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02讲-4


   日期:2018/3/9 20: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举一个“八还辨见”的例子,《楞严经》卷二:

  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有一天,波斯匿王出来问佛说:“这样很容易,但关于心的不生灭性我有疑问。”佛说:“你几岁看到恒河?”国王说:“小时候与我母亲经过时看到的。”佛问:“你那时几岁?”“三岁”,“现在你几岁?”“六十二岁”,“现在你眼睛都花了,你再经过恒河时,你看得见吗?”,“当然看得见”,佛说:“你的年龄有衰老、生灭、死亡,而你那个能见的性,不跟着年龄在变,没有动过。”你睡着时,虽然闭着眼睛,但是眼识还是在看,在看里面,这个见性没有变。有关这一节,我作了一首诗:

  生死无端别恨深 浪花流到去来今

  白头雾里观河见 犹是童年过后心

  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对人类来说,最可怕了。我们生了、死了,再投胎,分段生死像流水一般,永远随着浪头,一起一灭,没有休止。上面那首诗就引用了波斯匿王的典故,“白头雾里观河见”,年龄大了,看东西眼花了,但是这个能见的性,还是没有两样,还是童年的那个样子——“犹是童年过后心”。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眼见还给眼神经,光明还给太阳,一切可还的都还了,剩下一个还不掉的,无处还的,那个不是“你”又是谁啊?

  当然,你可以说:“佛不是说无我吗?”是的,佛说的无我,是无四大,无假我。自性的我没有抛掉。有一位天目礼禅师悟道时,作了一首诗:

  不汝还兮复是谁 残红落满钓鱼矶

  日斜风动无人扫 燕子衔将水际飞

  落花掉在地上,归于本位。好似打坐时,妄想来就来,你知道时它就走掉了,不必去管它,就是这个境界。“残红落满钓鱼矶”,他把当时自然界的景象,很自然地摆在那里,很现成的。就好比你的心境,自自然然的,慢慢地静下去。太阳下山,风微微地动,就是比喻还有一点轻微的妄念。“无人扫”,不要去管它,扫不得,你不要管。“燕子衔将水际飞”,轻微的一点妄念,毫不相干。下面我自己加两句:“啧!啧!是无上咒,无等等咒。”告诉你,这不是诗,你懂了这一首,你就悟到这一点了。

  现在我们解释了八还辨见,明心见性这一面,我们懂了。那个还不掉的,就是我的见,对不对?可是我要提一个问题,如果释迦牟尼佛来了,我一定要问问他:“师父啊!你讲了半天,那个还不掉的就是我,可是要有我这个肉体存在啊!我的肉体死掉时,那个东西会掉到哪里去?我还是找不到。”所以假如用功夫,仍然找不到这点来路与去路,你纵然证到心中真空,一“定”三百六十天,也是没有用的,还是不行,这也是个秘密。

  现在你们那些功夫作得好的人会认为“好啊!很有进步。”老实讲,那是靠你们那个身体这个赤肉团,红彤彤的一块肉,肉坏了的时候,你到哪里去?怎么走?“我有一宝,秘在形山”,怎么跑出来?又怎么跑进去?怎么把它找出来?所以《楞严经》前面谈见地,后面一路下去,修证的秘密都告诉你了。

  这个作功夫的秘密,都在后面一两卷当中,大家平常最不注意的地方,尤其是五十种阴魔——五阴解脱。《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怎么空的?要作功夫空。我曾说大家“倒果为因”,把佛学的果,拿来变成自己的。现在回转来“倒因为果”,要自己去求证。讲到五十种阴魔,大家不能不读书,不读书就是我慢,是犯戒的。

  诸佛菩萨把法门传给你,这就是法本。佛在《楞严经》卷九色阴区宇中说:

  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那时念头没有了,一切清清楚楚,这时动静是一样的,一个杂念不起,功夫到了忆忘如一,应该在此入三摩地。就好像明目人处大幽暗,在幽暗中有微明。精性妙净,心未发光,这时生命本性的境界很清净,很微妙,而一般人心理是活络的,乱七八糟的,眼睛闭起来是漆黑一片的。如果现在有人做到销落诸念,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境界,那不晓得牛吹得多大,其实也还只是一种境界而已。

  是什么境界呢?“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这是心理上快要转变时的一种心理变化,没啥稀奇!换句话说,当你打坐时,心里空空洞洞,或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几个时辰,那是由于你生理四大调顺,瞎猫碰到死老鼠,如电源般插上了。这并不是真功夫,稍过一会儿又掉了,这些都属于色阴区宇。

  讲到色阴区宇,有几部书应该看——《神僧传》、《神尼传》、《佛祖历代通载》等。看这些传记,能启发真诚向道之心。还有一本憨山大师年谱,憨师二十八岁到处参学,到盘山顶上,有一茅篷,有一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不理憨山大师。那和尚吃饭,憨山大师跟着吃,那和尚喝茶,他也自己喝。后来吃饭时间到了,憨山大师就给那个和尚做饭,喝茶时间到了,就煮茶,吃完了就自己经行。如此到第七天,那和尚才跟憨山大师说话,那和尚说:“我住此岩三十余年,今日始遇一个同风。”

  有一晚吃粥了,憨山照样在山顶行香,站在那里定住了,觉得天地世界,在一片光明中,正是销落诸念的境界。他进了茅篷后,那和尚一看,开口了:告诉你,此乃色阴区宇,你功夫作到这个境界也不过如此。老僧在此卅年,夜夜经行都在此境中,有啥稀奇!年轻人,就是这样难,也就有这样容易。那个和尚,卅年夜夜经行,身心都忘掉了。你们注意,修行人!你们还在色阴区宇的上半截,闭起眼睛漆黑一片,在那里瞎摸瞎坐。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

  一片光明,墙壁山河大地都透视了。千万不要以为这时得了神通,想当祖师爷,在这里头玩起来了。在这个色阴区宇里,还有十种境界,都是魔境,自己去看经研究。你们在那里搞气脉、三脉七轮、上丹田、下丹田,颠颠倒倒,反反复复,在那里干什么?都是在色阴区宇里。想做到色阴尽,把生理空掉,你以为气脉通了就成道啊?充其量不过到达了色阴尽而已。能够达到色阴尽,身体真的空掉了,所谓气脉不气脉,已不在话下,那还是最初步的事。佛说这时才能超越劫浊,五浊中跑出一层而已。可是成道了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楞严经)(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楞严经)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惟觉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楞严经》决定可靠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九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八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七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