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怡西法师:《修行之路》上-1


   日期:2018/7/18 14: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 行 之 路》(上)-1

  ——怡西法师2016年讲于美国新泽西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加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尊敬的愿广法师、悟慈法师、弘静法师、妙正法师,尊敬的居士同修们:

  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这是怡西第一次到新泽西福慧寺尼众部跟大家见面,和大家在一起过圣诞节和新年。

  非常感谢超凡法师的邀请,感谢愿广法师的爱护照顾,感谢扬州法海寺演文法师的大力支持,感谢妙正法师从中国到美国全程陪同,也非常感谢美国的居士同修们为此次讲经法会全力奉献。总之众缘成就之下,我们今天终于顺利地在这里见面,度过非常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实在是怡西的福报。

  世间人常羡慕“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生活,假若不修行,我们凡夫的生命确实如同飘萍,是浮而无根的。无常到来,随罪趣向,不知生所从来,亦不知死向何去。

  我有时候会接到居士打来的电话,说:师父啊,我们老家的某某老太太去世了,请您在寺院帮忙回向,她是个好人,一生养育了五个孩子,吃了许多苦,人很善良。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经常想一个人的一生难道就被这几句话给概括而完结了吗?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了孩子,吃了苦,就是为了做这个事的吗?

  假若生命没有根,无论是所谓的“吃苦”还是“享乐”,都是飘浮没有依靠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轻松也不自在,只能感叹一下,心里向往,想要“偷得浮生半日闲”。

  对佛弟子来讲,既然以佛为师,佛四十九年教化,并没有哪一个半日是偷闲的,当然更没有“浮生”。伟大的佛陀是王子出身,却没有享受王子的生活,他选择了教学,而且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白天为众比丘说法,带领着僧团游行教化,晚上大众休息之后,还有天上的天人下来请法,日夜不断的尽着教化众生大导师的责任。

  而佛陀示现的呢?他老人家一生的生命都用做求解脱,成佛道,并且教化一切众生求解脱,成佛道,所以佛教的本质是教育。这样的生命多么有意义!

  佛陀不断告诫我们说要常念无常之苦,生命的本质确实是苦的,可是佛陀教给了我们这个如同飘萍一般的分段生死的生命一个最有意义的活法。只要觉悟了真理,我们凡夫的浮生就有了根,不再是无所依托的。

  有根的生命和无根的生命,意义完全不一样,生活质量也完全不一样。谁真的愿意醉生梦死呢?就像喝醉了,就像做梦一样,恍恍忽忽活一辈子,生也胡涂,死也胡涂,没有谁会真心喜欢这样。

  在生和死之间,我们拥有的这一小段生命,可以选择把握好它,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那就是用这一小段有限来换取无限。当然,也可以浪费它,随波逐流,出生入死,从一出生就一步步走向死亡,被业力牵引着,开始下一生的苦难轮回。那么有智慧的人,都明白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价值。也就是会选择用目前这一小段分段生死的生命来换取无量光寿。

  在座的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选择了佛法,选择了学佛,唯有依靠佛陀的教言才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那个无量光寿的结果。对怡西来说,你们每一位都是我的善知识。

  因此怡西很欢喜将这些年学佛的心路历程和对过往自身修行上的一些反思跟大众作出汇报,希望能对我们今后的修学有所帮助,并且恳请诸师和同修们批评指正。

  我是94年皈依,开始正式接触佛法,在94年之前,从小学习传统文化,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共同为基础的,其中的“释”就指佛教,但是当时那种认识不能算做是真正的认识,似乎更多地是当做显示自己文人气息的一种清高,玄妙的装饰品,会谈佛法,不会修行。生命的前二十年总之就是处在那种游离在边缘的状态。

  那么是不是94年皈依之后就真的学佛了呢?也不是,只是开始正式接触,一步步地深入。特别是2003年到2012年,踏下心来用九年的时间完成了系统性的佛教课程,才感觉自己真的开始学佛了。那么94年皈依开始,到2012年,这中间又是18年的时间,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几个18年呢?用18年的时间进入真正的学佛阶段,真的好长好长。别人问我学佛多长时间了,假若从皈依算起25年,加上之前接触到的,几乎40年,还是这个状态,确实是无法面对自己。

