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P 第58经(阴根经):叙述五受阴乃以欲为根,而生欲集、欲生、欲触。


   日期:2020/4/7 1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五十八经(阴根经):

  五十八经叙述五受阴乃以欲为根,而生欲集、欲生、欲触。

  这部经有些故事情节。有一段时间,佛陀住止于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大约在下午四五点的时候,佛陀静坐完毕,从静室中来到讲堂之上,为众比丘讲开示。这次所讲的开示,同样是有关五受阴的一些内容。他说:

  “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其实佛陀在这里讲得很明白,所谓五受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但是在此时,有一位比丘从座位上站起来,只见他“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然后合掌白佛言:

  “世尊!此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耶?”

  这位比丘问得似乎有些多余,因为世尊在上面已经把五受阴的内容都交待过了,他又重问一遍,好像显得有些多余。当然,也有可能这位比丘并没有把佛陀的表述完全听明白,因此很想听闻一下佛陀对五受阴展开详细的阐述。

  佛陀见这位比丘行如此大礼,便告之曰:“还座而问,当为汝说。”

  于是,这位比丘“为佛作礼,还复本座”,然后请教道:

  “世尊!此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晓这位比丘对于五受阴的具体内容是基本了解的,但对于五受阴“以何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触”似乎不得要领。佛陀对此问题的回答是:

  “此五受阴,欲为根,欲集、欲生、欲触。”——核心:欲

  这位比丘听了,似乎若有所得,于是便“欢喜随喜”。他对佛陀说:“世尊!为说五阴即受,善哉所说!今当更问。世尊!阴即受,为五阴异受耶?”——阴即是等同于“受”呢,还是五阴差别于“受”呢?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将五阴称为“五受阴”,那么五阴与五受阴,究竟是相同的概念,还是并不相同的两个概念?

  佛陀对此的回答是:

  “非五阴即受,亦非五阴异受;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核心:欲贪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一语中的。佛陀的意思是说,既不能说五阴就是五受阴,也不能说五阴就有别异于五受阴——这句话看上去有点矛盾,其实不然,它的重点在后面一句,即“能于彼有欲贪者,是五受阴”。我在前面文章中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五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色受想行识”,这是常识性的东西,大家耳熟能详。五阴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坏丑美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它既非善的,也非恶的,它是非善非恶。但是它们又是既善且恶的,原因是它们的确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对于五阴与五受阴的关系的理解,可以着眼于“欲”或“欲贪”上面去理解。如果我们对于五阴产生了欲,产生了贪,那么此时五阴就变成了五受阴;如果我们对于五阴能够做到无欲无贪,那么五阴永远就是五阴,它永远也不会演变为五阴受。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金钱。其实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这话有问题,因为金钱的确可以解决很多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它完全可以造福于人类,使我们可以读得起书、医得起病、能够吃饱饭,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燃眉之急。从这个意义上讲,金钱是好东西;但是事实上很多罪恶与金钱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贪污腐化、道德沦丧、人性堕落、仇杀战乱,都与金钱(或利益)或多或少地扯上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讲,金钱又是个坏东西。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佛陀的观点是,关键是我们对待五阴是采取什么样的心态,是有欲有贪,还是能够做到无欲无贪?如果有欲有贪,那么五阴就变成五受阴;相反,如果无欲无贪,五阴就仅五阴而已。

  这位比丘似乎又是若有所悟,自然欢喜随喜。他接下来的问题是:

  1、“有二阴相关耶?”——在五阴里,是否有不同的欲贪呢?

  佛答:“如是如是!犹若有一个如是思惟:我于未来得如是色、如是受……是名比丘阴阴相关也。”——意思是说,每个人所生起的欲贪是有差别的。

  2、“云何名阴?”

  佛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若现在,若内若外……彼一切总说阴,是名为阴。”——此处是关于“阴”的概念阐述,即一切有形与无形总汇的有为法,名之为阴。

  3、“何因何缘名为色阴?何因何缘名受、想、行、识阴?”

  佛答:“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略而说之:色以“四大”为因缘,受、想、行以“触”为因缘,识以“名”、“色”为因缘。

  4、“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离?云何受、想、行、识味?云何识患?云何识离?”

  佛答:“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若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文章中已有阐述,此略。

  5、“云何生我慢?”

  佛答:“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处处以“我”为中心,自然会生起骄慢之心。

  6、“云何得无我慢?”

  佛答:“多闻圣弟子不于色见我、异我、相在……”

  7、“何所知、何所见,尽得漏尽?”

  佛答:“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树立“无我”、“无常”之观。

  (2009年12月26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