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口业警示集41(第七章 谨言慎行 七、三缄其口)


   日期:2018/8/4 1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七 三缄其口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扎,将寻斧柯。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略)”

  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 (《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

  【译白】孔子到东周观光,前往瞻仰周的太祖后稷的祠宇。祠宇右边阶级之前,有一座铜铸造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封了三重,他的背上刻了铭文说:“这是古代说话非常谨慎的人。大家要警戒啊!不要多说,多说的往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的每每多患。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一定要戒慎恐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后悔自己的多言多事。不要说没有什么损伤,那引起的祸患将要影响深长;不要说没有什么损害,那引起的祸患将要继续扩大;不要说上天听不到,天神正在观察着你呢。火刚冒烟的时候,你不去扑灭它,到了火势很大的时候,又怎么办呢?水还是细流的时候,不去堵塞它,那么最后就要扩大成为长江大河的;细微的线缕,如果不去撅断它,有的就可能被织成大的网罗;最小的幼苗,如果不去拔除它,将来就非用斧头不可啊。假如真能慎之又慎,那就是致福的根基;多嘴多舌不是没有损害,它正是致祸的门径……”

  孔子读完了这篇铭文,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年轻人要记住啊!这些说得很具体而又很中肯,说得合乎情理而又很有说服力。《诗经》中说:‘恐惧戒慎,好像下临无底深渊,生怕跌了下去一样;好像踩在薄薄的冰块上,生怕陷了进去一样。’这样去要求自己,难道还怕嘴巴会招来祸害吗?” (节自智悲德育网孔子故事《三缄其口》)

  ○俗话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言语表现了一个人内在品德修养。然而,人们知道言语能够彰显自己的德行,却不知道,谨慎言语,才是培育德行的所在。像文中金人三缄其口,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封了口,形象表现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言态度。如此,不得不让我们提起警惕,谨防口过。 (智悲德育网孔子故事《三缄其口》)

  ○某农场的刘君(化名)为人正直,他对场领导贪赃枉法的事情看不惯,曾私下里劝“一把手”“注意点形象,别太过”,为此得罪了领导。场领导雇人在过春节时把刘君一家砍伤。很明显的案子,在领导势力面前,就破不了案。为了封住刘君的口,某家曾被人纵火,于是场领导设计,采取体刑和逼供的方法,将刘君做为纵火犯判刑入狱。 (《太上感应篇新证》)

  ○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 (弘一大师《改过实验谈》)

  ○“驷”字意为马,“驷不及舌”是说马跑得再快,也不及语言传得快。所以这真是很重要的很可怕的事情。《世范》一书有言:“言语简寡,在我,可以少悔;在人,可以少怨。”意思是说话要简短且少,这样对我来说可以减少“话多必失”的悔恨;对于别人来说,可以减少对我的怨恨。

  《三国演义》中有个叫杨修的人,非常聪明,但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嘴巴,喜欢多说话。一次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杨修请教。杨修说:“‘门’内一个‘活’乃是‘阔’字,丞相是嫌园门设计得太大了。”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曹操口中称赞杨修,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后来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恰好掌管厨房的人送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有人入帐,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己,今见杨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便雷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这也正应验了一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说话太多而犯错或产生矛盾的事,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有时是自作聪明,有时是要泄愤,有时是好为人师,有时是不知深浅,为此得罪亲朋好友或者结下仇怨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我们能够管好自己的舌头,多做事,少说话,应当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好处,会减少被人认为说大话、传是非、大嘴、口快等形象的机会。还要想到,即使你和亲朋的关系非常好,也不可以把自己或者别人的隐私全都说给人听。因为一旦双方关系恶化,那么从前的所说所述,就会成了他人和你争讼时所凭借的资本了。 (阿莲《论弘一大师改过经验谈》《洛阳佛教》2010年第2期)

  ○是否应管住自己的嘴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敢于纳谏、从善如流的明主毕竟太少,喜听恭维赞颂之辞,也是人性中的一大劣根性致命弱点。杨修的被杀,显然是由嘴巴引来的横祸,其教训是惨重的,其启示是颇耐人寻味的。有嘴巴可以说话是幸福的,然而也正应了老子的那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从口出,嘴巴竟会导致杀身之祸,在下从中读出了古代智者所说“慎言”二字的沉重分量。在心胸狭隘、忌贤妒能的上司面前,管好自己的嘴巴舌头,守住自己心灵的大门,关键时刻,沉默是金,也许是最好的人才自我保护的护身符。 (达亮《留意自己的嘴巴》《广东佛教》2007年第1期)