  出家之后,接触到一些出家或是在家的修行者,特别是温州有一位居士请我去看望她重病中的母亲,老人家想在病床上皈依,她说她以前皈依了,就是交了钱,给了皈依证,一直不知道到底皈依是怎么回事。这次想要再皈依,我尽力把三皈依的意义和皈依的方法讲给她听,可是我不会讲温州本地话,她又听不懂普通话,中间有人翻译,也翻译的不是很准确,看她的样子,我知道她还是没有听明白。

  从老人家那里出来,真是黯然神伤,病到这个程度,眼看大命将终,也不能知道到底皈依了什么,没有这个机缘。像老人家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希望有机会的话一定跟大众探讨修行之路。谈到修行之路,首要就是要讲到真正如法如量的皈依。我们后面会跟大家作具体的介绍。

  关于怡西出家的因缘,其实非常非常简单,就是再也不想继续和从前一样悠悠范范地过着所谓学佛的日子。有很多人感觉奇怪,总是会问你为什么出家?那我为什么不出家呢?学了几十年,终于听明白了佛陀他老人家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没有别的事,就是让我成佛的,就连成菩萨都不是佛指给我的目标,唯有成佛。前面这个走到真正修行之路上的过程虽然长,却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推动力,没有那个漫长的过程也没有今天这个结果。

  出家之后,在僧团当中日日夜夜地精进,磨练,从如法如量的皈依三宝、出离心和菩提心、持戒、正知见、正修行五个方面不断地检省自己,进步很快。下面就正式向大家一一汇报:

  一、关于如法如量的皈依: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来源于《楞严经》,为什么阿难尊者遇到邪咒时,他自己学的教法起不了作用?因为他对三宝生起的信心和信念不够具足。阿难是佛的常随侍者,对三宝的信心仍然不够具足,那我们呢?我们每个人都皈依过了,皈依前是不是真正了解自己到底皈依了什么,皈依过程当中是不是如法地观想,如法地纳受皈依体,皈依之后,是否具足皈依的量了?这些都不一定。

  “皈”是归宿,回头,在一切境界上返黑为白的意思。黑代表恶法,白代表善法。“依”是依靠,依赖,依靠佛法僧三宝,也就是依靠自性本具的觉正净。皈依之前,首先要了解到底皈依了什么,如果不了解,不但没起到皈依的作用,生不起恭敬殷重之心,还增加了负担,增加了烦恼。比如说认为自己皈依了某尊佛,某部经,某个僧人,假如礼拜了另外的佛,诵了其他的经典,再去听另外师父的教言,心里都背着背叛的负担,那就是没有搞明白。

  那么我们到底皈依了什么?是皈依了自性本具的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不论我们是什么样的生命形态,人、天的身份,亦或地狱、饿鬼、畜生的身份,都没有关系,自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作用都存在,时时在六根门头大放光明,这是凡夫能成佛的根本保证。明白了这个,就知道此次的皈依是番然走向觉悟的千载万载难逢的机会,就能生出恭敬心,殷重心和信心。

  时常被居士问到的一个问题:“师父,你看我能往生吗?”我说:“能”。为什么?就因为这个。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信愿行都非常重要,最重要的并不是念了多少佛号,诵了多少部《弥陀经》,那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愿,信愿就在这个地方产生的。你本来具足和诸佛一样的自性光明,诸佛能成佛,你必然也能。成佛靠你自性本具,这是根本,而且这个根本本来就有,并不需要假借外来。

  很多人自己有疑问,念佛时妄想如何如何多,业障如何如何重,讲来讲去,都没有回顾过自已的信愿到底具足不具足。信愿上出了问题,自己不知道。这个问题追根逆源,在皈依的时候就产生了,没有明白到底皈依了什么,也没有如法地三番羯磨,认真观想来纳受皈依体,所以起不到作用。

  所谓羯磨,就是我们在皈依时,跟着皈依证明师念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等,念三遍。大多数人知道这个词,在皈依的时候也跟着念过,只是不知道除了跟着念这个词之外,还需要纳受皈依体,还要懂得如法的观想,缘境发心。

