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十念”修行,福至心灵


   日期:2020/3/22 16: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念”修行,福至心灵

贤宗法师于大商汇产业地产与金融总裁研修班开示

杜柯整理

  今天这节课,我给大家讲讲十念修行,——通过十种方法来观照、摄受我们的身心,以达到超脱乃至解脱的目的,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趣佛菩提,入佛智慧。这十念法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止观、念身、念死。

  念佛

  第一个念佛。

  念的目的,是不断自我提示,自我观照。俗话讲念念不忘,就是要心系一处。佛,是功德、智慧的大圆满者,我们把达到佛果的境界,叫无上正等正觉或大圆镜智。佛从哪里来的?——佛是菩萨在度化无量无边众生,最终达成的圆满之果。因此,佛是菩萨的果,菩萨是佛的因。成就圆满佛果后不是没事干了,佛还会以菩萨之身,再到世间来度化众生。

  我曾对许多企业界朋友说,你做总裁,就应该以佛的境界来观照自己。你想,我是一尊佛,我要度化众生。那所有的员工都是你度化的对象,所有的客户都成你度化的对象。这样想的时候,你不断发出大慈悲的念力。这种念力,有巨大能量,可以和天地宇宙的能量联网,因为它符合天地宇宙的运行法则。这时候,你强大的能量场就会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到你身边。

  其实,这样一种思想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我们说企业文化,不应流于浅薄和庸俗,而应具有深邃的内涵。企业文化,不是说在墙上写几个标语,再喊几个口号,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一定是企业人身体力行,身心合一的结果,并且,又是天人合一,是宇宙精神、人间大道的一个缩影。

  一个企业老板所领衔的这种文化,一定会注入到你的员工心中,你的员工又会嫁接到你的客户,你的客户又会辐射到他身边的人,以此无穷无尽。那么,这样一种企业文化,就是永恒的、不被淘汰的文化,这样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有宏大使命和普世价值的公司。

  但是很多人做企业,往往一想到什么项目,先看能不能赚钱,能赚钱,就是好项目;不能赚钱,就是坏项目。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这样,那杀人越货、投机倒把就是更好的项目,因为它来钱快。我们的脑子长期以来,都被“钱”锈住了,——我们在接触项目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这个项目能不能利益到更多的人?能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能不能改造环境、造福人类?如果这些都可以达到,那你不赚钱就绝不可能,赚钱是迟早的事。

  要想让一滴水不干涸,只有投入到大海中。同理,一个人要不被淘汰,就融入到集体中,融入到众生中去。佛就是如此,他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融入到众生中,以众生苦为苦,以众生乐为乐,他跟所有人的频道是相应的,因而他永远不会被抛弃。

  佛教在中国的传承已经有2500多年了,历史上有数次灭佛事件,结果都没有灭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文化大革命期间,众多的寺院被毁掉,强拆,僧人赶回去还俗,但是十年不到,寺庙又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为什么,我们思考过没有?——因为人们需要它。因为它,可以切实地利益众生。

  我们念佛,是念木头之佛,还是念佛背后的慈悲和思想?相以表法,如果我们把木头佛当做神灵,那就是偶像崇拜,和众多低级宗教没有区别,佛教之所以是最圆满、最究竟和科学可以通融互证的一门信仰,就是因为它反对迷信,崇尚智慧。

  有人做了一个统计,中国的企业公司,平均寿命只有三到五年,可以说即生即死,即死即生,你方唱罢我登场,看起来热闹非凡,其实凄凉不堪。为什么这么短命?一定有它短命的因素,有它短命的视觉,有它短命的思维。有句话说,我们做企业应该像家庭一样富有凝聚力,应该像学校一样不断学习和提升,应该像军队一样具有执行力,应该像宗教一样持久和永恒。

  “持久和永恒”怎么来的,一定是来自你具有一颗慈悲之心,利他之心,与道相合之心。你拥有这样一颗心,一定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将小我化为大我,将大我化为无我。进入无我之境,就进入了如来佛智,无得无不得;亦进入了“道”的运行法则,“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念法

