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故事

 《百喻经卷上》13之说人喜瞋喻


   日期:2017/12/17 20: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译文:

  过去有个人,和许多人坐在屋里,称赞一个当时不在屋里的人品行很好,只是有两个毛病:一是喜欢发火,二是做事欠考虑。正巧这个被议论的人从门口路过,听到这话,立即发怒,冲进屋里,抓住那个说自己毛病的人,动手就打。旁边的人问他道:“为什么打人?”那人回答说:“我什么时候喜欢发火而且做事仓卒呢?而这个人说我总是喜欢发火愤怒,做事情欠考虑,所以打他。”旁边的人说:“现在你喜欢发火而且做事欠考虑的样子已经表现出来了,又为何忌讳别人指出呢?”别人一旦指出过失,就产生怨恨责难的人,难免会使大家怪他愚昧无知。

  这就好比世上的酒徒,整日沉溺在杯酒之中,恣情放纵。一旦别人指责,反而产生责怪和怨恨,而且会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这样就像愚昧的人忌讳旁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听见别人议论,反而动手打人的道理一样。

  解说:

  当场展演自己的毛病来证明自己没有毛病,常常是闻过则怒的人的做法。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13.说人喜瞋喻

  过去有人,共多人众坐于屋中,叹一外人德行极好,唯有二过:一者喜瞋①,二者作事仓卒。尔时此人过在门外,闻作是语,更生瞋恚②,即入其屋,擒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打扑。傍人问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时喜瞋、仓卒?而此人者,道我恒喜瞋恚、作事仓卒,是故打之。」傍人语言:「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③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沈酒④,作诸放逸,见人呵责,反生尤嫉⑤,苦引证佐,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反欲打扑之。

  注释:

  ①瞋:《大乘五蕴论》释为:“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即心怀怨恨与损人利己的思想和意识。此处指发火。

  ②恚:愤怒,怨恨。

  ③讳:隐瞒,避忌。指忌讳旁人指出自己的过错。

  ④沈酒:《大正藏》自注,元、明本作“酗酒”。

  ⑤尤疾:尤,特别的。

  辨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提高,当人们已经从生存困境中站立起来,向前发展之时,如何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愈来愈多的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仅仅为个人的富有而竭尽全力,这并不是美满的,而关心集体、他人、社会群体的行为,也在不断地扩大。佛家的“布施”,不仅有财施,也包含着关心他人、以德施人的内容,这一点体现了佛学中所具有的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内涵。

  从人性上说,人们大都喜欢听到赞誉,而不大爱听批评。承认无知,闻过则喜,非圣即贤。只有知错能改的人,没有绝对正确、从不犯错误的人。听不到批评的人生,是最孤独的人生;常常能听到友人善意劝诫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充实,充满进取希望的人。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百喻经       修行)(五明学佛网:百喻经       修行)  

 耕云先生:唱禅歌就是修行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下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