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披着佛教外衣的人到处都是。知道修行走错路,就要将这些都灭掉,这在《楞严经》里面讲都是色阴魔相。不要看到「色阴魔相」就很可怕,不是!「色阴魔相」就是代表修行到那个境界,才会有那些现象,是个善境界,但不要去执着它,不要说你打坐可以看到、听到什麽。很多的护法、菩萨、..,你能看到也不必高兴,你是比人家多一点点的经验,这是修行必然的一个现象,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起的一种异能,跟神通无关,是一种修行过程的指标,但不要执着这个,一执着就着魔,真的会着魔。

所以你起了什麽异能都要抛弃,能这样的话就回到真正心的修行,心的灵知灵觉,你就可以感知一切境,知道你内心的毛病,这时候你一次、两次的经验,才会体会很多事 哦!我起心动念都能左右人的命运!这还小意思,有的如果是 心很重的,害心很强的,是会害死人的!为什麽这时候,祖师大德要你执杖牧牛呢?等於是牧牛人拿了棍子在旁边看着,这头牛稍微不守规矩,去踏别人的秧苗,这就要打屁股了。

这时的修行,只要念头一起,最好就要止住它,什麽呢?因要让心大死一番!心大死一番才能对外境不粘,才能对内心种种种子所现的业及业缘不去执着,这样才能超越;心大死一番就是不要让心起念,心起时就看着它、压抑它,它就灭了,你只要看着它,它就灭,它就不敢再想,就怕你没有智慧。在此境界时,这个恶念是不能起的。

怎麽压抑此时的心?当怨恨别人的心、害人的心起一个字,或两个字的时候,你就要观它、压它,不能让它起。当然要练习心大死一番,心死後过一阵子,善念会起,善念是可让它增长。虽然祖师大德常常说善念要滋长,要让它充满一点善心,但心大死一番的时候,你就会不想做善事,恶事已经先觉知过了,恶事在第一阶段已经空掉了,不会去害人,开悟的人是不会害人,除非悟了以後被他深深处的贪、 、痴、慢、疑的习气迷惑,业力大於慧力,你开发出来的般若智慧,没有智慧去转你的业。

譬如说你对於「贪」字不除,就可能有此现象,就如老上师提到的 悟後迷,贪师父的法,虽悟了自心,但师父还有些好法没有传给他,他就不爽,起了害心 想害死师父来取得法,为什麽呢?只为了贪师父的一个法,由此可知我们内心的贪心。我们说恶念不要压它,要观它,在这阶段之间就是要修空观,不能去玩一切的法,不要去玩它,法不能去纵容、不能玩,体会一下就好了,起心动念怎麽能这样、能那样!那我以後就不能随便起心动念,要以平常心见一切事,见一切人,不管是喜欢或讨厌的,都不起心动念的话,就不会去玩法,这样才能进入空相,才能悟到真正的佛法 解脱道。

所以要证得「法空」,不是那麽简单,你心里的习气毛病都要控制得好,大毛病不去犯,小毛病会犯,因小毛病没有警觉,不要去跟人再起瓜葛,所有的恩恩怨怨都要放下,如果是你放不开的话,你就见不到你本来的体性,所以要舍!佛法只要能舍才能得,如果你不能舍,那一定得不到亲见体性。

公案所讲的「髻中珠」,能舍才能得,「得」不是一个「有」,「得」是得到我们的佛性 空无的体,我们佛性是随一切缘才能够去了知,才能够去解脱,我们要的就是这个,不是要过程中显现的花花绿绿,看起来好像很充实,其实都是不真实的空花水月,这是修佛法的跟一些外道不同之处。

如果你没有正确观念的话,常常会走错路,谁愿意走错路,终归到因缘果报的关系,福德不具足,所以他半路上会有这些问题,会跟外道学法,或半路上没有智慧走回来,越走越远,本来要走到大道,结果是越走越远了!这讲起来冥冥之中有一种因缘果报的关系,你如果懂得因果的话,多种一些善因,多供养诸佛、菩萨,就会给你智慧,有智慧进入状况的时候,自然就有善因缘,这边接触到可以给你正法的人,那边接触的人可以给你一条路,这样你就不会迷失。

3. 语体文解

僧问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曰:「髻中珠谁人得?」「髻」是古代的人在头发上打个结,结上有的用簪,有的用宝珠去固定它;这里的髻中珠不是在讲这些 饰品,是在讲我们的真心佛性,讲到髻中珠就谈到我们的本体。