  古人对于皈依是非常殷重,庄重的。往往师父要将这个事先清楚,那个时候甚至经常是师父一对一的传授皈依。现在寺院传授三皈五戒的候人很多,举行大法会,能坚持先讲明白道理,再传授皈依的地方并不多。不厌其烦地要讲清楚,讲明白之后再传授,这是负责任的作法。五戒、八戒、菩萨戒、具足戒等等都是三皈依时候得到戒体的,这个时候特别要紧。

  在念三遍的时候,每一遍配合如法地观想,这十分重要,无论皈依,受戒,这个地方的观想都是十分要紧的。能不能纳受皈依体,或者戒体,让它在一切境界上防非止恶,就在这个地方。

  第一番羯磨的时候,观想大地震动,十法界一切的善法从大地上生起,就象云朵一样,大地生起功德云,这个善法是十法界一切的善法,无一遗漏。对一切有情无情的境界,都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菩萨如此地发愿,我亦如此地发愿: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没有分别,没有简择,没有遗漏。

  第二番羯磨观想功德云冉冉升起,从四面八方向你的头顶汇聚,全部汇聚在你的头顶上方。同样是对一切有情无情的境界,都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菩萨如此地发愿,我亦如此地发愿: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没有分别,没有简择,没有遗漏。

  第三番羯磨的时候观想十法界的善法慢慢地右旋,变成漏斗状,从顶门注入你的身体,充满你的每一寸身体,从上到下充满,每到一处,身体都变得无比净洁,净若琉璃,以前无量劫的罪业产生的污秽被清除干净。对一切有情无情的境界,都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菩萨如此地发愿,我亦如此地发愿: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者。没有分别,没有简择,没有遗漏。

  三番羯磨圆满,你才算如法地纳受皈依体。

  这个“皈依体”,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一颗善种子。有了它,就能够在一切境界上生善灭恶,因为你缘一切境界发的心,没有高下取舍的差别,它具有在一切境界上防非止恶的功能。那么信愿不具足,怀疑,这些都是恶,假若对佛法还有这样的恶存在心中,更需要如法皈依而纳受的这颗善种子。

  如法皈依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确实正式皈依的仪式一生只需一次,但是对于皈依的串习却是一辈子的事,一生都要不断地去强化自己是个佛弟子,已经将整个生命都归宿在三宝当中,凡是遇到的一切烦恼、一切困难、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想到三宝,将身心完全融于三宝之中。

  我们无量劫以来都在串习与三皈依相背的事情,这个反面的力量太强大了。如法皈依纳受的这颗善种子,好比点燃了一颗小火苗,尽管它的本质力量无比强大,但是它实在太小了,如果不去精心地、作意地培养它长大,它仍然敌不过以前早就发展起来的恶势力。

  那怎么精心地、作意地培养它长大呢?一个是随喜参加皈依仪式,比如说你已经皈依过了,但是别人皈依的时候,你可以随喜参加,在法师为别人传授皈依的时候,你也再一次跟随他的羯磨文,观想来纳受这颗善种子,并且欢喜赞叹别人皈依的功德。

  这个是随喜参加,不需要每一次都跟着起个法名,都填报名表格,这个都不需要,只是练习纳受皈依体。例如扬州法海寺每个月初一到初七是持戒念佛的佛七,每个初一早上先为居士传授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整个佛七持戒念佛。来参加的居士除了以前没受三皈五戒的之外,绝大多数是每个月都随喜参加的。这就是在练习,精心刻意地培养戒体这颗善种子不断强大。

  另外一个方法是在生活中的一切境界上提起观照之心。也就是刚才说过的起心动念都想到自己是个佛弟子,全身心的依靠者唯有三宝、唯有自性,一切烦恼、一切困难、一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都依靠三宝的力量。这个理论上大家都知道,我们也经常说遇到什么烦恼,求佛力加持吧,理论上是这样的,实际上真的做到,需要无数次下功夫练习。

