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五)~E 第107经(长者经)


   日期:2020/4/8 1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七经(长者经):

  本经主要叙述佛陀为有病长者说“对于苦患身而修不苦患之心”法,后舍利弗补说佛意,使长者顿觉豁然。

  这部经的发生地点是在佛陀游行于婆祇国(跋耆国?)期间,住止于设首婆罗山的鹿野深林之中。

  有一位长者,名叫那拘罗,据说已经活了一百二十岁。至于是否真的活到这些高龄,已无法确证;即使勉强活到一百余岁,那也是“头童齿豁”,身如破车。正如佛经中对之描述的那样,“年耆根熟,羸劣苦病”,生命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田地了。记得唐代的杜牧曾撰《老来难》,其中有这样的文句,来形容老年人,所谓“耳聋难与人说话,插七插八惹人嫌。雀蒙眼,似鳔粘,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着,卡在嗓喉噎半天。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鼻子漏,如脓涎,常常流落胸膛前……头发少,顶门寒,凉风飕的脑袋酸……”,道出了人到老年,真是千般难,万般难,弄得儿孙们都心生厌烦。

  这位那拘罗长者大约也是由于自己活得太久,到最后甚至连自己也有些讨厌自己了——自己都活到一百二十岁了,怎么还这么没完没了地活下去?因此他经常为此而烦恼,很想找到一个永无烦恼的药方来医治自己心中的烦恼。于是在某一天,那拘罗长者来到佛所,所佛陀诉说了积聚于心中的许久的郁结:“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励,觐见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识比丘,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长夜安乐!”那拘罗长者的来意非常明确,就是“令我长夜安乐”。

  佛陀听后,对那拘罗长者是大加赞叹:“长者所言极是!您如此高龄,且体弱多病,尚且亲自来看望我们,真是很难得啊!”佛陀随后又对长者说:

  “长者当知,于苦患身,常当修学不苦患身。”

  上面这句话,可谓全经的要点。对于色身,我们需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很多人在礼拜佛菩萨的时候,常常会祈求佛菩萨能保佑他们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无病无灾。这种恭敬礼求其实并没有错,这是我们一个美好的愿望与精神寄托,合情合理。但是如果从正法的角度来看待这种礼佛心态,倒是值得推敲。我们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规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即使是修成神仙,当福德享尽苦因相迫,仍然要归于死亡。所谓神仙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其实是靠不住的。说一句较真的话,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身体健康,无病无灾,那么就等于说我们的生命规律从此以后就失效了。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推演下去的话,我们人间与天堂将会无二,众生再也不会轮回了,那样岂不是人间秽土变成真正的人间净土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既然有色身的存在,疾病与痛苦就必然会伴随而来,这种关系就等同于人与人影的关系。只要人身出现的地方,就必须有人影的出现,即如影随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身为堂堂的佛陀,他同样会生病,同样会患“背痛”,同样会产生“腹泻”,同样会自感到“身如破车”。佛陀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普通的众生呢?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只要色身的存在,“苦患身”就必然一生伴随,无可避免。

  既然现世之中的“苦患身”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的“不苦患身”呢?在这个问题上,佛陀给了我们充足的信心:完全可以做到!顺注:一些学者认为“不苦患身”的“身”根据上下文意思,应理解为“心”,即“不苦患心”。但我个人认为二者并没有根本的差别。佛陀在这里的意思是说,那拘罗长者如今是“苦患身”,这个“身”,指的是有形有状的、可以触摸可以被感知的实实在在的“色身”;而后面的“不苦患身”的“身”,是指无形无状的、甚至不能被我们切实感知的“色身”。这种色身,已完全脱离物质形态,它往往以一种绝对精神的形态而恒住,比如说高级别的禅定,就是一例。当然,如果从结合后面经文的意思看,此处的“苦患身”,理解为“苦患心”似乎更为妥贴。

  佛陀说完这句话之后,也没有多说什么,便“默然而住”。那拘罗长者见到佛陀“默然”,便不再打搅,于是礼佛而去。事实上,根基深的大智慧者,往往只要听闻到佛陀的一句话,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效果。有时候(比如这位那拘罗长者)听众并不知晓佛陀所讲的并不怎么理解(甚至不知所云),但是他们就是觉得很开心、很知足,“欢喜随喜”,心中有种莫名的喜悦(法喜)。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只要听闻到佛陀的声音,就已心满意足,再无过多的奢求。

  那拘罗长者离开佛所不远,见到舍利弗尊者正在一棵树下静默而坐。于是那拘罗长者便上前作礼问讯。舍利弗看了看那拘罗长者,觉得很奇怪。因为那拘罗长者在拜见佛陀之前,面色枯黄,连走路都很困难,如朽木一般。可是前后不到一顿饭的功夫,那拘罗长者几乎变了一个人,如今他是“诸根和悦,貌色鲜明”,似乎一下子年轻了五十岁!于是舍利弗禁不住问道:“老人家您气色如此之好,前后判若两人!您于世尊所得闻深法耶?”

  那拘罗长者说:“今日世尊为我说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诸根和悦,颜貌鲜明。”

  舍利费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于是追问道:“世尊究竟为您说了何等法?”

  那拘罗长者将前后经过如实重述。

  舍利弗闻后问:“汝向何不重问世尊:云何苦患身、苦患心?云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那拘罗长者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又不好意思再去讨扰佛陀,只好向舍利弗请教。

  舍利弗作此回答:

  苦患身、苦患心:

  “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患、色味、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乐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恼苦生已,恐怖、障阂、顾念、忧苦、结恋。于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身苦患、心不苦患:

  “多闻圣弟子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心不随转恼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上面两段经文,需要细细品味。读经就是这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归结为一句话,在苦患面前(即在色身苦患无法避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态,这是凡夫与圣者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如果我们“心识”为五阴苦患“随转”,然后生起“恐怖、障碍(阂)、顾念、结恋”,那么对不起,你只能沦为凡夫,不仅身苦患,心也苦患;相反,如果我们不受到五阴苦患的影响,“不生爱乐”、“心不随转”,那么你就是圣者,身、心俱不苦患。由此我想到了大乘佛教的名句——“烦恼即菩提”。有时,我们以无尽的烦恼来磨炼我们的心志,也许是件好事情。所谓诸佛成佛皆在人间,而决不会选择天上成佛,其奥义大约也正止乎于此。(2月7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