公案缘起共有两个,一个是现象界里面的事,都是讲因果轮回的,有轮回所以有现象界,现象界是森罗万象很热闹的。另一个如果回到本体界的话,那就是空,空无的体,什麽都不用谈,那空无的体可以应缘,一应缘的话就是物质现象界。你修到一个境界,应缘进入现象界没关系,不着境、不挂碍,能做到不挂碍你就无碍了!无碍的话,就可在人生之间,处处没有挂碍。

举个例来说,如果你修得不是顶好的话,有天你开悟了,即使在公家机关上班也觉得呆不下去,为什麽?因为和同事之间处不好,和上司之间也处不好,和下属之间更处不好,为什麽会这样呢?因为你要修心让心死掉,就要规 你的行为,这时候跟现象界的这些,都显得格格不入。「格格不入」比较通俗的说法是「合不来」,就是心没有空掉,不能处理这些现象,或者不能没挂碍就很郁闷,唉!还是提早退休好了!退休了在家除了另一半之外你最大,其他大概没有人可以管你,这个就是什麽?就是考验你的心有没有解脱。

如果你说:「我不是为了逃避周围的长官、同事、...之间的事而提早退休,而是为了要做更大的事情。」如此那另当别论。不能说在某种处境下,修了一半就呆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有得考验有没有真正的无碍,其实越困难的环境,越能够磨练你的心智、磨练解脱的智慧,能磨练你到底真的解脱了没?

上次我也讲过,在修行过程之间,为了要守戒也好,为了守自己的心不造业也好,你就跟别人有点不大一样,如果再讲到觉知,我们觉知是有点灵通,那你对这件事情觉知不用做了,做了一定不成功,所以你的心不想动。但你若不是主管,你不能决定不做,那也只有做了,结果当然不如意。你的心感觉灵不灵没有用!因不能不做呀!我们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认为没有用了,所以就不做,不做的话,怎麽可以得到长官的认可,关系一定搞不好,怎麽办呢?他压榨你、整你、排挤你,就看你有没有解脱?有没有逆来顺受,看你有没有不着境,看你有没有自在,这时候最好磨练了!

不在逆境修,去那儿修呢?这些菩萨都是在考你,所以你不把他当成一种讨厌的人,当成一种在磨练我的心,让我解脱的人。在本体界里要修证到这个无逆无顺的境界,对於现象界的一切事都要没有挂碍。这时候我们要找的是真心佛性,那怎麽得呢?那一种人可以得到这个髻中珠呢?

崇信禅师曰:「不赏[习+元]者得!」这髻中珠不要去观赏它,也不要去玩弄,不要去看它会发光来照外境,不要说它很好玩,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认为很好玩就去玩它,不能玩!一玩,你起好的念当然还好,起了不好的念,就造业害人,所以不能去玩、不能动它!因为这个时候很好玩,是很好玩,很多不懂的人都在玩这些,玩的结果怎麽样?身败名裂!每个看起来很有力量,很了不起,徒众一下子聚集很多,道场一个一个开,不久遍布全省,但最後都是身败名裂,入地狱就像射箭一样快,所以不能玩!《金刚经》讲到这个阶段就要修空,当然要以观空智来破一切有相,有相对着你,能不起烦恼,破内在的一切执着,就是消你的业,不要去着境,在断你的习气,不要让它真正成为再造业的种子。 

我们按语说修有为法,玩法者终不得证入法空理地,不管还没进入的时候,修什麽法都是有为法,譬如说禅宗要不要打坐?打坐也是修色身的一种,不管你观心也好,念佛也好,都是还有一个法在,只是禅宗有一个境界来,能学习让你的心不要着境,不要随缘起灭;不要随缘依你的习气说好或不好来对境生心,这样的话就不好了。这时候就是在修无为。

我们说要修证入真正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真如无为。修无为过程有(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这些都是在修行之间的一个无为境界,但是有层次的,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证到真如体性的时候,这些都还不具足,所以有阶段性的无为境。

