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每天上午、中午、晚上都必修的窍诀!


   日期:2017/8/20 7: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中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对于修行一拖再拖,做其他琐事则快马加鞭;而前辈大德们与此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修行摆在第一位,这是因为他们无常观修的到位。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

  怎样对无常生起定解:在日常生活中十个观修法

  佛陀在转法lun的过程中,其实无常法一直贯彻始终。佛陀最初在鹿野苑转四谛**时,无常、苦、空、无我四谛中,第一个就是无常。佛陀转完三法轮,最后要示现涅槃时,先宣讲了一部《涅槃经》,之后说:“诸比丘,一切皆由因缘而生。”同时解开上身的袈裟,让弟子观看如来身相,并教诲道:“如来出世犹如昙花现世,你们以后要常观一切万法皆为无常。”说完之后,前往萨拉双树中间,以吉祥卧示现涅槃”因此,佛陀的最后遗嘱,就是让我们长期忆念无常迁变之理,这也是佛法的最深教义。

  真正修行好的人,时时都会忆念死期不定,始终想着“不知我什么时候死”,有了这种观念,修行起来会很精进,不会天天聊天、做些无义琐事。但现在城市里的人,最缺少的就是无常观,一直把修持善法拖到明年、后年,甚至退休之后。

  平时的行住坐卧、所作所为,也要全部观无常。那么,如何在生活中观无常呢?下面具体讲几个例子:

  一、走路

  在道路上行走时,要观想这条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逆境所毁,从细微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如《般若摄颂》云:“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对于无常,世间人在亲友病逝时,才有一点感触,伤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了。而作为修行人,即使两个人身体很健康,离别时也应该当成永别:“我们以后不一定能见面了,极乐世界再见吧!”时时有种无常观,这是相当重要的。世间人或许觉得这不吉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修行人之间需要一种观无常的微妙缘起。

  二、住处

  所居住的处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上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不能认为这是脏乱差的地方。很多修行不好的人,看这个世界肮脏不堪,所接触的人也全部视为妖魔鬼怪,这样的心态对修行极有损害。

  三、饮食

  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你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以前,米拉日巴尊者在山中节食苦行时,许多空行母现身供养衣食,并说:“尊者啊,您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吃一点人间的食物,穿一点衣服,同时服用一点点空行的妙食,对禅修和善行会大有帮助。这些衣食,我们会替您筹备的。”尊者回答:“世间人所有的财物和资具,是不能与修行人的觉受和证解相比的。因为我有了禅定的妙食,故世间的衣食和享受有没有都无所谓!”

  我们若有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没有,饮食也要比较清净,切莫沾染罪业的过患。我以前一直强调,每人一天三顿饭,千万不要杀生。有些人早上吃一只青蛙,中午吃一条毒蛇,晚上吃一只鸡,尤其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每顿饭吃掉的众生不是一两只,而是无数只,这种人比屠夫还残忍、比恶魔还可怕,不如早一点离开世间好。此外,我们除了尽量吃素,每次吃饭还应供养三宝,或者行持过午不食,以清净心来过清净的生活。

  四、睡眠

  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五、财富

  拥有的珍宝财富是无常的,故当依止圣者七财——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

  世间人对有漏的财物极为重视。前段时间,有些台湾居士去一个寺院参加开光仪式,当时在场有一个藏族老乡,我以前认识。她整个身体装饰得金光闪闪,十个手指戴满了金戒指,脖子上也有很多金子,一块一块的……那些台湾居士见了,都说她这样做实在是浪费,平心而论,这种打扮十分俗气,一点也不好看。

  所以,水平不太高的人,认为财富是身份的象征,把拥有高档的衣服、轿车、房屋,当作是成功的标志。而修行比较好、境界比较高的人,视钱财如粪土,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他们唯一重视的,只是净戒、信心、知惭、有愧等圣财。当然,作为修行人,所有的行为特立独行,一点都不随顺世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不管怎样,无论你在什么情况下,都务必要重视圣者七财。

  六、亲友

  亲朋近邻是无常的,整天随顺他们也没什么意义,所以应当远离闹市,前往寺院或寂静处激发出离心,到了那时,你自然而然会珍惜时间。其实珍惜时间很重要。如果你现在不珍惜,没有好好修习,以后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因此,明白这个道理后,大家要有一种出离心,觉得这个人身太难得,必须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刚刚出家的人,也许会有一点出离心,但这个需要长期保持,不然的话,一时的冲动、三分钟的热血并不可靠。

  七、名利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没必要去希求这些,应恒常身居低位。现在有些人活得特别累,为了小小的地位,一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在是没有意义。当然,如果你有地位对众生有利,那有一些也可以;但若对众生毫无利益,则应像噶当派的大德一样,内在虽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外在却甘愿默默无闻,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发心、做善事。