  念法,指念佛法。

  念佛法的意义何在,因为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我们认识自性的途径。《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说,若以为这个身体是我,以为这个讲话的声音是我,这个人行的是邪道,即使天天跟我在一起,也永远见不到我。

  这告诉我们,不能以佛的形象认为是佛,而应以佛所言说的真理和方法,作为我们行事的精神准则。所以佛教特别重视般若,重视智慧,就怕我们得鱼忘筌,迷惑颠倒。末法时代,更是充满了诸多错误知见,不能体解如来本义。所以佛教迷信化、功力化、偏执化,比比皆是。

  例如,佛教为什么要提出戒酒呢,其实酒戒乃“五戒”最后加入的,本没有那么严重。但佛陀看到了其潜在的危险性,它可以令人迷失,丧失掉我们清净智慧的本性。一旦障碍了我们的慧性,即必须勉力去除。

  佛弟子在皈依时,要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其实就是四大修行科目,是我们天天努力的方向。第一个,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度无量众生的,是菩萨,故而你在发此心时,其实已经是预备菩萨了,坚持下去,终会成就佛果。

  观音菩萨以大悲心称著,我们看她怎么度众生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对方是农民,她就现农民身,对方是工人,就现工人身,对方是官员,就现官员身,对方是商人,就变个做生意的。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此乃菩萨的善巧方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对方对接,尽可能度化对方。

  由此可见,度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在度化别人时,是否做到了观音的精神,把自己全方位调到和对方相同的频道?

  在寺院里,所有的佛像都是表法的,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每天见到佛像、跪拜佛像时,就应该观照自己,向佛学习,见佛思齐,行佛言教。你的身心,便由此改变。

  因而大家来到寺院,一定要带一点东西回去,哪怕一鳞半爪,不能空手而还。你带回去的这点东西,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提升你的境界,在以后的人生中活出理想的结果。这才是你来禅修的真正意义。不要来这里,是为图新鲜,图好玩,这里没有什么好玩的,你也会很快失去新鲜感。也不要像木头那样干坐在那里,然后抱怨一大堆,什么住的不好,吃的不行,吃之前还念一大堆东西,让人头大,到这来是活受罪!

  心里一旦产生抱怨,就不快乐。不快乐,即不能接纳。不能接纳,就没有收获。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他的心态一定是接受的,即使有什么痛苦和烦恼,也会很快化掉。这是转化的智慧。转化后你就能安于当下、悦纳当下了。

  有一次,我到西安法门寺去,当时是大热天,五六十度。我走在外面,灼热的阳光照着水泥地面反射过来,那种热度,似乎要把人烤化。加之我们是光头,没戴帽子,就更受不了。开始我也喘不过气,后来干脆想,平时大家到美容院去掏钱蒸桑拿,现在我可以免费蒸。我身体不断出汗,就可以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这么想的时候,马上感觉身体舒服了许多,于是越走越欢喜。

  当你没有抗拒之心时,心就是接纳的,心接纳的时候,就是喜乐的。此乃以心转境大法,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到才行。

  实际上,生活就是一个自我转化的过程,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学会用“心”去转化,——因为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这即是“念法”的含义。

  念僧

  第三个,念僧。

  僧伽,我们也叫梵众,意指清净的行者。

  佛法僧是三宝。僧,乃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工作者,他是这方面代表,因而有特殊意义。念僧,就是以这样一种使命和价值来观照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和僧人在一起,他的言行举止,他思想理念,都会对你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念僧就是念佛,僧是佛的具体化,形式化,物质化。如果说佛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么,僧就可以聊以代之。

  念戒

  念戒。

  戒,戒律。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这就是戒律。各个宗教也都有各自不同需要遵守的内容,这便是戒律。

  戒律其实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没有戒律,人的欲望会无限膨胀,最终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有人搞环境破坏,就是破坏了自然规律,犯了人与自然的戒律。我们中国,目前是全球癌症爆发率最多的国家,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味地发展经济,追逐利益,不顾后果,把环境破坏了,我们的空气有问题,我们的饮水有问题,我们的土地有问题,长出的庄稼也有问题……导致了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就是犯了戒的反作用力,是我们的果报。

