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八)~A 一、散陀那经


   日期:2020/4/19 17: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卷第八)

一、散陀那经

  说法地点:王舍城外乌暂婆利梵志女林中

  参加人员:散陀那居士和尼俱陀等五百梵志

  主要事件:本经叙述散陀那居士在乌暂婆利梵志女林,参拜尼俱陀梵志和五百梵志。梵志们对散陀那居士吹嘘说,他们破除佛陀教法,实乃易如反掌。佛陀以天耳听到此事时,就到梵志们所居的林中,指出这些梵志所修的苦行法,并不是解脱的道法。佛陀乃阐述净修五戒、十善,乃至四无量心,为苦行的第一胜。   

  读了这部《散陀那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理论性很强。佛在讲法的时候,逻辑次第性很强,这种特点,可以说在绝大部分佛经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顺着原经典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下看。而且,我现在把我的读经随笔改成了“漫说”,我觉得这样更加自由更加随意一些,“漫说”嘛,漫无边际地闲扯——当然,漫无边际不等于没有主题没有中心。我觉得用“漫说”,似乎更具有文学性或者可读性一些。

  佛陀说这部经的时候,在处在何处呢?根据经中交待,他在“王舍城毗诃罗山七叶树窟”,也就是佛陀灭度后,迦叶率领众比丘在此进行第一次佛经结集的地方。佛陀此时和比丘们在做什么呢?大约正在参禅入定。而此时,王舍城中有一个居士,名叫散陀那,这厮很是悠闲,“好行游观,日日出城,至世尊所”。一天到晚无所事事,那说明他的家庭背景可能不错,说不定生于官宦之家,和唐朝的大诗人王摩诘倒有几分相似。据说王维的父母对佛教很有感情,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不光自己奉佛,自打王维一出生,在他的身上,便深深地烙上了佛教的痕迹。为何这么说?我们从他的名与字即可看出。王维的名为何叫“维”?这可能有些让人捉摸不透;便是若我们将他的字与名相连系,便一目了然。王维名曰“维”,而字曰“摩诘”,加在一起,不就是佛陀时代印度著名的大居士“维摩诘”吗?因此我们可以想像,王维的父亲在给儿子取名字这个环节上,可谓费了一番脑筋。他把一位佛陀时代的大居士的大名,名分嵌入自己儿子的名与字之中,确实也收到了非凡的效果。这位王摩诘,既当了官(官到尚书右丞),也是位杰出的大诗人(号称“诗佛”),更在书画方面造诣非凡,堪称大家。不仅如此,他做官也做得十分滋润,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看来我要提一个建议,今后凡是给刚出生婴儿起名的家长,都往佛教经典上面做足功夫,若孩子的名字与佛教搭上边,说不定今后就能达到王维那般成就。

  这位散陀那居士清晨出城,信步走到七叶窟。他抬头看看太阳,发觉时间尚早,佛陀与弟子们此时很可能正处于禅定之中。若此时贸然打扰,便显得很唐突很没有礼貌。他这个人又生性好动,总不能在外面干等着吧,于是他就随意蹓跶,一不留神,就走到了乌男排婆利梵志女林之中。

  这个女林,又称为优昙婆罗林,里面住着一些梵志。所谓梵志,前面我们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也就是那些有志于求生梵天的修行者。这些修行者一般都是在家信士,和一般意义上的出家比丘有些差别。这些梵志基本上都是属于婆罗门种族,而婆罗门教明确规定正宗的婆罗门男人,一生之中要经历四个时期(四行期):第一是梵行期,又称学生期,儿童成长至一定年龄,则离家从师,学习吠陀,熟悉祭祀仪式;第二是家住期,此时期以经营世俗生活为主,如结婚、就业等;第三是林栖期,男子年事渐长,弃家隐居森林,从事各种苦行,锻炼身心,为灵魂解脱作准备;第四为遁世期,他们舍弃一切财富,云游四方,乞食为生,严守五戒,置生死于度外,以期获得解脱。可以说,在这个女林中生活修行的这些梵志,绝大多数都是处于“林栖期”的婆罗门。而这个尼俱陀,就是这帮梵志的的头儿。这些梵志在林子中做些什么呢?原来他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天马行空,无所不谈。他们扯大嗓门,有时为争论一些枝末细节,辩得面红耳赤,沫星飞溅。他们所谈的究竟是些什么内容呢?佛经中是这么描述的:“高声大论,俱说遮道浊乱之言,以此终日。或论国事,或论战斗兵杖之事,或论国家义和之事,或论大臣及庶民事,或论车马游园林事,或论坐席、衣服、饮食、妇女之事,或论山海龟鳖之事……”看来他们所谈范围极其广泛,大到国际大事,国内政治,小到衣食住行,甚至妇女穿戴打扮,甚至一些捕风捉影之事,抑或是那些低级俗套的花边新闻,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当我读到这一段,觉得十分可笑——这哪叫修行,分明是聚在一起闲吹侃大山嘛!

  对于这些喜欢奇谈怪论的梵志们来说,“散陀那”这个名字他们并不陌生,甚至还比较熟悉。大约这个此女林距佛陀所居的七叶窟并不是很遥远,也就是半袋烟的功夫,即可抵达。而这些梵志都知道,散陀那是佛陀那里的常客,因大家彼此信仰不同,梵志们当然是要把散陀那当外人看待了。他们打老远就看见散陀那来了,就连忙相互招呼着:“大家都不要再争吵下去了,那个散陀那来了!散陀那在沙门瞿昙的在家弟子中很有威望,我们不能在他面前丧失威仪,丢自家人的脸!”