  八、语言

  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平时说些无稽之谈没有意义,有时间的话,应督促自己念咒、诵经。《窍诀宝藏论》中讲了要断除的六种大错误,其中对亲朋好友极力取悦,对上师三宝非常冷淡,这是一大错误;整日无休止地与人闲聊,却从来不愿意持诵密咒,这是一大错误;真正的法不去修,反而希求世间八法,这是一大错误……诸如此类讲了很多道理。

  现在有些人,仅仅念莲师心咒一万遍,就抱怨特别累,念一个小时头都要裂开了;而让他讲些是是非非,尤其是说别人的过失,三四个小时还觉得短,甚至要熬夜“加班”。所以,凡夫人确实烦恼深重,做善行的话,就像爬山,一直在算时间,磕半个小时头或念一个小时经,就累得筋疲力尽、奄奄一息;而让他做些世间琐事,马上精神抖擞、活力百倍。这是非常颠倒的。因此,我们行持善法要有毅力、要精进,至于造恶业方面,务必要想方设法加以杜绝。

  九、善念

  信心、出离心也是无常的,即使依靠偶尔的因缘生起,“我再也不回家了!再也不踏入红尘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烟消云散、无踪无影了。因此,为了稳固自己的出离心和信心,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坚定的誓言来摄持相续。

  十、妄念

  想法妄念统统是无常的,故当具备贤善的人格。如今尤其是学术界的人,分别寻思特别重,总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不对,但这也是无常的,关键是要具足菩提心、慈悲心,拥有贤善的人格。否则,即使你再能说会道,口才无人能及,想象力特别丰富,可对自他有没有利也很难说。

  十一、验相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有时晚上做一些好梦,白天显现种种境相,看到光、看到圣尊……这些验相和证悟相也是无常的,没有必要太高兴。你平时生起强烈的烦恼,从来都不察觉,而稍微有一点觉受、有一点境界,就开始到处打电话:“我开悟啦!看到什么东西了。”其实看到什么并不重要,内心转变才最重要。若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道理,反反复复在心中观修,对此真正产生定解,然后修更高的法才会事半功倍。否则,暂时的一些验相并不稳固。

  卓沃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之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三皈之辞也高深。”的确,基础没有打好的话,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过《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这是我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希望你们牢记于心。米拉日巴尊者最初造了很多恶业,他担心来不及忏悔就死了,如此必定堕入恶趣,于是跑到寂静的地方,依止玛尔巴罗扎接受了窍诀,对寿命无常再再地串习,最终获得无死的坚地,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怖。很多道友也是这样,想起以前没学佛时的恶行,自己非常害怕死亡,于是进入佛门专心致志地修行。到了一定时候,虽不敢说像前辈大德那样获得了成就,但至少明白,如果自己没学佛,早晚肯定不断造业,而今一方面不会造那么可怕的业,再加上终身学习佛法,过着清净的生活,死时应该有一些把握,不会特别畏惧了。

  总之,通过修持无常法,我们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证得无来无去的不死果位。佛陀在因地时也是如此,《涅槃经》中记载:往昔,佛曾示现为一外道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当时无佛出世,也无有教法。帝释天为了试他的道心,化现为极其恐怖的罗刹形象,来到他面前宣说半偈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听后,觉得此半偈为三世诸佛的正道,于是恳请他讲完后面部分。罗刹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养。菩萨欣然答应了,于是罗刹宣说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得到法之后,菩萨欢喜异常,遂于石壁、树木上,处处书写:“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一切诸法的根本。有些道友常在经堂柱子上贴很多“止语”,其实这倒不用,你要贴的话,应该贴这个偈颂。)后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他攀上高树,纵身跳下。此时虚空中传出美妙音声,帝释天恢复身相,接住菩萨,对其忏悔、顶礼、赞叹后返回天上 。在《释尊广传》和其他本师传中,也讲过这个公案。可见,无常法是真正的解脱之门,为了听闻此法,付出一切也值得。

  修持无常的三个层次

  关于修持无常,塔波仁波切从三个层次教诫我们:“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意思是说,修无常的过程中,最初要像野兽逃离猎人的笼子一样不会回头。有些人刚生起无常观时,什么都不管了,非要出家学佛,别人怎么劝也劝不住,母亲昏倒也好,父亲恐吓也好,无论家里发生什么事,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是很好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出离心,则无法从世间琐事中解脱出来。