  有的人学佛,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遇到一些病痛方面的障碍,或者精神方面的障碍,或者生活上的不如意,没有更加精进地去依靠三宝的力量,反而是退失道心,或是转而去求外道。

  有一个问题被很多人提出来,问:法师,人家说不能在家念《地藏经》,尤其是不能晚上念《地藏经》,念了之后对自己不好,对家里不好,把那个不好的东西都招到家里来了。没念之前还算好嘛,念了之后摔了一跤,脚扭了,都是念经念坏的。所以不念了,再找个跳神的,把家里的坏东西清一清。

  就是脚扭了这么大点个小事,都会退失对三宝的信心,大事就不用问了。我出生在陕西铜川,我出生的地方离玉华宫很近,玉华宫是玄奘法师最后圆寂的地方。我经常跟大家介绍玄奘法师,介绍《大唐西域记》,在去印度的路上,多少生死考验,法师没有一刻退失过对三宝的信心。莫诃盐砌大沙漠,他的水打翻了,风沙遍天,遇到魔境,鬼哭狼嚎,法师下定决心:宁肯向西一步死,决不向东一步生。用生命来作皈依三宝的践行,他靠着不断念诵《心经》,靠着对于三宝的信念,撑到找到泉水,死里逃生,继续西行。这是所有佛弟子的榜样,鲁迅先生把玄奘法师为代表的出家人称做是“中国的脊梁”。

  还有的人说现在家里事情多,烦恼重,等家里的事情解决完了,再来好好念佛。这些都是属于皈依的串习功夫不够,正是因为生病了,脚扭了,事情多,烦恼重了,才要依靠三宝的力量来解决,而不是我自己解决完了,没事回来再找三宝。

  我们总是说求加持,“加”是加披,“持”是任持,加披是佛菩萨的力量,任持是自己的力量。佛菩萨要加被你,你要能够拿到,没有去拿,再加被也持不了。[黄金臂昼夜长垂,唯许行人独委],佛菩萨对每一位的加披都是平等的,而自己任持的力量,也就是对佛菩萨的信心却是不同的,信心具足,加持力就具足,信心不足,加持力就不足,加披力量不动的情况下,能强化的是任持的力量,就是不断的串习大事小事都皈依,就是佛菩萨给我什么,我都接住它。

  当你把自己交给佛菩萨来安排的时候,第一个好处是省心。自己安排自己是很费劲的,需要筹划,如何设计等等,交给佛菩萨来安排无比省心。比如我是个僧人,我愿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至于在哪讲经说法,哪都行,听佛菩萨安排。不需要自己筹划,一切水到渠成,就象今天到美国来,佛菩萨安排我到这跟大家做一个修学汇报,我就来了,无需处心积虑去安排什么,那我就安住于自己的修行,等待佛菩萨给我分配工作,特别省心。

  第二个好处是佛菩萨的安排比自己苦心积虑安排的都要好。

  自己未必最了解自己,但是佛菩萨一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佛菩萨给我们安排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最适合的,还保证是不会让我们走错道的。所以当我们把整个身心交给佛菩萨的时候,妄想纵然达不到顿然止歇,却也顿然少了不少。这种轻松的状态本身就是加持力。

  大事小事都皈依一定要依靠练习,当下就获得轻松的状态,比如说对自己一切获得都是最好的这种认知。去超市买菜,不会总看别人挑的菜好,自己的差,心里不痛快。一切所获都是佛力加持下最好的,我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佛菩萨,该带哪颗菜回家也交给佛菩萨,听起来很好笑,对不对?买菜的事也交给佛菩萨吗?确实是需要如此的,我买到的那颗菜于我来说是最好的,我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于我来说也都是最好的。这种信心,这种欢喜心,当下就轻松自在,这就是加持力。假若说没有这种大事小事都皈依的心态,就失去了任持的力量,尽管加持的力量还是那么大,任持的力量不足,仍然感受不到加持力,生不起欢喜,修行人仍然烦恼重重,敌不住往昔的习气。

