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日期:2018/8/4 14: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葛亮曾经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无暇,对生命的意义也来不及思索,然而当你一旦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宁静缓缓由心而发。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所提倡的,正是这生于独坐观心中的宁静。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 276 年。在这 276 年间,涌现了一大批载入史册的人物——于谦、张居正、郑和、徐达等。但堪称与孔孟并列的伟大圣贤之人便是立德,立言,立行的完美之人——王阳明(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1、方向

  王阳明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是:“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1483 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他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2、入心静

  静,则入心境。王阳明以坐入静的要诀在于二:一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王阳明所说的“息思虑”则是通过暂时的放下去寻求内心真正缺失的为何物。

  二是“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对待私欲就要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孔子常说君子正身之法就是“自查不惑而内自省也”,王阳明修静的最重要一点也就在于这里。

  人心的不静来源于人心的不净,因此通过独坐去不断地反省则是帮助自己了解内心的快速方法。当然,修静也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大部分讲心学“静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们认为静坐无非就是这两个步骤,但王阳明指出,这两个步骤中必须要有两件武器保驾护航,否则,静坐要么成为枯禅,要么不如不坐。这两件武器就是“诚意”和“谨独”。

  3、守仁格竹

  1489 年,王阳明带着妻子回老家余姚。途径广信时,他去拜访了理学家娄谅。“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答:“朱圣人的书中有答案。”回到老家,王阳明便开始研读朱熹之学。在那个年代,朱熹是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他的《四书集注》是科考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公认为“天下之真理”。朱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叫做“道”。道,就是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洞悉了道,就可以洞悉世间一切。

  如何才能悟道?朱熹说:格物致知。格,就是琢磨的意思——只有不停地格物,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21 岁那年,读完朱圣人之著作后,王阳明邀请朋友一起到家中“格竹”。两人坐在院中一棵翠竹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竹子,希望参透竹子的变化玄机,掌握时间万物的变化规律。格了三天三夜,朋友砰一声晕倒了。格了七天七夜,王阳明也砰一声晕倒了。苏醒之后,王阳明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4、心性修养

  1496 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5、做学问

  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有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如阳明先生所说,这不是天外飞来的。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6、这个世界不欠你的

  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528 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坦荡必光明,光明必坦荡,所以说坦荡荡光明磊落。生当如此,死亦如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艰难       修心)(五明学佛网:艰难       修心)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修心中心密证体启用之过程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50~5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40~4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30~3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20~2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0~1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9) 

 杨曾文教授: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荆三隆教授: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如孝法师:如何修心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息妄修心? 

 仁焕法师:学佛就是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