  中间的时候,要像农民耕地一样勤勤恳恳,最终获得一定的把握,就算死也没有遗憾了。

  到了最后,一切修行皆已成办,自己心安理得。就像上师如意宝在《快乐之歌》中所说:“死也快乐,活也快乐,一切都快乐。”贝若扎那在擦瓦绒时有一个《满足快乐之歌》,其中也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不过,世间人的快乐与修行人的大不相同,我看过一本书叫《我就是快乐的人》,里面的很多快乐,似乎没有多大意义,它不是修行上的快乐,更不是生死自在的大乐。

  塔波仁波切还说:“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意即修无常的时候,最初应像箭射中自己的要害,其他事情再重要也全部放弃,抓紧时间去抢救。同样,刚生起无常观时,除了修法以外,对什么都不关心,一切都不可能阻拦你。

  中间的时候,应像母亲死了独生子一样,日日夜夜想着他、念着他,对于别的事物,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

  到了最后,证得无作无行的究竟果位,此时对一切万法明明了了,但却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像牧童的牛都被怨敌赶走了,一时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当然,这种证悟境界,并不像牧童被赶走牛那样特别伤心,此处主要是从不可言说、无有可作的角度说明的。

  在未生起以上如是定解之前,我们务必要唯一观修死亡无常。香怎耶巴说:“上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中午贪图今世的念头就会抬头;中午若没生起无常之念,晚上就会被贪图今世的念头所俘虏。”汉地寺院上晚课时,也有一句:“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佛陀曾这样赞叹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内,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有些人平时分别念特别重,总喜欢胡思乱想,其实你若实在喜欢想,那最好想无常:山是无常的,河是无常的,我是无常的,你是无常的……最终我也会死,你也会死,除此之外,再没有更殊胜的教言了。每天坚持这样串习,那么修行境界必定会圆满。

  对无常生起定解的界限是怎样的呢?

  应像喀喇共穹格西那样。格西在后藏的觉摩喀喇山修行时,岩洞口有一荆棘丛,常挂到他的衣服。开始他想砍除,但转念一想:“唉,我也许会死在此山洞中,不知是否再有出去的机会,还是将修行妙法放在首位吧。”当他再次出洞时,又想“不知道能否再返回这个山洞”,于是一直没有砍荆棘丛。就这样,他连续在这个洞里修行了多年,最后已经获得了成就,可依然没有砍除荆棘丛。(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可里面有非常甚深的窍诀。我们有些道友不是这样,在寂静的山沟里,一定要修富丽堂皇的房子。今天我就看到几间,觉得他们无常观得真不错,若被喀喇共穹格西见到了,肯定很“随喜”他!)

  还有一个修无常观的表率,那就是持明无畏洲尊者,亦即智悲光尊者。尊者有个秋季七月沐浴的水池,没有阶梯,进入时很困难。弟子问:“是否需要在此修一阶梯?”他拒绝道:“不知道明年还有没有机会在这里沐浴,何必那么费事呢?”他一直不让,并常常教诫弟子修无常法。

  现在有很多修行人,对于修行一拖再拖,做其他琐事则快马加鞭;而前辈大德们与此恰恰相反,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将修行摆在第一位,其他事情可以慢慢来。不然的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修行若一直往后拖,今天该念的经推到明天,但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不行又推到后天再念……这样下去的话,最终什么法也修不成。

  所以,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时光,正如陶渊明在诗中所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在没生起不加改造的无常观之前,大家一定要在加行发心、正行观修时,千方百计调整自心。很多人总是问我:“这个无常法要修多少天?”其实此处已讲得很清楚了,你相续中没有生起这种定解之前,不管是一百天、两百天,还是三年、五年,都要一直修下去。这样到了最后,你才会明白一切都没有实义,只有修法最有意义。

  当然,我们修的时候,必须要具足三殊胜:首先为了众生发菩提心,闭着眼好好祈祷诸佛菩萨、空行护法,加持自己一定要生起无常观;然后通过理论也好、实修也好,用各种方法调整心态观无常;最终生起无常观之后,要将此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总之,务必要追循圣者前辈的足迹,尽心尽力、勤奋努力地修持。

  无常现前反而执常有,老年到来反而以为幼,

  我与如我邪念诸有情,相续生起无常祈加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常       索达吉堪布)(五明学佛网:无常       索达吉堪布)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坦然面对人生的无常(张家提)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无常经 

 魏道儒教授:四《阿含》中的“缘起”和“无常”学说 

 蔡惠明居士: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如瑞法师:法句经开示 当念无常精进用功 

 如瑞法师:若念于无常 诤论自然熄 

 如瑞法师:思惟无常 远离贪著 

 明奘法师:禅意人生——如实的直观生命的无常与无我 

 明奘法师:无常无我——人生就是一杯茶 

 体方法师:观察生灭乃至无常