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2017年莲师法会开示(二)六波罗蜜多讲解


   日期:2017/11/26 19: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11月23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是2017年莲师法会的第三天。在此为大家简单讲解行菩提心的学处——六波罗蜜多。

  前天晚上跟大家简单地讲了皈依的五种共同学处,同时强调了皈依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今天为什么要讲六波罗蜜多呢?因为没有时间讲完整的发菩提心的内容,及愿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所有学处,那么就讲六波罗蜜多。

  大乘菩萨的一切学处都包涵在六波罗蜜多里,所以如果掌握了六波罗蜜多,可以说就掌握了所有的菩萨学处。一个寻求解脱的人,皈依三宝,走进佛门之后,应该选择相应的法门。

  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意乐也不同,佛门里有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很多不同的法门,自己要做选择。

  首先要入门,要真正皈依三宝,然后再选择法门。汉地、藏地都是观音菩萨的所化地,一般都是大乘根基者,所以我们要选择大乘法门。

  阿底峡尊者曾讲过大乘和小乘的分界是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皈依了三宝,进入了佛门,也不是大乘修行人。发了菩提心才可以算是真正进入大乘妙道。

  当相续中产生了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时,才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大乘道——大乘的资粮道。资粮道有大资粮道、中资粮道、小资粮道。

  最初是小资粮道,生起了世俗菩提心的同时,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当相续中产生了胜义菩提心(不是相似的,而是真实的),即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时,就进入大乘的见道。因此菩提心是大乘小乘的分界线,发菩提心很重要。

  发菩提心之后,就要学修基础的修法,例如发菩提心的仪轨等。何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今天我们就不多讲了,只讲学处——愿菩提心的学处和行菩提心的学处。今天主要讲行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六度——六波罗蜜多,从七个方面来讲解。

  第一,法相(特点)。我们要了知一个法,首先要了知它的特点。

  一、远离六度各自的违品,否则,功德就不会圆满。

  二、以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否则,不可能成为波罗蜜多。三轮体空的智慧即一切都是显而无自性。

  比如,以布施来说,布施者自己,所布施的物品,布施的对境,通过智慧进行观察,都是显而无自性的,都没有实质性、都是空性。

  必须要有空性的见解,否则不可能成为波罗蜜多,不可能成为成佛之因。持戒也是如此,有的人持戒严格,但是没有三轮体空的摄持,没有三轮体空的空性见地,功德就不会圆满。

  我经常跟大家讲,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有三轮体空的智慧,了知了一切万法都是显而无自性的真谛,戒律就是活的,不是死的。这样的状态下持戒一点都不难,而且持戒还是一种轻松、一种自在,是这样的一种境界。而现在我们受持戒律,是既不自在也不轻松。就是没有智慧的摄持,智慧不够,所以功德不会圆满。以此类推,每一个波罗蜜多都要有智慧的摄持。

  三、具有满足他众意愿的作用。持戒、布施、安忍等六波罗蜜多都具有满足众生意愿的作用,能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众生、帮助众生。有的可能无法直接利益众生,但是也可以间接地利益众生。

  目前,虽然我们也行持六度,但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还是不圆满的。有的人修禅定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享受,能够获得安宁和祥和。这是不是禅定波罗蜜多?不是。因为没有间接或直接地利益众生。

  安忍也一样,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勉强忍受了一些对境,也并非安忍波罗蜜多。

  四、成熟三菩提。三菩提指阿罗汉、缘觉、佛,但这里主要指成就佛果,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成佛之因,这很重要。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多。

  今天简单讲解了以上四个特征,此四个特征的总和就是六波罗蜜多的法相。“六度”的“度”就是波罗蜜多的意思。已到达彼岸或能到达彼岸称之为度,六度即六波罗蜜多。以后我们行持六度时,如果不具备这四个特征,就不是真正的六波罗蜜多。

