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六章 诸恶 78


   日期:2011/3/9 18: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文:用药杀树

译文:有的人使用毒药杀死树木。

分析

《地藏经》中说,花草树木皆有神。《楞严经》中说,草木本属无情,可是却有鬼神依附在草木之上,在草木之下,树木之上还生活着无数的小生命,做为一个善人,庭前的草都不忍心除去,如何忍心杀树?!无论是砍伐,还是用毒药,均是残忍的事情。

佛说:“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青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僧人连草都不忍践踏,正是爱护有情众生。杀掉一棵树,将使无数生命受难,这实际上是在杀害生命,焉能没有灾祸。

现在,人们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保持生态平衡,共建绿色家园”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各个城市都尽力美化、靓化,栽花、种草、植树,建设花园式城市。这些观念的转变,给人们带来了优美的生活环境。但是折花、踏草、砍树的事情经常发生,做为人类的一份子,需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事例一

一个海滨城市在建设中,提出美化、靓化的口号,要建设花园式海滨城市。但是,一个民营企业老板,自恃有钱,并且与市领导有特殊关系,一天,竟然开着卡车到设在居民区的公司,把栽上已经成活的树墙全部拔掉并拉走扔掉,因为他认为树墙妨碍他公司的车出入。巧的是他的员工正拔树装车的情景被居民拍下,送到报社,本地媒体竞相报道,在全市上下引起轰动,舆论大哗,市长亲自批示严肃查处。于是有关部门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老板急忙上下打点,最后交了巨额罚款,然后计算所毁的树木数量,按十倍的数字栽树,并在报纸上公开检讨,向市民道歉。

正文:146怒师傅

译文:有的人不但不听师傅的教诲,反而对师傅的严格教育产生恚恨愤怒。

分析

人从生下来无论将来做什么,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从小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作任老师。稍长入幼儿园、读小学、中学、大学都要靠老师的教授,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培养品德。就是不读大学,学习木工、美容美发、做面点、开车、使用微机,都离不开老师的教授。所以,老师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具恩德的人,怎么可以无理顶撞,怀恨在心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事知识。修行者必须要依止一位具德的善事知识,因为“在已经觉悟的一切诸佛中,没有一位不是依赖上师而证悟的;在即将出现于这一劫的千尊佛中,也都依赖上师才能证悟。”经中说,由恭敬承侍善事知识故,当于恶趣所受诸苦,即于现世身心少受损恼,或于梦中而领受之,昔诸恶业即得拔除令尽,且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事根。恭敬承侍善知识有如此大的利益,那么不恭敬善知识的罪业将是十分重大的,修行者如果对师父生嗔恨心,不如理如法依止,现世多为疫病邪魔损害,后世当受大量恶趣之苦。

如理依止善事知识有八种利益:一、得以趋近佛陀宝位。我们因为实修上师所示教诫故近得佛位,供养恭敬上师故近得佛位。二、如理依止善知识能令诸佛欢喜。三、生生世世不乏善知识摄受。四、不为诸恶业烦恼所败。五、不违菩萨大行常生随念,诸功德聚渐次增长。六、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大义。七、由恭敬承侍善知识故,不堕恶趣。八、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根,有如是等无边利益。

事例一

昔日,于后藏诸译师智者集会之处,有一泥滩。种敦巴遂将衣服脱下,用衣服扫除地上污泥,亦不知从何处取来一些干净之白土,覆盖泥滩上,于依怙阿底峡尊者前作一供养上师之坛城。尊者见后很是欢喜:“希奇啊!在印度亦有似你之人。”

种敦巴心地甚是纯朴,其值遇阿底峡尊者之前,从十七岁始,于十九年中依止康地大德菩提童子。最初依止上师时,即如常啼菩萨般依止师长,凡是大德的猪马牛羊需要放牧者,其白昼在山上放牧,夜间骑着好马,手拿弓剑四处巡逻。是故,种敦巴即是具有如奴仆般依止上师之善心。在汉地蒋山元禅师是慈明禅师侍者,《景德传灯录》中说:二十年中运水搬柴,不畏寒暑,凡事亲力而为,如是求道。

事例二

昔浮山远与天衣怀,闻叶县归省禅师之高风,遂特意前去参拜。时值天降大雪甚寒。省禅师见到便呵骂驱逐,且将水泼到衣服与垫子上,其他僧人皆气愤离去,唯浮山远与天衣怀整衣敷具,复坐如前。省禅师见后又骂:“你等还不离去,是否等我打你们。”浮山远上前云:“我二人从数千里外特来此参和尚之禅,岂可被一瓢水泼走?”省禅师笑云:“两位果然是来参禅的,速去挂单。”如是浮山远遂作典座(管理大众饮食)。有一次,省禅师出门,浮山远为僧众私自取油面作五味粥,粥方熟,省禅师忽然回来,遂将其唤来说道:“你窃取油面,属盗用常住。”浮山远道:“我确实取了油面,愿和尚责罚。”省禅师令其估算衣钵償还完常住,又责打三十杖,将其赶出院门。诸道友皆来劝请,然和尚仍未答应。道友言:“若不开许彼回来,唯求让他随众听法。”和尚仍然未允。一日,省禅师上街,见浮山远在院门走廊前站立。和尚言:“此是院门走廊,你为何站于此处?”又命人追算店钱。至此浮山远亦无难色,持钵于城中化缘付清店钱。省禅师回来后对大众说:“山远真是参禅之法器。”于是令浮山远回来,上堂于大众前付衣嗣法。

再析

《华严经》中说以九种心亲近承事善事知识,是能够摄尽一切亲近意乐之关要。一如孝子心。舍弃自己的自由,一切行为权力皆次付于上师,随上师意乐安排之善心。二如金刚心。任谁亦无法破离弟子对上师亲爱之情而能坚固之善心不得。三如大地心。荷负上师一切事业重担之善心。四如轮围心。铁围山以大海波浪无法动摇,劫末时,他方大火亦无法烧及此方铁围山。此喻以何缘悉无法动摇之心。五如仆使心。比喻如仆役纵使须作一切低贱污秽之事,亦无任何犹豫与羞耻,能无颠倒而作之善心。六如除秽人心,比喻如打扫而所的清洁工毫无傲慢之心态。七如乘心,比喻,如一辆卡车装满货物,无论路多远,多难行,卡车亦无任何疲厌之心。八如犬心。比喻主人虽打骂自家良犬,然彼无任何反感之心,仍对主人摇尾示好。九如船心。比喻如摆渡之船,无论来来往往多少趟,亦无疲厌心。

不依止及不如法依止善事知识有八种过患,一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二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事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成殊胜成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

依兰仁巴大师列举不尊敬上师之恶行如下:一诋毁上师。二违背师言。三对上师生气。四寻找上师缺点。五将上师看做平常俗辈。六不尊敬上师。七践踏上师身影座垫等。八浪费上师财物。九使上师心不愉快。十对上师的作风生起误解。十一对上师不以上师看待。

事例三

往昔,格西滚巴瓦有一弟子,不论如何修行,亦不生修证功德。后来,他请教格西,格西问他:“你是否曾对上师作过不恭敬之事。”他回道:“确有此事。”格西告之,需向上师真实忏悔,弟子按照格西所说,作了真实忏悔,然后又去修行,结果生起真实的修证功德。

事例四

以前,印度有一位弟子,以种姓高贵,心生傲慢,而从上师头顶上飞行,结果瞬间丧失神通,堕落于地。是故,噶当诸大德有一传统说法,若于上师无有恭敬心,纵 然通达三藏亦无任何利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