  经中的阿难尊者遇到邪咒,马上不能自持,晕晕乎乎地就跟着走了。实际上这个时候,他心中忘记了忆念三宝。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境界,特别开心的,或者特别不开心的,只要你的心快跟着感情跑了,马上把三宝提起来,安住于三宝,那种带来烦恼的情绪、情感就会马上得到控制,得到转化,得到升华,你不会贪着它,也不会厌恶它,不会跟着它跑,不会做出错误的事情,这是至关重要的。假若说你发现自己还是做不到,那就一定要警觉,是自己最基本的皈依方面的力量练习不足。

  当在大事小事串习皈依,你那颗小火苗就一天天强大起来,加之它本来的体性就具足无比强大的力量,你就八风吹不动,信愿具足了。只要信愿具足,决定往生。品位高下,是念佛功夫的浅深不同,但往生与否,是信愿的事,决定往生,不用问别人。

  所以在这跟大家汇报的第一点就是在皈依如法如量上的自我检视,不断去加强皈依三宝的信念,在内心当中,能感觉到这个小火苗日渐强大,有了这团火,一切外邪不可侵扰,在外面,对三宝的信心就好象是大海上航行的灯塔,尽管惊涛骇浪,只要灯塔在,就能保持航向。

  内外都在这个状态之中,这就是修行的状态,也只有在这个状态之下,才能说不论是从事什么工作,坐车,吃饭,睡觉,走路,做什么事情都是在修行了。皈依只所以拿出来放在首位去谈,就是这个道理,它是摄持后面所谓出离心,菩提心,正见,正修行的大环境。

  对于净土法门来说,用这种方法帮助强化信愿非常有效,通过皈依如量方面的练习,信愿会同步增长。目前这个阶段的信愿提升之后,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回头一看,还会清清楚楚地看到原来的自己,这种修行上真实的进步,只有自己能够知道,就是法喜。修行必须产生法喜才能进步。

  二、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

  第二点要向大家汇报的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大家有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呢?就是自己有没有生起决定要了生死,决定要成就菩提的心?

  如果有,那就意味着在大家的心中,已经决定舍弃一切世间法,这就是出离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无常,你能看到的现实的一切都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当生起真正出离心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不会被世间的任何一尘所污染的。当然,这也不是理论上说说就能达到的境界,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模拟训练,也就是说出离心和菩提心同样存在一个如量的问题。

  我们做一次最为简单的模拟训练,请大家调整好坐姿,闭上眼睛,慢慢地呼吸,让你的心安静下来,试着把能感受的,对这个世界贪着的这颗心彻底放下。感受我所贪着的是世间的哪一种法?是色、声,香,味,触,还是眼,耳,鼻,舌,身,意?

  千万年前的汪洋大海,海水枯竭,变做高山和陆地,千万年前的高山会崩塌,碎为脚下的尘土。一切的楼宇殿堂,所有华丽的装饰,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已经烟消云散,那么我如何能留得住什么?

  再美满的家庭都会破碎,再青春的容颜都会衰老,再繁荣的事业都会走向低谷。该孝顺的人没来得及孝顺,想爱的人没有爱够,我的生命如白驹过隙,如一颗流星,实在是太短暂了,在下一个轮回里,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唯有苦因和苦果不断地继续,那么现在到底我在贪爱什么?

  我的心再一次感受外在的山河大地种种物质世界和内在精神世界,都是生死的五蕴之法,都是生灭法,我们想了生死,就要下定决心,命令自己必须舍弃这一切,必须舍弃,必须舍弃。

  好,请大家睁开眼睛,再次调整呼吸,面向我,从刚才的觉受当中出来。这是一次模拟训练的过程。

  我们生活在轮回当中,都有苦的体验。达照法师曾经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说小孩子看到火炭烧得很红,很漂亮,于是就去抓,抓起来的时候手被烫了。大人告诉他赶快扔掉,可是他觉得很漂亮,舍不得扔,还是要抓住。这样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它烫,没有第二个结果。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五欲六尘,想把它抓住,抓住它以后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邻居有一位没有学过佛法的女众,在她眼里,生活是苦乐参半的,而佛说世间的一切只有苦,没有乐,短暂的乐后边跟着的还是苦。那个短暂的所谓快乐,是你觉得它好,然后就只是自己一厢情愿感觉到快乐。那种感觉就象小孩子认为火炭很漂亮,抓住它会快乐,实际上有没有真正的快乐呢?一点也没有!

