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显法师:梵网经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一不敬师友戒


   日期:2017/11/3 16: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一、不敬师友戒

  「佛言。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不要看到四十八「轻」就以为很轻,四十八轻戒是相对于前面的「重」戒来说个「轻」,对于不清净者、有犯者说「垢」,所以叫轻垢罪。轻垢罪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恶作罪」或叫「失意罪」,也叫「突吉罗罪」。「失意」就是你犯这些会令你忘失菩提心,很多人以为四十八轻戒是比较轻的罪、是比较无关紧要的。这样就是轻视戒法、轻视戒律。这四十八轻戒里所有的都是要防范你去犯到前面的十重戒,乃至迷失本性,毁坏「无作戒体」。

  当然,「无作戒体」本不可坏,因你迷失了,才勉强名为「坏」。所以这四十八轻不是跟你说你犯了这罪过很轻,而是「恶作」。所以当看到「犯轻垢罪」,就要解成是「犯恶作罪」,名为「菩萨恶作罪」。「恶作」是说你这行为是错误的,是恶的。你不敬师友,乃至后面的「军阵合会」、「烧山林旷野」、破坏三宝、毁谤出家人……等等,这些都是恶作,过失非常地重。所以这不是属于轻的戒律。不懂的人就会觉得犯了没前面十重戒严重,那就错解了。轻是对重说轻,也就是有四十八条恶作罪,里面有很多都牵涉到只要你犯了恶作,你就会毁犯到前面的杀生、偷盗、妄语、邪YIN乃至酤酒,甚至瞋心,失慈悲心就是瞋心,乃至毁谤三宝,背大向小就算是毁谤三宝。

  所以这四十八轻是远护,为什么叫「远护」?就是防止你犯到十重戒,乃至防止你退失菩提心,所以一样地重要。永明大师说过:如截琼枝,而寸寸是宝;如析栴檀,而片片皆香。大师用栴檀来比喻,「栴檀」就是沉香木,将沉香木一片一片切下来,每一片都是香的;琼枝就是珊瑚,「如截琼枝」,是说你把珊瑚切成一段一段,寸寸都是宝。又有古德讲:「如人食蜜。中边皆甜。」无论是重戒、无论是这四十八轻戒,都非常地重要,都与「无作戒体」息息相关。

  为什么特别强调「无作戒体」?因为太多人不懂了。实际上,这戒相不会离开戒体,但是你不明戒体只有戒相,那是没有办法持得好、持得圆满。所以一定要懂得,这梵网戒是性戒,不是一般的遮戒。一般的遮戒是你有受,做了才算有犯,或是佛在世的时候,弟子犯了以后才制。憨山大师告诉我们:菩萨戒是性戒,其余的戒都是遮戒,用来防非止恶。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就是遮戒。所以不要以为你不受菩萨戒,你就没有过失,做了还是一样有过失,这点一定要知道。

  第一条:「佛言。若佛子。」佛子是指有学佛的,无论你是国王,「欲受国王位时。」你要登基做国王,或是「受转轮王位时。」或是百官要受位的时候,应先受菩萨戒,那现在没有国王,包括现在称为总统、称为主席。或称为总理都一样,或是要任各部会的首长,你是学佛人,你如果要接这职位的时候,你都一定得受菩萨戒,这是佛规定的。「应先受菩萨戒。」为什么呢?它这里所说的不光只是一般我们看到的这些达官显贵,包括你做官,甚至包括你经商,受执行长位时、受副执行长位时,都是一样的。你有受菩萨戒,你的商品在制作时就不会是黑心产品,就不会损害众生。为什么?因为菩萨以慈悲心为本。不是只有做一点善事,这菩萨戒教你要利用你的职位,利用你的财富来利益众生、来推广佛法、来破除外道。

