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法视角下的世界体系(4)


   日期:2020/1/18 22: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四章 佛教基础知识

  1、三印法

  三法印指无常、无我、涅槃。注意这里是“无常、无我”,而不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无常与无我,遍五蕴之一切处,而不光指“诸行”与“诸法”。若单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将三法印窄化了。

  无常是时间分析,无我是空间分析,这是佛教的核心世界观——“世界”二字,世指时间,界指空间。《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梦幻泡影是从空间意义上说的,如露亦如电是从时间意义上说的,这一偈讲的就是三法印中的无我与无常。而佛法的最终指向,一定是涅槃,这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印。

  三法印是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凡指向三法印的就是佛教思想,凡违背三法印的即不是佛法。

  2、五蕴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是构成生命的五大要素。

  “色”指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在佛教中,将物质概括为地、水、风、火。地为固态及其性质,水为液态及其性质,风为气态及其性质,火为能量及其性质。一切物质都不外乎这三种状态加上能量。

  “受”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触觉。

  “想”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内心的影像,包括念头与情感。

  “行”是指一切变迁的现象。对自我的生命而言,包括身行、意行、口行。

  “识”,如前所说,识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中产生的六种世界体系,包括视觉世界、听觉世界、嗅觉世界、味觉世界、触觉世界、思惟情感等。识是生命结构的最高层次,佛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不要认为在识之上,还有个“真心”、有个“佛性”,没有!真心只存在于妄心之中,真妄不二,一体两面。

  这五蕴中,色是物质基础,受、想、识三者是感受与精神层面;色、受、想、识四者是空间存在概念,行是时间概念,指色、受、想、识的变迁过程。

  现代心理学对人的一切分析,最高达到精神的层面,也就是五蕴中“想蕴”的层面,认为精神就是“我”的核心。卡笛尔说,我思故我在。但请问是什么在认知这个精神?是什么在认知“我思”?这个就是佛教中的识的概念。

  这个识在认知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在认知色、受、想、行。没有这个识的参与,人不过是一架精密复杂的肉体机器,虽然能对外界有自然的反应,但不会认知自我的存在,也就产生不了自我意识。

  高科技制作的机器人,也有类似于生命的各种传感器(感受器官),也有相当复杂的记忆与分析程序(类似于生命体的大脑),但没有“识”的参与,它产生不了自我意识,它不知道它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它自己的存在。与国际象棋大师下棋的计算机“深蓝”,其记忆与分析能力远在常人之上,但它不知道它自我的存在。

  科学界一直认为,思维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就能产生自我意识,但思维能认知思维吗?没有高一层的“识”的参与,即使复杂如“深蓝”也不能产生自我意识,有识的参与,即使最简单的生命体--如蚯蚓,也知道它自己的存在。识是有情生命与无情类生命及物质世界的分水岭。

  五蕴是构成生命的五大必要因素和全部内容,缺一不可。在无常的原则下,五蕴需要不断地补充,否则生命无以为继。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补充这五蕴,以维持生命的存在。迁流不息的五蕴构成生命现象,现象之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生命需要对五蕴无止境地补充,为之奔波不停,片刻不能止息,这就是苦,苦的根源是无常。

  六入、四食与五蕴是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生命现象。六入与四食也可以纳入五蕴分析的范畴。

  3、六入

  佛教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分析及哲学意义上的宗教。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生命个体自身的问题,故而一切的分析皆从认识论出发,亦即以个体生命的自我认知为出发点,分析生命现象及与个体生命相关的世间。

  我们知道,唯物论是以物质为出发点,对物质世界穷尽分析,对生命自身也基于物本位。其优势是长于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弱点是拙于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佛教是从个体生命对自我生命及世界的认知来分析问题,为我们对自我及世界的认识,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需求不同,故分析角度不同。佛教是要解决每一个生命个体的问题,故从生命本身的认知分析入手。

