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怎么去掉不良的心理暗示


   日期:2017/12/29 7: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间上有显态的力量,就有隐态的力量,往往显态是受隐态的影响和支配。中医有这样一句话:阳性的力量受阴性力量的主宰,补阳就要先补阴。

  古人讲胆由心生。阳气足,胆量就大。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怕什么呢?通常都是自己吓自己。

  改变不了,一直住在这上面就恐惧;心念转变了,不住在上面,就不会恐惧了。即便是一件好事,你住在上面,好事很快也会变成坏事。人不能进步就是对某些事情过于执著。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人要随着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进步、成长。

  学佛有很多方法,一路走过来,并不是一个方法能解除所有的痛苦。我们早课有一句话叫“法门无量誓愿学”,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佛门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了对应八万四千种类型的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身心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对治的方法也不同,不是一个方法就能治百病。

  尤其在修行的基础阶段,选择的方法很重要。但是,当你超越了方法,进入了心灵,任何方法都是多余的,只要每时每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可以了。所有的宗教修炼到一定深度,都会回归到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有的人在念佛时身体出现反应,他会说:“念佛怎么不管用呢?”如果你能不在意身体的反应,身心完全放在念佛上,把身体搁置一边,身体的反应很快就会过去。问题是有几个人的心理能不受生理的牵引呢?对普通人而言,要降伏心,首先要降伏身体。按佛教的说法,修完四禅八定以后才能降伏自己的心,才能达到“唯心所造”,在此之前全都是唯生理所造,受生理的主宰。

  修道无非是修生理和心理,离开了生理和心理,还有什么可修的呢?虽然我们信教的人知道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可是眼前的、当下的、我们的身体都超越不了,主宰不了,又谈什么修心性呢?就像刚才那个同修讲到晚上不敢走夜路。这样的人即便打坐,他的心也没办法安,他也主宰不了自己,因为身体有问题。如果他的心力很足,就可以转变。问题是他的心力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必须先从身体上下功夫,提升精气神来解决问题。

  学佛的人往往喜欢好高骛远,基础的东西不愿意去学,不愿意去做,总想当下成佛。虽然顿悟确实存在,但那是因为有一个长时间量的积累,才产生了质变。就如同开智慧一样,我们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能开什么智慧呢?有相当一部分学佛的人认为文字般若会障碍修道。文字怎么会障碍修道呢?一知半解,执著文字,才会障道。

  有这样两句话,“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不怕聪明能误人,就怕聪明未透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比读书更容易获得智慧,更容易让人开智慧。我们应该在读书的同时学会读社会、读自己。不会读社会、读自己的读书人叫做书呆子,因为缺少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相反,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是难以提升的。

  佛教称文字为“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是进入实相般若的基础。有一部分人在文字里面打转,跳不出来,就是所谓的“未透顶”,超越不了文字,但文字般若奠定了佛学理论的基础。佛教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就是让你多看多听多学,用实践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过去出家人到一个丛林参学三年,师父就会叫他离开这个丛林,到其他寺庙继续参学,云游参学是非常重要的,不去参学就没有比较。今天虽然也参学,但只是一种形式了,到一个庙待一段时间,看不惯、不适应、不喜欢,就走了,根本不是为法而来。

  过去学佛的人真的是为法忘躯,只要这个人有法,他马上就能把所知的丢掉。现在学佛的人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喜欢和人辩论,总认为自己懂的对方不懂。人各有所长固然没错,但我们到一个地方参学,是去学人家的长处,如果你总看人家的短处,每个人都有短处,你到哪里也找不到明师。

  学佛的人都知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他参学的途中,遇到很多在社会上身份很卑微低贱的人,善财童子也向他们参学。这种行为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古人讲:“下下之人也有上上之智。”一个不起眼的老百姓,一个贫贱的人,他的口里也会有真理。所以不应该以身份、外表形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如果你没有智慧,你去参学也学不到东西;如果你有智慧,你处处都会发现真理,处处都能遇到有智慧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身边的人当佛看,学佛修行进步就会很快。问题是我们恰恰相反,把身边的人都当凡夫看,以这种心态,即便明师来到眼前,我们也会否定他。为什么佛教讲虔诚心、恭敬心是入门的钥匙呢?如果这两点你不具备,即便你很有智慧,佛门里也把它叫做“狂慧”“邪慧”。即便你入了道,这条道上有很多岔道,由于你的狂慧,你就会脱离主道,走入旁道。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很聪明,做事转向很快。另一种人,你告诉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我们说这种人一条道走到黑,不会拐弯。实际上这种人做事往往更容易成功。还有一种真正大智慧的人,他不会被任何方式方法所限,会因人因事制宜,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诸事圆满。大智慧是累生累世积累而来的。

  我们能把真正的虔诚心、恭敬心培养起来,龙天护法就会把明师带到我们身边。龙天护法是干什么的?就是护持真正的修行人,渴望真理的人。你们学佛是否有感受到龙天护法的存在?很多人相信他们存在,但是感觉不到。为什么感觉不到呢?相信和感觉的区别是很大的。如果你仅是信,遇到事情的时候,关键的时刻,你还是会动摇。必须自己亲身经历过,明白以后的信才是正信,你的信心才会坚定。正信包含了正知正见。

  世间上有显态的力量,就有隐态的力量,往往显态是受隐态的影响和支配。中医有这样一句话:阳性的力量受阴性力量的主宰,补阳就要先补阴。实际上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都是如此,有形有相受无形无相的主宰。我们修行就是要捕捉到无形无相的力量,和它融为一体,只有无形无相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

  生活中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如果你对道深信不疑,当遇到逆境时,可以找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把身心调到最放松的状态,在饮食上不要吃太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通过祈祷的力量来转变眼前的逆境,通过观想使眼前的逆境消失。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观想的力量,世间上任何事情能否达成,都是由背后那股力量决定的。

  如果你先和背后这股力量沟通了,日常生活中有形有相的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可是现在学佛的人总喜欢追求方法,忽略了在祈祷上下功夫。当一个人在虔诚祈祷时,他的我执是最轻的,很容易和灵性的力量沟通。当你入道了,虔诚就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这时候再开始使用方法。所以在修行途中,不同阶段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千万不要迷信一个药方能治百病。

怎么去掉不良的心理暗示

  东华禅寺

  作者: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践行佛法、用生命去体证生命本质的智者。

  15岁信佛、18岁出家、29岁证得生命本源,30岁复建东华禅寺、3次7年闭关、16年建寺安僧、8部著作、1.2万场开示、千万余字的开示录、16年间向社会捐款捐物4千万多元……

  从童真入道、闭关证道,到建寺安僧、讲经说法,六度万行,历经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

  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将一生心血《东华禅》无私付予芸芸众生,殷切期望天下苍生通过学修《东华禅》融通人生四大关系:我与家庭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行大和尚       佛教)(五明学佛网:万行大和尚       佛教)  

 吴言生教授:佛教文化导论·佛教语言与汉语词汇(提纲)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教的认识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五、清华大学恭请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