  第二,定义。“波罗蜜多”是梵语,其中“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去之,也就是到达彼岸之意思。胜过世间、胜越一切称为彼岸。已到达彼岸,能到达彼岸都可以称为波罗蜜多,称为度。

  到达彼岸就是远离两边之意,远离了有边和无边就可以称为彼岸。有边指世间,即轮回边;无边指出世间,即寂灭边。大乘修行人要远离此二边,既不能堕落轮回边,也不能堕落寂灭边。以什么不堕落两边?以智慧不堕落轮回边,以慈悲不堕落寂灭边。

  声闻和缘觉这些小乘成就者有无我的智慧,所以远离了轮回边,超脱了三界,但是他们慈悲心不圆满,所以堕落了寂灭边,无法乘愿再来度化众生。大乘修行人必须要有慈悲心,这样既不堕落轮回边,又不堕落寂灭边,远离了两边,就可以称为彼岸。

  《普贤行愿品》讲:“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佛、菩萨虽然在六道里面,但是不被六道染污,这就是彼岸之意。六波罗蜜多就是到达彼岸,能到达彼岸的方法也可以称为波罗蜜多。虽然不是远离两边的究竟果位,但是能远离两边、到达彼岸的方法,就可以称为波罗蜜多。

  行持六度,就是能到达彼岸、成就圆满佛果的方法,所以就叫波罗蜜多。如果没有成为菩提果、成佛的因,就不能叫波罗蜜多。

  第三,分类。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禅定)、智慧,共有六个法。

  布施就是给予他众,真正的布施就是有施舍心。布施分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无论哪种布施,都要具备施舍心,否则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里讲的布施。

  因为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切在于心。如果没有施舍心,心里没有舍下,虽然表面上在做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戒杀放生,但也不是大乘佛法讲的布施,功德不会圆满。

  持戒就是相续没有被染污,心地清净。若心不清净,即使很严谨细致地取舍善恶,功德也不会圆满,更非大乘佛法里讲的持戒。不染污即清净之意,清净即持戒。持戒分三种:持善法戒、断恶行戒、饶益有情戒。

  安忍即忍耐苦行。无论遇到何种对境,都能做到心平气和,不是勉强地忍受,是心甘情愿的,在心里真正包容、接受。无论是怨敌的伤害、修行上的对境,还是对高深法要的理解,都能做到忍受、接受、包容,这就是安忍。能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也叫安忍。大乘佛法讲的安忍是心不动,心不随境动摇。

  当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相时,自己所有的付出便都是心甘情愿的,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心平气和去面对,这才是安忍。

  精进就是以欢喜心行持善法。什么是善法?就是对他人有利益、有帮助的事情,这也不离智慧的摄持。我们帮助他人、利益他人,都要有智慧,这点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不够觉悟,结果会是害己害他,是不圆满的。所以要带着欢喜心行持善法,欢喜心是一种智慧、一种觉悟,明了而主动,而非盲目而冲动。

  静虑是心专注。如果我们具有善念、正念、正确的见解,一心专注在那种状态里不动摇,就是禅定。禅定不是必须要找一个地方上座,不是一定要面壁。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依止寂静处,远离喧闹,但修行到最后,无论在何时、在何种环境,都能保持觉醒、明了。

  把心安放在正念、善念上,这就是禅定。大圆满就是这种修持方法,认识心之自性之后,可以随时安住,开始时能安住一秒钟、一分钟,很容易,慢慢地把这些点点滴滴连起来,保持这种状态,就像是滴水穿石一样。

  现在大多数人还没有这种认知,没有证悟大圆满,但我们可以这样做。比如心怀善念、正念,哪怕保持一秒钟、一分钟,这样持续地修炼,最后一定能成就。这就是一心专注为静虑。

  智慧就是三轮体空。三轮体空指一切法自性为空,此空非单空,体是空性,但是与显现不二,显现和空性一味,显现和空性一体。显现即有,空性即无,有和无是一体,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与《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一样的。《心经》里讲的是五蕴,五蕴包含轮涅一切法,轮涅一切法都是如此,既是有也是无,都是双运的。三轮体空也是这样的,是不二法,是二谛双运的。三轮体空是智慧。

