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生哲理》:心寂静自在


   日期:2018/5/24 2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心寂静自在

  心若每天落在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中,就永远得不到寂静,就算不与别人争论内心还是有诤的,落在这里就落在世间法中,没完没了苦海无边;每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己造就的不应怨天尤人,如果“都是别人的错”变成“一切都是我的错”,那么从改善自己的那一刻起,就是心寂静自在的时刻。

  2、友如镜

  人问:“何为友?” 禅师示:“友分四种:一如花,艳时盈怀,萎时丢弃。二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荫。四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 人低头见影,有悟:待友如何,便遇何友,友如镜。

  3、慈悲

  学佛不是我比谁更有智慧,而是我有太多无明烦恼要去除;学佛不是要逃避人世、追求虚无,而是深知日常生活处处是道场,活在当下就是修行;学佛不是要发现外在有一个神,而是发现自己的自心本性;学佛不是茫目追随,是要了解到生命的价值在于慈悲,而慈悲是无分毫伤害的心,一种利他的心。

  4、因念而生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着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谓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成祥。

  5、空灵智慧

  这世上真正属于你的只有几样东西:造过的孽、受过的罪、流过的泪、花出的钱、得过的病、受过的伤、失去的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如贪婪、嗔恨、愚痴等一系列的烦恼。假如你丢掉这些“属于”你的东西,你会发现,你还有一颗空灵智慧的心;你还会发现,你本来就一无所有,你原本就一无所求。

  6、真实

  真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什么是真实?就是不撒谎、不做作、不违背良心,纯乎心性而行。不作假,本身的优点缺点一目了然,所以能不自负也不自卑。不作非分之想,所以能安贫于道,知足常乐。不违背良心,所以心无挂碍,日日安好。依心性而行,该作则作,不该作则止;所以,没有妄想和烦恼。

  7、常怀感恩

  待人处世,常怀感恩,有人问:为什么要对别人那么好?其实那样是对自己好,常怀感恩,自然少抱怨与嗔恨,心存正念,往往快乐多了。" 知道要对别人好,是智慧;能够对别人好,是福气。

  8、平常心

  人生祸福相依,笑泪交织,得到不必太喜,你拥有一些,必然会放弃另一些;失去的无须过悲,没有什么可以永久地停留。不要以事业的成败、收入的多寡来定义人生的幸福,它们只是附庸,与幸福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凡事抱以平常心,不抱怨,不嫉恨,不懈怠,不冷漠,幸福才有所依附。--- 南怀瑾

  9、靠自己

  为人处事靠自己,背后评说由他人。有时我们太在意耳边的声音,决策优柔寡断,行动畏首畏尾,最终累了心灵,困了精神。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指点点;即便你一塌糊涂,亦能听到赞歌。能够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不必纠结于外界的评判,不必掉进他人的眼神,不必为了讨好这个世界而扭曲了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