  打坐,我们要达到轻安,清净的效果,就要遵守一系列方法,不乱动,不乱想,不说话,不打瞌睡……这也是戒律。

  所以“戒”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路径方法。是为了保护我们的。

  比如,你的家庭闹矛盾,你出轨了,就是没有遵守夫妻戒律,佛教讲就是犯了邪YIN。现在的电视剧和媒体整天宣传这些东西,所以社会就乱了。

  因此,佛教五戒,是保护慧命的基本方法。这五戒,乃最基本的戒律。遵守这五戒,可以保证你得到一个相对平安幸福的人生。

  戒律其实是很容易守的,到一定程度,你就没有守戒的概念,是不守而守,因为此时,你已经随心所欲不逾矩。它已经成为你行为准则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

  念施

  念施。施,布施。佛教里布施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财施就是用钱财帮助别人。法施,指用技能,技巧帮助别人。无畏施是帮助别人去除担忧、烦恼、恐怖等。

  布施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手段之一,一可以增长慈悲心,二可以去除我执,三可以为自己种福田。所以布施有百利而无一害。

  我们寺院最初也是一穷二白,寮房没有几间,怎么把它建起来呢?布施。当然,那时我们没有钱,不能财布施,所以就尽量做法布施和无畏布施——通过我们的思想理念,让每个到这里来的人,能得到清净喜乐,对佛法生起正信,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因为不断布施,就有人不断回报我们,我们的大殿就这样建起来了。

  一个能布施的人不会贫穷。

  一个能布施的人,是最富有的。你看人间那些做大慈善的,都是富豪。再看那些乞丐,他们是最不能布施的人,因为他们一直在索取。

  一个能布施的人,内心必定是丰足的、阳光的、坦荡的、仁慈的。这些全部都是正能量,正能量就与菩萨相应,与菩萨在一个频道,所以你在布施的时候,就是在行菩萨道。

  布施的内容很广泛,你可以用眼神布施,——用和善、温柔的眼神看人、对物,这样别人就得到心安与喜悦,此同样是一种布施;当然,你如果用凶恶嗔恨的眼神看人,这也是一种布施,不过你布施什么就得到什么,——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从佛教讲,就是因果原则,所以你得到的也一定是恶。

  二战时期,有个犹太青年,每次见到新搬来的邻居,他都用眼神和微笑向对方布施,或者对他问好。但对方似乎从未理过他。他不知道对方是个德国纳粹战士。后来他被抓到集中营了,每天要枪毙十名犯人,一天有人进来点名,数到他,这时他发现那个人就是自己曾经的邻居。那个纳粹战士看到是他,手停了一下,跳过他去点了别人。于是他幸免于难。

  其实这就是布施,就是因果。

  平时,我们除了用眼神布施,还可以用微笑布施,用语言布施,用体力布施,用座位布施,用房子布施,等等。只要你愿意布施,换句话说,只要你有一颗布施的心,随时都可以布施。

  一个有布施之心的人,当然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和拥戴。一个家庭,能够相互布施,就会幸福快乐,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亦是如此。

  有人总说自己现在没有条件,等有一天我有钱了,有房了,有车了,再去做善事,再去行布施,这是错误的观念,你现在有多少就应该做多少。

  布施最高的境界,为三轮体空布施:无我,无你,无物。三者都空掉,不要总抱着别人报答你的想法。这样想的时候,布施的功德就小了。

  念天

  第六个,念天。

  我们中国人素来敬畏“天”,儒家也讲,君子敬畏“天命”。

  中国老百姓说的天,是上天,或者玉皇大帝。

  其实,中国人的天,就是天道。就是万物存在的规律。古人讲,逆天而行,必定败亡。其实是那个客观规律在惩罚你,因为你违反了客观规律,不与自然同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最终效法的是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是,自自然然的规律。