  • 「虚空无为」:心里面如一片虚空,不存一切境,似无色界的境界,把你的心观如虚空一样,所以觉知心,没有去起想念,性如虚空。这是空无为的状态,这是外道的无想天的无想境界,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因真如离诸障碍,犹如虚空的缘故。
  • 「择灭无为」:好的,我才做;不好的,我不做。有选择性,无漏智拣择的无为。
  • 「非择灭无为」:好不好都无所谓,皆能以无为心对之。因为你都还有一点病因,但不会做得太离谱。若本性清净,当然不用拣择。
  • 「不动无为」:行者远离叁禅时,灭苦乐受,舍念清净,所证之无为。
  • 「想受灭无为」:行者入灭尽定,想受不起,似涅槃之无为。大迦叶尊者现住鸡足山,保护佛的正法眼藏,待弥勒菩萨下生成佛,将传交给弥勒佛。此尊者是入灭受想定中。
  • 「真如无为」:是涅槃胜境的真如现象,这才是我们要的,是佛性的真如无为,既然是真如无为,回到自己的本心来的时候,他自己会应缘,不必用你的习气毛病应缘,所以你的佛性可以面对一切境,这种无为,不用一法但可以转一切境。

如果修到体性心性如一,就如大圆镜智一样,没有这些枝枝节节的东西,境界来的时候,你不会粘它,不会被抓住,如果你有知觉的话,唉!这是善爱的心,喜欢某种东西,或是厌恶某种东西,这是怕死的心,这是爱欲的心,这是...,你看知觉那麽多,业来就随便抓,你怎麽会解脱?解脱不了!所以你内心清净就是一切无为,舍一切,不管好的、坏的,主观、客观的意念都要舍掉,舍到不能再舍,没有好坏分别,没有什麽分别,这样的话,你看大圆镜里面是空,没有一个法可以抓住你。如何调解你的业,就像你手掌张开那麽大,故会去抓业缘。我们的体性空,把「空」划一小点,手掌能不能抓住?真正的体空是无量的,跟虚空等齐,怎麽去抓?划这个「空」,是给你们体会一下,我们的体性是怎麽样,大的像虚空一样,圆融没有枝节,没有贪、 、痴、慢、疑等种种毛病,或者是什麽心都没有了,我们的业就像一只手一样,要抓,怎麽抓也抓不住,这个太大了。

如果我有怕死的心,只怕出去就会出事,刚好这点被抓住,它不要抓住整个你,只要抓你的习气毛病就好了,那枝节就来了,就被抓住,怎麽解脱?解脱不了,所以没有办法转境,能转境的是什麽?是无为!上一节所讲的「无为法」是最高无上的解脱道,不是你去修那个咒,修那个法,修得多好都没有用的,你真心反照,就能够产生无穷的力量,反而可以转境,不要去玩法。

不赏[习+元]者可以得髻中珠,[习+元]法就是修有为,禅宗来讲很简单,刚开始就是修有为,有为是在干什麽?是在忙着治你的心,这个念头起,看着它,动念干嘛?没有你动念的地方。想到小孩子 想他干什麽?小孩跟你有什麽瓜葛,所以你看着它、骂它,它就下去了,不再想!所以禅宗为什麽能直接趋入体性呢?

现在讲的是依空应缘才起一切自性,现在我不让它应,所以它的自性无从起,听到声音,听到是听到,不让我的心(闻性)听到马上去追第二念,自性闻到声音,但是我在第一义谛「空」里面,不让它起相应的心。

什麽是「第一义谛空」:是空得不能再空的意境,第一义谛空以声音来讲,闻性听到声音以後,不再执取它;听了一句话,没有引起我的好、坏相应的心。这样人家在骂你,你不觉得有人在骂我,只有一个声波过去而已,不起第二念想,住第一念之境而无着。你怎麽会生气,当然到这个境界,你不会生气,因为你没有生气的种子,这是第一义谛空,禅宗就是要修到这样子的。

密宗是修有相密,有相密是身、口、意叁合一,身体打坐,手结手印,心中观想,口中念咒,这是叁合一,大部份是观月轮,观修法的本尊,譬如说修观世音菩萨就观观世音菩萨,修那一尊菩萨或那一尊佛就观那一尊,观是无中生有,是谁生起来的?其实都是你阿赖耶识所幻化起的,你的心所幻化而起的,所以心本来就不真实,心所幻化的能当真吗?像我观太阳好了,真的!太阳好大哦!一直在发白光,发什麽光的,这是你的意识幻化出来的,既然我可以观太阳,那可以观佛像吗?可以!

