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长阿含》(卷五)~E 什么叫授记


   日期:2020/4/19 15: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据说,四天王及其天众之寿量皆为五百岁,且其一昼夜即相当人间五十年。这样一换算,其寿命相当于人间的9125000岁。其身量为半由旬(一由旬一般为四十华里),天人一出生即形相圆满有如人间五岁孩童。如此的长寿,如此的身高,真是令人咋舌。而目前我们的地球上,顶级身高也没有超过三米的,相当于天王们的动辄数十里的身高,人类是何其渺小!

  那么这个阇沙尼,到佛所静思的林中去做什么呢?因为他此时所显现是鬼神的身份,实际上他已是证得须陀洹果位的较低层次的圣人。按照上面有关须陀洹的一些介绍,我们可以得知,证得了须陀洹果位以后,就不会再堕入恶道。但是为什么这位阇尼沙却以鬼神的形象显现于人间呢?这里面就值得推敲,当然,我们也可以视作是他的一种化身。因为鬼神给人的印象总是不太正面,比如阿难一听说佛陀遇到了鬼神,就浑身不自在:“今闻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为竖”。

  于是佛陀就问阇尼沙:你说你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有什么证据?阇尼沙说,他的过去世曾经在人间为国王,那时就是佛的忠实信徒。他在世时一心念佛,死后投生到北方天王家里,作了他的第五个儿子。我们在这里要留意一下,佛经中提到,虽然证得了须陀洹果位,但是这只是一种“预流”,也就是准备进入圣流,说得更浅白一些,它就好比时下流行的预备党员,要正式加入党组织,还需要作进一步地考察。那么证得了须陀洹果位后,还要作哪些考察呢?就要还要往返人间跑七趟(投生七次),当然这七世之中,做的都是好事,不会去做坏事,否则不可能“不入恶道”。而这位阇尼沙呢,七生之中都当阇尼沙,也就是当胜结使(意为见道迹,就是具备解脱的种种迹象)。他这次不是专门来谒见佛陀的,而是打算去拜见毗楼勒天王(就是南方的增长天王),经过此处,恰遇佛陀坐在一棵树下思维,因此顺道拜会一下,并问问有关摩揭陀国人民死后的去处问题。

(二)什么叫授记

  什么叫授记?通俗一点讲,就是对未来作种种预言。注意,我在这里所取的是广义的“授记”。狭义的授记仅指佛陀对众生成佛日期的预言,这不在我的讨论之内。我们在经典中,时常会见到有关授记的记载。比如说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世尊曾经不止一次甚至反复地作出种种预言,比如说行恶道,不尊大乘,破坏僧尼和合,以后会获得怎样的下场;如果瞻礼读诵地藏经,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功德。在本经中也是如此,佛陀对彼伽伽罗等十二大臣,都作了授记;甚至对当时十六大国的人民,都曾作了授记:“某生某处,某生某处”。但是,在这里,我们切切不能将“授记”与“预言”二者加以混同或直接划上等号,因为二首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是主体不同。授记的主体是佛陀,而且只限于佛陀,因为只有佛陀能够望穿时空,能够彻底无碍地看穿我们的后世乃至无量劫以后的事情,其余诸如菩萨、辟支佛或者声闻乘的圣人则不能了达此境,因此他们不能给众生作授记。而预言由不限于此,哪怕是我们凡夫,只要有一些思维能力的,都可以对事物作某种推测性的预言。其次是真实与准确度有着很大差异。佛陀的授记,真实不虚,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加以改变;而预言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有人曾预言某某地方可能要发生地震,结果没有发生。因此可以这么说,预言的准确性的概率,是相当低下的。第三是内容不同。佛陀授记的内容,范围比较狭窄,一般只对某人或某物未来世的证果情况进行预言,对于世界的成住坏灭,一般不涉及。我们在一些大乘经典中,往往会见到佛陀为某某人授记:这个人于多少劫以后会成佛,佛号叫什么,佛土叫什么,他的寿命有多少,他的人民是什么品性,等等。而预测内容主要以自然物为主,预测人生的一般称之为相命算命,不属于我这里讲的“预言”的范畴。第四,它们在时间长短方面有所不同。佛陀的授记,并不是限于今生。恰恰相反,佛陀对于我们的授记,往往会是对无量劫以后的生活状况的提前告白,也就是说,这种授记一般只发生在我们死后,佛陀一般很少授记今生。而预言则不同,它可以预测一般时间跨度相对较小,绝大多数都不会超出今世。比如说,我们可以预言四年以后的伦敦奥运会将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际盛会,因为四年以后是可以进行预测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对四百年甚至四千年以后的奥运会进行预测,因为凭我们的能力,根本无法对之作出预测,如果有人对很久以后的事情进行预测,弄不好别人会以为它是疯子。

