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善导大师用「二河白道喻」来守护念佛人的信心(十六)


   日期:2019/2/24 7: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经疏三心释】善导大师用「二河白道喻」来守护念佛人的信心(十六)

  见佛欢喜 诸经明示

  我们来看看“见佛心欢喜”讲义所说的道理。我们从这些经文与公案,就能知道我们临终,见了佛菩萨的当下,一定非常欢喜,正如善导大师所讲的“庆乐无已”。首先看《悲华经》第四十二愿: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其余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佛世界,所有众生,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诸菩提,欲生我界者,临终之时,我当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其人见我,即于我所,得心欢喜;以见我故,离诸障阂,即便舍身,来生我界。

  《悲华经》这段文,说出法藏菩萨的第四十二愿。

  “临终之时”,指的是临命终的人,死了没有?还没有。所以法藏菩萨说,临终之时,我会与大众围绕,出现在临终者的面前。这个人见了我之后,得到什么样的心情?“心欢喜”,这就是法藏菩萨的愿力,因为见到我的缘故,离开种种的障碍隔阂。“障”就是障碍,“阂”就是隔阂。临终有很多的佛菩萨现前来迎接你了,你还会有障碍吗?你还会有隔阂吗?佛菩萨团团把你围住了,冤亲债主哪能找得到你?冤亲债主要找得到你,那佛菩萨不就在旁边看戏!所有的冤亲债主,顺便通通带回极乐世界成菩萨去了。

  第二,《大悲芬陀利经》第四十五愿:

  令我得菩提时,余无数佛土中众生,发菩提心,愿生我国,善根回向,彼欲终时,我与无数众围绕,而现其前;彼见我已,令于我所,得大欢喜,除诸障碍;命终以后,得生我国。

  《大悲经》的第四十五愿,与《悲华经》的第四十二愿经文的意义是相同的。十方众生只要发菩提心,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临命终的时候,法藏菩萨说:我会以无数的大众围绕。愿文讲“无数”,表示我们将来临命终,来迎接的佛菩萨很少还是很多?很多!这位临终者见了无数的佛菩萨出现在面前,他得到什么样的心情?“大欢喜”,欢喜上面用一个“大”字,就表示非常欢喜。你我临终见了佛菩萨,还会没有正念吗?还会凌乱吗?还会颠倒吗?绝对不会!因为得大欢喜了,肯定正念、肯定心不颠倒、肯定意不凌乱。

  “除诸障碍”,所有的障碍都消除了,换句话说,在佛菩萨还没有现前的时候,不一定大欢喜,可能还有许多障碍,但是佛菩萨现前了,就得大欢喜了,就除诸障碍了,这时候才命终。“命终以后,得生我国”,这是法藏菩萨的愿力。

  我们从法藏菩萨的愿力就知道,阿弥陀佛一定会在我们临终还没有断气的时候就现前,那时候你就没有障碍了,就心大欢喜了,那时候才断气,就跟着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了。第三,《观无量寿经》:

  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韦提希夫人是圣人还是凡夫?凡夫。韦提希夫人是《观经》的当机者。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听了世尊讲《观经》十六教法,世尊讲到第七观华座观,要教导韦提希夫人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座,消除苦恼。这时候,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现前,韦提希夫人与五百侍女,得见佛身及二菩萨,韦提希夫人的心情怎么样?“心生欢喜”,内心非常欢喜。本来韦提希夫人让逆子阿阇世太子苦恼的要死,现在的心情不一样了,心生欢喜了。所以佛菩萨现前了,再怎么苦恼的事情都会消除,太好了!(掌声)

  第四《观经》上品上生、中品上生、下品上生的经文。九品之中,这三品世尊都提到,行者临终,见了佛菩萨,内心欢喜。我直接读过,让大家知道。

  上品上生者,……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有没有“行者见已,欢喜踊跃”的经文?有!

  中品上生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有没有“行者见已,心大欢喜”的经文?有!

  下品上生者,……命欲终时,……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有没有“见已欢喜”的经文?有!

  事实上,九品的每一品,往生者在临终都会亲见佛菩萨现前迎接。见了佛菩萨之后的心情,一定非常欢喜,这时候一定正念往生,一定一心不乱,一定乘坐莲台,一定往生净土。

  第五,《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言:

  若有四众,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临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显奕。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这段经文,也说得很清楚: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大众,到这个人面前,令他得见。所以我们将来临终,凡夫肉眼能不能亲见佛菩萨?能!因为佛菩萨有能力让临终者亲眼目睹,这是佛力加持。所以我们不用担心现在没见阿弥陀佛,将来临终一定见;不必急于现在见,现在好好念佛最要紧。临终阿弥陀佛对你放光摄受,一定让你亲眼目睹。见了佛菩萨之后的心情怎么样呢?

  “寻生庆悦”,“寻”就是立即,见了佛菩萨之后,心情马上庆悦。“庆”是庆祝,“悦”是喜悦。阿弥陀佛你终于来了,我太高兴了;观世音菩萨你也来了,大势至菩萨你也来了,觉明妙行菩萨你也来了,师父你也来了(掌声)。你们鼓掌,是希望我比你们早点死吗?如果师父比你们早往生极乐世界,你临终的时候,我一定会随着佛菩萨现前迎接你。那如果你比师父先往生极乐世界,师父临终要死了,你要慈悲随着佛菩萨来接引我,好不好?(掌声)谢谢大家!

  誓取金台 遂愿得生

  讲一个公案就好。举这个实例让大家知道,确实念佛人临终,能亲眼目睹佛菩萨。见了佛菩萨,内心一定非常高兴。

  《宋高僧传》,怀玉法师,俗姓高,丹邱人,就是现在的浙江宁海。一向奉持戒律,超脱尘俗,每天只有日中一食,整天长坐不卧,努力精进。就算有跳蚤、虱子任意的滋生,他都不理。非常精进的读经念佛,曾经读《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念佛号五万声,而且时常忏悔礼佛。在唐玄宗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七百四十二年,六月九日,见到西方三圣像遍满虚空,如恒河沙那么多。有一个人举着银台来迎接,怀玉法师说:“我一生精进念佛,誓愿要取上品金台,为什么不是金台呢?”说完之后,所有的圣像立刻都隐没而去。怀玉法师于是加倍努力,精进用功。

  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法师头上已经有光圈了,请趺坐,结手印,等待佛来接引。”过了三天,奇异的光明照耀整个室内,怀玉法师说:“如果闻到了异香,就是我的业报将要尽了。”因此书写偈颂:“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完这个偈颂法语之后,奇妙的香气充满虚空,无量的佛菩萨圣众遍满十方,并且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全身具足紫金色的光明,一同驾御着金刚台而来迎接。怀玉法师于是含着微笑往生,表示见了佛菩萨非常的开心,太好了!这就是念佛往生的真实公案,一生誓取金台。

  所以好好听闻阿弥陀佛的本愿道理,精诚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将来阿弥陀佛现他受用报身佛,持金刚莲台迎接我们往生报土,成就菩提。我们见了佛菩萨一定很开心,一定正念往生。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二河白道喻的疏文,我们已经看完前半部份,底下接着看后半部份。师父把二河白道喻的全文读诵一遍,让大家对照对照: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

  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

  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

  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

  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崄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此是喻也。次合喻者:

  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

  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又一切行者,行住坐卧,三业所修,无问昼夜时节,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发愿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