  ○在弘一法师的好友眼中,弘一法师是一个寡言君子的形象,因为弘一法师真正理解了中国那句古话:言多必失。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便很容易产生各种误会,在无形中结了许多怨恨,招致以后的果报。

  鬼谷子说:口可以吃饭喝水,不可以多话。意思是说要克制自己,不要乱说话。程明道说:道德提升,言语自然简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自然寡言。朱晦翁说:觉察自己的话多了,就要检点。意思是说,话要适可而止,才不至失言。古人告诫说:凡是丧身亡家的人,因说话起祸的,占了十之八分。

  因此,言语谨慎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自然而然便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话多的时候,难免会涉及其他人和事,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语气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就难免会对你所说的话,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从而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南北朝时,贺若敦(dūn吨)是晋的一员大将,自以为功高,不甘心居于人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得到升迁,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后来,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胜仗之后,全军凯旋,他自以为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更加不满,大发怨言。晋公宇文护得知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贺若敦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灾祸往往出自于口。无论你身处什么位置,也不管你财力、势力有多么雄厚强大,言辞均既能帮你平步青云,也能让你遗臭万年。所以,管不好自己的嘴,就相当于在自己身上绑了一颗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炸弹。 (节选自于海英《做人的无比智慧》)

  ○今生怎么了法?兢兢业业,谨慎注意身口意三业,不叫它犯戒,这样才有脸见阿弥陀佛。十业当中,唯口业难守。身犯杀盗YIN,可起正意念防止;心最难防,也可起正意念防止;唯口业不得了。一言刚出口,已经追不及了。话刚出唇,已经造业了,最难防。希望大家防三业,要从口业防起。时时刻刻谨慎检点自己。你们不要仅仅看我是你们的师父,应看每人是你的师父。对每人现前,都不敢有一点放逸,这样道业才能增进,希望大家各自勉励。 (智谕法师《夏雨清凉节要》)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在上师、高僧大德等严厉对境面前,千万不能说些乱七八糟的刺耳语。否则,上师若因此而显现不高兴,甚至示现圆寂,舍弃利益众生弘扬佛法的伟大事业,那你会有极大的罪过!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第63课)

  ○有些事你心里明白便可以了,不要说出来。想必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有些事情只能心里明白,但不能说出来。一旦说出来,便可能会引起不好的后果。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形势、场合、背景下,尽管有些事你心里知道,但是不该说的就不说,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甚至还会带来灾祸。或者是有人私下里向你打听一些有关别人的私人信息,或者是有人不怀好意地询问你对别人一些行为的看法,试图和你一块在背后控告、挖苦别人,这些时候,便是你运用“知者不言”的智慧的时候了,给他来个假装没看见、没听见,或者装傻充愣,这才是真正的“智者”了。相反,那些不知轻重,不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毫无顾忌地拿起什么说什么的人,表面上似乎比别人多知道些东西似的,其实是真正的“不智者”。现实中,因为不懂得适时沉默,因此给自己带来麻烦,乃至带来灾祸的人,可谓数不胜数。 (文若愚《道德经大全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口业警示集       谨言慎行)(五明学佛网:口业警示集       谨言慎行)  

 做人要谨言慎行,​少说多做也是一种智慧 

 口业警示集66​(附录格言警语6 其它格言选 

 口业警示集65(附录格言警语5感善梯航选) 

 口业警示集64(附录格言警语 四集善录选) 

 口业警示集63(附录格言警语3重订增广贤文选) 

 口业警示集62(附录格言警语2佛光菜根谭) 

 口业警示集61(附录格言警语1) 

 口业警示集60(第九章求出苦轮 二念佛) 

 口业警示集59(第九章求出苦轮一忏悔) 

 口业警示集58(第八章学会说话 七规劝谨记) 

 口业警示集57(第八章学会说话 六时节因缘) 

 口业警示集56(第八章学会说话 五恰当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