  所以释迦牟尼佛规定,不管你做什么样的职位,或是做官,都应当先受菩萨戒。如果你能受持,「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这里的「鬼神」是指八部鬼神,不是指一般的外面附身的那种鬼神。现在佛门很流行鬼神附身,又是这个鬼,又是哪个城隍、哪个王爷来附身,来请作三时系念,还一做就做几百场,做到出家人都迷惑颠倒,在家人也跟着迷惑颠倒。这只是举三时系念作例子,还有很多各种的法会。不要听到人家赞叹你两句,说哪一个鬼、哪一个神,说你多有修、你是佛再来,很希望你来做法会,一听到这话就迷惑颠倒了。这就是「出家难过恭敬关」,无论什么年纪都一样,尤其是有一些年纪大的,习气特别重,所以出家人自己就要清楚。还有在家人也是一样,要小心、要注意的。「一切鬼神」这是指天龙八部。「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这里是说:你真正受菩萨戒,愿意利益众生,你跟这些八部鬼神发的愿是一样的,他们也发愿要护持正法,你跟他们算是同见同行,所以他们也会尊敬你、守护你,因为他们也持菩萨戒,也受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这一戒就是教要敬师敬友,所以天龙八部一样会守这条戒律,也会守护你。相反地,如果你跟他唱反调,你喜欢破坏佛教,你喜欢背大向小,你喜欢世间的名闻利养,也许你现在还看不到报应,但是你要清楚,凡事都有因果。等到你往生以后,这些鬼神一定会找你算账。

  这条讲到:「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他会保护你的国家,他会保护你的国土,他会保护你的官位、保护你的企业……,为什么?因为你这是利益众生的企业,所以龙天善神拥护。这里讲的「鬼神」要注意,可不是一般来求超度的鬼,他们自己三餐尚且有问题,需要求你超度,需要你请他们吃饭,他们怎么有能力去保护你?所以戒本中所指的一定是这些摩睺罗伽王、紧那罗王、金翅鸟王,这些大福报的鬼神,他才有办法去护持你;护持你的家庭、护持你的企业、护持你的事业,因为你利用你这个位子在利益众生,所以应当受菩萨戒。受了之后,「诸佛欢喜。」所以诸佛欢喜人家受菩萨戒。

  可是现在佛门里面的假和尚不喜欢人家受戒,一旦你要去受戒,他就会告诉你:「菩萨戒很恐怖,受了没有守好,将来就堕地狱,你还是不要受」。他劝你不要受,他还骗你:「你只要把五戒做好就好了,都一样啊!」他就会这样劝你。所以,遇到这种人,你自己就要注意了。要知道诸佛如来是欢喜众生受戒的,你能劝众生去受戒,诸佛欢喜。相反地,人家要受戒,你障碍他,还用出家的身分劝他不要受戒,那你就造罪业了。人家发心要受,你劝他不要受,叫他不可以受,那就不行了。人人都可以受戒、都可以得戒,除非你有七遮罪,那又另当别论。这点后面会跟你解释清楚。

  下面讲:「既得戒已。」得无作戒体、得菩萨戒,能够「生孝顺心恭敬心。」这里讲的「能够孝顺」,不是回家孝顺父母。所谓「孝顺至道之法」是要你对于「至道之法」生孝顺心,如此之「孝」方名为「戒」,这种「孝」才是「戒」。什么叫做「至道之法」?也就是一乘佛法。此法能够让你至于无上菩提之道,所以叫「孝顺至道之法」。「孝」者顺也,就是叫你顺于「光明金刚宝戒」、顺于菩萨戒,这个「孝」才是真正的戒律。

  所以不要看到「孝顺」两个字,就想到回家孝顺,那就不叫菩萨,因为你的心里生起执着来了,菩萨是要利益一切众生。当然,不希望你学佛修行的世间人会告诉你:「你家里面的人你都照顾不好了,怎么照顾众生?」这时候如果你心里没有正知正见,很容易被人一句话就给转了。能成为家人是有四种缘而成的,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是来报恩的、还债的,都会让你心生贪着;若是讨债的、报怨的,就会让你生瞋恨,无论怎么演变,总是堕在贪瞋痴当中。达摩大师讲:贪瞋痴三毒,名为三大阿僧祇劫。众生不能成佛就是被这三毒所系缚。一毒代表一大阿僧祇劫,三毒系缚你三大阿僧祇劫,都无法成就!