  也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修行基础建立起来了,在我们心中把现在对于世间一切万法的贪着全部舍弃,请注意,是舍弃对于一切万法的贪着,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了,做还要做得好,但是一切都不贪着。强行命令自己,这一切既然是生灭法,我不能在心中留住哪怕是一粒微尘,一个妄想都不能留住。因为只要留住,这就是你生死的根,最终继续让你轮回。贪着色相,这个色相会让你继续轮回,贪着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就会束缚住你,让你继续轮回。永远轮回下去的,就是这颗妄想的心。

  我们要学会生起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不是只嘴上说一说:“哦,我要了生死,这个苦海很苦。”说完了,心里根本没有觉得苦海有多苦。这样怎么能了生死呢?或者遭受了不如意,对人对事起了烦恼,感觉到这个世界我不喜欢,我要马上出离。过了几天,事情解决了,烦恼变淡了,人事关系转好了,情绪化解了,又感觉还行,也没那么糟糕,又过了几天,又起烦恼了,又要出离,又过了几天,又还可以了。这种都不能称做具有出离心。

  要生起强烈的出离心,真切地认识到这个世间的一切无非就是苦因与苦果,没有别的。生起这种感受不是理论,不是语言,更不是文字,而是觉得“我不要束缚我的一切”。不能说其他我都舍了,挣钱当官不要了,但经书我想要,不能给别人,自己留着。经书也会让你轮回的,或者说别的我都舍了,但总得保留的一项高雅的爱好吧,高雅也会让你轮回的,或者说我现在有任务要讲经说法,要度化众生,所以我还不能走,还要留置在这个世间,讲经说法的执念也会让你轮回的。多么可怕。

  确实你舍弃了挣钱,舍弃了当官,贪还在,只是贪的对象换成了经书,换成了佛法,换成了某一项所谓高雅的爱好。那你贪的这个新物件就会同样束缚你,让你不自在,和贪钱贪官的时候一样。

  我做为佛教出家的法师,确实应该是还在这个世间的时候做弘法利生的工作,非常非常尽力的去做,但是绝对不是因为有这个任务所以置留不走,我念念是求生西方的,如果阿弥陀佛来接我,我马上就走,不讲了。必须斩断一切世间法的挂碍,舍弃对所有世间法的贪着,还在世间的时候就尽心尽力去做僧人,荷担如来家业,但不执着于这个事情。

  有一位居士,大家都承认她非常用功,每个月跑到外面去打三个佛七,执着于打佛七的数量,认为这是丈量修行的标准。家里人有怨言,她就生气了,抱怨这个没善根,那个是修行的障碍等等,自己气得不得了,家里人更加怨声载道。打佛七固然是好事,本来是为了出离世间,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产生执念,起种种烦恼,瞬间把出世间法变成了世间法。

  不执着道,道无处不在,不执着于哪个是世间法,哪个是出世间法,反而处处都可以修出世间法。觉和迷,烦恼和菩提就是这样瞬间转化的,带着舍离世间一切的心,做什么事都是修出世间法。假如你的内心哪怕还带着对世间五欲六尘的一丝丝贪爱不舍,那就是在做世间事,修世间法,将来这个一丝丝就成为束缚你的障碍。这是必然的。

  佛教著名的公案:金碧峰禅师的紫金钵。讲的是什么事呢?有一位禅宗的修行者,金碧峰禅师,他最爱的东西是一只紫金钵,其他都不贪爱,唯有这一件东西。命终的时候,阴间小鬼带着锁链来锁他,他提前知道就入定了。这样小鬼就没有办法锁住他,只好回去。接连两次都没有办法锁住他,小鬼很聪明,就想办法,找一找这位禅师喜欢什么,还有什么放不下?结果就发现他最喜欢的唯有这一件紫金钵。小鬼说:只要你还有一件放不下的,那就好办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行       怡西法师)(五明学佛网:修行       怡西法师)  

 耕云先生:唱禅歌就是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