  我们现在用的这些空调,其实就是违反了自然规律,把冬天变成夏天,把夏天变成冬天,逆季节而行。夏天不流汗,就不能排毒,冬天温暖,血管、毛孔就不会收缩,很多病菌、寒气便容易进入。所以很多人得了空调病。

  反季节蔬菜也一样,也有把人吃病吃死的。那是因为我们与外面天地万物没有同步,没有做到天人合一,才有那么多问题。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顺天应人,方为上智。

  念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是数息的意思。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目的是摄心,把你的妄念赶走。你可以从一数到十,数到一百,再数。也可以吸进来,停一下,再吸进来,再停一下。有各种方法。总之,是为了达到心地清净、专一。

  念止观

  念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

  开车时非常快,遇到什么情况要马上止住,你可以吗,如果止不住,就是刹车功能不行,刹车功能不行,会出问题。

  生活中同样如此,你有许多不良情绪,烦恼、纠结、愤怒、担忧,都要及时止住,也就是要放下,放不下,就会干扰你。

  有时放不下,是因为没有看破。没有看破,是因为没有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没有站在无常和空的观念上看待一切问题。

  所以一定要把修行跟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把家庭、公司当做道场;把你身边的每个人当做师兄——他就是来修炼你的——无论顺增上缘,还是逆增上缘,他无缘不来。

  念身

  念身。

  佛教讲,这个身体为五蕴假合之体,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就是色身,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想象,行就是行为,识就是认识。

  《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什么,物质。物质有两层定义:变化,障碍。这把椅子从诞生这天起就不断衰坏,这是变化。它放在这里,其他东西就不能放,此是障碍。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色法,男女是色法,山河大地是色法,一草一木是色法。所有的色法都是变化、生灭、流动、无常的,佛教里把这样一种规律叫做空。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告诉我们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性。

  我们的身体,其实就是我们住的房子,房子总有一天会坏的。然后我们再换一间,再换一件不会和这间一样,说不定是猪身,狗身,猫身,当然,好的话还可以再得人身。就是再得人身,也和现在不同。

  佛法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移动厕所,其实是十分肮脏污秽的。我们觉得自己很干净,因为外面有曾薄膜罩着不让流出来,是我们把它装潢的好。如果有人尸体烂掉了,你去看一眼,就知道是什么底细了。

  所以我们不要贪恋、执着这个身体。当你把自己的身体放下,平时很多喜欢和追求的东西都放下了,这是一个颠覆性思维。

  念死

  最后一个,念死。

  经常有人给我发短信,说师父啊,我很纠结,睡不着觉。我说,你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如果明天死掉了,今天还纠结什么。——但这种话估计他永远不能理解,因为他能理解就不会纠结,正因为不能理解所以才永远纠结下去。

  所以,从今以后,你碰到任何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想到我要死掉了。

  我看过一个电视剧叫《天道》,里面讲,两人在一起时,应该时刻想着要分开,要各奔东西了,所以每天在一起就会非常珍惜对方,珍惜每一个当下。

  仔细想一下,过去哪一段时光你特别珍惜?——那是因为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去关注当下去享受当下,在那一刹那,我们头脑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可以想象,如果让我们往死里活,会活得更好;如果让你的企业往死里做,会做得更好。这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我们的人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每天都在成住坏空之旅中。当你明白了无常,明白了轮回,明白了因果,就会正确地对待生命,正确地理解财富,正确地认识权力,正确地看待情感……当你站在出世间的制高点上,去看待自己的一期生命时,就能更好把握和驾驭自己的人生。

  念念不忘

  佛法修习有个进程:信解行证。这是四步式。对于十念修行,我们也是如此,你首先要相信它,然后理解它,再去力行它,最后得到体证。

  故而,修行是个人的事。自修自得,早修早得,不修不得。说食不饱,你看别人吃饭,也永远填不满肚子。你有一分努力,就有一分收获,有一分精进,就有一分进境。

  黄檗希运说,一切声色尽是佛事。生活才是最大的道场,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不是修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