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G 第109(池譬经)


   日期:2020/4/8 1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九(池譬经):

  本经叙述佛陀以池水之喻,阐说见真谛之人能断苦恼之多。舍利弗继而详说五受阴之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因由。

  这部经前半部分有关池水的譬喻比较好懂,但是后面舍利弗进行阐解的部分就不太好理解。事实上,对于佛陀教诫进行某种程度的注解或发挥隐义,应该理解为“毗昙”的范畴。佛陀住世期间,也有类似于部派佛教时期的“阿毗达磨”,但是二者的含义不尽相同。关于二者究竟有哪些不同,这在以后的相关文章中,或许会加以陈述。

  佛陀在一次开示之中,向弟子们作了一个譬喻:

  “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由旬为计量单位,一由旬一般为三十至四十华里),深亦如是,其水盈满。复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意即“蘸湿”,形容水少)彼水。诸比丘!于意云何?彼士夫水渧为多,池水为多?”

  上面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有一个蓄满水的大池子,一个人用一毛一草朝池子里蘸取些水。佛陀的问题是:究竟是池子里的水多呢,还是毛草所蘸取的水滴多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修习大乘佛法的学人们可能会冒出这样一句话:“二者是一样多!”如果你问他为什么是“一样多”,他就会搬出种种玄奥妙理来自圆其说。实际上,这是拾人牙彗、耍弄小聪明而已,根本没有老实作答。

  还是佛陀的弟子们忠厚,他们如实回答:当然是所渧之水少啦,而且少到不足言说的地步,“池水甚多,百千万倍,不可为比”,二者完全不可相提并论,悬殊太大了。

  世尊闻后,对诸比丘说:“如是,诸比丘!见谛者所断众苦,如彼池水,于未来世永不复生。”佛陀说完这句话后,没有再继续说下去,而是“入室坐禅”,唯留下诸比丘无尽的猜想。

  此时,尊者舍利弗也在听众之中。待佛陀入静室之后,他对大家说:

  “未曾所闻!世尊今日善说池譬。所以者何?圣弟子具足见谛,得无间等果,若凡俗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起;谓忧戚隐覆,庆吉保惜、说我、说众生、说奇特矜举。如是众邪悉皆除灭,断除根本,如折多罗树(棕梠树),于未来世更不复生。”

  这里的“见谛”,相当于“正见”,即拥有正知正见,并且能如法而行修的人。而后面的“邪见、身见、根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等,都是邪见的具体表现而已。正因为我们产生这些不正确的见解(以“我见”为中心),因此才导致我们胡言乱语,自我褒奖,自我赞举(自吹自擂)。可是正因为我们的狂妄自大心理在作怪,才导致我们断送掉各自的善根慧命,从而流转于轮回,永不超生。

  舍利弗接下来对上述观点进行分别解说:

  1、“何等为见谛圣弟子断上众邪,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异我、我在色、色在我……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赤、白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是我所,或见想、行、识即是我,见色是我所。”

  这里所讲的,就是在“我见”的基础上,众生执十处为我(十处为四大、青、黄、赤、白、空、识)。我们通过对于十处乃至一切处的观察,从而十处并非有我,而是非我、无我而已,并不实有。

  2、“云何我中见色?谓见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见想、行、识即是我,色在我中。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见想、行、识是我,于色中住,周遍四体,是名色中我。云何见受即是我?谓六受身(由六根对六境生起六种触身):眼触生受,是名受即是我。云何见受异我?谓我见色是我,受是我所;谓想、行、识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异我。”

  无论是“我中见色”、“见色中我”、“见受即是我”,还是“见受异我”,都是以“我”中心在其中作梗而产生,也就是在“自我”指引下的分别心。我们众生的颠倒心十分严重,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这个不是我的,那个是我与他人所共有的,都分得清清楚楚,如意小算盘打得比谁都精明。可是算来算去,无论是财富、地位、名誉、美色、利养,都统统带不走,结果还是与己无关。这个道理谁都懂的,可是一旦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立马就走样儿。

  3、“云何我中见受?谓色是我,受在其中;……云何我中想?谓色是我,于想中住,周遍其四体;受、行、识是我,于想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想中我。”

  4、“云何见行是我?谓六思身(六根对六境生起六种意识潜势):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于此六思身一一见我,是名行即是我。……云何见识即是我?谓六识身(六根对六境生起的六种辨识与了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于此六识身一一见是我,是名识即是我。云何见识异我?见色是我,谡是我所;见受、想、行是我,识是我所,是名识异我。”

  5、“云何见我中识?谓色是我,识在中住;……云何识中我?谓色是我,于识中住,周遍其四体;……是名识中我。”

  上面都是“我”与“五受阴”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观察、抉择与了别。比如说“我中见受”、“我中想”、“见行是我”、“见识是我”、“见识异我”以及“见我中识”,都是“我见”、“身见”的具体表现,亦即“邪见”的种种现实展示。只有把这些我见、身见等邪见断灭了,才有获得证道的可能。因此舍利弗说“如是圣弟子见四真谛,得无间等果(由凡入圣是一种突破,表示已入初果,或已证四果阿罗汉),断诸邪见,于未来世永不复起”,就是要提醒我们证道要从生活的点滴细节开始,从自我做起,从最基本的毛病习气着手,这样才比较实际,见效也比较快捷,可以速证圣道。借用禅家的一句话讲,叫“活在当下”。觉得我们还得努力把现实之中的事情办好,不要过份指望于来世或者寄希望于他方世界。说句不中听的话:在这个星球上面我们都活得很糟糕,现在却一心指望另外一个十分洁净地世界里享清福,可能吗?现实吗?

  最后,舍利弗对我们说:

  “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一向积聚,作如是观:一切无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应爱乐、摄受、保持,如是观。善系心住,不愚于法,复观精进,离诸懈怠,心得喜乐,身心猗息,寂静舍住。具诸道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非不消炀、非不寂灭,灭而不起、减而不增、断而不生,不生、不取、不著,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对于这段经文,我不再作说明。如果您对原始经典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或一知半解,或有些须好感)纯正的信念,那么请您将舍利弗的这段经文,大声地、一丝不苟地读上三遍,我相信你一定会受用一生!所谓道:

  无我苦空宗,法身毕竟空;

  泱泱妙法义,尽在不言中!

  (2月9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