  授记有多种类别,《首楞严三昧经》谓共有四种:(1)未发心而与授记。有众生往来于五道,然诸根猛利,好乐大法,故先行记其经若干劫发菩提心,乃至得菩提。(2)发心即与授记。有人久植德本,修习善行,乃至发心而入菩萨位时即授记之。(3)密授记。有菩萨未得授记,常精勤求菩提,乃至久行六度,有成佛之相,故于其他菩萨等之前记别此一菩萨,然不令其人知之。(4)现前授记。有菩萨于一切法得无生忍,乃于一切大众中现前授记之。

  坦率地说,“授记”对对那些没有宗教信仰(尤其是佛教信仰)的人来说,便会觉得太玄乎了。他们或许会惊讶不已:怎么,佛陀能把几十万年甚至几千万光年以后的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不会吧,他有那么大的神通?其实,我们如果系统全面地把握了佛法的最根本的东西,就会了知授记一点也不玄虚。佛法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因缘所生法。那么因缘所生法与授记有什么关系?我说大有关系,因为无论是佛陀的授记,还是佛教所主张的各种修行阶次、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以及三界二十八天,这一切的一切,均是建立在因缘法则的基础之上。若离开了因缘所生法去谈授记,或者孤立地去谈授记或者佛教的别的理论,诸如神通、轮回等问题,那么就会觉得很空洞,很浮虚。这里我只是简单地点一下问题的实质与要点,具体的一些问题,限于篇幅,我就不多谈了。

(三)关于四念处

  “四念处”是佛教界经常运用到的一个名相(术语),它是佛教基本教理之一。这部《阇沙尼经》中,对这个问题谈得比较透。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经文是怎么说的:

  “如来、至真善能分别说四念处。何谓为四?一者内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外身观,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精勤不懈,专念不忘,除世贪忧。内身观已,生他身智。内观受已,生他受智。内观意已,生他意智。内观法已,生他法智。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念处。”

  这段经文可能念起来有些难以理解。实际上它讲的就是四个问题: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因此经中出现了“身智”、“受智”、“意智”、“法智”四种智慧。此经文中的“意智”与一般常说的“心智”,应该说意义基本相同,可以互换。

  佛陀为什么要说此四念处呢?它主要是对治我们凡夫所执持的常、乐、我、净等“四颠倒”的观法。在我们一般众生看来,这个世界是恒常不变的,人生是充满快乐的,我们自己是可以掌控我们自己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我们的身心是洁净无比的。正因为我们存有这四种颠倒,因而佛陀才讲四念处:我们的身体是污秽不净的,我们时时要遭受痛苦的挤压,我们的这颗心是无法自主调伏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短暂无常的。我们在这里就可以对佛陀说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佛陀一般不会凭白无故地说法,他所说之法都有着“对治”的特征。假如我们这个世间大家的觉悟都很高,都能够拥有在极乐世界居住的那些居民们的思想觉悟,那么佛法在我们这个世间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正因为我们的想法以及各种做法,都是颠倒的,都是执迷不悟的,才需要佛法来予以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因为我们世间的众生死守着“常乐我净”四颠倒不放,佛陀才会说出“四念处”来加以对治,来加以破除。所以,我们一定要知晓佛陀说法的苦心,这样才不会去怀疑佛法、毁谤佛法。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四念处。其实“念”与“处”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术语,“念”指与观慧相应的念心所,“处”是指身、受、心、法四境。于此四境起不净、苦、无常、无我等观慧时,能令念止住于其境。因此我们就称之为“念处”或“念住”。