  其实面子是冒充不得的,大家都是熟人,谁人不知道这些梵志们没事就喜欢聚在一起海吹?所以散陀那也就用不着遮遮掩掩的了,待彼此落坐,寒暄一通后,散陀那就对那些梵志们说:“我看你们这里好生热闹啊!可是我的老师却与你们大不一样,他喜欢闲静,不喜欢热闹。在高谈阔论这一方面,我的老师没办与你们相比。”

  听了散陀那的一番话,这些梵志们倒觉得好奇:“怎么,你的老师不愿和别人多讲话?不会吧?不和人家多讲话,别人又怎么知道他有大智慧呢?哦,我们明白啦,你的老师喜欢一个人呆在僻静的地方,就好像一头瞎眼老牛在吃草,吃哪算哪,根本没有什么目的而言。如果我们以后见到你的老师,就叫他‘瞎牛’好啦!这位沙门瞿昙,常常自称有大智慧,其实他哪里有什么大智慧,我们只要说一句话,就能让他哑口无言,保证让他像一只乌龟一样,把头尾和四足都老老实实地缩藏起来。也就是说,我可以一箭射中他的要害,让他无处逃遁!”

  这些梵志在这里放出狠话,简直是大言不惭。他们原想要在散陀那面前好好地吹嘘一番,也好借着人多,给自家壮胆。结果梵志此言一出,却被数公里以外的佛陀听到了。这些梵志们不自量力,简直大大地低估了世尊的神通。他们之间的谈话,世尊于定中听得真真切切,犹如耳畔。世尊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帮小辈真是狂妄,今天若不让他们见识见识,他们也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于是他就走出七叶窟,信步朝梵志女林这边走来。

  历史竟然如此地巧合,或者说雷同。相当初,乔陈如等五比丘初次听说觉悟以后的释迦佛准备去看望他们的时候,也曾十分傲慢,后来不禁为佛陀的光辉形象所折服。而今,这些梵志们也是如此的情形,他们从原来对佛陀的不屑一顾,发展为毕恭毕敬,这大约就是佛陀人格的魅力所在。“彼梵志不觉自起,渐迎世尊”,然后大家都热情相待:“您老人家请坐,今天是哪阵风,把您老人家吹来啦!”世尊听后,就“熙然而笑”,心想你们不是在我背后狂妄得很吗,怎么一见我来了,就如此规矩了呢?

  这位尼俱陀梵志向佛施礼之后,就向佛陀请教:“沙门瞿昙,您是以什么法门,教诲您的弟子们的呢?今天我们很想听听您的高论啊!”

  世尊对尼俱陀说:“算了吧,梵志,我的法既深且广,教导弟子们净修梵行的法门,不是你们可以媲美的。”接着佛陀对尼俱陀说:“不要说你们,就是你们的师父所行的法,无论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我统统都能说得上来。”

  接下来,佛陀开始论述梵志的那些所谓的“净”与“不净”之法。佛陀用了大段大段的文字,读起来有些费力,如果照着经文直译,那么更是费力。因此我只是把大意讲一下。

  世尊对这些梵志们说:你们所行的都是些卑陋之法。为什么说他们所行的是“卑陋之法”呢?佛陀在这里列举了一些例子,比如:不穿衣服光着身子(祼形外道)。这些人是彻底的祼身主义者,简直是一丝不挂。可是见到外人来了,他们还是有些不好意思,就用又用去捂住生殖器官。他们吃饭基本上不用碗,而且吃饭还有一些希奇古怪的坏习惯(至于哪些坏习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乞食时,还有一些穷讲究,比如看到有怀孕妇女家的饭菜他们不要,如果看见被乞食家里门口有狗站在那儿,就不会去乞食(是不是怕被狗咬呢?);他们从来不吃被别人邀请的饭菜,看到人家苍蝇很多,他们就不会上门乞讨。他们不吃鱼,不吃肉,不饮酒(这倒是个好现象,就像佛教里面的五戒)。反正,他们在吃饭方面的讲究可谓五花八门,难以尽说。更有甚者,他们有时吃树皮、吃根根树叶,甚至连一些牛粪、鹿粪都敢食用,简直作人作呕。这些人在穿衣方面也有很多古怪之处,有的披着衣服,有的只穿树皮,有的就用草裹着身体。他们的行为怪异,常让人觉得难以思议。比如说有的就一天到晚举着双手,有的整天蹲在地上,有的就卧在荆棘之上,有的干脆就光着屁股,躺在牛粪上面;而有些人则异常爱干净,有的一天洗三次澡,有的一夜洗三次澡,等等。

  世尊列举了他们的种种古怪的习气之后,就问他们:“尼俱陀,你说说看,你们这么干,变着法儿折磨自己的身心,算是清净之法吗?”

  可笑的是,这些梵志却说:“对呀,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清净之法。”

  佛陀听后,就对梵志们说:“你们这些所谓的清净之法,其实里面有很多垢秽的成分。现在我来告诉你们其中的秽垢所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