  所以要知道,没有正知正见,你很容易就被世间人给转了。世间的事情没有圆满的时候,学佛应当勇猛精进。世间这些万事都可以送给别人,都无关紧要。之前跟同修讲过:你不要以为你现前的先生是你的先生,你现前的老婆是你的老婆,你现前的财富是你的财富。这些在你断气了以后,你的老婆可能是别人的老婆,你的先生可能是别人的先生,甚至是你仇人的先生、你仇人的老婆。还有更离谱的,现在你的先生就是别人的先生,你老婆就是别人的老婆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放下这世间,有人替你养老婆、养先生,很好啊,那正好你可以专心来学佛,你不要再执着了。你不要再去看什么幸福人生讲座,拿着救世界当作借口,试图挽救你的婚姻,这事即使超人来都没有办法转变,佛菩萨来也没有办法,而且佛菩萨来一定劝你放下,劝你不要在意。世间这些财富也不是你的,经典说:财为五家共有。且不说你遭难失财,单单你家出了一个败家子,就能把你的钱财全部败掉,所以这钱财不是你的。即使现在也不是你的,你要是真的了解什么是钱,你就知道「钱」根本是虚妄的,每一个国家的汇率每分每秒都在变动。所以它不是真的有实际价值,而是生灭变异。

  所以要懂得放下。不要听到讲「孝顺」,就只想到家庭、事业……等等,世间意全部冒出来,这是不对的。大家要学维摩诘居士「示有眷属。常乐远离。」虽示现有这个家庭,但是心里绝不贪着,常乐远离。佛在《四十二章经》讲:「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你的老婆、你的小孩、你的先生,都是来系缚你的,他们没有一念想要出离。如果你是女众,这一句经文你就要这样子受持:「牢狱有散释之期。丈夫无远离之念。」要反过来受持。对男众来说是妻子,妻子无远离之念。对女众来说是丈夫,丈夫无有远离之念。你要看得破,你要放得下。《八大人觉经》云:「安贫守道。唯慧是业。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唯慧是业的「慧」就是指般若智慧。所以,不要起种种的情见。

  「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当见到你的上座,教你的亲教师、你的轨范师、你的依止师,乃至于佛门里面的这些大德、法师、同学,一起学大乘的,是同见。同依一个戒师修学大乘的、同依一个和尚学大乘的名为同学。同见于大乘佛法、同行于大乘佛法者,这些就是指你的同参道友。说同学、同见、同行,实际上讲的都是一样的。

  「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见到他们要恭敬,不可以当作没看到。恭敬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学习别人的好处,学习他们身上的德行,所以名为「问讯」。一般的问讯就是指到佛门来打个毗卢印,问完之后就大眼瞪小眼,那不叫问讯。在佛门里面的问讯,除了打招呼以外,还要肯学习,要虚心、要谦下;这都是问讯的意思。不要在道场斗争、斗乱。自己讲话要谨言慎行,要想到这话要是讲出去,人家会不会误会、会不会对别人有所损害、对道场有所损害?想清楚了再讲,不要恣意而为、而言。不要带世间的习气,不要有世俗心,不要讲世俗话……,这都包含在问讯的意思中。这才叫「起承迎礼拜问讯」。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如果不但不问讯,连样子也不装,或是只有装样子,假装很谦虚、很客气,心里面都是憍心、慢心、痴心、瞋心。认为自己很行,认为自己是老修,认为自己是老参,认为自己在这个道场很久了,认为自己在佛门里面很有贡献了、很有地位了,这都是憍心、慢心、痴心、瞋心,看到有的人你跟他缘不好你生瞋心,看到有德的人你不学反生毁谤、生痴心,统统都是犯戒的行为。所以若是「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这是教你要「如法供养」,就是如法依教修行供养。此外对于有德行的人,他生活所需,你也必须一一如法供养。甚至「以自卖身国城男女」,如果是国王,他可以把国家王位让给别人,去学习佛法,卖身、卖国城男女,乃至你是大户长者,你可以舍家业、七宝百物,统统都拿来供养大德法师、大德和尚。这是指受菩萨戒的人应做的。「若不尔者。犯轻垢罪。」也就是:应该身口意三业皈依佛门、皈依戒法,这就是「恭敬师友」。你真能这样做,一切天龙善神都护持你。