  六度的每一度都可以再具足六度,比如说布施也可以再具足六度:有施舍心就是布施;保持心地清净就是持戒;行持布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对境时能忍受就是安忍;以欢喜心布施就是精进;用心、专注地布施就是禅定;以三轮体空做布施就是智慧。这样布施就具足六度了。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都以此类推,每个波罗蜜多都可以再具足六度。根本的分类有六种,每一种都可以再进一步分为六个。

  第四,定数。六波罗蜜多为什么只有六个呢?菩萨戒的一切所修,可以说都包括在三学中,也可以说大乘的一切修法,都包括在戒学、定学、慧学此三学中,观待三学而决定六度,因为前三度分别为因本体所属,三方面都在戒学中。前三度指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这三度都属于戒学,都是戒学之因。布施为什么是三学中戒学之因?刚才跟大家强调了,布施就是舍的心态。戒学如果没有出离心的摄持,就不能称为别解脱戒。

  比如今天受居士五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如果没有出离心的基础及摄持,都不能成为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是个别解脱之因,也就是不能成为解脱之因。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六度都不能成为成佛之因。同样,如果没有出离心,六度都不能成为别解脱戒,不能成为解脱之因。所以戒学必须要有出离心的基础。

  出离心指断除对世间的贪着,放下世间的一切利益。有人可能会想:“放下了世间一切的利益,怎么生活啊?怎么工作啊?”这不矛盾,放下是一种心态,而非行为。当你真正放下时,不需要放弃一个人,不需要放弃一件事。放下指放下心里的贪着。

  贪着是自私、无明、狭隘的心态,把心量打开才能做到包容,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帮助,也可以说是得到宇宙的能量。出离心就是打开心量之意。就像当时帝洛巴上师对那若巴讲的一样:“儿啊!不是显现束缚你,而是执着束缚你。”

  显现不会束缚我们,我们内心的执着才是真正的束缚。无明的状态叫执着,自私、狭隘的心态叫执着。自私即狭隘。所以我们要把心量打开,把真相弄明白,这样心态自然就放下了,放下了心态叫出离心。断除对世间的贪着,日日夜夜求解脱,可以说是出离心,主要在于你是否断除了对世间的贪着,不贪着世间时自然就解脱了,自然就放下了。

  布施的主旨是断除对世间的贪着。如果不贪着这个世间,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或世间的利益也不会束缚你,更不会染污你。如果贪着,即使再贫穷,再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一样会束缚你、染污你,一样要在六道中轮回,这跟拥有多少没有关系,主要是心态的问题。所以布施是戒学的基础。

  戒律,是戒学的本体。忍受一切的违缘对境,这是安忍。放下的过程,或者说修行的过程,是艰难的。我之前跟大家讲过,苦修并不是吃的差,穿的破,住在深山老林,而是修行的过程是艰难的,放下的过程也是艰难的,没有一帆风顺的,会面对很多的挑战,会遇到各种违缘。能持之以恒,将违缘障碍弃置脑后,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斗与坚持,这是苦修,也是安忍。安忍波罗蜜多也是有智慧才能做到,所以安忍波罗蜜也属于戒学。

  静虑,指禅定之意,属于定学。智慧属于慧学,精进是助伴,圆满三学要靠精进。《经观庄严论》中云:“观待三学数,佛真说六度,前三属戒学,后二归二种,一者三助缘。”“一者三助缘”即指精进波罗蜜多,是戒学、定学、慧学三学的助缘。三学的功德要圆满,必须要靠精进波罗蜜,必须要具有觉悟、欢喜的心态,这样才能圆满坚持。所以这是定数。

