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二)~A 第905经是探讨佛陀灭度后的去处归属问题。


   日期:2020/4/14 18: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杂阿含》(三十二)

  (卷三十二)   

  第905经是探讨佛陀灭度后的去处归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不仅在佛陀时代存在,即便是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对此不甚明了,甚至连我们佛教阵营里的许多出家僧人,也无法予以回答。当有人问及此事时,佛陀给予的标准答案是:“无记”。正是这句“无记”,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与猜度。

  在本经中,有众多的外道出家者去造访尊者舍利弗,向尊者请教有关佛陀灭度后是否有生死的一连串问题:

  “如来有后生死耶?”

  “如来无后生死耶?”

  “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耶?”

  “如来非有后生死、非无后生死耶?”

  舍利弗对这些问题的答复是:“世尊说言,此是无记。”关于这些问题,佛陀老早就交待过了,即“不予回答”。诸外道听了舍利弗老是回答“无记”,便有些不耐烦了,他们大声地质责舍利弗:“(汝)云何为上座,如愚如痴,不善不辩,如婴儿无自性智?”他们说了这番话后,便从座而去。舍利弗在诸上座弟子中被誉为“智慧第一”,那些外道们不可能无所耳闻。然而今天舍利弗的表现却让他们大跌眼镜,一连问了四个问题,舍利弗均给予相同的回答(“此是无记”)。这样的表现,就像一个智力发育不健全的小孩子一样,变得吞吞吐吐,一点没有个人主见,这佛陀的上座弟子的名位,实在相去甚远。

  待诸外道已经远去,尊者舍利弗便来到相去不远的摩诃迦叶(苦行第一)处所:“尊者摩诃迦叶!何因何缘世尊不记说:后有生死、后无生死、后有后无、非有非无生死耶?”

  摩诃迦叶对此回答是:“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是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为色。”此处的回答着眼于“色”,即物质性,窒碍性。对于外道们的四种提问,根本就不能回答也没法回答。如果在四种提问题中给予任何一种肯定的或否性性的回答,便会陷入到“色”之中,因为如来无论是住世还是灭度,都已经完全超出了“色”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来已经完全超越了“色”的范畴。而我们所见到的如来,他只是以名“色”而显现,其实质并无“色”法(或色相)可言。所以摩诃迦叶解释说:“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因此,试图给外道的四种提问中试图给出答案的想法,显然是徒劳无益的。所谓如来“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同理,“若说如来有后生死者,是则为受、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诳、为有为、为爱,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亦如是说”。

  关于“无记”,我曾在其他相关文章中已多次提及。佛陀为什么要“无记”(不予记说),我们决不能认为佛陀对这些事不知道——或者装糊涂,或者故作玄虚,而实际情形是佛陀在告诉我们,有些事情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抛根究底。在《中阿含》的“箭喻经”里,佛陀用一个譬喻:有一个人中了毒箭,家里人为他请来了最好的医生准备给他疗治。这位仁兄倒是很豁达,即在拔箭治伤之前,一定要把射箭人的具体情况搞清楚,不仅查户口,还要查人家祖宗八代的家谱。可是还没等他理出个头绪,便一命呜呼了!而中国的兄弟射鸟故事也可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兄弟三人见到头顶上有一只肥硕的大雁飞过,兄弟三人便商量着谁先射箭,然后又商量着射下后如何瓜分战利品。等他们达成一致意见时,连鸟影儿都不见了。无论是譬喻还是故事,都在寓示我们穷经皓首有时候并无用场,还不如脚踏实地地把眼前的份内事做好做实,这样才叫靠谱儿。我们常说的“无记”,根据郭忠生所译的《中观哲学》共列为四类十四种,主要是:

  第一类,世间在时间上是:

  无限?有限?亦无限亦有限?非有限非无限?

  第二类,世界在空间上是:

  无限?有限?亦无限亦有限?非有限非无限?

  第三类,如来灭度后:

  继续存在?不存在?亦存在亦不存在?非存在非不存在?

  第四类:命(灵魂)与身(肉体)的关系是:

  同一?别异?

  第四类只有两种,按照我的臆想,似乎又可演绎出“亦同亦异、非同非异”两个命题,如此就成了十六种。本经中的问题,即是属于第三类。根据《俱舍论》的说法,此十四无记属于那种“根本无法回答”之列。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来灭度后的状态是根本无法用正常人的思惟而思惟的。同理,如果我们勉强用某一种语言方式对如来涅槃后的去向问题进行描述(表述),那简直是“恰如觅兔角”,因为根本就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与涅槃境界相对应。(4.2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