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圆法师:要看有没有真实的信愿行


   日期:2019/1/17 15: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以下文字节选自智圆法师《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净土虽然容易,其实也不容易,这个一定要辨别,否则就是比例失衡。或者掉以轻心的话,会发现在真实的考验下是过不去的。

  壹、往生“容易”还是“不容易”

  “容易”,要知道是针对其他即生得解脱的途径而言。这是以弥陀悲愿特别的加持,具足信愿者只要至心十念就能往生,一往生就得解脱,当然这是极其容易的,不可能有比这更容易的了。

  而“不容易”,是针对末法时期的人心。在人心的分别发展得非常繁多而又杂乱的状况下,如果没有重点地往净土上走、往修心上走的话,就发现心几乎都是迷著在世间法里。

  而且会发现,他对于此世名利的欲求就像海潮一样,一浪接着一浪,一发起来就是具相的心,心力完全散在娑婆世界,对于西方净土的信愿那是微乎其微、渺乎其渺的。当下能够看到,连一点点微弱的心都难以起来,观察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里起过几念真实的净土的心,就看到少得可怜。因此就要知道这上面培养的难度,要真正成就一个净土的根器,而且决定往生的话,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这里不包括那些前世已经有深厚修习,已经成就了非常纯厚根器的人,他们是很简单,所以在根机的判定上不能一概而论。

  贰、相发展具相的信愿行,才有往生保证

  我们就这个时代普遍困难的状况来观察,在这种情形下,心上要得到发展是不容易的。发展出具相的信愿行,才具有往生的保证,在缘起上是一点也骗不过去的。这不是靠表面的一些做法来判定你是否能生净土,而是要凭着是不是有真实的净土的心。你是怎么样的心,就决定你能不能往生,以及在净土得什么样的品位。

  那就要问:我现在在净土已经有了莲花吗?我的莲花已经很繁茂了吗?我真心地在这上面出现了种子,出现了日日地滋润、培植吗?到底是怎样的,全是在心上看。这个心又要有真实的信愿行,但这是不太容易的。

  佛也说,这是一切世间难信的法,没有善根福德因缘,就不会真实地相应上去。在《无量寿经》里,世尊也特别提出,净土法门很难,很多人对此狐疑不信。这是刚从恶道中出来的状况,因此他对于不可思议的法,听了以后善根不发动,表现为麻木、排斥或者诽谤等等。只有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的情形,才在闻到这个法的时候汗毛竖立、满心踊跃等等,有这样的相状,或者他在净土的路上真实地有一种心,往那里前进。

  毕竟这是十万亿佛土之外的事情,全是超越世间不可思议的境界,假使没有真实的培植的话,还是很难。我们从这个世间的状况来看就一目了然,你会发现跟很多人去说的时候,他生不出一个具量的心,只是为了脸面,口头上说得好听而已。

  叁、相续一生,重点突出,培养信愿行

  这样就知道,要真实地发展信愿行,就需要大量、密集地集聚净土方面的因缘,而且是一个接一个地,以时间、量度的保证去培养、去成长。那么时间上的衡量就很现实了,比如一年当中只能发展一寸,十年才发展一尺,三十年才能发展一米,而一生就像这样很快就度过了。

  因此,这不是凭幻想来作判断的,为了真实地成就这件大事,一定要重点突出。也就是,在每一天当中都要有相当大的比例投入其中,这样一生相续下去,就能得到往生的胜果。

  智圆法师《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重刻序讲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行       智圆法师)(五明学佛网:信愿行       智圆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蔡惠明居士:信愿行是净业三资粮——学习梦东大师语录的体会 

 亲佛法师:佛七开示 第三讲 净土三资粮——信愿行 

 仁焕法师:理解“信愿行” 

 仁焕法师:信愿行 

 仁焕法师:理解“信愿行” 

 仁焕法师:进一步解释“信愿行” 

 刘元春教授:信愿行:完美人生之路——重读《<阿弥陀经>宗 

 仁焕法师:念佛的信愿行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六章 净宗心要 14 信 

 怡僧法师:信愿行 

 大安法师:略述净土信愿行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