  第五,次序。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和智慧,这个次序从因果的角度而言,前前是因,后后为果。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一般都是这样。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并以此安立次序。

  另外从劣胜的角度而言,后后比前前殊胜,以此角度安立次序。

  此外还有从粗细的角度——粗大和细微,就是后后比前前更难行持,以此角度也可以安立次序。

  六度的次序从三个角度可以安立,一是从因果的角度安立;二是从劣胜的角度安立;三是从粗细的角度安立。一般是这种情况,但都不是绝对的。

  第六,修法。即行持六波罗蜜多,也要具足六个方面,才能圆满。

  一、所依殊胜。行持六波罗蜜多,首先必须要有菩提心的摄持,发菩提心是所依殊胜。

  二、诸法殊胜。指行一切事,行住坐卧在内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变成菩提果之因,所以都可以行持六波罗蜜多。

  之前我讲过,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如吃饭时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密宗里讲,自身是最圆满、殊胜的坛城,我们只要转念,所吃的都是供养自身坛城。吃东西之前可以先做供养,剩饭剩菜,包括洗碗用的水,都可以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这就是布施波罗蜜。

  吃饭时如果能保持正念,保持相续清净,不是贪吃,不是以分别念而吃,就是持戒波罗蜜。

  打饭或者吃饭时,如果有违缘和障碍出现,心中能忍受,能心平气和,就是安忍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指吃饭时心怀喜悦,处在觉悟的状态中。

  有种修持方法叫行禅,其实吃饭也是行禅,可以称为“吃禅”。心专注,保持正念,保持觉悟,这是禅定波罗蜜。

  智慧波罗蜜。指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去行持,以吃饭为例,吃饭者自己,所吃的饭,吃饭的过程,甚至给我们做饭、打饭的人,包括碗筷这些餐具,都可以观空性,都不离空性的真谛。保持这种正念,就是智慧。我们吃饭就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

  穿衣服同样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即使是喝一杯水,同样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行住坐卧,皆可具足六波罗蜜多。所以,行持一切事称为诸法殊胜。

  三、所为殊胜。即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奉行六度。我们行持六度是为了成佛,成佛是为了度化众生、利益众生。

  百日共修期间我给大家讲过,当你真正发出了菩提心,包括行住坐卧、吃喝玩乐在内的一切,都可以变成修行,都可以积累资粮。

  四、方便殊胜。指有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

  五、回向殊胜。一切功德、善根都要回向无上菩提。即断除自私自利,回向、分享给一切众生,也是为众生解脱而圆满福德之因,这就是回向殊胜。

  六、清净殊胜。即真实对治二障而行六度。我们行持六波罗蜜多,一定要对治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障碍解脱,所知障障碍成佛,行持六度会成为二障的对治法。这样就能减少烦恼障,减少所知障。

  现在有些人学佛修行越久,内心的烦恼却越多、越增长,这叫背道而驰。这样即使行持六度,也不可能圆满功德。还有些人学佛修行时间越久,对法的执着越强,所知障越强,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们行持六度一定要成为二障的对治法。就是减少烦恼障,减少所知障,这样才能解脱,乃至终究成佛。

  以上共讲了六种方面,行持六波罗蜜多时要具足这六个方面,才能圆满功德。

  第七,功德。越布施得到越多,我们之所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布施,是害怕失去,怕得不到,事实恰恰相反。

  持戒得安乐。很多人不敢受戒,觉得是一种约束,不安乐,其实未必。真正受持戒律,就能得到安乐。

  安忍得光泽。现在科技发达了,很多人都去整容,其实没必要,修安忍波罗蜜多,自然就庄严了,自然就漂亮了。

  精进得威力。行持精进波罗蜜,自然就有威力。比如一个世间普通的老板,如果特别敬业,自然具足威力。我们修行也是如此,如果能精进修行,自然具足威力,具有摄受能力。

  现在有些人想摄受众生,想展现自我,如果不精进,不会有摄受能力。

  禅定得安宁和祥和。

  解脱要靠智慧。我们为什么轮回?根本在于无明!想去除无明要靠智慧。若不断除无明,烦恼不会息灭,所以解脱要靠智慧。这是《宝鬘论》中讲的,也是佛经中讲的。

  六波罗蜜多本体。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也有行持善法戒、断恶行戒、饶益有情戒。饶益有情戒里讲四摄。《莲聚经》里面讲的,是以布施招手。