  就我们人类而言,对世界的认知不外乎六种途径: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及感知、加上情感思惟。这就是佛教的“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入与后面谈到的“识”构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种识构成“我”的世界。比如眼识构成视觉世界、耳识构成听觉世界、鼻识构成嗅觉世界、舌识构成味觉世界、身识构成身体感受世界、意识构成自我的精神世界等等,这六识构成自我的世界。芸芸众生、苦乐悲喜、天地万物,不过是构成“我”的世界的调料。一个生命一个世界,六识之外没有世界。

  世界只是“我”认知的世界,山河大地只是“我”这个生命个体眼中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现象都只是自我的认知,也是构成自我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了这个“我”,“我”的世界也就随之湮灭,了无痕迹。有人说,不管自我这个生命体是否存在,都不妨碍这个世界的客观存在,这种说法是从物本位出发的。人要解决自身的问题,有必要从人本位出发,从自我的认知入手。将物质世界分析到分子原子乃至夸克及弦论,对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毫无助益。

  人有种种痛苦烦恼都是源于自我的认知,烦恼本身就是六识中的意识。看电视是眼识的需求、爱听音乐是耳识的需求、喜欢香味是鼻识的需求、爱好美食是舌识的需求、运动按摩男女之爱是身识的需求,一切情感与思惟是意识的需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需求超越这六种认知体系。

  生命是由六识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没有了这六识就没有了生命。生命只有不断变迁的现象而无实体。而这六入与六识皆是迁流不息、无法停留的,要保持生命的存在,必须片刻不断地满足这六识的需求。我们被迫追随这些无常的需求奔波不止,这是生命的苦之所在。苦的根源是无常。

  4、四食

  四食是从生命需求的角度来分析生命结构,四食包括: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

  粗抟食指食品、水、空气等物质需求,这些需求构成生命的物质存在;细触食指眼耳鼻舌身等感受的需求;意思识指思惟情感的需求;识食指自我认知的需求。粗抟食构成物质存在,后面这三者构成生命体的精神存在。

  四食与五蕴,有完全的一致性。其中粗抟食指“色”的补充,细触食指“受”的更叠,意思食指“想”的变迁,识食指“识”的变幻。为什么在这里只分析四蕴,而没有行蕴?如前所述,色、受、想、识是空间分析,行是时间分析,五蕴即反映佛教的时空观。四食侧重空间分析,而时间包含在空间的变迁之中。

  生命的存在必须有这四食,缺一不可。这四食迁流不息、不能恒久存在(即行蕴表示的变迁),故生命的存在必须不断补充四食,为这四食奔波不息。因为一切皆是无常,四食之中,并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自我,“我”只是四食组成的一个暂时现象,缘在则在,缘尽则灭。所以一切的努力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即使在当下,也找不到意义所在,所谓意义,不过是意思食的需求。

  5、四念处

  四念处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这四念处,指观察五蕴中的色、受、想、识四蕴。身念处指观察色蕴,受念处指观受蕴,心念处指观想蕴,法念处指观识蕴。这是从不同角度分析生命的结构。为什么四念处中不包含观行蕴?因为行蕴是时间迁流,代表的是无常,而无常体现在色受想识这四蕴的变迁过程之中。观这四念处的无常,即包含了行蕴。

  观四念处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如实观照的方法,证得无我。而不仅仅是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这种分析方法,把四念处极度窄化了。比如身不仅能令人产生不净想,也能令人产生净想。比如同样一个女人,在你眼中污浊不堪(不净),在他眼中貌美如花(净)。若单观不净,是偏执于一处。单观不净的一面,用来对应YIN欲当然是利器,但当成一种观念,就偏于一处了,而不是如实观了。什么是如实观?全面的、客观的分析,才叫如实观。观色,要做到“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知其产生、变迁与消亡的过程,知其带来的利与弊,知道出离的方法。