你观阿弥陀佛,他就现;你想到妈妈,妈妈的影像就现,这代表你心有那个能力会幻起一切境,如果你这样的话,跟我们刚刚讲的动、静、根、觉、空、灭一样,处在那一根上,是在根结上,所以这时候要修大手印,也就是密宗的大手印。所谓「大手印」就是在修空观。

我们有叁位在中华佛教居士会的老同学,去参加密宗灌顶,是无上心法、无上密法的灌顶。结果,每个人灌顶完了,他说这个法是至高无上的,没有口令、没有意念、没有咒,是为大手印。禅宗开始就是在修这个,密宗绕一圈,让你观,能观後,再回到原点,最後直接驱入体性的空,为什麽要这样呢?你说每个人直接用自性来看体性不是好吗?有的人不喜欢这样,要有个东西可观,才觉得有意思。这牵涉到因缘果报跟智慧的问题,他们一定要绕一圈,他才会痛快,修法时要有个东西可抓住。修什麽?修观呀!若说不要去观,就看体空那个样子,他就觉得这个样子很可怕,还是观一观我在那里。若不起心动念,光观一个空,这样子他修不来,会害怕,倒底我在何处。这是真的牵涉到智慧跟果报问题,勉强不来的。

所以有人很喜欢密法,有一天你修得有境界了,最後还是要修空观,观一切法空,那不是刚刚讲的「动、静、根、觉、空、灭」的「空」?你还是要走一趟。所以法都是一样的,不管你从那里进入,到最後都是相通的。

我说未入门有八万四千法门,入门後就只有一法门,学空观智,不修空的就像外道,一样会迷失掉。如果真正没听到正法,得正确教导的话,是很容易迷失掉,你不知道你在修什麽?你认为修得可以飞,可以知道过去、未来,可以知道他人的心里面在想什麽,认为这样就很伟大,很了不起了。真正在修佛法,刚刚讲的这些都是枝节而已,我们要的是真正证到体性空,哪一个因缘来了,我不被它抓住,这样才能解脱。你如果真的修得很好,就像菩萨一样,能千万亿化身,众生谁想你,你就可以化身去帮忙,化身不是随便起的,所以叫做「应化身」;不是自觉无聊,起个念去你家看看你,那就是有为。心不清净,一个人的心乱跑,是外道法。

有时候看到很多同学因缘蛮杂的,也不能叫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出家人也是一样。以前在《大乘精舍》的时候,有位同学常常被一个修外道的人跑到梦里去,这个外道大概太无聊了,吃饱饭没事做,心乱跑,後来搞得两人有情爱发生,这不是迷失在爱欲里。真正的菩萨应化身是你有意念他时,他给你一个应化身,他自己本身的体是空的,所以你想观世音菩萨的同时,全世界有五十亿人口也在想观世音菩萨,他们也都是佛教徒,观世菩萨就化五十亿的化身给他们,每一个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化身,你有什麽愿望,他都能满足你,这才是应化身。所以有意念想他,他就化身而起。阿弥陀佛也一样,你忆想他,当然你现在还没往生的时,忆念他没有用,真的是想走的时忆念他,他就来接你走,所以一切法都是相通的。

回来公案。僧曰:「安着何处?」如果是你不玩法,可以得到髻中珠,那得到後要放到那里?这无为法得到以後,放在那里?你说刚刚在讲空,永远空到底是不对,所以在六结使的「空」之後,有个「灭」,此「灭」是对待的灭,不是绝对的灭、没有了,也就是对境不生心,境是有了,但我不着境,不生心,这就是「灭」的境界。「不着」是什麽?是「动、静、根、觉、空、灭」的生灭法不再起,习气毛病不再「啪」的一下起,能住境而不通商量。

「生灭法」是什麽?是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证到灭的时候,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是观世音菩萨教我们的法。生灭灭已,生灭法,灭的时候,我们寂静体性要能够对境界不着境就是灭,此境现前就是佛性现起。「寂灭」是佛性的代表,什麽是佛性呢?有空、不空的两面,「空」就是「寂」,寂然是我们的体;「灭」是有境,对境但不住,是「不空」。所以体是空,灭是有相,能住「空有不二」境界。你的佛性空体可以感召、感知,住不二境的时候,这就是你佛性的本来。

若没证得空,直接入灭的境界好不好,这种人定力不够,因为没有空的修证,所以定力不够,小境界来的时候,可以应付,没有挂碍;大境界来的时候,没有办法,我们在面对业力的时候,有时候是很可怕的,它不来则已,要来就是全部一起来,自己、家人、..,不如意的事一直来,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没有挂碍?这是要有真正定力面对,不是书本看一看,懂得就有定力,所以空最重要在於磨练,没有磨练的定力是没有用的,脚根不稳,所以空是重要的!