  我们要结善缘、帮助他人,菩萨有四种方法:

  以布施招手,比如先送些加持品,让他欢喜接受。

  其次是以爱语迎接,说些他爱听的话,根据他的意乐讲一些佛法,让他明白。

  以利行安抚,当你了解他的根基之后,跟他讲一些相应的佛法。佛当时利益众生时就是应机说法。根据他的根基——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对下等根基者讲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对中等和上等根基者,讲密宗的事部、行部、瑜珈部。对上等根基中的下等、中等、上等者,讲玛哈瑜珈、阿努瑜珈、阿底瑜珈。根据不同根基讲不同的法门引导他。

  同事劝谏。给不同根基者讲不同法门的同时,自己也要跟他一起学。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经圆满了,不必断恶行善,没必要继续学修了,其实不然。

  伟大的佛陀成佛之后,为了给众生表法,也要精进修行。同事劝谏指自己也要继续学修,这样才能真正的利益、摄受他人,最终真正获得究竟的果位。

  菩萨难当,不容易的!现在有些人没学修多久就放弃了。安忍即忍耐,忍耐怨害而安忍,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承受苦行之安忍。

  精进分擐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满精进。擐甲精进,就是心里有准备。我们学一年期加行,跟探路一样先了解整个路况,做到心中有数,叫擐甲精进。加行精进,指修三年期加行,开始走路了、行动了。不满精进,即得到一点成就、利益之后不能满足而止步,要如牦牛吃草一般,毫不懈怠、继续精进。

  静虑。凡夫行持静虑,指四禅八定,是属于世间的禅定。义分别静虑,指凡夫地的修行人,比如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所具有的这种禅定、境界,还没有真正证悟。缘真如静虑,属于一地以上菩萨们的禅定。

  智慧包括闻慧、思慧、修慧。很多学佛人根本不了解这些,学了几年掌握了一些知识,自认为很了不起,但遇到对境时,还是不过关,这时就开始怀疑法门,然后再去寻找其他所依,这是错误的。

  若想生起闻慧,要反复听法,反复看经论书籍。闻慧之后就是思慧,反复地观察思维,才能产生思慧。到了修慧阶段对烦恼才具有真正的对治力。

  我经常跟大家讲,修慧和闻慧、思慧不一样,修慧要靠禅定的力量,没有禅定不可能产生修慧。我们的思想和境界想超越时空,必须靠禅定来推动,依靠禅定的力量才可以超越。大家一定要坚持,反复听闻,反复思维,反复修行,最终才能获得成就。

  学佛成就没那么容易,也没那么简单,希望大家一定要持之以恒。目标定下来了,方向找到了,掌握了方法,然后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坚持、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这点很重要。

  今天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了六波罗蜜多的修法,这些是很重要的。

  为了大家,我们传授了很多修持法门,因为单单依靠一个法门很难成就,通过各种法门来提高境界、激发信心,但是又都不离六波罗蜜多的修法。所以今天讲菩提心时,给大家简单讲了六波罗蜜多的修法。

  大家不要着急,只要不懈怠;不懈怠的同时,也不能着急。着急是修行上的障碍,要稳稳当当的修行。这点很重要。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六波罗蜜)(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六波罗蜜)  

 圣严法师:六波罗蜜讲记 

 曹越:菩萨与六波罗蜜 

 白云禅师:大乘菩萨的行修——六波罗蜜 

 白云禅师:大般若经要解——六波罗蜜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