  观四念处基本的分析方法,一是无我观,二是无常观,观身、受、心、法四念处的无我与无常,从而完全破除“我执”。把我执破除了,一切生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6、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分析自我生命的流程,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最核心的无明是认为有个自我,由此带来因我执(自我观念)产生的种种烦恼,不懂得认清无我、得到解脱的方法;行指五蕴中的行蕴;识指五蕴中的识蕴;名色指色、受、想三蕴,其中色指五蕴中的色蕴,名指受、想两蕴。为什么叫名呢?因感受与念头情绪等,不像物质一样有色有相。感受与念头只可感觉,而无实际,因为有名无实,故称为名。

  无明是个总源头,加上行、识、名色构成的五蕴,当下这一刻的生命现象就产生了。

  有了五蕴,就有了生命现象,自然就有了生命的造作与功用。生命的功能,当然是通过六种感官起作用的。所以就有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受器官;有了六入,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带来的六种觉受,这就是“触”;我们会对觉受产生分别,就有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感受,这是“受”;有了苦乐之受,自然产生贪爱(隐含相对而生的排斥,即嗔),包括欲爱、色爱、无色爱,这是“爱”;有了爱,就会产生执取之心,包括欲取、见取、戒取、我取,这是“取”;一旦执为自我所有,就是“有”,包括欲有、色有、无色有;一旦执有,就变成了“我”或“我的”,这就是“生”;有了生,就有了变迁、衰亡,这就是“老死”。

  这十二因缘,必须要有前者才会有后者,环环相连。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必要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现在部份佛教普及类书籍中往往将十二因缘的每一种,解释为从几岁到几岁,比如认为十六、七岁为爱,三十岁为取,这是严重的谬误。比如婴儿喜欢某个玩具,是不是“爱”?想占有这个玩具,是不是“取”?

  十二因缘不是指年龄现象,而在每一个当下。比如因为有自我观念(无明),从而有了当下这个自我(行、识、名色构成的五蕴),这一刻,碰巧因为眼睛看到书上某句话(六入),而在心里产生一个概念(触),进而产生分别之念(受),生起喜欢之心(爱),迅速接受了这种看法(取),纳为自己的观点(有),我的这个观念(生)时刻都会被时间消磨、被别的观念冲突而改变(老死)。在看到书上一句话的这一瞬间,十二因缘就完整地周流了一遍,十二因缘是不是当下?

  附:十种常见佛教经典简介

  1、《阿含经》

  《阿含经》包括《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四部,统称《阿含经》,是南修大藏经的最主要经典,侧重于讲述声闻道的内容。

  此经包含佛教中最基础的理论,如五蕴、六入、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四食、四谛等等。这些概念,在后期的佛经中只散见于大乘法经典各处,很难系统全面地学习。所以不学习《阿含经》,而直接学习大乘经典,在一些基础理论上,往往容易模糊不清。若要如实、系列地了解佛教的基础理论,《阿含经》是必修基础课,其中《杂阿含经》知识点最丰富、最系统,如果没足够的时间,单看《杂阿含经》就够了。

  2、《大念处经》

  《大念处经》篇幅较短,主要讲述修习声闻道的方法,讲得浅显易懂、可操作性极强。《大念处经》上讲,完全按到这部经的方法系统修学,长则七年、短则七天,至少可证到初果。

  学习《大念处经》,可以选用从南修佛教翻译过来的现代白话译本。

  3、《妙法莲华经》

  此经简称《法华经》,是从声闻道到菩萨道之间,起启承转合作用的一部经典,是勉励弟子们发心修菩萨道、直至成佛的一部经典。此经的重点,不是讲修菩萨道的方法,而是以种种譬喻激励大家修菩萨道。