很多人说不要修,我们就有佛性了,那是自欺欺人,自已没有这样去走一趟的话,当下认为如六祖所讲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这样你修什麽?没错!那是六祖呀!你的妄想习气跟佛性同在,怎麽解脱?所以我们看祖师大德的文章,不要断章取义,然後就自成一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如果这样的话,六祖为什麽要跑到猎人队待了15年?他是在修内心无始的习气,要证入空,他只是告诉你修到最後就是这样,或道理认知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执着,不认识它而已,所以你不修,怎麽断掉妄想执着呢?你有妄想执着,你就是凡夫,你修到觉知历历,好像什麽都是真的,这个时候你空不掉的话,就像会算命,但不会转命,所以你修佛法,还修不到能转业的话,就是会算命不会转命,也没用,算命先生算你那一年会怎麽,那一天会怎麽样,怎麽解呢?他不会,那不是他的事,没有办法,确实没有办法,如果他说有办法的话,是骗你的钱,有办法的话,何必落到算命地步呢!他能转命,早就发大财了,何必一天赚几百块钱呢?

回过来,空修证完就要回凡,去空就要回有,到最後能入「空有不二」。「空有不二」也就你常在经典上看到的「中道观」,中道观我的看法是很简单,几个字就说完了,以我们如实空的体,去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内心又能如如不动,这就是中道义。如实空是要去证的,不是我们嘴巴讲讲的,如实不空的境就是指外境,如如不动,不是我什麽都不做了,不是的!是我有感知,但内心不执着,因为有这个境界,我知道,我以如实空的体去面对,或者去感应如实不空的境,能够如如不动,这才是圆满的境界。

学佛修到空,只是走一半路。我空智、法空智,你说法空智很难修,你修到法空智,但你还没有圆融,所以修到法空智不是绝对空,不是什麽都没有,而是你坦然的去面对有的境界,但你不被它转,境界来还可以转这个境。那诸佛、菩萨更厉害,从空中(无相)去化一个有,所以能变化无量无边,度化一切众生,那是依空起用,这不是只有面对,如如不动还不够,还要从真正的空里起用,就是从无中生有,用这个心法化一切相,然後化一个境,化一个人去度化众生,这是诸佛、大菩萨才有办法。我们真正能修到解脱就很不错了,除了很发心出家好好去修,道理懂了,要发愿精进的去修,去体会空是怎麽样的,从空中怎麽去起一切有,怎麽去幻化,这个在《法华经》里面有提到,《华严经》也有。

我们现在要修空,不讲心相,在第一阶段修解脱时,要懂空理。等到你要修神变时,就要讲唯识,没有这个心,不认识它怎麽去变,变不起来,唯识讲得很清楚,证得大圆镜智时,心是清净了,然後我们的体性依眼、耳、鼻、舌、身之五识起用,才能产生神变。以前说眼睛不要看,看了心会生烦恼,耳朵不要听,听了会勾起我内心的善恶美丑,怕烦恼,所以要收回来。到最後「成所作智」起时,就要用这个五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识去产生你的神变,这是心的用。

第八意识不清净的话,就是没有大圆镜智,这些你们都有概念了,大圆镜智就是说修佛法要修四种智慧 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是破解第六意识的分别执着,及对一切法的执着,第六意识清净的时候,你就有妙观察智,来观一切众生、观世间一切相,简单讲的话,妙观察智就是你的行为要端庄,不是随随便便、弯弯曲曲,就能观一切众生相、观世间一切相。如果你心是这样弯弯、曲曲的话,不平行,你看别人也是弯弯、曲曲的,因为你用你的弯弯曲曲心去看别人,你心不清净,就没有妙观察智去分别其他人;若心清净,不用什麽神通就可以看他的心,可以从讲话的内容看出有没有心病,妙观察智是入地菩萨第一个要去修的智慧。