  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契丹作乱,武则天派兵讨伐,并请法藏国师,也就是贤首国师帮忙,在长安设十一面观音像,依法持咒。没几天,前方就传来捷报了,说贼兵听到天鼓声,见到观音大士从空而降,契丹军心大乱,使得敌人不攻自破,全部溃不成军,于是退去。这就是感应。

  在唐朝唐玄宗天宝元年时,西域康居(音渠)大石等国,联合西域诸国领兵攻打安西,唐玄宗他派人去请不空三藏大师诵咒做法,不空三藏大师念了仁王护国密语,才念了十四遍忽然见到神兵五百人,带甲操戈立于殿庭,大师告诉玄宗皇帝,这是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意,前往救援安西,请陛下设食供养以遣之,到四月的时候安西回奏长安。二月十一日,安西城东北方黑云中见金甲人高约一丈,空中鼓角大鸣,声震天地。敌寇帐幕间有金老鼠咬断弓弦,五国联军实时兵败溃逃。煞时间城楼上见天王形,并谨制其像以勘验之。这一天就是诵咒做法之日,所以只要你真正持戒,护法神护持你、护持这个国家。这是唐朝的真实公案。

  所以真正持菩萨戒、受持佛法,它可以保护你的国家、保护你的事业、保护你的企业,甚至保护你的人身。前面两个例子:武则天请贤首国师,贤首国师是得道的高僧,不空三藏大师也是得道的高僧。唐朝都非常地护持佛法,这都有历史记载,这些大臣、皇帝,都受菩萨戒。唐德宗礼清凉国师为菩萨戒教授和尚;皇家都拜这些国师作菩萨戒的戒师,受菩萨戒。所以不论你是在什么样的职位,不论是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要去受。受了以后要恭敬师友,要全心全意皈依三宝,奉持佛法、护持佛法,用你的能力、用你的财力、用你的人脉护持佛教,推广大乘、推广了义之法,破除邪魔外道。

  现在有很多附佛外道,说要学弟子规、学世间法……等等的,这些都是附佛外道,穿着出家人的袈裟在破坏佛教,还有一些是小乘原始外道,他们也说自己是学原始佛法。这些外道统统都要扫出佛门去,不可以让他待在佛门,这些都是妖魔鬼怪来破坏正法的。你有学菩萨戒,你就有这个发心,你肯发心,你就有这力量、智慧、辩才,你就有这么大的福报可以护持佛教。

  这部分是讲第一条戒,恭敬师友、恭敬三宝。

  出处节录:《梵网经菩萨戒正说》一书,悟显法师讲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悟显法师       菩萨戒)(五明学佛网:悟显法师       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惟觉法师: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会得戒和尚开示 

 惟觉法师:得戒和尚 上惟下觉大和尚于九十七年度在家菩萨戒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在家菩萨戒篇之二十八轻 

 照光法师:佛教基础学在家菩萨戒篇之六重 

 如瑞法师:在家菩萨戒 十七 

 如瑞法师:在家菩萨戒 十六 

 如瑞法师:在家菩萨戒 十五 

 如瑞法师:在家菩萨戒 十四 

 如瑞法师:在家菩萨戒 十三 

 如瑞法师:在家菩萨戒 十二 

 如瑞法师:在家菩萨戒 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