  现在有些人无限拔高这部经典,否定《法华经》与《楞严经》之外的全部大小乘经典,这完全是错解这部经的宗旨了。

  4、《金刚经》

  这部经讲述的是,初发心修菩萨道者的心法。

  修声闻道只需要观照五蕴、六入、十八界,分析与自我相关的世界,即可证得解脱。而行菩萨道,以自度兼度人为己任,则不光要学习内观,也要学习如何看待外在的世界。

  经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从空间上讲,是“如梦幻泡影”,这里讲的是空间上的无我观;从时间上讲,是“如露亦如电”,这里讲的是时间上的无常观。无我与无常,即是佛教的核心时空观。

  5、《楞严经》

  这部经是从凡夫到证阿罗汉果及修菩萨道到成佛的全攻略,并附详细地图及各种友情小贴士。此经将整个修行路径,列了一个详细、系统、可操作性强的方案。并让修行成功的弟子们,讲述了各自修行成功的诀窍,以供后来者借鉴。同时列举了修行路上可能碰到的种种陷阱、种种错误方向,提示大家如何防范。

  6、《地藏菩萨本愿经》

  有人认为这部经是佛门的孝经,用《地藏菩萨本愿经》来提倡孝道,当然未尝不可。但仅把这部经定位为孝经,是不太贴切的。经中虽然提到了两则与孝道有关的案例,但所占比重并不高。且在这两则事例中,都是把个人的孝道,上升为因为悲悯众生而发心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的高度。

  这部经是佛以地藏菩萨为行菩萨道者的典型,勉励弟子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佛在讲经过程中,除了地藏菩萨外,还专场褒奖过多位菩萨。比如《普贤行愿品》是专为普贤菩萨的大愿而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专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而讲,讲这几部经的目的,都是通过榜样的力量,勉励弟子们发起菩提心、修菩萨道的。

  7、《华严经》

  此经是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所讲。该经讲述了在佛的视角下的宏大无比的十方法界、修行成佛的方法及佛法中种种义理。《华严经》是佛经的巅峰之作,相当于博导对博士生们讲的课程。

  8、《心经》

  此经极为简约,只有260字,是佛经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高度概括,相当于三藏经典的中心思想。

  9、《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佛经。但严格来讲,此经不能称为经,而应称之为论。“经”是专指某一种宗教或学术创始人的著作或开山之作、奠基之作。比如道家始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等。后代弟子们的学术成就再高,其著作也只能称为“论”,而不能称为“经”。论是经的注解、演绎、补充、细化及个人体悟等。同理,在佛教中,只有佛所说的,或菩萨说法时,佛在场印证过的,才能称为经。菩萨或后人所著的,都称为论。

  《六祖坛经》的作者惠能大师,原是山野村夫,一字不识,可以说基本没受过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他在街上卖柴时,偶尔听人读《金刚经》而契空性,后听五祖开示,豁然顿悟。其一生开示的言论,被弟子们记录下来,就是这部《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以简约朴实的语言,直指修行悟道的最上乘心法,是禅宗理论的奠基之作、定海神针。因其在本土佛教中的崇高地位,故被后人破例尊称为“经”。

  10、《净土五经》

  净土五经包含净土法门的五部经典,《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普贤行愿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其中,《佛说阿弥陀经》言简意赅地介绍了净土法门及简要的修证方法;《无量寿经》详细讲述了净土法门的缘起,西方极乐世界的详情及主要的修证方法;《观无量寿佛经》主要讲述的是,通过观想来修习净土法门的详细操作方法;《普贤行愿品》主要讲述的是成佛所需的十种大愿,是净土法门的宏观背景(《华严经》又是《普贤行愿品》的宏观背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的是修习净土法门的核心诀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法       世界)(五明学佛网:佛法       世界)  

 唐仲容居士: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 

 法宣法师:莲华世界诗白话浅译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责任 

 唐仲容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 

 唐仲容居士:怎样弘扬佛法 

 唐仲容居士:从教理行果谈佛法的思想体系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三、世界新专佛学社恭请演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与现实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需要的佛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示寿命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