如果刚刚讲的弯弯、曲曲的心态,其实这就是我见,主观意念太强,分别心太强,就起不了妙观察智,所以我见、分别心、执着,主观意念,没有办法去除,就产生不了妙观察智的功用。

平等性智是第七意识特性,第七意识能执着阿赖耶识一切法尘中为我,就有善恶顺逆之不平等觉产生,如此就得不到平等性智。你有对法的执着,对善恶一切境界不能够同等观之,不能够让它平等觉。譬如说善恶,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怎麽会相等呢?或者说苦乐相,身体的痛苦,跟气充满色身的快乐,没有什麽分别,这才是真正平等。平等性智怎麽得到呢?你心要无病,所谓:「平等性智心无病」,如果没有病就没分别。我们都喜欢快乐,喜欢善的,不喜欢恶的、痛苦的,这有没有平等?没有!有乐不乐,有善不善,有苦不苦,这些就没证得平等。对我来讲,我现在感冒生病了,感冒就看医生吃药,平常心对之,不要去烦 我生病了,没有力量了,没有..。不要讨厌生病,我不要感冒,这就是心有病,怕感冒。

回来公案,他说:安在那个地方?我们按语说,不沈空守寂,应依慈悲心起用,不住空处。眼观外境时,我定力不够的话,我什麽法看不开,被粘住时候,我要观一切法空、没有我,以及「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这是佛的叁法印。释迦牟尼佛怕末法时期,大家迷迷糊糊,没有办法分辨那个是正法、那个是邪法,所以告诉我们叁法印,如果那一个人讲法,依这叁个道理讲就是正法,否则是邪魔歪道。

「诸法无我」,法里面没有一个我,「诸行无常」,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事物,这是我们肉体无我,要追求寂灭才是最快乐的,寂灭刚已讲过了,不要去执着有为法,或执着一切法里面有一个我。那一个人讲法,拿来对对看,其实这是小乘法修的,这边讲的幻一切神变的是大乘佛法,是大菩萨才能修到这个境界。

僧曰:「有处即道来!」简单的讲,从空回有,那就是我们一切法本来就是那样,你还没修以前也是有「空」、有「有」,只是那时你不知道空,没有解脱,现在证到空了,再回来到有的时候,你可以依空的体,面对不空的境,都没有挂碍。你还没有进去以前就是这境界,你要走了一趟才会知道;就像你没有去过大陆,在电视上、电影上,讲大陆讲得头头是道,北京、天安门、..,没有踏实感,如果去一趟以後,天安门是个大广场,对面有个什麽东西,你去了以後才知道。修行也是一样的,到里面绕一圈後才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子。

举个断食例子来说,陈大德以前没有断食的经验,也没有体会过断食的过程,现在一步一步的去体会,体会然後去冲破色身的苦痛,这些都是她的经验。讲了半天,你听是听了,不晓得回去忘了没,很多同学开始讲到重要的时候,我们认为很重要,但他听是听了,有听没有进去,等到过了一年、两年、叁年碰到这个问题,不要说两叁年,就以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来说,碰到这问题,他就来问,不知道的时候跟你讲没有用,你不注意或不关心,等到真碰到问题的时候来问,是不会忘的,这是我的切身问题,当然不会忘记。就讲经典义句也一样,经典上每一个字都是很重要的境界,你听归听,那个法师讲的几十卷的录音带,从头听到尾,但习气毛病还是一样没有改进,这就是你还没有进去那境界,如果真的走一趟的话,一进去再出来虽结果似一样,但是还是要进去,进去修才能体会,原来就是这麽回事。

回到了本来,就是「空有不二」。「空」、「有」本来就是一体两面,所以空跟有,一个会生灭、一个不生灭,是在同一个体上,如水与浪是同一体,「空」如水性,「有」如波浪;水(空)能随风(缘)起浪(有),水性是体 不生灭,波浪是有 会生灭。我们就代表空,可以产生不空的境,但知一切空的体,这两个不同,不空的境完了,就回到这个体,那个因缘来的时候,它就现。从那里现?从空现出来,因缘灭了,这个也没有了,回到空,所以这是生灭法。什麽是生灭法?动、静、根、觉、空、灭,你的心就跟着动、静、根、觉、空、灭在起灭,所以懂得生灭法、不生灭法,然後练到习气毛病没有,就有解脱的能力,就可以转业力,所以法空智就是这麽练来的。

( 86 年 3 月 11 日 讲於 龙潭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