  读过《涅槃经》的教友们大约不会忘记,在《遗教品》里,曾记述了阿难于佛陀灭度前的四问,其中之一就是佛陀反复叮嘱阿难:佛灭度后,比丘们应“依四念处严心而住”。有人主张《阿含经》是小乘佛法,认为我们中国是讲究大乘佛法的,不讲小乘。因此造成《阿含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备受冷遇,没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将《阿含经》判为小乘,那么请问,大乘菩萨道要不要修四念处?如果大乘菩萨道不要修四念处,那么这纯粹是歪理邪说,难道修菩萨道的人都认为“常乐我净”是正确的?可以这么说,四念处是声闻大乘所共修的法门,声闻乘要修,大乘菩萨更要修。因为只有彻底无碍地洞察了四念处,才能更好地去普世度人啊!

  下面我就四念处简要谈一下我个人的一些感想(其中一些观点参考了明真、船庵合著的《漫谈四念处法门》一书,特作说明)。

  第一,身念处——观身不净。如何理解“现身不净”呢?根据我的理解,它主要对象是针对于出家比丘。因为比丘的戒律很严,而所谓的250条戒律是,属于性戒的主要有杀、盗、YIN、妄、酒五条。其中最难持守的,就是YIN(色)戒。出家比丘都生活在现实社会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寺院香火鼎盛,游客量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让出家比丘与世俗女子断绝来往,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一戒条持守好呢?佛陀为了消除出家比丘的欲念,于是便提出了“观身不净”这一对治法门。它让我们对我们的身体进行观想,观想我们自己从头到脚都是由各种不净物所组成,女人也是一样。但是这种观想法说起来简单,事实上做起来非常之难。

  第二,觉念处──观受是苦。“受”是什么?受就是感觉,外在的事物,经过我们器官的感知,最后在我们脑中形成意识的过程。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从感觉而始,它是一种最简单的认知形式。佛教把外在的事物叫作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把我们身体的感知器官叫作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把初级的感知分析过程称为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受因身起,因此客观环境的好坏与善恶,会直接让我们感觉到苦与乐,喜与悲。由于我们众生没有充分领会,便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乐多苦少,从而形成颠倒的感觉。佛陀就是教导人们不要为现象所迷惑,不要被贪嗔痴所驱使而自陷于忧悲苦恼的深渊。

  第三,心念处──观心无常。佛说“心”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心”二者意义不完全相同。在佛教义理里,心是“集起”之义,意思是说前面六识所形成的各种观念和意识,都会汇集到我们的“心”中,加以统一,我们的行为,往往就会受到这个“心”的支配与调遣。但是佛教认为我们的心识事实上是刹那生灭的,每个念头的消失,就会有一种新的念头随即产生,并且旧的意识会不断地被新的意识所替换。我们的“心”无形无状,既没有重量,也没有质量,但是它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因此佛教主张“心”是无常的,只要我们及时行善止恶,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可以把原有的恶种子替换掉,从而为今生或后世的出离,累积慈善的资粮。

  第四,法念处──观法无我。什么叫“法”?通俗地说,就是法则、标准、真理,它的界域是相当宽泛。在《阿含经》里,是限于每一有情所具有的心身和它活动的领域。六根加六境即是十二处,以十二处为一切法。四念处中“观法无我”的所观之法,当然也不出五蕴、十二处范围所有之法外。因为一切法皆从缘而生、从缘而灭,故是无常,无常故是无我;无常、无我是普遍一切缘生法的共相故。

  当然,关于四念处的理论非常抽象,细说起来,很是枯燥繁琐。如果全面展开来讲,倒变成一种纯粹的对佛理的阐释,与随笔大相径庭。因此在很多佛教教理上,我只是点到为止,不作详细论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